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非手术治疗

许建文;钟远呜;黄荣;雷龙鸣;陈锋;黄民锋

关键词:腰椎, 椎管狭窄症, 退变性, 老年, 非手术/保守/中西医结合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0年11月~2005年10月收治的60岁以上退变性腰椎管狄窄症患者176例,随机分为中医组、西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别予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方法治疗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157例获2~7年随访,平均随访3.5年,三组患者治疗前JOA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及随访时中医组与西医组患者JOA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医组或西医组与中西医结合组间JOA分值以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中医组和西医组.[结论] 对于无急诊手术指征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积极治疗并存内科疾病的同时,选择合理的非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但中西医结合疗法与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比较,疗效更持久及稳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全科医师必读丛书——外科分册》出版

    内容提要本书为<全科医师必读丛书>之一.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社区医疗服务,为基层输送大量医疗卫生人才已经变得十分重要,丛书根据基层医疗的需要编写,内容为常见病的诊疗和常用技术.本分册共分十章,着重介绍各系统的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本书语言精练,内容深入浅出,系统介绍了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等.本书编写密切联系临床实践、简洁、实用.

    作者:王镭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膝关节置换术中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与预防

    [目的] 了解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预防要点.[方法] 回顾总结本院1996年1月~2007年6月2 000例初次TKA术后腓总神经麻痹患者的致伤原因.6例新鲜完整正常人体下肢标本模拟行TKA术,观察术中容易损伤腓总神经的操作步骤.[结果] 9(0.45%)例患者术中腓总神经出现不明原因损伤.标本模拟手术过程证实,术中可能导致腓总神经损伤的高危操作依次为:①松解股骨后外侧关节囊、腓肠肌外侧头时.助手自后向前环抱提拉股骨远端将腓总神经压迫贴近股骨,后外侧骨面大大增加腓总神经挫伤几率,且术后多为其深、浅支同时出现症状.②外侧Hoffman板钩放置位置偏于外侧副韧带后侧或深度过大,钩尖部在运动中容易划伤腓总神经,术后多为深支或浅支的不全损伤.③安装假体试模后,为纠正残余屈曲角度,强力完全伸直或过仰,容易导致腓总神经牵拉伤.[结论] 术中松解后外侧关节囊、腓肠肌外侧头时,应该避免助手自后向前环抱股骨远端向上提拉.注意Hoffman板钩位置、插入方向及其深度.避免强力过伸膝关节.

    作者:余正红;蔡胥;李鉴轶;钟世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选择性颈椎管成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 评价选择性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expansive open - door laminoplasty,ELAP) 的临床价值并报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5年6月~2006年6月,102名患颈椎病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44例采用选择性ELAP患者为研究组,另58例采用传统的C<,3~7> ELAP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随访1年以上,对术后临床和影像学指标作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组间比较:JOA评分增长率,C<,2~7>角,前突指数,颈椎活动度均无明显差别,轴性症状发生率选择性ELAP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是脊髓后移距离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减压节段和脊髓后移距离间存在线形相关,减压节段越多,脊髓后移越明显(r=0.36,P=0.03),术后MRI显示,研究组9例为非完全减压,对照组8例非完全减压,所有非完全减压的病例均发生在减压节段的头端或尾端,而且该节段的脊髓前方致压物均大于6 mm.[结论] 选择性ELAP减少了手术对颈椎后部结构的破坏,有效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但足减压节段和脊髓后移间存在正性线形相关,为了避免术后非完全减压的出现,必须在术前反复阅片,明确减压范围.

    作者:夏英鹏;张学利;万军;胡炜;于斌;崔子健;朱如森;田融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影像学表现与非手术治疗研究概况

    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病,发病率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占椎管疾病的第2位.临床上按病因一般分为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两类,LSS以先天椎板肥厚、椎弓根短缩及骨性中央管狭窄为特点,诊断较易明确,一般采用手术治疗.

    作者:许建文;钟远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提高写作能力扩大学术影响(三)

    (上期连载文章刊登于本刊2008年第16卷第10期第799页)3.7.5 讨论着重在新的发现及从中得出的结论与观点.勿作文献综述,勿重复在结果一节中已叙述过的内容.应交代本研究不足之处和今后展望,可与其他报告的结果相联系、相比较.理由充足时,可以提出设想和建议,但须恰如其分,避免作不成熟的论断.

    作者:宁志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寰椎横韧带损伤的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寰椎横韧带在各种损伤状态下的治疗策略.[方法] 本组共收治寰椎横韧带损伤患者26例,分析X线、CT及MRI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寰椎(或)齿状突骨折、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及脊髓的损伤情况,4例行枕颈融合术,17例行寰枢椎融合术,5例行保守治疗.[结果] 26例患者获6~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21例手术治疗患者疗效满意,5例保守治疗,其中4例效果满意,1例远期效果不佳行手术治疗.[结论] 对于寰枢椎脱位、横韧带严重损伤,采用枕颈融合或寰枢椎融合术;对于横韧带部分损伤、寰枢椎稳定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但必须密切随访,出现不稳症状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康辉;贾连顺;周许辉;宋滇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外固定架在足下垂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在足下垂畸形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足下垂患者9例,平均足下垂畸形时间15.5个月,将外固定架螺纹杆连接于胫骨与下垂足之间,对足下垂进行缓慢牵拉,每日螺纹旋转3次.[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6~19个月);足下垂矫形时间3~6周(平均4.2周),足下垂均矫正到中立位,带架时间7~11周(平均8周),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有神经、肌腱和血管的损伤;6例胫骨骨折、骨不连患者矫形后经过锻炼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活动范围约30°~50°;小腿前外侧和后侧肌群挫灭伤患者经过锻炼,踝关节活动范围约12°.[结论] 通过外固定架的缓慢牵拉,可以有效治疗足下垂畸形.

    作者:孟国林;刘建;胡蕴玉;袁志;李明全;王树森;毕龙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脊柱侧弯应用PRSS矫正过程中的力学性能研究

    [目的] 脊柱侧弯时椎体和椎间盘出现凹侧低、凸侧高的楔形变,造成两侧的不对称应力;而在应用PRSS侧推矫形后不对称应力相应减少.本实验用模型实验方法研究PRSS矫正脊柱侧弯过程中的力学行为.[方法] 椎体模型选择铝材,椎间盘及韧带模型材料选择聚碳酸脂,建立5个椎体、4个椎间盘的脊柱模型并模拟轻度侧弯情况,分别取纵向载荷为0 kg、5 kg、10 kg、15 kg、20 kg,横向载荷分别为0 kg、3 kg、6 kg、9 kg、12 kg.按原型矫正过程的载荷,进行加载试验,利用光弹性法及应变电测法测量了模型应力.利用有限元ANSYS软件模拟并验证实验的可靠性.[结果] 脊柱受矫正力后,脊柱处于纵向力和横向力的联合作用状态,界面法向应力分布明显改变,凸侧的法向压应力增加,凹侧的压应力降低并可转变为拉应力.拉应力值与矫正力成正比关系.在一定的矫正力作用下,模型凹侧压应力值逐渐减小,直至出现拉应力,而凸侧依然是压应力,并且应力值比施加矫正力前更大.[结论] 脊柱侧弯应用PRSS矫正过程中,随着矫正力的增加,凸侧的压应力增大,同时凹侧的压应力迅速减小并可产生拉应力,这样可促进凹侧骨的生长,抑制凸侧骨的生长,使脊柱生长变直,从而达到矫正脊柱侧弯的目的.

    作者:张仲文;叶启彬;张亦良;王亲猛;张柏青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脊柱结核病尿脱氧吡啶啉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对脊柱结核(STB)患者骨代谢标志物尿脱氧吡啶啉(DPD)的测定,观察其变化与脊柱结核病的关系;评价其在判定继发于肺结核(PTB)的脊柱结核筛选诊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及自动化学分析法检测脊柱结核组、肺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尿DPD水平,其中尿DPD以尿肌酐(Cr.)来校正(DPD/Cr.),将检测结果进行诊断有效性分析.[结果] 脊柱结核患者、肺结核患者、健康对照组DPD的测定值分别为(14.9±9.8) μmol/mol Cr.、(6.4±2.6) μmol/mol Cr.和(6.3±2.0) μmol/mol Cr.,脊柱结核患者尿DPD较肺结核患者、健康成人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P=0.000).肺结核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尿DPD的检测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751).所检测的脊柱结核患者尿DPD的接受者工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为0.83,在ROC曲线下,DPD测定值以8.4 μmol/mol Cr.为截断点时,诊断脊柱结核的敏感性是87%,特异性是73%.[结论] 脊柱结核可以引起骨代谢的改变,尿DPD能敏感地反映脊柱结核骨吸收的状况,尿液DPD检测有助于继发于肺结核的脊柱结核患者的早期筛选.

    作者:施建党;王自立;丁惠强;赵浩宁;金卫东;李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CRP、ESR在关节置换手术前后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骨性关节炎(OA)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在关节置换手术前后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设计观察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在行关节置换术前和术后1~7 d、2周、1、2、3、6、9、12个月血清CRP和ESR的变化情况.纳入符合OA标准的100例患者,完整随访且无术后并发症的92例.其中男35例,女57例;年龄在37~92岁,平均64.7岁.16例行非骨水泥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R)、32例行混合THR、7例全骨水泥THR,另外37例均行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TKR).[结果] 髋膝关节置换血清CRP浓度均在术后迅速增高,在术后2 d达到峰值(THR 216.7 mg/L,TKR 257.3 mg/L),以后逐渐降低,THR患者在术后1个月、TKR患者在术后2个月下降到术前水平.术后THR第5 d ESR 93.2 mm/h,第6 d TKR 95.7 mm/h分别达到峰值,THR和TKR患者术后3个月和9个月回落到术前的水平.[结论] 血清CRP值比ESR变化更快,回落到正常的速度也快,TKR患者CRP和ESR水平比THR患者要高些.CRP可以较早较快反映炎症情况,动态观察有助于早期感染的发现和干预.

    作者:宋炎成;张慧慧;卢华定;王昆;刘斌;蔡道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近排腕骨切除术

    由于逐年、连续的文献报道,尤其是和部分腕骨融合术的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使得近排腕骨切除术(proximal rowcarpeetomy,PRC)摆脱了从提出以来受到的一些质疑[1],渐为临床公认,并和部分腕骨融合术一起成为晚期腕关节退变的主要治疗方法.该技术日渐成熟,但仍然有一些观点没有得到统一,比如腕骨切除的细节、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疗效不符合的原因、对桡骨远端月骨窝和头状骨近端有退变时是否行此手术或如何调整手术等.本文围绕这些问题综述,提供临床参考.

    作者:朱跃良;徐永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提高骨科护理质量

    [目的] 提出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几点思考,提高骨科护理质量.[方法] 从分析护患关系的不协调因素出发,分析总结了此关系中所包含的2个层面的基本内容.[结果] 影响护患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护士因素、患者因素、医院管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结论]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应从完善骨科安全管理、增强护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培训及科室内病案、急救物品管理等方面完善.

    作者:宿芳;赵永亮;颜伟;孙梯业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髋臼造盖术的研究现状

    髋臼造盖术(hip - self procedure)是针对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或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而设计的,手术方法是在髋臼上缘、关节囊外,将相应大小的髂骨外板截骨后翻转向下或于髋臼上缘做一骨槽,然后插入髂骨骨块,以达到相对加深髋臼深度、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面积、稳定髋关节为目的术式,它始于19世纪70年代,Albee是这一经典手术的鼻祖.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对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改变研究的不断深入,又出现了很多改进术式.

    作者:董方亮;付志厚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关节内注射医用臭氧对大鼠膝退行性关节炎的影响

    [目的] 观察医用臭氧膝关节腔内注射对大鼠退行性关节炎的影响,探讨不同浓度医用臭氧对退行性关节炎的防治效应及可能机理.[方法] 将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A(正常对照组)、B(模型组)、C(空气组)、D(35μg/ml医用臭氧组)、E(70 μg/ml医用臭氧组)5组,后4组复制出膝退行性关节炎(OA)模型,D、E组依据浓度不同,隔日1次给予膝关节腔内注射医用臭氧,每次1 ml,间隔一周再注射,共2周.4周后处死动物,HE染色观察光镜下关节软骨的一般形态、Masson染色进行软骨Mankin's评分,关节灌洗液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作为检测指标.[结果] B组光镜下关节软骨退变明显,Masson染色可见蓝绿色丢失较重,SOD下降,MDA升高;D组显微镜下关节软骨形态观察有明显改善,Mankin's评分较A组无显著性差异,与B、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OD升高,MDA下降;E组显微镜下及Mankin's评分较B组无明显改善,SOD下降,MDA升高.[结论] 浓度为35 μg/ml医用臭氧组能够减轻退行性关节炎软骨退变,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从而有效防治退行性关节炎,而浓度为70 μg/ml医用臭氧组引起组织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关节软骨组织结构破坏.

    作者:余斌;朱权;胡岩君;胡伊玢;何晓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基因多态性和股骨头坏死的相关研究进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效果欠佳,终仍需人工关节置换术,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其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但其共同特征都是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由于机体对坏死区具有自然的修复能力,当新生骨细胞随新生血管向坏死区生长并形成新骨的同时,坏死骨小梁将被逐步吸收.在此过程中骨的力学性能明显减弱,正常负重即可致股骨头塌陷变形及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炎,同时出现以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的临床症状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治疗ANFH的关键.

    作者:张慧慧;宋炎成;蔡道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右股髋撞击综合征并腹股沟囊肿1例

    股髋撞击综合征(FAI)[1]目前研究和报道的较少,而本例患者由股髋撞击直接导致腹股沟囊肿更是罕见,临床诊断及治疗相对困难.

    作者:李百川;张明;朱成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目的] 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2005年5月,采用椎管扩大减压后行TLIF,对常规TLIF技术进行改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25例共29个节段,男17例,女8例;年龄24~65岁,平均54.6岁.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6例,腰椎管狭窄症8例.改良方法首先切除一侧下关节突、上关节突内上侧部分及棘突与椎板的下1/2部分,将神经根松解、减压,再向对侧扩大减压范围,行对侧神经根减压,椎管减压满意后按照常规方法完成TLIF.[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32个月,平均18.4个月,无椎弓根钉失败及Cage前、后侧移位.1例术后6个月X线片示Cage轻度下陷;1例术后出现下肢麻木感,2例下肢麻木加重,均为TLIF侧,其中2例于3个月内症状消除,1例稍有改善;术后1年X线片示未愈合2例.根据Denis疼痛分级、JOA评分法,术后平均改善率92%.[结论] 改良TLIF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使操作更加简单、安全,并发症减少,选择性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疗效满意.

    作者:张绍东;滕宇飞;许龙吉;吴小涛;茅祖斌;陈辉;孔翔飞;王宸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右锁骨慢性骨髓炎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3岁,因右锁骨间断疼痛、肿胀3个月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发现右胸锁关节处有一包块,质地较硬,触之不痛.后出现右肩部及胸锁关节周围疼痛、肿胀,呈持续性钝痛,夜间较为明显,右上肢活动受限.外院给予局部封闭及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

    作者:季伟;张超;王鹏建;阮狄克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经皮盘内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探讨经皮盘内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盛突出症的价值.[方法] 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经皮盘内注射浓度为35~50 μg/ml的臭氧20~40 ml,术后通过改良的Macnab方法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病例随访6~12个月,平均8.7个月,根据改良的Macnab方法评价,其中优15例(65.2%),良6例(26.1%),可2例(8.7%),差0例.总有效率达到100%,优良率为91.3%.[结论] 臭氧是一种新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段,它有着安全、创伤小、有效率高、费用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黄平;王丹;蒋欣浩;袁勤时;刘异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定量CT椎体骨密度测定诊断骨质疏松症

    [目的] 探讨定量CT (QCT) 椎体骨密度 (BMD) 测定在诊断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价值和诊断标准.[方法] 对53例健康无症状中老年人和68例临床拟诊骨质疏松患者进行L<,1~4>椎体BMD测定.[结果] 健康中老年人BMD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以BMD≤x-2.0 SD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有68例,且各年龄段的BMD值均明显低于骨量截断值;如以BMD≤x-2.5 SD为诊断标准则有60例.[结论] QCT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准确、重复性强,易于推广应用.以BMD≤x-2.0 SD为诊断标准,更符合临床实际病例,并能减少漏诊.

    作者:沈宁江;李一波;陈文清;刘光洪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