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喜艳;李东;郭佳;刘承;姬晓兰
通过查阅大量与便秘诊治相关的理论研究与临床文献报道,并结合临床实际,探讨便秘产生的病因病机与肝脾肾肺功能失调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便秘提供理论支撑。通过研究发现,肝脾肾肺的功能失调是便秘的根源。便秘的病机是肝失疏泄、肝不藏血,肾之阴阳失调,肺失宣肃,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肝不藏血致体内气机失调、津液不足而形成便秘;肾内蕴元阴元阳,肾之阴阳失调使人体内各脏腑之阴阳均出现不足,从而产生便秘;脾主运化,其功能失调会使体内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输布失常而产生便秘;肺失宣肃致气机的升、降、出、入异常,也和便秘的形成有关。对于便秘的治疗应在辨证的基础上运用疏肝气、调肾阴阳、健脾气、协调肺之宣肃为法。
作者:张军平;王昌儒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湿邪缠绵难愈,是导致脾胃病的重要因素,日益受到医家的关注。本文案例中,治疗湿邪所致的脾胃病以三焦辨证为纲,从宣上以除湿、祛湿以畅中、淡渗以利尿、逐湿以安中几方面入手,给湿邪出路,并治病不忘求本,祛邪兼顾护脾胃,以恢复脾胃功能为根本,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白丽君;李振华;乔桦;毕红岩;史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痰浊、瘀血作为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继发性病理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影响了脉管的通利、气血的盈亏,进而导致脉象在“位、数、形、势”等属性方面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脉象既往研究和专家共识的解析,总结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基本脉象为弦脉、滑脉、涩脉,兼脉则以弦滑脉、弦涩脉为多,可因疾病的病期、痰瘀的多寡、合并疾病不同而变化,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诊断、治疗、判断预后中具有重要的辨识意义。
作者:江丽杰;胡镜清;李瑞杰;李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脂质和脂蛋白紊乱密切相关。其中血脂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升高,各种脂蛋白的异常包括脂蛋白浓度异常、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含量异常以及载脂蛋白异常等都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已往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了单一的脂质或脂蛋白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关系,脂质和脂蛋白成分复杂,未来脂质和脂蛋白的整体性研究可能更符合中医证候的特点。
作者:陶旭光;胡镜清;柏冬;马雅銮;陈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栗德林教授认为其病机为“五脏柔弱、内热熏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瘀血阻络”,主张气阴两虚血瘀乃此病基本证候,兼挟痰湿浊邪内壅,确立“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辅以燥湿祛痰化浊,标本兼治,使血行通畅,气血调和,可达到减轻临床症状、延缓周围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之功效。
作者:钟柳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复制并评价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方法运用碘乙酰胺复合小平台劳倦因素造模法,制作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并观察动物一般状态、体重、饮食情况及胃病理改变,运用糖水偏好试验,球囊试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进行评价。结果碘乙酰胺及复合小平台大鼠,均出现饮食减少,糖水偏好降低,胃敏感性增高。但碘乙酰胺复合小平台组大鼠体重下降明显,并伴有倦怠等精神症状。结论模型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标准,但碘乙酰胺复合小平台组脾虚证表征更加明显。
作者:刘晶;李峰;唐旭东;马捷;葛东宇;李根茂;刘燕;刘艳阳;韩晨霞;吴卓耘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针刺王氏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随机对照研究,验证该疗法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评价者盲)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针刺王氏夹脊穴)和对照组(浅刺王氏夹脊穴旁非经非穴点),每组50例,针刺干预4周,分别于治疗后2周、4周和12周评价患者国内简化的运动评分( fugl-meyer,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改良的 Ashworth 量表(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和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的变化。结果早期针刺王氏夹脊穴,治疗12周后患肢出现痉挛的几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肢出现痉挛的几率(40%),P<0.05,FM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治疗4周后患者Barthel指数和SS-QOL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P<0.05;治疗12周后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1。结论早期针刺王氏夹脊穴可降低脑卒中后患者肢体痉挛程度和发生率,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雪飞;王少松;王麟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对脾虚泄泻模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水通道蛋白( aqua-porin,AQP)4、AQP8的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高中低剂量组及西药组6组,采用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合高乳糖饲料喂养的方法复制腹泻模型,模型成功后,灌胃给药7天,取结肠组织,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结肠黏膜组织AQP4、AQP8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AQP4、AQP8的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可以提高结肠黏膜组织中 AQP4的表达,高低剂量组和西药组可提高AQP8的表达,中剂量组改善不明显。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可提高脾虚泄泻模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的AQP4、AQP8的表达水平,促进水分的吸收,从而达到止泻的目的。
作者:康楠;王凤云;陈婷;王晓鸽;朱恩林;唐旭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胸闷、胸痛是临床常见症状。胸闷一词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并未明确出现,胸痛的概念从古至今也是比较模糊的。本文通过对古代中医文献的研究,总结阐释胸闷、胸痛的中医学内涵,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测量方法使胸闷、胸痛的临床诊断更加客观化,同时归纳了胸闷、胸痛的中医学辨证方法。
作者:胡嘉同;李玉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甘石青黛膏对大鼠亚急性湿疹模型皮损淋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与Bax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探究中药外治湿疹的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造模前取大鼠正常皮肤组织,制作成石蜡切片备用,造模成功后分为治疗组和模型组,治疗组采用中药甘石青黛膏干预,模型组无干预,检测三组大鼠Bcl-2与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前大鼠Bcl-2与Bax蛋白表达均呈阳性,且Bcl-2/Bax比率接近于1;治疗组Bcl-2蛋白表达呈弱阳性,模型组Bcl-2蛋白表达呈强阳性,两者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01);治疗组Bax蛋白表达呈阳性,模型组Bax蛋白表达呈弱阳性,两者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组与模型组Bcl-2/Bax比率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01),后者明显高于前者;治疗组与健康组Bcl-2/Bax比率相比无统计学差(P>0.05)。结论甘石青黛膏具有抑制Bcl-2蛋白表达,促进Bax蛋白表达,使细胞凋亡调控系统趋于平衡的作用。
作者:蒋静;李元文;张丰川;蔡玲玲;聂晶;李天娇;张力元;陈雪燕;李根茂;葛东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医热病学对感染性疾病和免疫介导性疾病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中医治疗急慢性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2015年9月12日,“2015北京热病论坛暨姜良铎、宋乃光教授名医传承研讨会”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办。届时将呈现姜良铎、宋乃光等名家治疗发热经验,并有多位中西医专家介绍中药抗病毒、抗耐药菌、治疗免疫疾病等前沿研究成果,互相切磋以提高医学同仁对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配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举办的“2015全民阅读报刊行--悦读改变人生”专题征文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报社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悦读中医之星”评选,环球中医药杂志社作为主要承办单位之一,拟开展“悦读改变人生,悦读助我成长”专题征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南北方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及证候研究现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发表的研究时间在流感大流行期间(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西医诊断依据《甲型H1N1流感治疗方案》(1~4版),具有明确的证候分型文献共30篇,总结、分析各文献的文献类型、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场所、研究对象、证候分型、临床症状等方面的内容,并对规范化后的证候分型进行证素拆分。结果总结流感大流行期间症状25个,提取病位证素7个,病性证素9个。病位证素主要在肺、卫分,其次是表、气分,其中北方肺、卫分的比例更大些,南方也是肺卫常见,但表、气分的比例相对大些。病性证素以热、疫毒、(外)风为主,(外)寒、湿亦可见,痰、气虚、阴虚则较为少见,其中北方以风热疫毒为主,南方在感受风热疫毒的同时,(外)寒、湿温的比例相对较高。结论从文献报道来看,2009年新型H1N1流感以风热疫毒侵袭肺卫为主;北方以风热疫毒为主,卫表较轻,肺热较重;南方在感受风热疫毒的同时,兼见(外)寒、湿之邪。
作者:郭亚丽;王玉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探讨建国以来肝主疏泄理论的临床应用概况。方法以中国知网资源总库源数据库为资料来源,检索和筛选从“肝失疏泄”论治的医案,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症状、中医病名、西医病名、证候、治则治法、方剂和中药等医案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结果纳入医案1075例。统计结果如下:(1)女性患者占比59%;(2)20~50岁之间的患者占比73.9%;(3)症状335种,频次在30次以上的有49种;(4)西医疾病182种,频次在20次以上的主要归属于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排在前两位的是慢性胃炎和乙型病毒性肝炎;(5)中医疾病113种,频次在30次以上的主要为肝系、脾系病证。排在前两位的是胃脘痛和胁痛;(6)中医证型181种,排在前两位的是肝郁气滞证和肝郁脾虚证;(7)治则治法197种,排在前四位的是疏肝理气、疏肝解郁、疏肝健脾和疏肝泄热;(9)药物407种,排在前12的分别是:柴胡、白芍、甘草、当归、茯苓、香附、白术、郁金、枳壳、陈皮、栀子、川芎。结论建国以来肝主疏泄理论的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从肝失疏泄论治的疾病已涉及了西医八大系统、中医五脏系统。充分说明了肝主疏泄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展,反映了肝气的疏泄功能对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对各脏腑系统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王乐鹏;龙晓华;马淑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国家级名老中医金哲教授积40余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诊治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有效辨治思路与方法。金哲教授认为此病以肾虚肝郁证多见;治疗时以滋补肝肾为大法,用药重在平和,兼顾调理气血,把握时机,注重“养”与“促”的关系。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佟庆;黄海涛;李云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咳喘是一组常见的呼吸系统症候群,多数医家认为咳喘的发生与“五脏”相关,《内经》言:“五脏六腑均令人咳,非独肺也。”王莒生教授治疗咳喘病多用“1、2、3、4、5”五法治疗,不同数字代表不同中药或方剂,通过不同的组合,调整处方治疗方向,或“宣降并用”,或“肺肾同治”,继承发扬名老中医经验及扩大古方应用范围治疗咳喘病,从而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祝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力支持下,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成功之道教育集团和北京广安中医心理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国际中医心理学、睡眠医学学术大会将于2015年8月21~23日在北京隆重召开。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高浓度葡萄糖培养的大鼠雪旺细胞系细胞( rat Schwann cell line,RSC96)自噬、增殖活性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高浓度葡萄糖(125 mmol/L)及槲皮素(25μmol/L)离体培养RSC96细胞,作用72小时后,噻唑基四唑( 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原位末端标记法[ 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评价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9活化的P35亚基、caspase-3活化的P20亚基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蛋白表达。结果高糖抑制离体培养的RSC96细胞的增殖活性,吸光度(optical density,OD)值降低,凋亡率增加,P35亚基、P20亚基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1);槲皮素能够增加高糖培养RSC96细胞的增殖活性,下调P35、P20蛋白表达及凋亡率( P<0.05,P<0.01)。然而当自噬被抑制后,槲皮素上述保护作用则被削弱,细胞死亡增多(P<0.01)。结论槲皮素通过增加自噬以促进RSC96细胞的增殖、减少凋亡,从而减轻高浓葡萄糖的损伤。
作者:屈岭;梁晓春;顾蓓;张宏;石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以柴嵩岩益肾助阳活血化浊法加味应用,治疗临床123例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观察疗效。方法123例患者采用计算机中央随机法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达英-35),其中中药组64例,西药组59例,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和排卵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睾酮、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西药组每月月经来潮均为激素撤退性出血,中药组在改善排卵功能作用方面较西药组具有显著优势。结论益肾助阳活血化浊法加味应用,能够改善PCOS患者性激素严重失衡状态,形成有质量的月经,提高患者的排卵功能。
作者:高征;许昕;梁婧翘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耳聋治肺”由刘河间首提,然运用于临床者甚少。周德安教授新解“耳聋治肺”之法,将其突发性耳聋的病机分为实证与虚证,认为实证多为外感、内伤而致痰湿内生、气郁化火、循经上扰耳窍;虚证多由于久病体虚、气血不足、劳倦伤精,致精不上承、耳窍失养;治法上多以活血药配“陈皮、桔梗、郁金”等,取其“调中快膈、开宣肺气”之性,同时周老还喜用“炒白术、炒苍术、茯苓”等中药,取其“培土生金”之意,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的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作者:李彬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