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丽;段逸山;刘庆宇;张煜乾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祖国医学“胁痛”、“胆胀病”等范畴,该病病程往往较长,病势轻重缓急不等,容易复发.目前西医疗法主要是以手术为主.其主要弊端为患者不但身心痛苦,且医疗费用高、手术并发症多等,而中医药疗法具有标本兼治、绿色健康、患者易接受等优点,尤其对泥沙样胆囊结石具有很好的疗效,其中医证型对应为肝胃不和,食滞内停.胡兰贵教授长期从事于中医内科疑难杂病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本文主要介绍胡兰贵运用越鞠保和汤治疗泥沙样胆囊结石的经验.
作者:杨清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明·孙天仁集《三丰张真人神速万应方》,早著录于明·朱睦楔《万卷堂书目》(1570年),曾被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分别以“张三丰《仙传方》”、“孙天仁《集效方》”为名大量引用.其原刊本在国内早佚,今唯日本抄本存世.依据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所藏元禄三年(1600年)抄本,考得此抄本乃据明嘉靖间作德堂首刊本复抄,约成书于1459-1545年之间.全书4卷,首卷为《张三丰真人秘传仙方》,即李时珍所引“张三丰《仙传方》”.卷二收录四种小书,以伤寒类为主.卷三、四为《孙氏集效方》,收方326首,即李时珍所引“孙天仁《集效方》”.该书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也可为临床或药学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张志斌;郑金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文对民国时期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和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3种儿科学讲义进行了概述,民国时期广东地区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博采名家之说,同时又结合作者临证经验,注重儿科辨证要点及新生儿养护,具有系统、全面、实用的特点.
作者:饶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银海指南》(后又名《眼科大成》)为清代医家顾锡所著,是中医眼科方面一部重要著作,学术价值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其版本进行调查考证,了解其现在的馆藏情况;初步确定其卷数、刊刻时间、梳理其传世版本的流传脉络关系,以确定本次校对整理所选用之底本、校本.帮助研究者对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所了解,为分析其学术特色,良好继承和不断创新打好文献学基础.
作者:党思捷;谭红兵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补气名方保元汤,由人参、黄芪、肉桂、甘草四味药物组成,其益气补虚培元,肺脾肾并补的组方法度,涵括了中医补气之要,实属一补气之经典方剂.《张氏医通·祖剂》将此方列为补气类诸方之首,治虚扶弱名方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等,均列于该方之下,堪称一方加减出入,总括补气诸法.但是,目前对保元汤源流发展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即从文献角度对该方进行溯源,旨在促进保元汤的理论研究,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此外,这对于进一步探讨补气类方剂的用药规律和组方技巧,以及研制新方等都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李艳青;张重华;王均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章次公先生早年就读于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校时深受丁甘仁先生的器重.章次公从孟河时方派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毕业后又师事经方大师曹颖甫先生.曹师对仲景之学研究有素,临证时胆大心细,常用经方治病,这些均对章次公影响很深.章次公能融经方、时方于一炉,但并不为两家学说所囿,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学术上自成一家.章次公先生对中医药学尤有研究,著《药物学》6卷,多发前人之未发,补古人之未逮.他是采取现代学理谋求科学发展中医药学的创导人,是我国开创传统医学革新的先驱者,为祖国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周奕阳;陈东林;李树芳;李洪霖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苏沉九宝汤”是整理校注清代诊断学著作《医法征验录》过程中遇到的古代方名,因其方中有苏子,无带“沉”字的药物,遂作考证,发现“九宝汤”早出自宋代,此方名来源于宋代《苏沈良方》中的“九宝散”,“苏”指苏轼,“沈”指沈括,后人将“苏沈”误作“苏沉”,又将“沉”改作“陈”,这一改动将“苏”表意为“紫苏”,“陈”表意为“陈皮”,自此与原来的九宝汤在方义、主治证候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差异,并且三个方名一直混用至今.
作者:姚玉婷;严道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文选取明代医家岳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种子验案之一,并附方四首,评析其诊治思路、选方思路、用药思路的核心为从肺肾论治种子,提出对当前男子不育症中医辨证治疗的临证启示:肺与男性生殖生理关系密切.肺肾相生,金水互化,生殖之精得以充沛;肺主治节、朝百脉濡养外肾,生殖之精得以畅运;补肺中药调节细胞免疫,用于生殖免疫调节;呼吸系统疾病并发男性不育临床表现为多种综合征.
作者:卢宗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周绍华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脑病科学术带头人,擅长治疗中风、郁病、头痛等多种神经科、精神科疾病.周绍华教授认为“脉络瘀阻,脑失所养”为头痛的基本病机所在,治疗均以祛风通络、活血化瘀、养血和血为基本原则,选用四物汤为基本方.本文通过分析恩师运用四物汤加味治疗头痛的验案,总结以四物汤为基础方治疗头痛的经验,以飨同道.
作者:郭春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在1997年回归以前的香港,中医药缺乏法定地位.各中医药社会团体和校院机构等所办的中医药刊物,是记录回归前香港中医药发展历史和学术经验的主要载体,值得进一步挖掘与研究.
作者:郑洪;邹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叶志诜是清代中后期知名学者,虽非医家,却与中医药有着不解之缘,系汉阳叶开泰药房第六代传人.叶志诜博学多才,对于医药兴趣尤浓,不仅通晓医药,撰写了《神农本草经赞》等医药书籍,还编选、刊刻多种医书,统称为《汉阳叶氏医学丛刻》,体现了很高的医学素养与精到的眼光,值得重视.
作者:章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海派文化交流的深入,带动海派中医工作的开启,在海派中医内科领域,由于丁甘仁及其流派的弟子多是上海名医,因此,丁氏内科流派的传承研究,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了他的弟子以及深受其影响的上海名医身上.上海市中医医院承担的海派中医传承建设项目是属于丁氏内科流派11个子项目之一,成为丁氏内科门人章次公学术思想研究基地组.章次公是我国开创传统医学革新的先驱者,采取现代学理谋求科学发展中医药学的创导人.了解其后继传人情况,研究其前后脉络,有助了解其学术思想的传承实际概况.如今调查研究证实:章次公自传及再传弟子遍及世界各地,真可谓达到桃李满天下的全盛境地.
作者:王羲明;赵凡尘;李雁;任建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王叔和,名熙,字叔和,山东高平人,未窜乱《伤寒论》,方有执首倡叔和窜乱仲景书为臆必无据之言.叔和三次整理编次《伤寒论》,章太炎关于王叔和的考证深入细腻,可以信从.
作者:钱超尘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五行重要的哲学意义在于,五行是阴阳的展开,是包括阴阳两个极端和几个中间环节的哲学模型.模型摸拟实物,但不等同于实物,五行与中医结合时,由于拘泥于五个元素,而产生了许多问题.在运用五行学说研究具体事物应该有几个元素,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季节应是四季,情志应是七情.脑是人体重要的脏,应该和五脏相合成为六脏.充分认识五行的哲学意义,就可以理解六脏与五行并不矛盾.
作者:招萼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文以《本草乘雅半偈》点校本为例,指出中医古籍整理过程中存在着误读现象,通过分析误读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以期为中医古籍阅读者及整理者提供借鉴.
作者:蔡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对现代中医名家秦伯未先生所著《医事导游》中的治学方法及学术特色进行整理研究,归纳为:治病必求其本;遣方当明君臣;经典重《内》《难》诸经;临床须胆识并重等四个方面,对现代中医教育者和临床工作者有很大启发作用.
作者:任宏丽;段逸山;刘庆宇;张煜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马王堆古脉书出土40年来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除了对古脉书进行整理及释读工作外,基于马王堆古脉书并结合相关的传世文献,在语言文字、经络理论、古书成书以及其他相关方面开展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马王堆古脉书出土40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其中的研究取向及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课题.
作者:赵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考古界陆续发掘出大批秦汉简帛文献,其中有许多涉及中医外科学、骨伤科学的内容.本文就其出土情况、研究现状、学术价值三个方面加以综述.
作者:庞境怡;张如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病机十九条历来为中医学家所重视,本文索本归源,一是从病机十九条的文献价值角度试着重新理解之;二是主张结合病机十九条的前后文理解病机十九条的内含;三是强调从四大经典《难经》、《伤寒》、《金匮要略》、《温病学》中找到具体方证去理解十九条的内涵与外延.
作者:胡正刚;连建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