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医案分析

杨金萍

关键词: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医案
摘要:<小儿药证直诀>是北宋著名的儿科学专著,集中体现了钱乙的儿科学理论.其医案部分具体反映了钱乙的治疗思想及经验,与卷上<脉证治法>理论相互融通,互为发明;行文简捷精当,常设问答阐明医理,论理精辟,发人深省,故其医案研究对于深入挖掘钱氏的儿科学治疗方法及思路,进一步指导儿科临床有重要意义.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健肾补脑益智散治疗智能发育不全

    运用健肾补脑益智散治疗智能发育不全6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建中;吕海潮;李杨;任秀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对亚健康皮肤病症的认识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黄种人中,皮肤处于健康状态的不到10%,处于病态的超过20%,而处于健康与病态之间的,即亚健康状态者高达70%.

    作者:齐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老年便秘从瘀论治的体会

    老年便秘是临床常见证候,治疗颇为棘手,笔者从瘀论治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可分为三个证型:气虚瘀阻型、阴虚血瘀型、阳虚血瘀型.分别运用益气活血润肠法、滋阴活血润肠法、温阳活血开秘法治之,疗效尚佳.

    作者:雷耀晨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孕妇亚健康状态的探讨

    亚健康状态通常是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诊断,却以表现出自体生活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并且显现出了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的第三状态.

    作者:孙彦玲;苏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中药治疗屡产屡夭20例

    屡产屡夭,是以妊娠足月顺产,婴儿脏腑发育正常又无新病而夭折两婴或两婴以上者.近年来,我们用中药辨证治疗屡产屡夭20例,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彩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黄芩滴眼液制剂工艺的研究

    目的:建立黄芩滴眼液的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水煎煮酸析法提取黄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配制滴眼液,成品采用化学鉴别、薄层图谱鉴别、黄芩甙含量测定等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结果:取黄芩加12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各1.5h提取药液,合并提取液,置2℃~10℃冰室中静沉24h,抽取上清液,浓缩至投料量的5倍,用盐酸调pH1~2,80℃保温1h,静置2h,过滤,沉淀水洗至pH5.0,继用70%的冰乙醇洗至pH7.0,沉淀低温干燥,所得黄芩提取物平均收率为8.81%.用蒸馏水作溶剂配制,加适量氢氧化钠助溶,加氯化钠调等渗,配制方法易行.用化学方法和薄层图谱法进行定性鉴别,结果明显.黄芩甙含量控制在95%以上.结论:黄芩的有效成分提取收率稳定,质量可控,配制工艺可行.可作为黄芩滴眼液的配制工艺.

    作者:李进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乳磨牙根尖周炎空管中药疗法的临床分析

    我科近五年来采用中药消炎糊剂治疗乳磨牙根尖周炎,观察了65例患儿76颗牙,疗效满意.病程1~6个月不等.症状均有咀嚼疼,严重者出现急性根尖周脓肿.治疗上采用中药糊剂.常规开髓去除坏死的冠髓,彻底清除根管.髓腔多次封药后将糊剂注入根管内,氧化锌、磷酸锌垫底,永久充填.本病发病率高,并且根管的解剖同成人有区别,下面有恒牙胚存在.现售的根管治疗药物刺激性大,操作复杂,儿童不易配合,本中药糊剂刺激性小,操作简单,儿童易于配合接受,患者痛苦小,适合基层农村患者.

    作者:杨明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隆力福胶囊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目的:建立隆力福胶囊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方法,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中药材通过超微细粉碎后装入胶囊,对药物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观察其疗效.结果:通过福建省药品检验所审核,该制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可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30例,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制备工艺先进,提高生物利用度;临床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可做为医院制剂,应用于临床.

    作者:冯品光;林毅宏;陈登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8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64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服用西药洛赛克、硫糖铝,治疗组加服柴胡疏肝散加味,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痊愈38例,显效20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86%.对照组:痊愈23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6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方剂.

    作者:李富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付万宝运用仲景治肝法治疗胃脘痛经验

    介绍付万宝老中医临证中运用仲景治肝之总则,选用其中治肝七法(疏肝和胃法、平肝抑木法、清肝利湿法、抑肝培土法、柔肝缓急法、清肝养阴法、温肝祛寒法)对胃脘痛进行辨证施治,收到显著疗效.

    作者:付丽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常见亚健康症状的辨析

    1亚健康状态通常是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诊断,却以表现出自体生活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并且显现出了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常见的亚健康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作者:姜蕊;吴文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炎妇康糖浆的制备及临床疗效观察

    慢性盆腔炎因湿热郁结蓄积,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所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易复发.结合其特点,对炎妇康糖浆的制备及临床疗效观察,炎妇康糖浆具有活血化瘀、散结理气之功效,对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乔淑花;邵海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病窦康口服液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0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指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和功能减退而引起一系列心律失常的综合征,主要特征为心动过缓,是临床常见而又难治性疾病.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笔者运用病窦康口服液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0例,疗效较为满意.

    作者:霍根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浅论亚健康与骨质疏松症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骨质疏松是一种骨质代谢失衡的现象,骨质疏松既是亚健康状态,又可以由亚健康进而发展成为疾病.骨质疏松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正确认识骨质疏松和亚健康,重视骨质疏松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关键.

    作者:陈培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膈下逐瘀汤配合西药米雅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膈下逐瘀汤配合西药米雅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Syndrome,IBS)患者作为治疗组采用中药膈下逐瘀汤结合西药米雅的治疗方法,并设立单用米雅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每个疗程的治疗效果及总有效率.结果:对于症状缓解的情况,联合用药的效果明显比单用米雅为好.而在总有效率方面,第1疗程末与单用米雅无明显差异.但第2疗程联合用药效果则优于单用米雅.结论:表明膈下逐瘀汤结合米雅治疗IBS的疗效比单用米雅为好.

    作者:邓聪;邓健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益肺清化膏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治疗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益肺清化膏对早期肺癌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临床观察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患者26例服用益肺清化膏6个月,中医症候、生存质量(体重、KPS和NCI-L评分)的变化情况.另设对照组25例,服用人参粉胶囊对比观察.结果:益肺清化膏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咳嗽、纳谷少馨、痰中带血、大便干结、口干咽燥、盗汗、五心烦热等症候.其中少气懒言、咳嗽、纳谷少馨、大便干结等证候的改善尤为明显.比较治疗前后NCI-L量表总的得分情况:益肺清化膏可明显提高NCI-L评分水平.治疗后益肺清化膏组患者卡氏评分和体重也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情况:益肺清化膏组治疗以CD3、NK较治疗前的水平提高明显.结论:益肺清化膏可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证候,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孙宏新;蒋士卿;朴炳奎;林洪生;花宝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金匮要略》辨肺系病证规律浅析

    肺系病证主病脏腑相同,主症相似,而肺系病种又多由主症设立,使肺系病证辨治思路方法的研究具有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即阐述了<金匮要略>辨肺系病证的思路,认为其宗旨是以病为纲,以病御证.辨证则以辨表里寒热虚实,病变所涉之脏腑为脉络.

    作者:刘群英;蒋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益气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疗效观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是内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心绞痛尤为常见.笔者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用益气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疗效满意.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自拟清淋合剂治疗急性尿路感染86例

    目的:观察自拟清淋合剂治疗急性尿路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药(白茅根、板蓝根、公英、地丁、桃仁、车前子等)治疗尿路感染86例.结果:总有效率:94.18%.提示:本方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灵君;赵兴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浅谈李东垣与朱丹溪之升降观

    李东垣注重脾胃升降论,以升脾阳为主,以达升阳举陷、升阳散火,即阳升阴降;朱丹溪侧重于气血升降,以滋阴为主,以求阴水制相火,即阴升阳降.丹溪与东垣,一寒一温,一升一降,皆为一时之敝之作,各有所专一精到之处,但不能株守一法,宜吸取其精华,融会贯通,熟练运用升降理论,用以指导治疗内伤杂病.

    作者:吴林胜;林纯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