张保国;刘庆芳
目的:以四妙勇安汤为例,探讨中药复方用半仿生提取(SBE)的研究方法.方法:以绿原酸、阿魏酸、甘草酸、总多糖、醇浸出物、干浸膏为指标成分,用正交试验优选半仿生提取的工艺条件.结果:优选出的工艺条件为:药材粉碎成过4目筛的粗粉,用20%乙醇提取3次,3次提取的pH值依次为3.50、7.50、8.50;溶剂用量依次为10、8、8倍,提取时间依次为1.5、1.0、1.0 h,结论: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优选出的SBE工艺条件稳定、可行,优于原SBE工艺条件.
作者:李凌军;张兆旺;孙秀梅;谢卫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香连丸由黄连(吴茱萸制)、木香2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泄泻、菌痢、肠炎.方中黄连为主药,其主要成分为盐酸小檗碱,在药典中其含量测定为薄层扫描法[1],此方法重现性差、结果不准确.现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香连丸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以用于香连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袁文杰;赵毅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苍菊鼻炎胶囊由苍耳子、菊花、鹅不食草等9种中药和马来酸氯苯那敏、鱼腥草素钠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窍的作用,用于风热蕴毒而至的过敏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及鼻窦炎引起的头痛、鼻塞、流涕等.
作者:李玲;郭敏;李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人参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为传统名贵中药.<名医别录>记载,人参主消渴.现代医学报道[1~3],人参或人参皂苷在临床上用于预防与治疗糖尿病.
作者:孙彦君;于恩中;孙印石;郑毅男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生化汤对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二种方法观察生化汤不同剂量(高、中、低)对血瘀证(大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血管内皮细胞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VCAM-1、ICAM-1、PECAM-1、iNOS高表达,生化汤能减少造模动物VCAM-1、ICAM-1、PECAM-1、iNOS的表达,而且随着药物剂量的减少,各分子表达呈递增趋势,具有量效关系.结论:生化汤能降低血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且量效关系明显.
作者:胡小勤;陈利国;屈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丹参片对神经调亡相关蛋白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对照组、丹参片大、中、小剂量组,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以及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不同时间点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变化,以及Bcl、caspase-2阳性细胞表达的不同.结果:在不同时间点各给药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小于缺血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大鼠bcl-2阳性细胞表达的数目均高于缺血对照组,而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数目则低于缺血对照组(P<0.05);丹参片大、中剂量组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丹参片可减少脑梗死体积,在脑缺血损伤急性期可增加bcl-2的表达而减少caspase-3的表达.
作者:于首元;于兆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和内皮素(Endothelin,ET)成为研究热点.参蛇偏瘫胶囊为上市新药,由人参、金钱白花蛇、鳖甲、水蛭、鹿角胶等15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补肾,活血化瘀,熄风通络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本实验采用SD大鼠及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复制局灶脑缺血模型,探讨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保护机理.
作者:张振强;荆志伟;樊小勇;韩群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利用紫外谱线组法对哈蟆油进行检测,绘制出哈蟆油的紫外谱线组图谱.方法:对哈蟆油进行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95%乙醇超声波提取后,再时行相应的紫外及其一阶导数光谱检测.结果:哈蟆油的紫外谱线组图谱重现性较好.结论:通过紫外谱线组法,可以初步绘制出哈蟆油的紫外谱线组图谱,达到哈蟆油真伪鉴别的目的.
作者:王永生;姜大成;白雪媛;姜志恒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广西粉葛药材进行指纹图谱的研究,为粉葛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0.4%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二元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0 nm.结果:以15个共有峰为评价指标,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中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的RSD均小于3%,符号有关规定要求.结论:此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有助于粉葛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小燕;潘洪平;杨立芳;罗伟强;邓光辉;韦冬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赤芍为常用中药,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o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传统医学认为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功效[1].
作者:王汀;刘青云;邓英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心泰胶囊是以中药黄芪、丹参、三七等为主要成分,经现代工艺研制而成的中药制剂.临床用于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治疗.本文观察了其对麻醉犬心肌梗死和血瘀证动物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王宇华;王宇锋;马世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前列通片由金银花、萹蓄、巨麦、车前、黄柏、连翘、柴胡等中药组成,原方为合剂,现制成片剂,以便于临床用药.为了有效地控制本品内在质量,本文对其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对黄柏、连翘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本品中的金银花的绿原酸进行了含量测定.
作者:李瑞海;冯琳;王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对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冬凌草甲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BEL-7402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时的形态学变化.应用PCR-ELISA及RT-PCR法检测细胞凋亡前后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hTERT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冬凌草甲素可显著的抑制BEL-7402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呈现出明显的量-效与时-效关系.冬凌草甲素作用48~60h后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图片上可见核浓缩及核碎裂等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同时端粒酶hTERT mRNA的表达水平及端粒酶活性均明显降低.结论:冬凌草甲素能抑制BEL-7402细胞的生长及诱导细胞发生凋亡;降低端粒酶hTERT mRNA的表达水平及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张俊峰;陈规划;陆敏强;刘加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约90%由病毒引起.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腺病毒(ADV3)是引起本病的重要病原[1].
作者:王笈;乔模;李俊莲;阎丽萍;梁葆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对0.2 μm Al2O3陶瓷微滤膜过滤杞菊地黄丸水提液过程中膜污染机理进行研究,并寻找有效的膜清洗方法.方法:以杞菊地黄丸水提液为研究对象,根据Darcy-Poiseuille定律这一过滤模型确定过滤阻力分布情况,同时对污染膜表面和截面的进行高分辨扫描电镜观测.结果:①对于本体系,膜阻力主要集中在表面沉积层,膜本身的阻力及浓差极化层阻力起了次要作用,膜孔内部污染阻力所占比例小.并且,这与通过对SEM图像的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大致相吻合.②本体系采用了超声、NaOH溶液清洗、HCl溶液清洗、NaOH溶液清洗的清洗步骤,膜的渗透通量基本可以完全恢复.结论:根据膜污染机理的不同,选用适用的清洗剂再生方法,这对于对工业化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林瑛;樊文玲;郭立玮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骨质疏松症在全球常见病中居第6位,据全球不完全统计约有两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骨折或致残.骨活素胶囊系重庆市名中医陈大蓉主任医师的经验方,长期用于临床,其功能为:补肾、壮骨、止痛.临床主要用于骨质疏松、骨钙丢失所至腰膝酸软、骨痛、预防骨折、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杨敏;樊小明;操良玉;杨元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糖醛酸和其他有机酸组成,已发现达30余种类型,除了个别是无环三萜、二环三萜及三环三萜外,主要是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两大类.三萜皂苷目前已成为天然产物研究中活跃和进展快的领域.
作者:张云峰;魏东;邓雁如;郭祀远;陈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四制香附丸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1],由香附、白芍(炒)、熟地、当归(炒)、川芎、白术等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理气和血、补血调经之功效,用于血虚气滞、月经不调、胸腹胀痛等症.原标准中无含量测定项目,为了有效控制该产品的内在质量,选取方中起养血调经功效的白芍作为质控指标,采用HPLC法测定其芍药苷的含量,结果满意.
作者:王启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自2001年6月~2003年12月,笔者应用肠康液大肠水疗系统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并与西药治疗的30例作对照观察,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红;沈峰;付式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桂枝汤首见于汉·张仲景<伤寒论>,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方.近年来,在对桂枝汤的众多药理作用研究中,尤以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较为深入.因此,本文对桂枝汤体温双向调节的作用环节和物质基础进行综述:
作者:周志锦;马晓春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