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华;张家富;马克强;高加智
[目的]评价脓肿清除术联合经皮局部置管小剂量异烟肼灌洗治疗胸、腰椎结核经单纯后路一期手术治疗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9年3月~2013年8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9例经单纯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术后复发患者.在全身化疗的同时,行脓肿清除术联合局部置管持续化疗.[结果]随访时间18 ~48个月,平均36个月,所有患者脓肿清除及局部置管顺利,局部化疗期间患者均未发生交叉感染及窦道形成,没有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治愈,随访无再次复发.[结论]脓肿清除术联合经皮局部置管化疗创伤小,容易操作,是处理胸腰椎结核经单纯后路一期手术治疗术后复发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宏其;王龙杰;唐明星;尹新华;刘金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内上髁炎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1年6月~ 2014年4月,共收治顽固性肱骨内上髁炎7例,男3例,女4例;年龄36 ~54岁,平均45.2岁.术中给予彻底清除旋前屈肌起点病变组织并去除部分内上髁骨皮质.采用VAS、握力及Nirschl&Pettrone分级法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12~ 30个月,平均16.8个月.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握力明显增加.Nirschl&Pettrone分级其中优4例,良3例,可1例.[结论]手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内上髁炎是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作者:田建;糜菁熠;许亚军;芮永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Mast Quadrant可扩张通道微创系统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患者共69例,均不同程度合并腰椎不稳,其中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合并腰椎退变滑脱20例;年龄60 ~ 75岁,平均65.6岁.采用Mast 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方法治疗31例(微创组),采用传统后路开放TLIF手术治疗者38例(开放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术区引流量.疗效评定及随访采用JOA评分,VAS评分,ODI评分,对所有患者术前ld,术后2周,术后3、6个月及术后1年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经统计学检验,微创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术区引流量及手术用时均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术后随访期内JOA评分、ODI评分及VAS评分与开放手术效果相当.[结论] Mast Quadrant通道下MIS-TLIF微创手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创伤显著小于传统开放手术,符合微创外科治疗理念.术后患者下腰痛发生率较低,可早期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
作者:杨佳宁;宋有鑫;赵丽丽;陈宾;赵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成人臀肌挛缩症术后负压引流与普通引流对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将76例臀肌挛缩症随机分成两组,术后分别采用负压引流(A组)、普通引流(B组).对两组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首次加强功能锻炼时间、并发症及术后第6周、1年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平均随访26个月(12~42个月),两组均无复发、神经血管损伤;普通引流组有3例切口渗出超过1周,其中1例发生感染;负压引流组无切口持续渗出、感染.两组的住院时间[(5.66±0.71)d,(9.00±5.13)d,P<0.05]、治疗费用[(6357.18±174.75)元,(7 640.00 ±3 728.51)元,P<0.05]、首次加强功能锻炼时间[1d,(4.74.00±4.53)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第6周的优良率分别为97%、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的优良率均为9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普通引流相比,负压引流能有效避免切口愈合不良,从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早期临床疗效.
作者:许福生;柯荣军;顾永福;刘方刚;花曼曼;祁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零切迹锚定式颈椎融合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8月~2013年1月对44例颈椎病患者70个间盘采用零切迹锚定式颈椎融合器在椎间盘切除减压的基础上进行椎间融合.其中应用MC+ 32例(单嵌片)56个间盘,ROIC 12例(双嵌片)14个间盘.初次手术42例,因复发二次手术2例.全部病例得以随访,了解治疗效果与评分,通过X线片、CT、部分病例行MRI检查,了解椎间融合情况,有无松动移位等.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术后随访34 ~24个月,平均28个月,患者症状和体征都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平均为(6.0±3.0)分,术后平均为(13.6±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2,P<0.05).70个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2.5 ~6个月,平均3.6个月,未见任何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相邻节段未见明显退变.[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应用零切迹锚定式椎间融合器(MC+和RO-IC)效果可靠,融合率高,尤其适合多节段融合.
作者:雷高;张丁城;徐响阳;罗德民;方国芳;潘亚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家居音乐康复操DVD光盘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序列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给予一般性的骨科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出院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3个月的音乐康复操DVD光盘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1、3个月时相点的Harris髋关节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干预组Barthel指数、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音乐康复操DVD光盘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康复及尽快地恢复老年患者的正常生活能力,此康复操具有专业性、兴趣性、实用性强的特点,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邢曙;张立力;唐三元;唐天华;张爱连;麦艳青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在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的手术方法和固定效果.[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2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经骨密度检测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骨密度<0.80 g/cm2,T值<-2.5.术中应用骨水泥增强的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行复位固定,共42个椎体,置入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84枚,观察椎弓根螺钉术中及术后的稳定性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中出现骨水泥漏2例,无临床严重不适.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30个月,平均23.3个月.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比较改善明显,滑脱椎体均复位良好,椎体间均获得骨性融合,X线片显示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或脱落,螺钉周围未见透亮线影出现.[结论]经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增加了椎弓根螺钉界面把持力,能够满足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脊椎后路固定手术对力学稳定的要求.
作者:刘勇;樊勇;吴子祥;蒋从斌;张扬;曾艳平;杨超;杨万波;桑宏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使用限制性垫片的原因,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关节组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后稳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的连续病例,筛选使用限制性垫片的病例,测量术前内翻角度、术后力线、术后股骨角和胫骨角、术前与术后股骨后髁偏心距差,收集垫片高度、股骨和胫骨假体型号、股骨和胫骨内外侧截骨量、内侧副韧带松解情况、前交叉韧带情况、术中间隙测量和力线情况,统计分析使用限制型垫片的原因并计算结果.[结果]本组连续性病例共616膝,使用限制性垫片共32膝,使用率5.2%.使用限制性垫片原因共4类:中重度内翻畸形、软组织松解不足或过度、截骨误差、医源性损伤.内翻畸形<15°共14膝,占43.8%;15°~20°之间共7膝,占21.9%;≥20°共11膝,占34.4%.膝关节内翻<15°组中,软组织松解不足共3膝,占21.4%;软组织松解过度共5膝,占35.7%;截骨误差共6膝,占42.9%;医源性损伤共1膝,占7.1%.膝关节内翻≥15°组中,软组织松解不足共5膝,占27.8%;松解过度共2膝,占11.1%;截骨误差7膝,占38.9%;医源性损伤共2膝,占11.1%.[结论]中重度内翻畸形、软组织松解不足或过度、截骨误差、医源性损伤是导致合并膝内翻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使用限制性垫片的重要原因;在全膝关节置换中,轻度内翻畸形容易出现软组织松解过度,中重度内翻畸形容易出现软组织松解不足的情况;降低截骨误差、医源性损伤可以有效减少间隙不平衡的发生,进而减少对限制性垫片的使用.
作者:王晓华;蔡宏;张克;刘忠军;刘岩;田华;李子剑;李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的关节镜下分型与各型在关节镜下的手术疗效.[方法]臀肌挛缩症223例,男105例,女116例;平均年龄(19.7±6.8)岁(12 ~ 35岁),患者均有反复青霉素与苯甲醇溶媒肌肉注射史.按临床特点和术中挛缩带情况分为:阔筋膜张肌挛缩型(105例),阔筋膜张肌合并臀大肌挛缩型(67例),混合型(51例).术后根据臀肌挛缩功能综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223例,失访15例,随访时间平均3.5年(1.5~9.0年).根据臀肌挛缩功能综合评价标准进行术后疗效评价,优198例,良18例,可7例.术后无复发、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结论]根据Ober's征、伸髋位内旋障碍、伸髋位内收障碍来判断阔筋膜张肌、臀大肌前部纤维、臀中肌挛缩情况,镜下分型有助于提高术中对肌肉挛缩的判断,改善术后疗效.
作者:李智勇;路云翔;陈郁鲜;彭优;史德海;卢华定;王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内侧半月板突出与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相关性,同时探讨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MMRT)对内侧半月板突出长度、骨坏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诊断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17例患者,根据MRI上所测量的内侧半月板突出长度分为两组,突出长度≥3 mm者为半脱位组,<3mm则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间骨坏死体积;同时分析突出长度与骨坏死体积之间的相关性;根据MRI上是否存在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将患者分为撕裂组(MMRT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间内侧半月板突出长度以及骨坏死体积.[结果] 17例患者中有16例(94.1%)存在不同程度的内侧半月板突出,其中9例(52.9%)为内侧半月板半脱位,半脱位组的骨坏死体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04),且内侧半月板突出长度与骨坏死体积之间呈正相关(r=0.845,P=0.000).同时发现有7例(42.1%)患者伴有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撕裂组(MMRT组)的内侧半月板突出长度和骨坏死体积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15、0.088).[结论]内侧半月板突出和半脱位在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患者中发生率高,而且突出长度与骨坏死体积呈正相关,这一现象支持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病因学中的应力源性理论.导致严重内侧半月板突出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
作者:刘新光;王卫国;张念非;郭万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制一种可于膝关节术中直接测量股骨后髁角的仪器,测量骨性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角大小,并分析股骨后髁角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探讨股骨后髁角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意义.[方法]研制股骨后髁角测量器.对105例(男24例,女81例)在本院行人工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术中用股骨后髁角测量器测量后髁角;分析股骨后髁角与性别、年龄的相关关系.[结果]该组男性患者股骨后髁角为(5.26±2.03)°,女性患者股骨后髁角为(5.17±1.75)°,股骨后髁角在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性,但与年龄呈负相关性.[结论]用股骨后髁角测量器测量股骨后髁角,简单快捷经济,有效协助确定股骨假体外旋角度,提高手术效果;股骨后髁角在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有随年龄增长而减小的趋势.
作者:陈坚锋;冯宗权;邹勇根;潘耀成;王戟森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观察人肌腱粘连组织中Smad7的表达情况,并在TGF-β1诱导的肌腱成纤维细胞(TDFs))中沉默或过表达Smad7,观察细胞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变化,讨论Smad7在肌腱粘连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收集肌腱粘连组织及正常肌腱腱周组织,Western blotting检测Smad7蛋白含量.设计并合成针对Smad7基因编码区的siRNA,同时构建Smad7基因表达载体,经脂质体转染至TDFs细胞,RealTime-PCR检测胞内Smad7基因含量,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Smad7蛋白表达;使用TGF-β1诱导转染后TDFs细胞,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纤维化相关的蛋白指标.[结果]与正常腱周组织比较,肌腱粘连组织中Smad7蛋白减少.siRNA及Smad7基因过表达载体转染TDFs,可以明显抑制或者上调细胞内Smad7基因含量及蛋白表达,与未转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诱导的TDFs细胞,可以明显增强细胞增殖活性(P<0.01,vs未诱导组),siRNA转染后,TGF-β1诱导TDFs增殖活性和纤维化蛋白指标上升的趋势进一步增强,Smad7基因表达载体转染则使得TGF-β1诱导TDFs增殖活性和纤维化蛋白指标增强的趋势得到明显抑制,基因干预且诱导组与只诱导组细胞活性和蛋白含量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腱粘连组织中Smad7蛋白减少,提示肌腱粘连发生过程中Smad7表达受抑制;Smad7基因过表达可以抑制TGF-β1诱导TDFs细胞纤维化.
作者:阮洪江;李来峰;范存义;范大鹏;陈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时进行滑膜切除与否对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2012年860例符合原发性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48~82岁,分为两组:420例关节置换同时进行滑膜切除,440例未进行滑膜切除.随访3~7年,平均4.8年.观察和测定手术时间,引流量,术前和术后1、3d,2、6、12周和1年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总数和感染率评价膝关节术后临床效果.采用VAS评分和AKS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基本相同.手术时间滑膜切除组较长(76±15) min,非切除组(65±12) min,P<0.001,伤口引流量滑膜切除组(285±105)ml,未切除组(245±103) ml,P<0.001.术后滑膜未切除组患者血液中ESR、CRP水平高于切除组,术后2周CRP恢复到术前水平,而ESR缓慢降低直至术后6周接近正常水平.术后两组患者白细胞总数,未切除组偏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AK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平均4.8年的随访中,切除组出现表浅感染3例,深部感染4例,未切除组表浅感染2例,无深部感染患者.[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滑膜切除组手术时间及伤口引流量均高于未切除组,未切除组术后白细胞总数、ESR,CRP偏高,但感染率低,因此推测膝关节滑膜在抗感染中发挥作用.
作者:高玉镭;张寅权;宋方龙;蒋大伟;王一;康一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双醋瑞因对大白兔黄肥厚黄韧带中IL-1表达及天狼猩红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黄韧带肥厚造模成功动物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药物组,A组以蒸馏水灌胃,B组以双醋瑞因灌胃,剂量为3.8mg/kg,连续干预3个月.两组于第4、8周和第12周对局部黄韧带进行ELISA方法检测IL-1,病理切片天狼星红染色,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胶原纤维的变化.并且在Qwin V3图像分析软件对胶原面积进行统计.[结果]在实验前期,血清IL-1含量逐渐升高,在第8周高,之后逐渐下降.药物组血清IL-1含量在第8周和第12周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偏振光观察天狼猩红染色显示,正常黄韧带构成以弹性纤维为主,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比例约为2∶1,胶原纤维以Ⅲ型胶原为主,存在少量的Ⅰ型胶原.在对照组,胶原纤维比例逐渐增加,在第4周,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相当,在第8周,Ⅰ型胶原比例明显增加,Ⅲ型胶原逐渐减少,在第12周Ⅲ型胶原大量增生,Ⅰ型胶原比例明显减少.治疗组,第4周,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比较同正常组黄韧带,在第8周和第12周,Ⅰ型胶原比例明显增加,尤其是第12周,但是较对照组,增加明显得到抑制.[结论]双醋瑞因能够明显抑制肥厚黄韧带中炎性因子IL-1的表达,抑制胶原纤维增生,从而改善肥厚黄韧带中的组织结构,使之恢复至正常状态或接近正常状态.
作者:李学朋;朱立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脊椎椎体血管瘤是脊柱椎体及附件的血管病变为主的肿瘤性疾病,是一种良性呈血管性肿瘤或血管内皮来源的一种发育状态[1].MRI表现椎体内T1、T2高信号病变,矢状面可见椎体内纵形排列的栅栏状异常信号,横断面圆点花布状表现[2].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者需要临床干预[3],1987年法国学者Galibert首次将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应用于治疗椎体血管瘤,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PVP主要应用于活动期椎体血管瘤及侵袭期椎体血管瘤,目的是加强椎体强度,骨水泥发热反应,破坏痛觉神经末梢,从而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有很好的临床效果[4~6].
作者:赵志刚;谢林;丁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应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文献计量学方法,挖掘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作者和学术团队,并对其学术思想、研究现状及发现趋势进行分析.[方法]全面检索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文期刊文献,采用RegexBuddy软件对作者、单位等信息进行提取,依据普莱斯定律和综合指数筛选核心作者及学术团队,采用Net-draw软件对结果进行绘图表达,总结并分析核心学术团队的学术思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果]研究共纳入5 660篇中文文献,筛选出核心作者47人,挖掘核心学术团队12个,并且分析了作者单位、出版年度、核心团队的学术思想及行业现状.[结论]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手段丰富,其中脊柱调整手法的应用为广泛,12支核心学术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机制研究可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作者:李玲慧;王志飞;谢雁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化脓性椎间盘炎的临床特点及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椎间自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结合灌注冲洗持续引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22例继发、14例原发性化脓性椎间盘炎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第1、7、14 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腰腿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术前及术后第1d,术后第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疗效进行评估,并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60~225 min,平均(175±20) min;术中出血量365~510ml,平均(420±40) ml;住院时间13~16 d,平均(11±4.2)d;术前腰腿痛VAS评分(8.25 ±1.31)分,术后VAS评分第1d (3.45±1.48),第7d (2.28±1.12),第14d (2.14±1.27),末次随访时为(1.94±1.26).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 d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第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 d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评分(41.16±1.42),术后ODI评分第1d为(32.26±1.53),术后3个月为(14.75±1.23),6个月为(14.16±1.32),末次随访时为(13.85 ±2.25).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后第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冲洗引流8~14 d,平均(9.5±1.6)d.术后发生下肢麻木2例,硬膜破裂2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所有患者切口无感染或窦道形成.[结论]化脓性椎间盘炎早期正确的诊断,及时的手术治疗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基础,依据MRI特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结合灌注冲洗持续引流能够有效降低感染复发的可能性.
作者:付青松;周宇;吴昊;李超;于海洋;梁成民;焦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肩胛下肌损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肩胛下肌损伤的关节镜治疗,男18例,女12例;年龄29~72岁,平均(52.9±13.3)岁;Lafosse Ⅲ型16例,Ⅱ型11例,Ⅳ型3例;术前术后采用ASES评分和UCLA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 ~ 36个月,平均(22±7.3)个月;ASES评分:术前总分(46.8±9.8)分,末次随访(89.7±5.6)分(P =0.001);UCLA评分:术前(16.3±3.3)分,末次随访(30.2±3.2)分(P=0.000);优良率为90%.[结论]关节镜下修复肩胛下肌损伤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术中如何正确辨认逗点征及正确处理肱二头肌长头腱和喙突成型,对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及术后效果可能存在重要影响.
作者:黄建明;李跃;叶志扬;汪滋民;康一凡;刘好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椎间加横突间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和椎间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共治疗病例104例,按入院次序随机分成2组,A组为治疗组,B组为对照组.椎间加横突间植骨者52例为A组,椎间植骨者52例为B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的性别、年龄、病程、部位、症状、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症状和体征缓解率,以及两组在术后10、12、18、24个月随访时的优良例数.[结果]A组和B组各项症状、体征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随访10、12、18个月时的疗效评定结果A组和B组的优良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随访24个月时A组的优良例数明显高于B组(P值<0.05),患者满意度:A组92.3%,B组89.6%.[结论]两种植骨手术治疗方法对于腰椎滑脱症均为有效治疗,均能较好的减轻疼痛症状及改善功能,椎间加横突植骨融合病例远期效果更可靠,是首选的植骨方式.
作者:朱建华;张家富;马克强;高加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椎间盘的退变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软骨终板作为椎间盘的组成部分,通过其渗透作用为椎间盘提供大部分营养,在维持椎间盘正常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软骨终板退变作为椎间盘退变的始动因素近来受到广泛关注.软骨终板退变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现有研究表明其退变与年龄、异常应力、局部炎症因子、软骨细胞凋亡、软骨基质退变等因素相关,深入研究各因素在终板退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将为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提供新的方法,现对软骨终板退变的主要因素做如下综述.
作者:王海生;官建中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