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田峰;温昱;田立杰
[目的]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研究深低温保存后人类胭绳肌腱胶原蛋白的热稳定性变化.[方法]随机选取2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中从自体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各取3块体积约为3mm×3mm×1mm肌腱,将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于新鲜条件下、-80℃冷冻、-196℃液氮保存4周后进行差示扫描量热(DSC)测定,计算各组胭绳肌腱的变性温度、变性焓变及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的百分比.[结果]-80℃冷冻保存和-196℃液氮保存半腱肌、股薄肌肌腱均较新鲜半腱肌、股薄肌腱变性温度及变性焓下降,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数量减少(P<0.05),冰冻组较液氮组下降明显(P<0.05);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热稳定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深低温保存后胭绳肌腱胶原蛋白的热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冰冻组下降更明显.
作者:宋矿朋;董江涛;陈百成;王飞;李伟锋;高金宝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前,对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是很清楚,对此病的研究多集中在颈椎本身的退变、椎动脉及周围的病变和交感神经这几方面.认为颈性眩晕是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生物力学失衡以及交感神经等各种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痉挛、狭窄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症候群.
作者:李曙明;张银刚;邱裕生;赵为公;马兴 刊期: 2011年第19期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而增加,已经成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传统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方法往往只能针对产生疼痛或突出的椎间盘,虽能够缓解疼痛,但并不能阻止退变的进展.外科手术方法局限于摘除退交的椎间盘,然后对相关节段进行融合固定,这降低了脊柱的运动性能,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人工椎间盘应用由于材料特性面临着磨损和疲劳受到限制.利用组织工程方法对椎间盘进行功能重建,是未来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趋势.
作者:万标林;梁伟国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中药血栓通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预防组58例,西药预防组54例.两组在采用相同的基本预防措施和机械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中药血栓通注射液和西药低分子肝素钠针剂对手术后可能发生的深静脉血栓(DVT)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术前及术后7d和14d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指标及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等安全性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中药预防组发生DVT16例,DVT发生率27.58%;西药预防组发生DVT13例,DVT发生率24.07%;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前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7、14d的AP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PT术前、术后7、1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INR术前、术后7、14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LT术前及术后7、14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凝血指标的实际数值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等安全性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独应用中药血栓通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可获得与西药低分子肝素钠近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蔡桦;李钊;邓森 刊期: 2011年第19期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腰椎退行性病变引发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韧带松弛,关节突增生,同时进一步导致运动节段失稳的临床症侯群,包括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及退变性腰椎滑脱[1].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患的一项基本技术,是以病损部位为中心,自病损区上位正常椎体至下位正常椎体做植骨术,使多个节段发生骨性连接,使之在力学上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治疗脊柱病损,消除疼痛,防止畸形,重建稳定性和保护脊髓神经的目的,常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不稳、椎体滑脱等疾病.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后椎弓根螺钉器械和椎间融合器的不断改进,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器(Cage)逐渐取代了单纯的植骨融合技术和单纯钉板固定系统,使得腰椎融合率大幅度的提高.
作者:厉晓龙;刘锦波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靶点热凝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5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射频靶点热凝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cNa评价法比较疗效.[结果]本组5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访6个月,术前和术后VA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优良率84.4%.术中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射频靶点热凝技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的、安全的微创手术,提高疗效的关键是严格掌握适应证并按程序仔细操作,但不能替代传统减压内固定手术.
作者:孙荣华;杨维权;刘宇龙;汤朝晖;植致敏;朱礼传;刘大雄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比较高屈曲型和传统假体进行全膝置换(totalkneearthrophsty,TKA)的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CBM等,收集高屈曲型和传统假体TKA的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各研究质量,提取关节活动度的量化结果,采用RevMan5.0.18进行Meta分析.[结果]10个研究纳入Meta分析,共1124膝,其中高屈曲型假体组551膝,传统假体组573膝.统计结果显示:5个随机研究组中两组术后ROM无明显差异(P=0.05);非随机研究组中高屈曲的术后ROM略优于传统假体组(WMD=2.82°,95%CI[0.28,5.36],P=0.03),但也少于5°,缺乏临床意义,并且该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性偏倚.[结论]目前的证据未能表明高屈曲型假体较传统假体更具提高术后膝ROM的优势.
作者:罗世兴;赵劲民;苏伟;花奇凯;胡峰;廖亮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研究足印法与自行研制的扁平足筛选装置在测量足弓数据方面的相关性,探索扁平足筛选装置测量足弓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某高校在校大学生30名,其中:男14人(28足),女16人(32足);平均年龄(21.53±0.97)岁.采用两种方法测量足弓,并分析数据.[结果]两种方法分别测量左、右足弓,相关系数r1=0.729(P<0.01),r2=0.749(P<0.01)(其中:r1为左足;r2为右足).两种方法测量左、右两侧足弓,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P值均大于0.05.左、右足同时用两种方法测量并配对t捡验,P值均小于0.01.对已测人群中为扁平足者进行配对t检验,P值均大于0.05.[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准确筛选出扁平足,相关性、一致性好,但在筛选高足弓时还存在差异.
作者:董军;官敏;刘夏;王冬梅;亓建洪 刊期: 2011年第19期
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是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已经证明,日常生活中膝关节所需的小屈曲度数通常认为是90°.然而,并不是所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都能达到比较好的屈曲度.影响TKA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术前术后的非手术因素以及手术因素,目前已确认的影响TKA术后关节活动度的非手术因素有:术前关节活动度、患者体重、年龄、胫股骨内外翻角、术后康复等方面,但这些因素对膝关节术后的功能影响是好是坏,很多学者各说不同.本文从患者自身因素,术后处理及康复等非手术因素方面就当前影响TKA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朱迪;郭万首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总结多节段胸腰椎结核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植骨、单钉棒固定38例,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固定10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4.4个月,本组病例47例一次治愈,1例复发失访;术前后凸畸形(Cobb角)15.3.~39.2°,平均25.3°,术后患者残余后凸角3°~13.1°,平均6.6.,手术矫正角度11.2°~25.6°,平均18.7°,矫正率为73.5%;35例不全瘫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21例恢复至E级,平均改善1级;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多节段胸腰椎结核全身情况较差,病程较长,局部症状重,病变范围广,椎体破坏重,神经功能损伤并发症高,脊柱稳定性差.针对破坏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彻底清除病灶,选用合适的内固定方法,尽量避免长节段植骨,采取多节段植骨,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术后术区常规硬膜外导管给药能提高治愈率.
作者:罗春山;李波;田晓滨;邱冰;周焯家;彭智;间月奎;赵伟峰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的发生与改良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解放军401医院骨科接受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0例(52髋),对入选患者定期(术后24h、术后3d及术后10d)及临床出现可疑DVT症状时随时进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患者按照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DVT组(A组)及无DVT组(B组).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改良APACHEⅡ评分,记录各组的改良APACHEⅡ评分,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19例术后超声检查发现下肢DVT,其中近端血栓12例,远端血栓7例,发生肢体均为术侧,术后DVT发生率为38%;DVT组(A组)改良APACHEⅡ评分为(18.11±3.87)分,无DVT组(B组)APACHEⅡ评分为(13.39±4.29)分,两组改良A-PACHEⅡ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APACHEⅡ评分与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DVT的发生有相关性,改良APACHEⅡ评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赵金柱;曲良;宋展昭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对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5~2010年间来本院确诊为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20例,其中骶骨和椎骨骨巨细胞瘤患者各10例,分析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年龄、性别、患病节段等9项指标.[结果]骶骨骨巨细胞瘤患者男、女性各5例,平均年龄31岁;椎骨骨巨细胞瘤患者男性4,女性6例;平均年龄42岁;骶骨骨巨细胞瘤患者中有6例患者进行了术前栓塞术;椎骨骨巨细胞瘤主要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两组均有2例复发,无死亡和肺转移病例.[结论]手术切除对于椎骨骨巨细胞瘤具有很好的作用;在术前栓塞后再做局部切除;术后放疗对于降低骶骨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率具有一定的意义;CT引导下针吸活组织检查对于骨巨细胞瘤的术前诊断具有很好的价值.
作者:谢红波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应用Quadrant微创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治疗经验.[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采用Quadrnt微创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72例,分别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传统组相比,Quadrant微创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术后疗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后者手术切口小、术后腰背痛发生概率降低,术后伤口延迟愈合概率升高(P<0.05).[结论]Quadrant微创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适应证广,手术切口小,在不延长手术时间的情况下达到了与传统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并且术后腰背痈发生率低,更易于为患者接受.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可以避免伤口延迟愈合的发生.
作者:汤勇智;王贵清;蔡显义;王湘江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体外观察TZDs类药物对小鼠原代骨髓细胞向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患者骨骼代谢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从小鼠股骨分离获取骨髓细胞,贴壁细胞进行成骨细胞生成实验研究,悬浮细胞进行破骨细胞生成实验研究.随后在1、2、5μmol/L罗格列酮干预下诱导成骨细胞分化培养3周,进行VonKossa染色观察成骨细胞矿化结节,并测定成骨细胞标记物ALP活性、BMP-2及TGF-β分泌的影响;观察罗格列酮对破骨细胞形成和成熟的影响及标志性基因表达.[结果]1、2、5μmol/L罗格列酮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成骨细胞的钙结节形成比例显著降低(P<0.05),ALP、BMP-2、TGF-β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地下降(均P<0.05);同时剂量依赖性促进c-fos和RANK基因的表达,破骨细胞生成实验显示罗格列酮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结论]罗格列酮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骨髓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促进向破骨细胞分化.有助于理解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TZDs骨丢失的原因.
作者:黄仕龙;徐飞;董永辉;郭风劲;陈安民;许涛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寰齿松解齿状突复位脊髓减压后路固定颈枕融合治疗复杂寰枕畸形颅底凹陷症.[方法]A组病例26例均在颅骨牵引下行口咽入路寰齿间隙松解齿状突复位后路固定枕颈植骨融合术.B组病例25例均在本院神经外科行后路后颅窝减压术.[结果]A组26例术后10d内临床症状较术前改善,2例改善不明显.1例术中发现脑脊液漏并伴有发热.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B组25例术后10d内临床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在术后12~24个月随访中有22例出现术前症状复发,其中17例恢复到术前水平,5例加重.[结论]经口咽入路寰齿松解齿状突复位脊髓减压后路固定颈枕植骨融合对治疗复杂寰枕畸形颅底凹陷症是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雷云坤;刘思波;刘伟;谢旭华;李天鹏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了解高寒地区炮兵高原驻训腰腿痛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其防护措施的疗效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通过对210例高原驻训的高寒地区炮兵进行腰腿痛问卷调查,并对其是否采取防护措施及采用不同防护后腰腿痛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种防护措施对高原驻训高寒地区炮兵的腰腿痛都有明显的防护作用,其中采用佩戴腰围或佩戴腰围加飞燕式腰背肌锻炼或腰围加相互腰背肌按摩方法对腰腿痛防护效果好(P<0.01).[结论]高寒地区炮兵高原驻训腰腿痛高发,与特殊职业和高原缺氧、环境恶劣相关,其腰腿痛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陈建常;邢叔星;郭树章;张春浩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总结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月于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或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和术后生存状况.[方法]选取所有符合条件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原发肿瘤类型、肿瘤部位、术后生存时间.分为原发脊柱肿瘤和转移性脊柱肿瘤两组.[结果]入选371例患者,其中原发组170例(45.8%),转移组201例(54.2%).原发脊柱肿瘤组中,男性101例(59.4%),女性69例(40.6%);年龄范围(10~81)岁,平均年龄(43.6±16.5)岁.转移性脊柱肿瘤组中,男性126例(62.7%),女性75例(37.3%);年龄范围21~87岁,平均年龄(53.6±10.5)岁.原发组中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多,各35例,各占20.6%.转移组患者中肺癌、肝癌和甲状腺癌例数占前三位,分别为66例(32.8%)、42例(20.9%)、23例(11.4%).两组患者肿瘤侵犯部位及频率大体相近,但原发组肿瘤侵犯骶骨和寰枢椎的较转移组多.截止到2010年6月30日,原发组短术后生存时间为14个月,长为12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71.7个月,5年期生存率为50%;转移组短生存时间为3个月,长生存时间为6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8.4个月,3年期生存率为37%.[结论]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发脊柱肿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更广,且平均年龄更小.原发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远长于转移性组患者.手术治疗原发性脊柱肿瘤效果显著.对于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来说,外科手术是一种对症的姑息治疗,延长转移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其生命质量的关键在于针对原发肿瘤的综合治疗.
作者:郑伟;吴娟;杨立利;郭强;胡晓媛;肖建如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股骨髁上、胫骨近端单独或联合截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膝外翻13例临床疗效.[方法]13例病人男8例,女5例;年龄8~24岁,单侧10例,双侧3例,共16个膝.术前膝外翻畸形平均26°,立位双踝之间的距离大者50cm.手术方法:单纯实施股骨髁上截骨11膝,股骨髁上+胫骨结节下双截骨5膝.[结果]16膝随访14~42个月,平均26个月,畸形完全矫正无并发症者14膝,大部矫正者2膝.[结论]术前认真分析X线片,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术中正确操作,应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截骨段,对治疗不同程度的膝外翻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张小兆;钟生财;杨杰山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中关闭伤口前松开止血带电凝止血和关闭伤口并敷料包扎后松开止血带对失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和Cochrane图书馆关于TKA术中对不同时机释放止血带进行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文中所述纳入标准收集后进行比较,利用RevMan5.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结果]作者检索了1979~2010年间发表的198篇关于TKA术中应用止血带的文献,经过筛选和评价,后收集到已发表的9篇(共526例患者)随机对照试验,符合本次Meta分析所纳入的试验标准.结果发现关闭伤口并敷料包扎后松开止血带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显著少于关闭伤口前松开止血带组,但后者可以显著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论]关闭伤口前松开止血带电凝止血方法可以减少TKA术中止血带应用时间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增加围手术期失血量.
作者:李彬;田峰;温昱;田立杰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Ⅰ期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科自2003年1月~2009年3月对79例胸腰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患者行Ⅰ期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截瘫恢复程度及结核病灶愈合情况.随访时间2~6年,平均31个月.[结果]未发现结核复发病例;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移位;术后经X线片、CT或MRI检查,无残留病灶;术前Cobb角10°~60°,平均34.4°,术后0°~31.2°,平均矫正角度为24.2°,矫正度平均达70%,随访矫正度丢失<3°,后突畸形矫正满意;未发现术后椎管狭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恢复至B级1例,B级恢复至C、D级各1例,C级恢复至D、E级10例,D级完全恢复.[结论]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胸腰椎发病节段及后凸畸形和截瘫程度,选择不同人路的手术方式彻底的清除病灶,植骨融合,矫正畸形后使用内固定重建脊柱前后方的稳定性,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使脊柱结核获得有效的根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曦;赵毅;孙先润;高国玺;王刚 刊期: 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