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副突形态的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研究

陈爱芳;孙庆举;王锋;李长勤

关键词: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副突, 形态学
摘要:[目的] 研究腰椎副突MSCT三维重建的形态特征,为临床提供详尽的影像基础资料.[方法] 利用MSCT对40例正常成人腰椎进行薄层扫描,三维重建后观察副突.对副突进行形态学分型,测量清晰显示副突所需的旋转和前倾角度、副突高度及乳副突间距,并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三维重建图像侧向旋转13.8°±3.75°,轴向前倾26.4°±6.06°后可清晰显示腰椎副突结构.副突可分5型,Ⅰ型(乳头状)占21.5%(86/400),Ⅱ型(锥状)占17.2%(69/400),Ⅲ型(舌状)占14.5%(58/400),Ⅳ型(残痕状)占27.0%(108/400),Ⅴ型(无副突结构)占19.8%(79/400).Ⅴ型70%位于L4.5(55/79);各型副突间各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130),性别间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SCT三维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形态各异的腰椎副突,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基础.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外侧小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部分塌陷移位性跟骨骨折

    [目的]探讨外侧小切口行有限内固定治疗部分塌陷、移位性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3年2月~2007年1月共用外侧小切口加有限内固定治疗25人(27足),显露距下关节面,以距骨和部分未塌陷的距下关节面为参照恢复距下关节面,经皮多枚克氏针恢复跟骨角,有限内固定维持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0~25个月,参照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协会的足踝临床评分系统评定,平均89分.24足正常愈合,3足延迟愈合,无皮缘坏死,无感染病例.[结论] 外侧小切口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方法,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干扰,且有利于关节面及跟骨外形的复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田征;王翀;屈建华;田禾;张浩沙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锁定钢板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7月~2007年8月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32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采用切开复位,用Stryker公司肱骨近端锁定钢板(NumelockⅡ)固定骨折,恢复肩关节解剖结构.[结果]平均随访12.4个月,肢体、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3.8%,Ⅰ期骨折愈合率96.9%,平均骨临床愈合时间5.4个月.1例延迟愈合,无感染、钢板断裂发生.[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能够解剖复位肩关节面,固定牢固,术后能够早期功能锻炼.本组病例均取得了满意疗效,认为是目前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良好方法.

    作者:刘岩;曹振羽;郭永飞;陈爱民;苟三怀;欧阳跃平;张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自体成骨细胞培养移植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11例初步观察报告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是创伤骨科的一大棘手并发症.近年有大量关于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培养成骨细胞的成功研究报道.

    作者:何智勇;李晓玲;刘康;曾毅军;李青;余新平;陈尔东;袁元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皮质骨Ⅰ型胶原的提取及胶原-明胶支架材料的制备

    [目的] 探索一种较理想的皮质骨Ⅰ型胶原的提取方法并制备胶原-明胶支架材料.[方法] 以牛皮质骨为原料,经低温液氮粉碎、梯度脱水、脱脂、脱钙处理成为脱钙骨基质粉.通过酶溶解法处理脱钙骨基质粉,经溶解、离心、透析、冻干等步骤获得皮质骨胶原,SDS-PAGE电泳、氨基酸分析等方法鉴定其特征;再以胶原、明胶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神经支架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其内部结构.[结果] 所得胶原经SDS-PAGE电泳、氨基酸分析等方法鉴定符合Ⅰ型胶原特征;制备的支架材料外观呈圆柱状,内部为孔径均匀平行排列的微管结构,具有仿生效果.[结论] 皮质骨中能够获得纯度较高的Ⅰ型胶原,可用于胶原材料的制作.

    作者:张永光;罗卓荆;刘智广;孟浩;兰丽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中药促进骨折愈合临床文献的Meta分析

    [目的] 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对中药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 全面收集中药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试验资料,在严格质量评价基础上;合并各篇文献中优、良疗效为阳性结果,中、差疗效为阴性结果.利用SAS6.0软件对多个研究结果的总体疗效进行随机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用漏斗图表示发表性偏倚.[结果] 显示中药促进骨折愈合的效应值OROL=3.81,95%可信区间为[2.29,6.36];敏感性分析显示效应值稳定;漏斗图图形不对称;只有1篇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报道.[结论] 表明中药促进骨折愈合有一定的疗效,由于漏斗图提示存在发表性偏倚,加上现有临床研究存在的方法学缺陷,现在的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欲得出公认的结论,尚有待进行设计严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高大伟;苏培基;伍中庆;吴宇峰;李大刚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角度的CT影像学评估:股骨外上髁线参照与间隙平衡技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虽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旋转定位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但术中以哪条轴线为参照能够更加精确的保证股骨假体的旋转定位,目前尚存争议.研究表明股骨外上髁线(TEA)与膝关节屈曲轴线平行,但这一轴线术中难以精确确定.本文采用间隙平衡技术(BG),对比TEA技术在股骨假体实际旋转角度测量的差异 [方法]3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分为2组(每组15膝),分别采用.TEA和BG技术,术后行CT扫描测量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并行膝关节学会评分(KSS).[结果]BG组中股骨假体平均外旋角度为2.7°±1.1°,TEA组为5.6°±1.6°(P=0.001).术后KSS功能评分改善BG组高于TEA组(P=0.002).但两组的KSS膝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39).[结论]研究表明,与BG技术相比,术中应用TEA参照确定股骨假体的旋转定位可导致股骨假体的过度外旋,其术后KSS功能评分亦较差.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与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特点、疗效差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提出外科治疗的思路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2002年5月~2006年3月,本科收住35例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双钢板、锁定板加空心螺钉、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及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35个月,平均16.5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进行综合评分:优19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结论] 对于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前结合三维CT重建详细了解骨折情况,注重软组织损伤程度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入路和固定方法,在保护骨折部血运情况下,对胫骨平台进行解剖复位、充分植骨并予以适当的固定,以及术后积极的无负重下膝关节功能训练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作者:吴煌;廖瑛;范伟杰;黄煊怀;舒冬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前交叉韧带重建自体肌腱移植物愈合研究现状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重要的前向稳定结构,损伤后可以产生膝关节不稳,导致膝关节退变的早期发生.

    作者:刘佰川;楚万忠;孙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外固定支架在高能量Pilon骨折分期治疗中的地位和意义探讨

    [目的] Pilon骨折常常是一种高能量损伤.约1/3~1/2的Pilon骨折伴有其他骨折或脏器损伤.10%~30%的Pilon骨折为开放性骨折.本文探讨使用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意义.[方法] 从2004年2月~2007年3月共收治10例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男8例,女2例,年龄22~72岁,平均56.2岁.初期治疗选用单臂外固定支架(Orthofix)以及Hoffmann-Ⅱ外固定支架(Stryker).待患者全身情况好转、创面愈合或软组织条件改善后,再转换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微创闭合内固定(MIPPO).[结果] 10例患者平均外固定支架使用时间为13.2(7~49)d,均转换为坚强内固定治疗.软组织开放伤口和手术伤口均获得愈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骨筋膜室综合征、骨髓炎发生.1例开放性Pilon骨折外固定后发现感染,在抗菌治疗后7周更换内固定,同时放置庆大霉素珠链,术后骨折愈合.[结论] 对于高能量Pilon骨折,正确评估局部软组织条件和全身情况,合理使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适当时机更换内固定的分期治疗办法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高堪达;陶杰;王秋根;高伟;李豪青;李凡;朱力波;李夏;王建东;吴晓明;吴小峰;黄伟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研究进展

    关节软骨缺损很常见,30岁以上的美国人罹患有症状的髋或膝关节炎的发病率为9%,每年造成直接成本为286亿美元.

    作者:王晓;郭传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保留股内侧肌止点的微创技术结合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僵直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松解治疗膝关节僵直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6例膝关节纤维性僵直,采用髌骨外上方小切口,用剪刀松解髌股关节、内外侧支持带与股骨间、股中间肌与股骨间,以及髌下脂肪垫与股骨髁之间的粘连,在髌骨外侧1 cm处切开髌外侧支持带及用剪刀在股内侧肌止点内侧切开髌骨内侧支持带,再在关节镜下清理关节内断裂及残留的粘连束带和髁间凹瘢痕组织并止血,结合徒手推拿松解.[结果] 随访8~32个月,平均19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平均32°增至113°,平均提高81°.无皮肤坏死、创口裂开、肌腱断裂、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松解治疗膝关节纤维性僵直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康复快.保留股内侧肌止点对保留伸膝力量、维持膝关节稳定、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减少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蔡春元;杨国敬;李永奖;张雷;林光锚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肱骨远端后外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3骨折

    [目的] 分析肱骨远端后外侧钢板治疗肱骨下1/3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肱骨远端后外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3骨折25例.[结果] 25例内固定手术患者,平均随诊10.2个月,优15例,良8例,可2例.[结论] 肱骨远端后外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3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是治疗肱骨干下1/3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建勋;王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合并胸腰椎骨折多发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合并胸腰椎骨折的多发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7月,手术治疗合并胸腰椎骨折的多发骨折12例,共41处骨折.其中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有骨盆(髋臼)骨折3例,合并下肢骨折11例,合并上肢骨折6例.术中先行脊柱或骨盆损伤的处理,后行四肢骨折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情况;神经功能评价以Frankel标准判定.[结果] 本组每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02±52)min,平均输血量(500±325)ml,平均每部位手术时间59 min,输血量146 ml.术前Frankel评分平均为2.8分,术后3个月平均3.5分.8例获得1年随访时各部骨折全部愈(融)合,无内置物并发症.[结论] 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胸腰椎骨折结合微创手术治疗骨盆及四肢骨折,能够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和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患者全身情况改善和术后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涛;徐建广;罗从风;周蔚;孙辉;曾炳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

    半月板是膝关节的重要结构,其主要生理功能有负重、维持膝关节运动协调、维持关节稳定、吸收震荡、润滑关节等.

    作者:宁廷民;孙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OCM前外侧入路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慕尼黑骨科医院(OCM)前外侧入路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方法] 于2005年2月~2006年12月开展OCM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应用小切口技术,从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间隙进入,保留后方关节囊与肌肉完整性,两步法进行股骨颈截骨,合理使用特殊器械安置髋臼及股骨假体.[结果] 18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2.5个月,手术切口平均长度9.2 cm;术中平均出血量230 ml,术后平均引流量90 ml;术中1例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例发现髋臼前倾角过大.下地活动时间平均6.5 d,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值从术前46.2提高为87.1分.[结论] OCM入路应用于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明确的学习曲线并要求特殊手术器械.

    作者:曹云;易诚青;李豪青;黄建华;吴小峰;马春辉;俞银贤;王传舜;张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侧前方钉板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 探讨侧前方钉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根据胸腰段侧前方钉板内固定系统的内固定原理及植入要求在30例胸腰段椎骨标本上标出进钉点、进钉方向,并测量、观察其与周围易识别骨性标志的关系,为手术中测量、判断进钉点、进钉方向提供参考;根据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X线片及CT片,结合理论进钉点、进钉方向及内固定要求推算出螺钉、钢板长度、撑开高度及植骨块长度等指标的理论值作为术中使用的参考值,并在术中利用易识别骨性标志测量、判断进钉点、进钉方向;根据术中测量及术中或术后X线片评价进钉点、进钉方向、螺钉、钢板长度、撑开高度及植骨块长度等理论指标的准确性.[结果] 术中测量、判断进钉点、进钉方向容易、准确、可靠;术前测量指标与术中、术后测量指标基本一致;60例患者术后脊柱结构、功能恢复良好,手术疗效满意.[结论] 该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科学、实用,对保证胸腰段侧前方钉板内固定系统成功植入,并减少手术并发症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徐烁;党小伍;贺西京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鉴别诊断

    [目的] 总结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鉴别要点.[方法]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3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诊断为新鲜骨折23例(64%),陈旧骨折13例(36%).椎体前高降低(或楔形变)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主要的影像学表现.在X线片、CT上,陈旧的骨折椎,常有终板硬化、骨质增生;新鲜骨折椎,可观察到骨折线.在核磁共振检查上,新鲜骨折椎表现为T2高信号,T2脂肪抑制相高信号.67%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以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X线片,鉴别出新鲜或陈旧骨折;33%病例,需通过核磁共振检查进行鉴别.[结论] 椎体楔形变基础上伴骨硬化、骨质增生,提示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有外伤史,伤后胸、腰背疼痛,且局部叩、压痛与影像检查发现的骨折水平相符时,应高度怀疑新鲜骨折;从X线片或CT上观察到清晰的骨折线,核磁共振上观察到T2脂肪抑制相高信号,可确认为新鲜骨折.

    作者:杨明亮;洪毅;李建军;徐建民;唐和虎;李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对老龄人群髋部骨折手术内固定的选择及相关治疗

    髋部骨折是老龄人群的骨科多发病,常见是股骨粗隆间和股骨颈骨折两种,90%是由跌倒而引起.骨质疏松是骨折内因.

    作者:刘作华;孙忠武;孙守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科技论文摘要、关键词、基金项目、参考文献的书写及著录要求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锁定加压钢板的临床应用

    骨折治疗的新理念是基于对骨生理、骨折固定、骨愈合的生物力学、以及对从前失败病例的深刻理解而建立的.

    作者:曹清;马宝通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