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痴呆”方剂及“加减薯蓣丸”用药配伍规律的研究

吴永贵;谭子虎

关键词:痴呆, 加减薯蓣丸, 配伍规律, 数据挖掘
摘要:目的:研究治疗痴呆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探讨加减薯蓣丸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痴呆的方剂,将其规范化后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构建数据库,采用SPSS 19.0、Clementine 12.0软件,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算法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治疗“痴呆”的方剂用药配伍规律,并对加减薯蓣丸的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探讨.结果:治疗痴呆的主要用药为人参、远志、甘草、朱砂、茯神、茯苓、石菖蒲、麦门冬、当归、酸枣仁;主要用药组合为“酸枣仁-当归-远志”、“石菖蒲-朱砂-远志”、“当归-白芍”、“当归-黄芪”、“当归-酸枣仁-远志”、“当归-白芍-人参”、“当归-酸枣仁-人参”、“当归-千地黄”、“远志-石菖蒲-茯苓”、“远志-石菖蒲-人参”、“当归-酸枣仁”、“茯神-朱砂-远志”、“茯神-酸枣仁-远志”、“麦门冬-熟地黄-人参”、“远志-石菖蒲-茯神”和“石菖蒲-茯神-远志-人参”.加减薯蓣丸由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共10味)和安神药、利水渗湿药、开窍药、收涩药(各1味)构成.结论:治疗痴呆的方剂主要由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开窍药配伍而成;加减薯蓣丸的配伍遵循治疗痴呆方剂的配伍规律,可用于防治痴呆.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芍红健腰颗粒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随机阳性药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中芍红健腰颗粒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4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72人,治疗组患者给予芍红健腰颗粒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云南白药胶囊治疗.记录并统计分析患者初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及3个月后的VAS评分、腰椎活动度、ODI评分,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综合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腰椎活动度明显改善,VAS、ODI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7天后,两组患者的VAS、ODI指数下降,两者差异较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14天,两组患者的VAS、ODI指数进一步下降,腰椎活动度继续上升,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的VAS、ODI指数稍有下降,腰椎活动度稍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4例治疗期间接受针灸推拿、低频康复治疗,7例失访,1例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对照组有5例接受针灸推拿治疗、中药定向透药仪器治疗,7例失访,1例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结论:芍红健腰颗粒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云南白药,它能更快速、也更有效的减轻患者腰扭伤后的腰部疼痛程度,有效增加患者的腰椎活动度,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等起到更快速、更有效的改善,其近期和远期疗效均值得肯定.

    作者:叶洁;雷一鸣;许金海;马俊明;莫文;施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丹参酮ⅡA对NSTEACS患者PCI术后肾功能及中医症候疗效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中药丹参酮ⅡA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PCI术后肾功能及中医症候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非ST段抬高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标准化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前2天至术后8天,给予中药丹参酮ⅡA注射液静脉注射,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两组在术后均出现了血Cr、尿β2-微球蛋白、血胱抑素水平的升高,术后第1天及第3天时升高较明显(P<0.05),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术后按血肌酐水平分类,治疗组在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8天时,阳性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的评定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减少非ST段抬高ACS患者冠脉介入术后造影剂对肾功能的影响,并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作者:陈鹏;郑佳;程江涛;朱初麟;朱明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连二亚硫酸钠诱导SY5Y细胞缺糖缺氧模型及泽泻白术药对的作用观察

    目的:建立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诱导SH-SY5Y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模型,进行提取物筛选,对筛选出的有活性提取物初步探讨其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比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超氧化歧化酶活性(SOD),丙二醛含量(MDA),荧光探针负载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和细胞内钙离子([Ca2+]i)荧光强度.结果:连二亚硫酸钠诱导SH-SY5Y细胞损伤模型上进行提取物初筛,发现泽泻白术药对提取物有一定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提取物组细胞的LDH释放降低,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细胞内ROS水平和[Ca2+]i荧光强度均减弱.结论:泽泻白术药对提取物对连二亚硫酸钠致SH-SY5Y神经细胞损伤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刘莉娜;王红梅;周建明;孟兆青;许治良;周军;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中药有效单体成分的新药研究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是中药开发与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是新药创制的重要源泉,基于中药有效单体成分的新药开发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一条重要途径.一直以来,中国科学家们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许多令我们称赞和骄傲的佳绩.一些从研究中药有效单体成分出发而成功开发为化学实体类新药的代表性工作,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对此做一概括性地介绍,希望为新世纪、新形势下的中药新药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杨鸣华;刘祎;孔令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性评价

    目的:考察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文献出版总库(CNKI)、维普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所有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报道,对符合入排标准的研究采用Cochranc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予以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3对纳入研究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47篇相关文献,筛选后共纳入19个试验,共2 0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B超下子宫肌瘤体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SMD=-0.69,95%CI(-1.12,-0.58)],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②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OR=3.46,95%CI(2.05,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③血清激素水平结果:FSH:SMD=-0.78,95%CI(-1.11,-0.46),P<0.000 01;LH:SMD=-0.59,95%CI(-0.91,-0.28),P<0.001;E2:SMD=-0.58,95%CI(-0.87,-0.30),P<0.000 1;P:SMD=-0.84,95%CI(-1.11,-0.56),P<0.000 01.这表明试验组激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④3或6个月复发人数,治疗组显著少于对照组OR=0.25,95%CI(0.13,0.50),P<0.000 1.⑤6个研究报道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其中治疗组304个病人发生36例(11.84%),对照组298个病人发生60例(20.13%),治疗组显著少于对照组[OR=0.54,95%CI(0.34,0.84),P<0.01].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未见报道.结论: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对治疗子宫肌瘤有协同作用,具有远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韩兆忠;刘茜;郑伟然;孟晓璞;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药用药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高度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对2002-2013年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信息进行采集,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对中药用药部分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探求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应用规律、性味归经分布规律、辨证用药演变规律.结果:①l 200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所用中药188种,累计使用中药18 952频次,常用的5味中药是茯苓、茵陈、白术、丹参、郁金;②中药药味以苦味药和甘味药为主,其次是辛味药;中药药性多为寒、温、平的中药;中药归经以归脾经、肝经的中药为主;③中药用药经历从“清热解毒药为主”到“解毒、活血、化痰药并重”再到“扶正药为主,兼有解毒、活血、化痰药”的过程.结论:性味归经分布规律显示慢性乙型肝炎“从肝脾论治”、“平调阴阳,以平为期”的辨证治疗思想;用药演变规律显示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思想经历从“毒”到“毒痰瘀”再到“毒痰瘀虚”的转变,在辨证用药上逐步注重“扶正”,阐释了“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治疗思路的科学性.

    作者:郭明星;李晓东;盛国光;吴辉坤;李慧;黄晶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从栓子吞噬清除机制探究血脉理论

    脑血管微栓子清除新机制——脑血管微栓子外渗作用的发现被美国心脏学会和卒中学会评为2010年卒中领域的十大研究进展之一,说明微栓子清除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它揭示了脑血管保持畅通的新机制:未能溶解的微栓子经血管壁被排出到周围组织,形成新的血管再通和血流重建,从而保持脑血管的血流畅通,促进卒中的恢复.中医药在卒中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中医学的“血脉理论”涵盖了微栓子产生、转运与清除的过程.然而,“血脉”在微栓子清除机制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如何从“血脉”的角度深入的认识微栓子的产生与清除,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目的,这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中医“血脉理论”立论探讨脑血管微栓子的产生与清除.

    作者:李岩;孙景波;华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扶正排毒片对氢化可的松致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扶正排毒片对免疫抑制小鼠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免疫器官的病理变化,探讨其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造动物免疫抑制模型.通过连续灌服不同剂量的扶正排毒片混悬液,观察扶正排毒片对实验动物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水平、CD4+/CD8+比值的影响及动物胸腺、脾脏、小肠的病理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扶正排毒片高、中、低剂量组与香菇多糖组均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CD3+、CD4+细胞数量,促进CD4+/CD8+比值增高.结论:扶正排毒片可改善氢化可的松致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

    作者:史晶晶;时博;苗明三;李青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隔物灸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保护的临床效应研究

    目的:探讨隔物灸法对慢性胃炎胃黏膜保护的临床效果,并与安慰灸组进行对比,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将64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隔物灸法,取穴内关(双)、中脘、气海、足三里(双);对照组采用安慰灸法,取穴同治疗组.两组均每次每穴灸1壮,一周3次,共治疗12次后对比治疗前后血清检测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CR值)及中医症状量表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9%,明显优于对照组(16.1%),两组间中医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G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后PGI和P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后局部温度差异与疗效间存在一定规律性,隔物灸有效改善了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I浓度、PCR值,对GAS有调整作用.

    作者:李璟;李琪;王硕硕;何婧;朱慧雯;顾沐恩;顾俊薇;黄艳;吴焕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隔药灸对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下丘脑SP、5-HT及c-Fos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隔药灸对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下丘脑P物质、5-羟色胺和c-Fos含量的影响,探讨隔药灸治疗慢性炎性内脏痛的镇痛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假隔药灸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合50%乙醇灌肠的方法制备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模型.隔药灸组选取双侧天枢穴、气海穴进行隔药饼灸治疗;假隔药灸组仅在穴位上放置药饼和艾炷,不点燃艾炷;模型组和正常组均不进行治疗,只做与隔药灸组相同的固定.治疗结束后,采用腹壁撤回反射评分(AWR)、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热缩足潜伏期(TWL)观察大鼠痛行为的变化,采用ELIS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P物质、5-羟色胺、c-Fos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WR评分显著升高(P<0.05),MWT、TWL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假隔药灸组比较,隔药灸组大鼠AWR评分降低(P<0.05),MWT、TW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假隔药灸组与模型组比较,AWR、MWT、TW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P物质、5-羟色胺、c--Fo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假隔药灸组比较,隔药灸组大鼠下丘脑P物质、5-羟色胺、c-Fos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假隔药灸组与模型组比较,下丘脑P物质、5-羟色胺、c-Fos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能降低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下丘脑P物质、5-羟色胺、c-Fos的含量,该作用可能是隔药灸治疗慢性炎性内脏痛发挥镇痛作用的重要中枢机制.

    作者:李志元;黄燕;杨延婷;张丹;吴焕淦;施征;贾一凡;张翠红;刘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云环境下海量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目的:结合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方剂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揭示其内在的组方规律.方法:研究云环境下分析海量数据的关键技术,构建方剂组方数据的指标体系,结合MapReduce编程模型对Apriori算法进行改进,设计并利用基于云计算的海量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平台对方剂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以海量方剂组方数据为例,探索方剂组方的一般规律,得出方剂药物间和症状与药物间的关联关系.结论:研究结论与实际应用相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病证方药的内在规律,可以为临床病证辨证论治、遣药组方提供依据.在计算效率方面,云平台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窦鹏伟;王珍;佘侃侃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ISSR分子标记在白芍亲缘关系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安徽、山东、北京、四川的栽培白芍和山西野生白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确定不同产区的白芍种质资源的差异,为白芍育种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方法: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14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选择条带清晰、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7条引物进行扩增,共获得56条片段,其中多态性条带38条,平均多态性比率为67.86%;运用NTSYS软件计算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值),得到样品间遗传相似系数矩阵,其中亳州1号和亳州2号间相似系数大,这说明两者间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差异小;北京2号和山西野生白芍相似系数小,说明两者间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差异大;利用UPGMA法,根据遗传相似系数对各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在GS值为0.72时把14个样品分为两大类群,北京和安徽栽培白芍为一个类群,其他品种为另一个类群.结论:4个产区的栽培白芍和山西野生白芍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性,可以从基因水平把植株外型相似的栽培品种区分开,对新品种的选育有很大的意义.

    作者:蒋雨晗;张丽萍;周学刚;王艳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灸法研究的战略思考

    在中医针灸学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灸法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灸法作用机理研究已成为针灸医学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该文在总结前期灸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灸法下一步深入研究进行了思考和展望,认为亟需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阐明灸法的内源性调节机制,揭示艾灸得气、灸温、灸材等因素的作用特点、规律和机制,明确艾灸热、光、烟与灸效的关系,并确证艾灸与针刺作用的异同,以推动灸法研究新一轮的发展和创新;并展望灸法在“治未病”及防治疾病中的作用与贡献.

    作者:吴焕淦;马晓芃;刘慧荣;余曙光;吴璐一;孙艳红;田甜;施茵;张建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病证-效应-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炮姜温中功效物质及归经研究

    目的:研究炮姜温中药效的物质基础,观察其指标成分在脾胃虚寒组大鼠体内的代谢分布,探讨炮姜的归经.方法:制备大鼠脾胃虚寒模型,通过造模期间观察行为变化、进食量等指标,造模结束后测定大鼠脏器系数、小肠推进率等指标,评价炮姜对脾胃虚寒大鼠的温中作用;高剂量组和正常给药组大鼠于给药后5-360 min之间的10个时间点摘眼球取血,处死取各组织并检测有效物质分布,进而得出相关药动学参数,比较炮姜指标成分在正常给药组和高剂量组大鼠各脏器中维持时间、AUC0-t探讨炮姜在正常和脾胃虚寒情况下体内的组织分布与归经情况.结果:高剂量炮姜显著改善脾胃虚寒大鼠的状态,提高进食量、饮水量、体质量值,提高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率;显著增加肝脏系数、脾脏系数和胸腺系数、以及血清和胃组织液中胃泌素、胃动素测定值.通过分析,确定炮姜入血的有效物质为6-姜酚、6-姜烯酚和8-姜酚,并广泛地分布于各脏腑组织中.并且在各脏腑组织中的分布与作用时间有较大差异.结论:炮姜具有显著温中作用;6-姜酚、6-姜烯酚和8-姜酚为炮姜所含温中功效物质.3种成分在各脏器组织中的代谢分布与炮姜归胃、脾、肺、肝经的传统认识基本吻合.

    作者:王桁杰;杨晶晶;崔瑛;赵华伟;马开;王红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β-环糊精包合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的佳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L9 (34)正交实验考察了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配比、包合温度及包合时间对制备工艺的影响,找出佳的制备工艺条件并进行了放大验证.并用TLC、显微镜鉴别的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优选出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配比为1∶8,包合温度为55℃,包合时间为3h.结论:本实验为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包合工艺获得佳工艺参数及产业化放大提供了试验依据.

    作者:张艳军;王永香;孟瑾;朱明岩;吴云;萧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大鼠宏观行为观察的不同姜汁对黄连寒热药性的影响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宏观行为实验来探讨黄连用不同姜汁辅料炮制前后药性寒热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分别灌服生理盐水、生黄连、鲜姜制黄连、干姜制黄连、干姜汁、鲜姜汁,通过对各组大鼠的饮食、饮水、体重及肛温等一般能量代谢指标的观察和测定,同时结合对KM小鼠分别灌服上述各组药,通过不同给药对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影响,综合动物行为探讨不同姜汁辅料炮制黄连及黄连炮制前后药性寒热的变化.结果:生黄连组与生理盐水组、干姜制黄连、鲜姜制黄连、干姜汁、鲜姜汁组相比较饮食量、饮水、体重以及肛温在数值上下降且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干姜汁组与干姜制黄连组、鲜姜制黄连组饮食量、肛温在数值上上升,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温度趋向性中,小鼠在35℃、45℃停留的时间生黄连与生理盐水组、干姜制黄连、干姜汁、鲜姜汁组相比较在数值上均上升,且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鲜姜黄连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连经过辅料姜炮制后寒性得到缓和,辅料干姜从药性上来说,热性强于鲜姜,且在炮制黄连中,干姜制黄连的寒性要低于鲜姜制黄连.

    作者:邓玉芬;钟凌云;孟振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针刺和艾灸对躯体疼痛镇痛效果差异的Meta分析

    目的:针刺和艾灸治疗躯体疼痛的临床试验为研究对象,借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主要研究指标,系统评价针刺和艾灸两者之间镇痛效果的差异.方法:以Pubmed、Science citation index、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 为主要检索数据库.以考克兰偏倚评价方式来评估各文献的偏倚,治疗前后VAS的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根据治疗后不同时期的VAS,分成1、2、3、4周,分别合并相同时期的研究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出的382篇经过筛选后,对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研究,其中有1篇文献分成3个研究分别纳入.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主要被认定为偏倚不清,主要源于分配方案隐藏、选择性报道等方面的信息不全.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治疗后第1[合并MD--0.19,95%CI(-0.13,0.5),P=0.05]、2[合并MD=-0.12,95%CI(-0.91,0.68),P=0.77]、4[合并MD=0.00,95%CI(-0.71,0.07),P=0.99]周VAS变化数据提示针刺和艾灸对躯体疼痛的镇痛效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敏感性分析发现,任何一组在固定、随机效应模型上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因为所纳入研究本身质量较低,符合要求的研究太少,通过分析针刺和艾灸的镇痛效果的比较,无法得出两者之间孰优孰劣的判断,尚待更加科学、规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两者镇痛效果的差异.

    作者:李晗;赵继梦;郑桂芝;李璟;吴焕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金丝桃苷、淫羊藿苷在大鼠附睾精子冷冻保存中的作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金丝桃苷、淫羊藿苷在大鼠精液冷冻保存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大鼠精液冷冻保存体系进行优化.方法:将金丝桃苷、淫羊藿苷加入大鼠精液冷冻保护剂中,冷冻保存大鼠附睾尾部的精子,并评估冷冻前后精子活率指数,采用伊红染色评估精子畸形率.结果:添加金丝桃苷、淫羊藿苷的冷冻保护剂可以提高解冻后的精子活率指数.结论:金丝桃苷、淫羊藿苷在大鼠精液冷冻保存过程中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盛文洁;聂晓伟;谈勇;陈娟;刘承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1H-NMR技术探讨艾灸与针刺对血清代谢物的调节作用

    目的:基于核磁共振氢谱代谢组学技术(1H-NMR)探讨艾灸与针刺对健康青年志愿者血清代谢物调节作用的差异性,从代谢物层面揭示两者的作用特点及差异.方法:将60例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艾灸组与针刺组,每组各30例,艾灸组采用温和灸作用于右侧足三里穴,每天1次,每次15 min,连续干预10天;针刺组采用不锈钢针针刺右侧足三里穴,每天1次,每次15 min,连续干预10天.两组在干预0、5、10天清晨采集受试者血清,利用1H-NMR技术对血清代谢物进行检测.结果:干预0、5天时艾灸组与针刺组的代谢模式无显著性差异;干预10天时艾灸组与针刺组的代谢模式可显著区分;艾灸与针刺干预5天后血清中表现出差异的代谢物有Creatine和Glycine(P<0.05;P<0.01);干预10天后血清中表现出差异的代谢物有LDL/VLDL、Valine、Isoleucine、Leucine、Lactate、Glutamine、Creatine、Glucose(P<0.01)和Glycine(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变化,艾灸与针刺对血清代谢物的调节作用有差异.结论:艾灸与针刺右侧足三里对血清代谢物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随着干预时间的变化,两者的调节作用发生变化.

    作者:钟欢;佘畅;呙安林;汪厚莲;葛君芸;刘密;刘迈兰;吴璐一;常小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过敏性鼻炎大鼠模型优选鼻鼽颗粒提取工艺

    目的:应用效应面法及药效筛选法优选鼻鼽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效应面法的方法,以迷迭香酸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效应面法考察提取溶剂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提取工艺的影响,进一步通过药效筛选确定鼻鼽颗粒的疗效.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鼻鼽颗粒工艺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有下降趋势,可降低IgE和IF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量2 430 mL(9倍量),提取2次,每次1.5 h.迷迭香酸提取率84.89%.结论:鼻鼽颗粒在降低免疫因子水平方面疗效明确,通过综合评价提取物的治疗效果,优选的鼻鼽颗粒工艺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刘莉莉;张艳军;常秀娟;李雪峰;李月婧;刘芳;王振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