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引起反复呕血、黑便1例报告

周郁芬;谷雷雷;俞骁珺;陈平;吴云林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上消化道出血, 诊断, 治疗
摘要:病例:患者为男性,60岁,发现肝硬化近3年,因反复黑便、呕血5d入院。患者于3年前因结肠癌术后复查行腹部CT检查,结果提示其存在脾脏肿大、肝硬化门静脉(门脉)高压。当时患者行病毒性肝炎、自身抗体等相关检查均为阴性,否认饮酒史,考虑患者既往有血吸虫病史,故诊断为血吸虫性肝硬化。1年后患者行胃镜检查发现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此后约4个月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多量黑便,但无呕血,当地医院予血管活性药物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后其出血停止。发现肝硬化后第2年,患者突发呕吐大量鲜血,量约500 mL,并伴有黑便,再次接受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后出血停止,临床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会诊认为患者全身情况较差,无手术指征,建议改行内镜下治疗。患者遂至我院行内镜食管胃静脉曲张皮圈套扎治疗(见图1)。当时内镜下见其胃体、胃底和胃窦黏膜正常,未见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 PHG)的黏膜改变。此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但未能按医嘱定期随访复查及再次行内镜治疗。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病理和超声影像特征,并分析其与中央组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6例甲状腺PTMC 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各指标(性别、年龄、肿瘤多灶性、肿瘤大径、肿瘤双侧性、是否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超声影像特征,并探讨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以确定PTMC 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826例PTMC 患者中有216例(26.15%)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显示,患者为男性(OR=1.600,P<0.001)、年龄≤45岁(OR=2.020,P<0.001)、肿瘤大径>5 mm(OR=2.371,P<0.001)、超声显示病灶内存在微钙化(OR=1.407,P=0.042)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OR=0.492,P=0.016)则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呈负相关;肿瘤多灶性、肿瘤双侧性及其余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间并无相关性。结论:男性、年龄≤45岁、肿瘤大径>5 mm、超声显示病灶内存在微钙化是PTMC 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参考依据,而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则可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

    作者:康慧莉;董屹婕;詹维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过程中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及颈动脉斑块变化及分析

    目的: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强化治疗后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和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其在预防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方面的监测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市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管理的206例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随机、对照的干预性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及常规组,比较干预前及24个月后2组患者间血糖、血脂、PWV、ABI 和颈动脉超声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经2年的强化治疗,干预组与常规组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尿蛋白、餐后2 h 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PWV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血压达标患者比不达标患者的PWV 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5年)者HbA1c 达标者较不达标者PWV 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WV、ABI 和颈动脉斑块测定能客观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经强化治疗后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监测、防治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陆寒英;王泰蓉;滕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超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过程中心血管不良事件的观察

    目的:观察超高龄房颤患者采用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后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探讨此类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的合理范围,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将108例超高龄房颤患者(年龄≥80岁)按INR 值分为中等强度抗凝组(56例)和低等强度抗凝组(52例);低等强度抗凝组的INR 维持在1.40~1.80;中等强度抗凝组的INR 维持在1.81~2.50。随访(1.8±1.2)年,观察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缺血性卒中、全身性栓塞)、次要终点事件(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联合终点)、安全性终点事件(致命性出血、严重出血和轻度出血)的情况。结果:随访期间,中等强度抗凝组中有3例患者发生栓塞,发生率为5.36%;低等强度抗凝组中有6例发生栓塞,发生率为11.54%,均为脑卒中,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等强度抗凝组中2例、中等强度抗凝组中3例患者出现眼结膜、鼻出血等不良反应,但均无严重出血,2组间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高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INR 维持在1.81~2.50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黄红漫;查爽英;刘新兵;柏晓松;冯六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其发病呈逐年递增及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害着女性的健康。与体格检查、乳腺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相比,MRI检查拥有更高的组织分辨率和灵敏度,且无辐射危害,已成为目前诊断乳腺疾病的重要工具。然而,常规动态增强MRI的灵敏度虽高,但特异度相对较低,常造成患者进行了不必要的活检。近年来,随着MRI功能成像序列如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的开展,无需摄入外源性对比剂即可分析病灶的微观结构,在乳腺疾病的诊断、鉴别、病理学相关性及疗效评估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本文将对DWI的不同模型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夏冰清;柴维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无症状镜下血尿的诊断进展

    无症状镜下血尿(asymptomatic microhematuria ,AMH)是在患者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在规范收集的尿液中每个高倍镜视野(400倍)出现3个或以上的红细胞[1],又称为单纯性血尿、孤立性血尿[2]。 AMH在常规体检中的发现率为2%~6%,因其发病隐匿,约45%的患者会忽视[3]。尿液中红细胞的来源为泌尿道和肾脏,泌尿外科和肾内科均可诊治,如接诊医师专业知识局限往往会导致漏诊,因此有必要提高认识、规范诊断流程。

    作者:武有志;宋晓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人乳头瘤病毒基因亚型检测在子宫颈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基因亚型的感染情况及高危型HPV 亚型感染与子宫颈疾病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669例患者行HPV 基因分型检测,HPV 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在知情同意后行阴道镜检查,对镜下表现可疑的患者进一步行子宫颈组织活检。结果:1669例患者中HPV 阳性567例,总HPV 阳性率为33.97%,HPV 亚型感染率前5位由高到低依次为HPV-16(9.05%)、HPV-52(7.85%)、 HPV-58(6.29%)、HPV-CP8304(5.81%)、HPV-53(3.71%)。不同年龄段中,≤30岁者为HPV 感染的高峰年龄段。在567例HPV 阳性的患者中,高危型HPV 亚型感染患者共454例,占总HPV 感染者的80.07%。病灶组织活检结果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以上的患者中,高危型HPV 亚型感染的前 5位由高到低依次为HPV-16(58例)、HPV-52(26例)、HPV-58(25例)、HPV-18(10例)、HPV-31(6例)。结论:HPV 感染人群高峰有年轻化趋势,HPV 基因分型检测在子宫颈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HPV-16、HPV-52、HPV-58、 HPV-18、HPV-31与子宫颈癌的关系密切。

    作者:顾峥嵘;吴红;王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医学科技术语缩写名录(一)

    本刊对以下部分常用缩写的英文全称在正文中将减少或不再出现,届时以中文(英文缩写)形式出现,英文全称以本刊缩写名录为准。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分类和诊断认识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一种在肝硬化或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以下简称门脉高压)患者中极为常见但却被严重低估的疾病,虽然其较少导致肝硬化或非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发生大出血,但仍然值得临床重视。门脉高压所致的上消化道病变,除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外,尚有非静脉曲张疾病,其中PHG较为常见。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大多数为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其他出血原因与非肝硬化患者类似,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导致这类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见病因还有PHG和胃窦血管扩张(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GAVA)。当 PHG 是导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唯一原因时,表现为胃黏膜弥漫性渗血,而不是曲张静脉等其他病变导致胃肠道出血和全身贫血。由于PHG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有别于其他病因的出血,本文就PHG的诊断、分类和发病机制等现状和进展论述如下,以期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王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胃肠病学》杂志征订启事

    《胃肠病学》杂志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编辑出版,萧树东教授任主编。《胃肠病学》创刊于1996年,1999年起正式对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1-1797/R,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8-7125,邮发代号:4-624。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在世界范围内,肝癌的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第5位,而病死率则占肿瘤致死原因的第2位,每年有近80万的新增肝癌患者和超过70万的死亡病例。在原发性肝癌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主要的组织学分型,占全球肝癌发生率的70%~85%[1]。 HCC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属中晚期,预后不佳,因此对HCC进行准确、灵敏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远期疗效及存活率的关键。血清中异常表达的肿瘤标志物在HCC早期诊断中受到普遍关注。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目前使用广泛的HCC诊断标志物,但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并不十分理想,约有40%的早期HCC患者AFP水平并无异常,而在慢性肝病、肝硬化、肝外恶性肿瘤和正常妊娠等情况下也可出现AFP水平升高[2]。正因如此,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协会仍然只推荐将超声检查作为HCC的监测工具[3],但超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受仪器设备和操作者的经验影响较大。可见,寻求更灵敏、精确的肿瘤标志物是实现HCC早期诊断努力的目标。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 DCP),又称维生素K 缺乏或拮抗产生的异常蛋白,是由Liebman等[4]首次发现的一种异常凝血酶原,其在HCC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及微血管的行成,与HCC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等密切相关,是灵敏且特异的HCC肿瘤标志物。以下将对DCP的产生机制、生物学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作者:梁广舒;顾志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急性出血的临床诊断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急性出血的临床诊断,分析PHG 的病因、内镜下特点和治疗后转归。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间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北院消化内科196例门静脉高压症(门脉高压症)出血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检查结果及治疗后转归情况。结果:196例门脉高压出血患者中,内镜诊断为PHG 67例(34.2%),其中轻度PHG 49例(25.0%),重度PHG 18例(9.2%)。经内镜检查证实,5例重度PHG(2.6%)为本次出血的直接原因,13例重度PHG(6.6%)为本次出血的原因之一。所有重度PHG 出血患者经血管活性药物及内镜治疗后,急性出血均得到控制。结论:PHG 在门脉高压症患者中并不少见,轻度PHG 一般不会出血,但应注意其临床演进;重度PHG 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广泛樱桃红样出血红斑及弥漫性出血性胃炎,可引起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各种降低门静脉压力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控制其出血。

    作者:谷雷雷;朱时燕;忻笑容;谢玲;周郁芬;俞骁君;吴云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征订启事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编辑出版的《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已于2002年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4年起被评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收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上海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在上海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地贫)筛查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应用HPLC 技术,对135例临床疑似地贫的患者进行血红蛋白分析,同时采用缺口聚合酶链反应( gap-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gap-PCR)和反向斑点杂交(reverse dot blot,RDB)进行基因检测。结果:①以基因分析为金标准,应用HPLC 方法检测β地贫携带者,血红蛋白A2(hemoglobin A2,HbA2)>3.7%为临界值,诊断β地贫携带者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41%,阳性预测值98.0%,阴性预测值100%;②HbA2<1.7%为临界值,诊断中间型α地贫(血红蛋白H 病,hemoglobin H disease, HbH 病)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100%;③应用HPLC 法检出快速区带8例。结论:应用HPLC 法筛查β地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与基因分析结果间有很高的符合率,且其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β地贫的诊断、分型及中间型α地贫(HbH 病)的筛查,但对于静止型和标准型α地贫的筛查存在一定的漏诊率。

    作者:王也飞;吴蓓颖;夏文权;胡翊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引起反复呕血、黑便1例报告

    病例:患者为男性,60岁,发现肝硬化近3年,因反复黑便、呕血5d入院。患者于3年前因结肠癌术后复查行腹部CT检查,结果提示其存在脾脏肿大、肝硬化门静脉(门脉)高压。当时患者行病毒性肝炎、自身抗体等相关检查均为阴性,否认饮酒史,考虑患者既往有血吸虫病史,故诊断为血吸虫性肝硬化。1年后患者行胃镜检查发现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此后约4个月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多量黑便,但无呕血,当地医院予血管活性药物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后其出血停止。发现肝硬化后第2年,患者突发呕吐大量鲜血,量约500 mL,并伴有黑便,再次接受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后出血停止,临床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会诊认为患者全身情况较差,无手术指征,建议改行内镜下治疗。患者遂至我院行内镜食管胃静脉曲张皮圈套扎治疗(见图1)。当时内镜下见其胃体、胃底和胃窦黏膜正常,未见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 PHG)的黏膜改变。此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但未能按医嘱定期随访复查及再次行内镜治疗。

    作者:周郁芬;谷雷雷;俞骁珺;陈平;吴云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家族史风险通路识别及功能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家族史与胰岛素抵抗间的关系,采用信息学方法对从基因表达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获取的具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但自身血糖正常的研究对象进行相关基因表达谱分析,识别2型糖尿病疾病风险通路,并对关键基因产物进行功能分析。方法:对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的综合性基因表达与杂交阵列数据库中26名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但自身血糖正常的研究对象和15名无糖尿病家族史的血糖正常的人群进行数据分析(GSE25462),运用Bergman 微小模型技术结合静脉糖耐量试验评估胰岛素敏感指数,并对骨骼肌细胞基因表达谱芯片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方法、风险通路识别方法等)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在分子层面进行2型糖尿病致病机制研究。结果: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但自身血糖正常的研究对象其胰岛素敏感性下降41%(P<0.05)。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共发现202个基因表达在家族史阳性组与家族史阴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鉴定了富集差异显著的5条通路,分别是多能干细胞的造血功能、万能干细胞的造血功能、JAK1/3在c-细胞活素信号通路的作用、TOB 在T 细胞信号通路中的抗增殖作用、 B 细胞的发育。结论: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但自身血糖正常的研究对象存在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致病机制与造血干细胞功能及免疫状态有重要联系。

    作者:王巍;吴丽苹;赵咏桔;曹久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

    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是食管胃静脉曲张和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出血。然而,临床PHG 较少被重视,诊断率较低。PHG 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可并发门静脉(门脉)高压性胃息肉,亦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慢性失血又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本文通过GoPubMed 网站,以“portal and gastropathy; or portal and hypertensive;or congestive and gastropathy; or congestive and gastroenteropathy”为检索词,搜索近年报道的文献并评估,阐述PHG 诊断思维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世耀;林秋燕;黄晓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华高血压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华高血压杂志》(ISSN 1673-7245,CN 11-5540/R)系原《高血压杂志》,由国家卫计委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福建医科大学主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学术期刊,是国内目前创刊早的有关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诊疗防治科研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以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交流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防治经验与科研,介绍国内外新动态为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本刊为美国《化学文摘社》(CA)收录期刊,被国内多家权威部门收录为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有关医学数据库入编期刊、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收录核心期刊]。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伴新发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的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新发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同时探讨伴发新发SBI 的脑出血患者发生临床脑血管事件或血管相关性死亡的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观察100例在发病3 d 内经CT 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所有患者在发病第5天行MRI 检查以明确新发SBI 及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病灶,并在1年内定期随访后续的临床脑血管事件或血管相关性死亡。结果:100例患者中,观察到11例(11%)共有14个新发SBI 病灶。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基线水平中伴有CMBs 和脑白质疏松是新发SBI 的危险因素。在随访的1年内,14例患者发生了临床脑血管事件或血管相关性死亡,其中9例发生脑梗死,1例再发脑出血,4例发生血管相关性死亡。Cox 比例风险模型显示,高龄、房颤和伴有新发SBI 为发生临床脑血管事件或血管相关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新发SBI 在脑出血的急性期阶段常见,与CMBs 及脑白质疏松相关。伴有新发SBI 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未来1年内发生临床脑血管事件或血管相关性死亡的风险增加。

    作者:慕瑾瑾;杨康;冯玉兰;傅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投稿声明

    鉴于近期编辑部接到读者、作者反映,一些网站冒用本刊名义,打出“绿色通道”、“加急收稿”、“内部通道”、“在线投稿”等诸如此类的违反学术操守的虚假投稿宣传,且已有少数作者投稿给冒名网站或邮箱,因此被骗数额不等的“审稿费用”或“版面费”。现本刊郑重声明,本刊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三审制,无“绿色通道”、“内部通道”等涉嫌学术不端的通道,无编辑部官网。请广大读者、投稿者留意。投稿请发邮箱:diagnrj@163.com;如有疑问,请致电联系(021-64370045-611425)。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医学科技术语缩写名录(二)

    本刊对以下部分常用缩写的英文全称在正文中将减少或不再出现,届时以中文(英文缩写)形式出现,英文全称以本刊缩写名录为准。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