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兴华;丁辉;焦振廉
生石膏作为哺乳期常用中药之一,其降温效果显著,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应用其治疗急性乳腺炎伴有体温升高症状,且疗效显著.综述古今文献,盖其归经理论与乳痈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相吻合.
作者:郭保凤;丁燕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晚清民国政治人物许宝蘅勤于著述,多年坚持记日记.由于家庭因素及个人兴趣,许宝蘅是个中医爱好者.其日记中记载了丰富的医学材料,既有黄伯康等医家的生平,更有萧龙友、汪逢春等医学名家的医案、医话、医论,还有许宝蘅个人对医学的感悟及阅读、研究中医书目的思考及实践.
作者:杨东方;周明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路志正教授提出师生共同完成病案是临床带教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分步骤、分层次,逐步书写合格的中医病案,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中医素养.导师画龙点睛标明病因病机,转化预后,有助于学生理解导师学术思想.
作者:周育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海派中医形成于近代的上海,其中姚氏眼科极具代表性,其奠基人姚和清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通过整理其学术思想,有利于推动海派中医眼科的发展,促进中医经验的传承.
作者:董志国;张殷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有关《蠢子医》作者龙之章的生卒年,向来是纷纭众说,未见有立足于详实资料基础上的确切记载.从《蠢子医》书内爬梳蛛丝马迹,探赜索隐,考实龙之章生于1813年,卒于1882年.
作者:段逸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栝楼具有清热豁痰宽胸等功效,临床中用作治疗胸痹及痰热咳嗽的要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用法,从历代本草文献记载、辽代妇女盛行的佛妆及某些地方流行的栝楼水洗面泡手泡脚的方法,可以得知栝楼具有美白保湿防皲裂的功效,是一味不可多得的原生美容佳品.栝楼的另一种神奇功效是解漆毒,这种用法至今在山西平遥的漆器作坊仍在延续.
作者:侯如艳;万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介绍李斌教授膏方治疗中医外科疾病验案.认为慢性疾病大多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临证当中应用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对标治疗,参胶之类细料固本培元对本治疗,两者合作,标本兼治,祛补平衡,取得满意疗效.并举医案验证.
作者:李淑;罗瑞静;彭勇;王英杰;刘杰;武宗琴;姜珠倩;柴维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清代医家徐彬的《金匮要略论注》是清代《金匮要略》注本中早的全注本.研究该书的成书背景、注解特点、学术价值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重点介绍其极具特色的注释方法,认为该书作为《金匮》研究之名著,至今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
作者:徐春巍;陆瑞峰;叶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依据明代岳甫嘉因酗酒导致男性不育的医案,分析了嗜酒不育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治法方药、用药特色,探讨了岳甫嘉论酒与男性不育的理论内涵、经验及现实意义.
作者:卢宗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对清代医家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中湿证文献进行考察.冯兆张以儿科脾虚湿热证立论,广引前贤论湿诸说之长,或溯源,或统绪,或彰显,归纳病因,分类治法,精选方药,为后世研究宋元明清医家湿证诊治规律提供了重要资料.
作者:呼兴华;丁辉;焦振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先圣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取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半之意,列柴胡桂枝汤,为治太阳外证未去而见少阳经证之太少合病之经典方.今医家已将其博施于杂病之疗.通过研究经案文献,试从脏腑辨证解析柴胡桂枝汤广用之妙.
作者:刘杰;沈洁;盛昭园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伤寒杂病论》在日本广泛传播,明治初期著名汉方临床医学家浅田宗伯伤寒造诣精深,研究经方用药,撰著《古方药议》,详细论述张仲景的治方化裁与药性合和效用.通过体例独特,先辨药,后审疗;以方论药,释药性,议主治;探本溯源,重配伍,活用药三方面探析《古方药议》的学术特色.此书有助于理解经方常用药物的功能效用、加减变通及各类经方的创制规律,是研究伤寒杂病方药较为完备、临床运用便捷的佳作.
作者:何慧玲;肖永芝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王兰娣主任医师根据多年治疗咳嗽经验,遵循中医理论体系之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简化咳嗽证型,采取优化治疗方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以中医养生配合活血祛瘀、行气降逆、健脾祛湿、和胃止咳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周立文;王兰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中医药研究生在网络新时代和生物新技术的双重冲击下,在职业生涯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如何继续保有传统中医特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非常重要,体现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产物,文化、艺术、思想、民俗的相互渗透交融,对传统医学的形成与发展、理法方药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学同时要发扬基础研究的实证精神,要让学生认真做学问,从理论到方法贯彻其中,对现有中医理论进行质疑、反思乃至创新;中医学还应以人本精神作为学术支撑,要求中医药研究生既要有自己的科研旨趣,又要立足于实处,踏踏实实进行科研和临床,发扬光大中医药事业.
作者:陈嘉峣;任宏丽;刘基晔;梁尚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结合史志、医籍、儒家经典和出土文献中关于汉以前医学流派的零星记载,梳理出上古医学流派、秦汉之际的医学流派及汉代官方所定医学流派的大致传承和演变脉络,并认为医经家与经方家影响大,流传广.对当前关于医经家与经方家关系的不同观点进行述评,提出张仲景实现了医经家与经方家的融合,中医学也因之而传承千载、熠熠生辉.
作者:刘文平;王庆其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岭南灸法博大精深,为岭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岭南地区研究灸法的医家众多,著述颇丰,对我国灸法医学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现对古代文献中岭南灸法发展源流进行系统梳理,以总结岭南灸法的发展规律,并对岭南灸法的学术特色进行初步的探讨.
作者:欧阳天赋;高日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研究法,通过参考《本草纲目》、《开宝本草》、《说文解字》等书籍,以及报刊、论文等文献资料,对威灵仙的各种称谓进行考证.威灵仙各种称谓的得名主要与功效、纹色、形态、性味、产地、谐音与假借以及生长环境等因素相关,药名含义各异.
作者:孔祥华;李安琪;郑俐慈;龚莉雅;黎少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以地域名派,深入研究各地区中医药学术与文化,是近年中医药学术研究的一个特色.诸如《新安医学流派研究》、《浙江中医学术流派》、《岭南中医药文库》等,均已产生较大影响.这种研究模式之所以得到重视,笔者以为有两个原因.
作者:郑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救护学讲义》为民国时期岭南骨伤名家管炎威编著的专门针对急危重证的中医救治法教材.该书全面系统讲述救护学,其中第六章为救护诸窍衄血法,内容涉及眼衄、鼻衄、耳衄、齿衄、舌衄等.通过整理《救护学讲义》中的治衄方,可发现管氏治衄既传承《伤寒》、《金匮》等经典,辨证论治,又有自制方,内服、外敷并用,用药取材广泛、简便廉验,对中医急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胡劲红;陈凯佳;黄子天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