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过敏性鼻炎大鼠模型优选鼻鼽颗粒提取工艺

刘莉莉;张艳军;常秀娟;李雪峰;李月婧;刘芳;王振中

关键词:效应面法, 迷迭香酸, Plackett-Burman, Box-Behnken, 药效筛选
摘要:目的:应用效应面法及药效筛选法优选鼻鼽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效应面法的方法,以迷迭香酸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效应面法考察提取溶剂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提取工艺的影响,进一步通过药效筛选确定鼻鼽颗粒的疗效.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鼻鼽颗粒工艺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有下降趋势,可降低IgE和IF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量2 430 mL(9倍量),提取2次,每次1.5 h.迷迭香酸提取率84.89%.结论:鼻鼽颗粒在降低免疫因子水平方面疗效明确,通过综合评价提取物的治疗效果,优选的鼻鼽颗粒工艺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艾灸对克罗恩大鼠结肠RoRγt、Foxp3调节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克罗恩大鼠结肠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和Treg特异性转录因子叉头蛋白P3(Foxp3)的表达调节作用,探讨灸法治疗克罗恩病的可能效应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完全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西药组(美沙拉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溶液灌肠制备大鼠克罗恩疾病模型,隔药灸组取穴:天枢(双)、气海穴,西药组:美沙拉嗪灌胃治疗.治疗干预结束后,采用HE病理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Real-time PCR方法观察大鼠结肠降部组织病理学变化、Foxp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大鼠结肠组织出现克罗恩病的典型病理表现:裂隙状溃疡、黏膜层炎症伴肉芽肿,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蛋白在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表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1),隔药灸和美沙拉嗪对RoRγt蛋白具有下调作用(P<0.01),且美沙拉嗪的调节作用强于隔药灸(P<0.01);Treg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及其mRNA在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表达均低于正常组大鼠(P<0.01),隔药灸和美沙拉嗪对Foxp3及其mRNA都具有上调作用(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隔药灸可能通过调节克罗恩病模型大鼠结肠黏膜Th 17/Treg细胞平衡中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Foxp3的表达来发挥改善结肠组织溃疡,缓解肠道炎症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硕硕;包春辉;王伟灵;戴明;吴焕淦;王晓梅;翁志军;刘慧荣;胡智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从栓子吞噬清除机制探究血脉理论

    脑血管微栓子清除新机制——脑血管微栓子外渗作用的发现被美国心脏学会和卒中学会评为2010年卒中领域的十大研究进展之一,说明微栓子清除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它揭示了脑血管保持畅通的新机制:未能溶解的微栓子经血管壁被排出到周围组织,形成新的血管再通和血流重建,从而保持脑血管的血流畅通,促进卒中的恢复.中医药在卒中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中医学的“血脉理论”涵盖了微栓子产生、转运与清除的过程.然而,“血脉”在微栓子清除机制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如何从“血脉”的角度深入的认识微栓子的产生与清除,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目的,这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中医“血脉理论”立论探讨脑血管微栓子的产生与清除.

    作者:李岩;孙景波;华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TLR4和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Toll样受体4(TLR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组.采用隔药灸天枢和气海穴及SASP灌胃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应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病理学变化,分别采用Westernblot法和FQ-PCR法检测大鼠结肠TLR4和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造模大鼠存在结肠组织病理学损伤,隔药灸组和SASP组大鼠结肠病理学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一定的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TLR4和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经隔药灸和SASP干预后,大鼠结肠TLR4和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TLR4、TNF-α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发挥炎症损伤作用,隔药灸能下调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TLR4和TNF-α的表达,提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LR4和TNF-α表达介导的级联反应达到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

    作者:王晓梅;黄艳;王圆圆;刘雅楠;祁琴;金凤;华雪桂;吴焕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金丝桃苷、淫羊藿苷在大鼠附睾精子冷冻保存中的作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金丝桃苷、淫羊藿苷在大鼠精液冷冻保存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大鼠精液冷冻保存体系进行优化.方法:将金丝桃苷、淫羊藿苷加入大鼠精液冷冻保护剂中,冷冻保存大鼠附睾尾部的精子,并评估冷冻前后精子活率指数,采用伊红染色评估精子畸形率.结果:添加金丝桃苷、淫羊藿苷的冷冻保护剂可以提高解冻后的精子活率指数.结论:金丝桃苷、淫羊藿苷在大鼠精液冷冻保存过程中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盛文洁;聂晓伟;谈勇;陈娟;刘承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病证-效应-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炮姜温中功效物质及归经研究

    目的:研究炮姜温中药效的物质基础,观察其指标成分在脾胃虚寒组大鼠体内的代谢分布,探讨炮姜的归经.方法:制备大鼠脾胃虚寒模型,通过造模期间观察行为变化、进食量等指标,造模结束后测定大鼠脏器系数、小肠推进率等指标,评价炮姜对脾胃虚寒大鼠的温中作用;高剂量组和正常给药组大鼠于给药后5-360 min之间的10个时间点摘眼球取血,处死取各组织并检测有效物质分布,进而得出相关药动学参数,比较炮姜指标成分在正常给药组和高剂量组大鼠各脏器中维持时间、AUC0-t探讨炮姜在正常和脾胃虚寒情况下体内的组织分布与归经情况.结果:高剂量炮姜显著改善脾胃虚寒大鼠的状态,提高进食量、饮水量、体质量值,提高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率;显著增加肝脏系数、脾脏系数和胸腺系数、以及血清和胃组织液中胃泌素、胃动素测定值.通过分析,确定炮姜入血的有效物质为6-姜酚、6-姜烯酚和8-姜酚,并广泛地分布于各脏腑组织中.并且在各脏腑组织中的分布与作用时间有较大差异.结论:炮姜具有显著温中作用;6-姜酚、6-姜烯酚和8-姜酚为炮姜所含温中功效物质.3种成分在各脏器组织中的代谢分布与炮姜归胃、脾、肺、肝经的传统认识基本吻合.

    作者:王桁杰;杨晶晶;崔瑛;赵华伟;马开;王红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中药有效单体成分的新药研究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是中药开发与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是新药创制的重要源泉,基于中药有效单体成分的新药开发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一条重要途径.一直以来,中国科学家们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许多令我们称赞和骄傲的佳绩.一些从研究中药有效单体成分出发而成功开发为化学实体类新药的代表性工作,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对此做一概括性地介绍,希望为新世纪、新形势下的中药新药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杨鸣华;刘祎;孔令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灸法研究的战略思考

    在中医针灸学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灸法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灸法作用机理研究已成为针灸医学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该文在总结前期灸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灸法下一步深入研究进行了思考和展望,认为亟需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阐明灸法的内源性调节机制,揭示艾灸得气、灸温、灸材等因素的作用特点、规律和机制,明确艾灸热、光、烟与灸效的关系,并确证艾灸与针刺作用的异同,以推动灸法研究新一轮的发展和创新;并展望灸法在“治未病”及防治疾病中的作用与贡献.

    作者:吴焕淦;马晓芃;刘慧荣;余曙光;吴璐一;孙艳红;田甜;施茵;张建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反复心肌缺血致心肌梗死模型的制备

    目的:本研究通过大鼠反复心肌缺血并叠加冠状动脉结扎手术建立反复心肌缺血至心肌梗死模型.方法:通过大鼠尾静脉反复缓慢推注垂体后叶素诱发大鼠心肌缺血,叠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手术建立大鼠反复心肌缺血致心肌梗死模型.以心电图、生化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心肌梗死范围]为指标,确定佳造模条件.以通心络胶囊为阳性药,以生化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心肌梗死范围为指标验证该模型用于评价中药治疗心肌缺血的可行性.结果:垂体后叶素15 U·kg-1给药后与7.5 U·kg-1比较大鼠心肌缺血出现所需时间较短,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均可稳定在20 min以上,与30 U·kg-1比较动物死亡率低;垂体后叶素给药3天,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均可稳定在30 min以上,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酶显著升高,动物死亡率低.通心络胶囊组与模型组比较心肌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5)、血清酶LDH、CK-MB、ALT活性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鼠尾静脉推注垂体后叶素15U·kg-1,反复给药3天为佳造模条件.大鼠反复心肌缺血致心肌梗死模型适于评价中药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作者:魏芸;严素玉;张彩峰;张硕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丹参酮ⅡA对NSTEACS患者PCI术后肾功能及中医症候疗效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中药丹参酮ⅡA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PCI术后肾功能及中医症候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非ST段抬高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标准化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前2天至术后8天,给予中药丹参酮ⅡA注射液静脉注射,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两组在术后均出现了血Cr、尿β2-微球蛋白、血胱抑素水平的升高,术后第1天及第3天时升高较明显(P<0.05),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术后按血肌酐水平分类,治疗组在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8天时,阳性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的评定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减少非ST段抬高ACS患者冠脉介入术后造影剂对肾功能的影响,并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作者:陈鹏;郑佳;程江涛;朱初麟;朱明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大鼠宏观行为观察的不同姜汁对黄连寒热药性的影响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宏观行为实验来探讨黄连用不同姜汁辅料炮制前后药性寒热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分别灌服生理盐水、生黄连、鲜姜制黄连、干姜制黄连、干姜汁、鲜姜汁,通过对各组大鼠的饮食、饮水、体重及肛温等一般能量代谢指标的观察和测定,同时结合对KM小鼠分别灌服上述各组药,通过不同给药对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影响,综合动物行为探讨不同姜汁辅料炮制黄连及黄连炮制前后药性寒热的变化.结果:生黄连组与生理盐水组、干姜制黄连、鲜姜制黄连、干姜汁、鲜姜汁组相比较饮食量、饮水、体重以及肛温在数值上下降且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干姜汁组与干姜制黄连组、鲜姜制黄连组饮食量、肛温在数值上上升,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温度趋向性中,小鼠在35℃、45℃停留的时间生黄连与生理盐水组、干姜制黄连、干姜汁、鲜姜汁组相比较在数值上均上升,且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鲜姜黄连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连经过辅料姜炮制后寒性得到缓和,辅料干姜从药性上来说,热性强于鲜姜,且在炮制黄连中,干姜制黄连的寒性要低于鲜姜制黄连.

    作者:邓玉芬;钟凌云;孟振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健脾方对克罗恩大鼠结肠NF-κBP65、IL-23和CCL20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核因子NF-κB p65信号通路介导细胞因子IL-23、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CCL20)及其受体CCR6表达的影响,及健脾方防治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克罗恩病中相关作用机制.方法:2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NG,n=8):从造模第2周起双蒸水灌胃,每日1次,灌胃量按0.1 mL·kg-1,共3周;②TNBS模型组(MG,n=8):从第1周开始TNBS灌肠,灌肠剂量(mL)=体质量(g)×0.003 ml·g-1,每周1次,造模持续共4周;③模型+健脾方防治组(JP,n=8):从造模第2周开始,在TNBS灌肠后的第2天予以中药健脾方灌胃治疗,灌胃量按0.1 mL·kg-1,每日1次,灌胃持续3周;采用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及HE组织病理的方法观察健脾方的疗效,免疫荧光、ELISA、原位杂交等技术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中NF-κB P65、IL-23、CCL20、CCR6蛋白与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免疫荧光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CCL20及其受体CCR6在正常组大鼠结肠中呈低表达,在模型组中呈高表达状态(P<0.05).健脾方可显著降低大鼠结肠趋化因子CCL20及其受体CCR6的表达水平(P<0.05).正常组大鼠结肠中NF-κB P65呈低表达,在模型组中呈高表达状态(P<0.05),健脾方可显著降低大鼠结肠NF-κB P65表达水平(P<0.05). ELISA结果显示IL-23在正常组大鼠结肠中呈低表达,在模型组中呈高表达状态(P<0.05).健脾方可显著降低大鼠结肠细胞因子IL-23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健脾方可减轻TNBS诱导的CD大鼠结肠炎症程度,其潜在的机制与抑制NF-κB P65、IL-23和CCL20/CCR6的表达有关.

    作者:吴璐一;刘慧荣;翁志军;陆颖;季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组方加味藿香正气软胶囊对脂多糖诱导小鼠原代骨髓巨噬细胞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考察不同组方加味藿香正气软胶囊对脂多糖诱导小鼠原代骨髓巨噬细胞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采用原代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用M-CSF诱导成骨髓巨噬细胞,经鉴定后,用脂多糖(LPS)诱导其产生各种炎症因子(TNF-a、IL-6、IL-12p40,NO),加入不同组方的加味藿香正气软胶囊,收集上清检测各种炎症因子含量.结果显示,原代小鼠骨髓细胞单核细胞经诱导成成熟巨噬细胞,LPS(1μg·mL-1)能刺激其产生炎症因子,不同组方加味藿香正气软胶囊均能一定程度降低LPS诱导的炎症因子的释放,尤其是苍术代替白术后效果更明显.不同组方藿香正气软胶囊均可降低LPS刺激的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其炎症反应,可能是加味藿香正气软胶囊治疗肠道炎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王红梅;吕耀中;刘莉娜;周建明;许治良;周军;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含丹酚酸的丹参酮微乳处方工艺研究

    目的:制备丹参多组分复合微乳,优选佳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结合伪三元相图法与单纯形网格法,以微乳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Design Expert 8.06软件进行试验设计和模型构建,响应面数据分析优化和验证佳处方.结果:终优选出的微乳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solutrol-HS 15)-二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 P)(4∶1)∶纯化水为13.3∶31.7∶55.0,此时微乳粒径为12.88±0.57 nm,丹参酮ⅡA包封率为98.00±2.26%,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载药量分别为5.30±0.03、2.43±0.01 mg·g-1.结论:该法制得的微乳中丹参酮ⅡA包封率及载药量均较高,粒径较小,为丹参微乳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蒋俏丽;刘乐环;黄瑞雪;茅玉炜;黎翊君;翟文文;戴俊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芍红健腰颗粒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随机阳性药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中芍红健腰颗粒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4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72人,治疗组患者给予芍红健腰颗粒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云南白药胶囊治疗.记录并统计分析患者初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及3个月后的VAS评分、腰椎活动度、ODI评分,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综合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腰椎活动度明显改善,VAS、ODI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7天后,两组患者的VAS、ODI指数下降,两者差异较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14天,两组患者的VAS、ODI指数进一步下降,腰椎活动度继续上升,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的VAS、ODI指数稍有下降,腰椎活动度稍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4例治疗期间接受针灸推拿、低频康复治疗,7例失访,1例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对照组有5例接受针灸推拿治疗、中药定向透药仪器治疗,7例失访,1例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结论:芍红健腰颗粒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云南白药,它能更快速、也更有效的减轻患者腰扭伤后的腰部疼痛程度,有效增加患者的腰椎活动度,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等起到更快速、更有效的改善,其近期和远期疗效均值得肯定.

    作者:叶洁;雷一鸣;许金海;马俊明;莫文;施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β-环糊精包合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的佳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L9 (34)正交实验考察了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配比、包合温度及包合时间对制备工艺的影响,找出佳的制备工艺条件并进行了放大验证.并用TLC、显微镜鉴别的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优选出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配比为1∶8,包合温度为55℃,包合时间为3h.结论:本实验为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包合工艺获得佳工艺参数及产业化放大提供了试验依据.

    作者:张艳军;王永香;孟瑾;朱明岩;吴云;萧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针刺和艾灸对躯体疼痛镇痛效果差异的Meta分析

    目的:针刺和艾灸治疗躯体疼痛的临床试验为研究对象,借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主要研究指标,系统评价针刺和艾灸两者之间镇痛效果的差异.方法:以Pubmed、Science citation index、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 为主要检索数据库.以考克兰偏倚评价方式来评估各文献的偏倚,治疗前后VAS的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根据治疗后不同时期的VAS,分成1、2、3、4周,分别合并相同时期的研究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出的382篇经过筛选后,对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研究,其中有1篇文献分成3个研究分别纳入.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主要被认定为偏倚不清,主要源于分配方案隐藏、选择性报道等方面的信息不全.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治疗后第1[合并MD--0.19,95%CI(-0.13,0.5),P=0.05]、2[合并MD=-0.12,95%CI(-0.91,0.68),P=0.77]、4[合并MD=0.00,95%CI(-0.71,0.07),P=0.99]周VAS变化数据提示针刺和艾灸对躯体疼痛的镇痛效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敏感性分析发现,任何一组在固定、随机效应模型上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因为所纳入研究本身质量较低,符合要求的研究太少,通过分析针刺和艾灸的镇痛效果的比较,无法得出两者之间孰优孰劣的判断,尚待更加科学、规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两者镇痛效果的差异.

    作者:李晗;赵继梦;郑桂芝;李璟;吴焕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动态轴向压缩色谱制备高纯度断氧化马钱子苷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动态轴向压缩色谱法分离制备高纯度断氧化马钱子苷的方法.方法:金银花70%乙醇提取液先经大孔吸附树脂除杂富集后,采用动态轴向压缩色谱柱分离,以正相硅胶为填料,二氯甲烷-甲醇系统为洗脱剂,对断氧化马钱子苷进行精制纯化,分别运用HPLC、1H-NMR、13C-NMR和HR-ESI-MS对断氧化马钱子苷进行含量测定和结构表征.结果:产品经分析确定为断氧化马钱子苷,质量分数达98.76%.结论:采用动态轴向压缩工业色谱法制备断氧化马钱子苷的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高效,为制备高纯度的断氧化马钱子苷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宋亚玲;倪付勇;王雪晶;黄文哲;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温和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天枢穴P2RX7的作用机理研究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C)是艾灸治疗的有效病症,本研究从艾灸作用的始动环节与穴位响应密切相关的角度,探讨温和灸的对穴区P2X嘌呤受体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6只、模型组14只.采用自由饮用4%葡聚糖硫酸钠(DSS)法建立UC模型,连续饮用7天后,取2只大鼠进行模型鉴定,造模成功后将剩下的12只大鼠随机分成UC组、UC+温和灸组,第8天改为自由饮用1% DSS溶液,第8天开始采用温和灸天枢穴(双)干预7天,每天10 min.疗程结束后,称量大鼠体质量、取双侧天枢穴皮肤,采用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对P2RX7的蛋白检测,从分子水平观察温和灸对天枢穴皮肤的作用;采用qRT-PCR的方法检测P2RX7在天枢穴皮肤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UC组体质量于第4天开始明显降低(P<0.05),天枢穴P2RX7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天枢穴皮肤中主要分布在真皮层皮脂腺中的P2RX7明显减少(P<0.05).与UC组比较,UC+温和灸组在第8天明显增加(P<0.05),天枢穴P2RX7基因m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天枢穴皮肤P2RX7主要分布在皮脂腺中的明显增加(P<0.05).温和灸干预后所增加体重与天枢穴P2RX7免疫组化IOD值的相关系数r=0.823(P<0.05).结论:温和灸能明显增加UC大鼠体重,其起效的机制可能与上调天枢穴位皮肤P2X嘌呤受体7密切相关.

    作者:黄艳;赵继梦;关鑫;张建斌;窦传字;施征;刘慧荣;王晓梅;吴焕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隔物灸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保护的临床效应研究

    目的:探讨隔物灸法对慢性胃炎胃黏膜保护的临床效果,并与安慰灸组进行对比,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将64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隔物灸法,取穴内关(双)、中脘、气海、足三里(双);对照组采用安慰灸法,取穴同治疗组.两组均每次每穴灸1壮,一周3次,共治疗12次后对比治疗前后血清检测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CR值)及中医症状量表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9%,明显优于对照组(16.1%),两组间中医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G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后PGI和P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后局部温度差异与疗效间存在一定规律性,隔物灸有效改善了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I浓度、PCR值,对GAS有调整作用.

    作者:李璟;李琪;王硕硕;何婧;朱慧雯;顾沐恩;顾俊薇;黄艳;吴焕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性评价

    目的:考察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文献出版总库(CNKI)、维普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所有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报道,对符合入排标准的研究采用Cochranc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予以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3对纳入研究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47篇相关文献,筛选后共纳入19个试验,共2 0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B超下子宫肌瘤体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SMD=-0.69,95%CI(-1.12,-0.58)],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②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OR=3.46,95%CI(2.05,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③血清激素水平结果:FSH:SMD=-0.78,95%CI(-1.11,-0.46),P<0.000 01;LH:SMD=-0.59,95%CI(-0.91,-0.28),P<0.001;E2:SMD=-0.58,95%CI(-0.87,-0.30),P<0.000 1;P:SMD=-0.84,95%CI(-1.11,-0.56),P<0.000 01.这表明试验组激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④3或6个月复发人数,治疗组显著少于对照组OR=0.25,95%CI(0.13,0.50),P<0.000 1.⑤6个研究报道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其中治疗组304个病人发生36例(11.84%),对照组298个病人发生60例(20.13%),治疗组显著少于对照组[OR=0.54,95%CI(0.34,0.84),P<0.01].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未见报道.结论: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对治疗子宫肌瘤有协同作用,具有远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韩兆忠;刘茜;郑伟然;孟晓璞;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