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管内血管脂肪瘤9例报告

严宁;侯铁胜;曾绍林

关键词:椎管内, 血管脂肪瘤,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血管脂肪瘤的临床特性.[方法]报道9例椎管内血管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并回顾文献.[结果]9例患者经外科切除肿瘤后预后良好.[结论]诊断主要以磁共振为依据.治疗以外科切除为主,不论是否浸润,预后良好.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祝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版成功问世(代序)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症,是令骨科医师困惑的难题之一.

    作者:卢世璧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关节镜技术治疗血友病A膝关节滑膜炎

    [目的]总结关节镜技术在血友病A膝关节滑膜炎中的应用,探讨其疗效.[方法]自2002年9月~2007年1月对25例血友病A膝关节滑膜炎患者,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围手术期内适量Ⅷ因子滴注,进行系统康复训练.采用HSS评分标准,对术前、术后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关节镜下软骨Outerbridge分期分组,按照Insall疗效标准,分别评估各组手术效果.[结果]23例患者得以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个月.术前平均输血次数(23.4±4.6)次/年,术后(9.8 4-2.5)0:/年(P<0.01).HSS评分术前(58.6±4.7)分,术后(80.5±6.8)分(P<0.01).Outerbridge Ⅰ期术后优良率100%(4/4),Ⅱ期83.3%(10/12),Ⅳ期优良率差(0/2).[结论]对于早中期血友病A膝关节滑膜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白正武;朱本珂;张明;闫新峰;王呈;贺业腾;袁振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影响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与β-磷酸三钙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lPus)影响β-磷酸三钙(β-TCP)与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体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从兔股骨粗隆部抽取骨髓,体外培养扩增,取第3代BMSCs接种于β-TCP培养1周,分为两组,一组予以LIPUS作用,另一组作为对照.以20只成年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制作双侧桡骨远端骨缺损模型.一侧桡骨骨缺损处植入LIPUS作用过的细胞支架复合体做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LIPUS未作用过的细胞支架复合体做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周、8周处死新西兰兔,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X线片上骨痂的灰度密度,行组织学切片检查骨痂生长情况.[结果]X线片骨痂灰度密度测量提示实验组骨痂较对照组生长明显增多.组织学切片显示实验组血肿机化、吸收、骨小梁和骨基质形成早于对照组.[结论]在骨缺损修复早期,LIPUS对BMSCs与β-TCP复合体修复兔骨缺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骨缺损修复晚期,LIPUS的作用相应减弱.

    作者:梁伟;苟三怀;欧阳跃平;刘岩;严力生;陈洪勋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与轴性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122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患者进行2~5年随访,平均3.9年,分别于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2年随访时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计算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值,依据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将全部样本分为三组,对三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进行观察、分类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54.55%、25.84%和45.45%,经过统计学分析,A组:B组x2值=7.18,P<0.0125;B组:C组x2值=6.81,P<0.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C组x2值=3.19,P>0.0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李华;丁文元;牛洪峰;靳宪辉;张庆胜;崔胜杰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早的椎管内肿瘤摘除术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少见多趾(指)并趾畸形1例报告

    多指畸形在先天性畸形中是常见的,也与并指同时存在,可以是单个手指多指,也可以是多个手指多指.但双手双足多趾(指)并趾畸形少见.

    作者:金伟;盖铭文;刘恩煦;孙德骏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提高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髋臼发育不良Crowe分类选择不同髋臼假体置入重建方法,Ⅰ型16髋,Ⅱ型29髋,Ⅲ型11髋,Ⅳ型4髋,37例42髋Crowe Ⅰ-Ⅱ型采取真臼重建,其中2例2髋采取真臼小号假体重建,12例16髋Crowe Ⅲ型采取真臼重建加植骨造盖,2例2髋采取假日重建,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以恢复髋关节功能.[结果]随访2年到8年,平均时间5.5年,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5.4分增加至88分,优良率93.7%.所有病例均无假体松动及下沉,无一例感染及脱位,所有植骨块均获得愈合.[结论]重建髋臼假体的稳定性,软组织平衡调节,肢体长短对称调节,术后积极康复训练,是该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作者:常敏;周汝寿;郭英;郭磊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是骨科临床较常见的进展性疾病.大体可以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ONFH,病因复杂,病程缓慢,治疗困难,致残率高,是医学领域尚未攻克的难题.近些年来,非创伤性ONFH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广泛的关注.

    作者:张雷;杨国敬;郑进佑;王珺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颈椎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其他

    颈椎手术,除原系感染疾病之外,均属Ⅰ类无菌手术.近年来,颈椎外科基本理论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但感染仍是颈椎手术容易导致手术失败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观察表明颈部术后感染发生率,常低于腰椎手术.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患者全身状况包括营养和免疫状况、手术方法选择、内固定器材和人工骨等内植物的广泛使用和术中医源性损伤等,任何环节处理失误都可能造成术后感染.预防感染是佳也是主要手段,因此,认真临床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对早期诊断甚为重要.

    作者:贾连顺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与软骨缺损的修复

    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是与皮肤及牙科领域的修复一起问世的,但直到1997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才认可了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治疗软骨缺损的技术(ACI).10多年来,全世界大约已施行了2万多例,但关于其治疗软骨缺损效果的争论仍在继续.面对这些争论,ACI的改进方法--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MACl)出现了.本文就MACI与软骨缺损的修复进行综述.

    作者:张柏青;张仲文;叶启彬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RNAⅢ抑制肽抑制葡萄球菌在人工关节材料表面粘附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验证RNAIII抑制肽(RIP)能否抑制葡萄球菌在人工关节材料表面黏附,探讨其用于人工关节感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制作超高分子聚乙烯、钛合金和钴铬钼合金试样,葡萄球菌经FITC标记,人工关节材料试样消毒后接种FITC标记的葡萄球菌,每种试样4组,分别为空白组、RIP组、左氧沙星组和联合组,将含有细菌、试样和药物的24孔板在37℃下孵育30 min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三种材料的用药组细菌光点计数(P<0.001)和覆盖面积(P<0.05)均显著低于空白组;左氧组细菌光点计数少于RIP组,但两组的细菌覆盖面积无差别;联合组光点计数和细菌覆盖面积均少于左氧组和RIP组,差别显著(P<0.01).[结论]RIP可以抑制表皮葡萄球菌对关节假体材料表面的粘附,如果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可以起协同作用.

    作者:郝立波;邢庆昌;王继芳;王岩;卢世璧;张小斌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近期效果.[方法]2005年10月~2007年6月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局限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5例,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进行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结果]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随访6~24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5.8分.置换节段保留了运动功能,假体稳定无移位.[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可保持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同时可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性.维持颈椎近正常的活动度.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局限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侯勇;聂林;汤继文;程雷;张海滨;曲高伟;耿伟;梁延琛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高龄病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高龄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36例高龄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均行手术治疗,行多节段开窗、全椎板切除、椎间盘髓核摘除、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年6个月,优良率83%.[结论]高龄腰椎管狭窄有其特殊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应因人而异,正确选择手术方法,彻底减压兼顾脊柱稳定性、注重术后的腰背部力量锻炼是影响手术疗效重要因素.

    作者:赵汉平;李佩佳;罗永忠;史庆轩;吕游;张锐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改良Austin手术治疗(足母)外翻34例62足

    [目的]探讨改良Austin手术治疗(足母)外翻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1998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改良Austin手术治疗(足母)外翻患者34例62足,男13例22足,女21例40足;年龄32~67岁,平均43岁.术前、术后2周、随访时分别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近端关节固定角(PASA)、远端关节固定角(DASA),并观察其变化和测量角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手术方法根据患者术前症状和测量角度个体化选择Austin手术改良式即chevron-gerbert或chevron-youngswick截骨术.[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年,平均3.6年;患者(踞)外翻角(HVA)术前为33.50°±1.02°,术后为13.6°±0.826°;第1、2跖骨间角(IMA)术前为16.0°±0.837°,术后为8.6°±1.078°;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制定的足(踞)趾功能评分标准评价.AOFAS评分术前为(44.8±5.7)分,术后为(87.6±4.2)分.优46足,良10足,可5足,差1足,优良率90.3%.[结论]改良Austin手术是治疗(踞)外翻畸形的一种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尤其更适合矫正PA-SA增大的重度躅外翻.对年龄较轻的轻、中度躅外翻患者手术应尽量不必干扰罡母内收肌和籽骨也可达到矫形的目的.

    作者:杨凯;隋金奎;崔书豪;丁飞;高山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微创髓核成形术叠加氧-臭氧混合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应用髓核成形术叠加氧-臭氧混合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机理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2006年6月对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叠加术治疗,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32~76岁,平均53.4岁,病程3~56个月,平均1.3年.椎间盘突出类型为L3、4及L4、13例,L4、5 32例,L4、5及L5s1 8例,L5S19例.对其疗效进行随访分析.[结果]术后经过25~35个月随访,按照改良MacNab评估,优50例、良8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达到93.5%.[结论]应用髓核成形术叠加氧-臭氧混合物疗法的优势互补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从而使治疗效果达到大化,使局部损伤降低到小,拓展了适应证,扩大了微创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空间.

    作者:杨安礼;薛华明;蔡丰;刘亮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初步报告

    [目的]观察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并初步分析其发生原因.[方法]随访32例(男15例,女17例)36个节段的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平均年龄43.6岁,对临床疗效及颈部轴性症状进行观察.[结果]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8.6个月,临床效果满意,术前JOA评分为(8.23±1.22)分,末次随访时为(15.81±1.1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共6例患者出现颈部轴性症状,其发生率为18.75%.[结论]颈部轴性症状可发生于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但症状较轻,其发病确切原因还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随即对照研究.

    作者:杨大龙;申勇;曹俊明;董玉昌;孟宪国;丁文元;姚晓光;孟宪中;张为;李宝俊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二磷酸盐在治疗骨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炎性疾病,全世界约有15%的人口受到影响,主要成员为中老年人,是导致50岁以上人群功能残疾、造成经济损失和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

    作者:李硕;张柳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小切口潜行松解三步康复训练法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小切口潜行松解三步康复训练法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88年2月~2006年2月,应用小切口潜行松解三步康复训练法治疗臀肌挛缩症118例(治疗组)、臀大肌松解术治疗56例(对照组).对臀肌挛缩症的临床分型、自行设计的两种特异性高物理诊断方法侧卧位屈肢交腿试验和侧卧位伸肢交腿试验设计机理、小切口潜行松解手术的操作要点、三步康复训练法的具体实施进行探讨.[结果]随访1~8年,参照黄耀添疗效评定标准,术后1.5个月进行早期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手术优良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数据经x2检查,有显著性差异.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评定,手术优良率治疗组为95.7%;对照组为91.3%.[结论]小切口潜行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定位准确、操作简便、出血少、不易损伤坐骨神经.三步康复训练法符合生理特点,易为患儿接受,髋关节功能恢复快,多在1~1.5个月恢复正常.特别是应用作者设计的侧卧位屈肢交腿试验和侧卧位伸肢交腿试验,做到了术前诊断有据,术中松解有度,术后训练有法.

    作者:武明泽;戴锋;李龙;全忠;张波;刘毅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抗感染活性骨治疗慢性血源性骨髓炎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和研究抗感染活性骨(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ARBX)Ⅰ期植骨治疗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在获得总后卫生部军内临床试用研究许可的基础上,自2001年9月起将ARBX用于临床治疗慢性血源性骨髓炎24例,对其中17例获得12个月以上系统随访的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7例中除1例骨髓炎未能治愈,1例骨髓炎治愈后复发,1例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在术后发生骨不连外;其余14例骨髓炎均获得完全治愈,病变部位均获得确实骨修复,无骨髓炎复发.本组慢性骨髓炎总治愈率为82.4%,远高于传统治疗方法.[结论]ARBX具有高效诱导成骨活性和强效抗感染能力,能Ⅰ期植骨有效治疗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作者:袁志;刘建;胡蕴玉;刘建敏;姜海;李丹;孟国林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椎管内血管脂肪瘤9例报告

    [目的]探讨椎管内血管脂肪瘤的临床特性.[方法]报道9例椎管内血管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并回顾文献.[结果]9例患者经外科切除肿瘤后预后良好.[结论]诊断主要以磁共振为依据.治疗以外科切除为主,不论是否浸润,预后良好.

    作者:严宁;侯铁胜;曾绍林 刊期: 2008年第23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