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郑生;王岩;王俊生;肖嵩华;张永刚;侯克东
目的:探讨用Ilizarov微创技术矫正各种类型膝关节屈曲畸形.方法:在Ilizarov牵伸器基础上,研制了新型膝关节牵伸器;包括股骨、胫骨骨外固定器,并在膝关节两侧由关节铰链连接.术中安装时确定膝关节伸屈的旋转中心,用于伸缩的带弹簧牵伸杆安装在膝后的上下两个钢环上,手术中将牵伸器用2mm克氏针交叉穿股骨和胫骨于膝关节中央,术后逐渐旋转牵伸杆,膝关节软骨面在避免挤压的情况下慢慢伸直.结果:27例30个膝关节,术后平均牵伸时间58d(18d~10个月),全部病例膝关节伸直皆达到矫形需要的要求,未发生影响治疗效果的并发症.结论:新型Ilizarov膝关节牵伸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技术,开辟了一条微创、简便、安全治疗屈膝挛缩的有效方法,能够矫正用传统手术难以治疗的严重膝关节屈曲僵直畸形.
作者:秦泗河;夏和桃;郑学建;陈建文;张雪华;彭爱民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带血管自体腓骨移植在四肢骨关节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切除肱骨近端、桡骨远端的骨肿瘤,用无血运自体近端腓骨移植重建肩、腕关节.用腓骨干联合异体骨填充近关节骨肿瘤造成的骨缺损.结果:42例患者经半年~5年的随访,仅3例患者出现肿瘤原位复发.29例重建肩、腕关节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7例重建的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不带血管的腓骨移植在肿瘤致骨缺损的治疗中,具有手术简单,并发症少,术后功能较好等特点.是一个较理想的治疗选择.
作者:景宗森;吕海;金大地;史占军;朱志刚;李淑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GSS对腰椎节段性不稳的固定及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10月~2003年9月,对25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其中,男9例,女16例,运用椎板减压、椎管后外侧植骨融合、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随访6~18个月(平均15.7个月).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4.48分的25例患者,随访时14.5分(P<0.01),术后14个月内动态X线检查显示GSS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植骨融合率100%,融合节段稳定,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96.0%.结论:后路运用GSS行椎管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对腰椎不稳症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许建文;陈锋;李寿斌;何元诚;黄民锋;廖康兴;邹冬青;韦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一般而言,胫骨是小腿承重的主要力量,但在特殊情况下胫骨不能发挥作用时,腓骨是否能替代胫骨行使小腿的功能?其相应的变化如何?给我们有何启示?今有1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学华;张新正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自20世纪60年代Charnley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以来,无数的患者因此受益,但它的并发症却给这项良好的治疗技术的愈后带来不良的影响.据Charlotte[1]等人报道,全髋置换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为脱臼(3.9%)、肺栓塞(0.9%)和深部感染(0.2%),而接受全髋关节再置换的患者,其并发症除了肺栓塞比首次置换的患者略低(0.8%对0.9%)外,脱臼(14.4%对3.9%)和深部感染(1.1%对0.2%)都要高于首次置换的患者.
作者:郎明磊;刘儒森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测小斜角肌在TOS患者术中的出现情况,分析切断小斜角肌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下干型TOS共33例,手术中探查切断小斜角肌,其中4例进行术中肌电的监测,比较术前、切断前中斜角肌后、切断小斜角肌后上臂近段尺神经MNCV,前臂内侧皮神经SNAP和尺神经F反应的变化.结果:术中探查33例下干型TOS中均有小斜角肌的存在,术后优良率为78.8%.切断前中斜角肌后、切断小斜角肌后,上臂近段MNCV,前臂内侧皮神经SNAP和尺神经F反应均较术前有改善.结论:小斜角肌在绝大多数下干型TOS患者中均有出现;切断小斜角肌后下干型TOS患者臂丛神经功能的改善较明显;手术治疗中须探查松解小斜角肌.
作者:尹望平;陈德松;方有生;陈琳;蔡佩琴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对骶骨螺钉上关节突关节面5点7点进钉方法进行相关的放射解剖学研究.方法:在50块骶骨标本上,用φ为1 mm的软钢丝在骶骨翼、骶骨上关节突处紧紧缠绕2个钢丝圈,将φ为3mm的钢珠用胶布固定在5点7点处,拍骶骨正位片,观测钢珠与2个钢丝圈的位置关系及其至骶管外侧壁、骶骨上面的距离.作经5点7点水平平行于S1椎体上面的CT扫描,观察骶骨横断面的形态特点,测量与矢状面夹角为0°和向内10°时的进钉深度.结果:5点7点处钢珠均位于上关节突与S1后孔缠绕的钢丝圈显影内,位于骶管侧壁钢丝圈显影的外侧,钢珠与骶管外侧壁的距离为左侧[(6.7±2.3)(5.0~12.0)]mm,右侧[(6.6±1.9)(5.0~11.0)]mm;此点至骶骨上面的距离为左侧[(11.5±5.3)(5.0~28.0)]mm,右侧[(11.6±5.4)(5.0~29.0)]mm.CT片显示钉道与矢状面平行(0°)时,进钉深度左侧为[(32.6±3.5)(24.0~40.0)]mm,右侧为[(32.6±3.5)(24.0~42.0)]mm;螺钉向内与矢状面的夹角为10°时,进钉深度左侧为[(38.1±3.8)(30.0~46.0)]mm,右侧为[(38.0±3.9)(30.0~46.0)]mm.结论:骶骨上关节突恒定存在,将每侧上关节突关节面看成一个时钟表盘,右侧关节面相当于5点处、左侧相当于7点处为螺钉进钉点.其5点7点进钉点的确定较为客观.进钉角度:螺钉与正中矢状面呈向内0~10°的夹角.进钉深度:X线片及CT片可较准确地测量骶骨螺钉的进钉深度及选择螺钉长度.此进钉方法,螺钉与正中矢状面呈0°时,进钉深度为30.0~35.0mm;呈10°时,进钉深度为30.0~40.0mm.
作者:赵玲秀;杜心如;叶启彬;孔祥玉;薛景凤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式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方法:采用髋臼周围截骨术联合髋臼加盖术,截骨端以楔形骨块充分植骨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37例47髋.结果:随访30例,38髋.随访1.5~5年,平均3.2年.按周永德评定标准,优31髋,良6髋,可1髋.结论: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仝允辉;万富安;李文霞;时国富;赵凌云;李冠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模仿椎体成形术观察磷酸钙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植入椎体后与椎体界面间的组织学差异.方法:将PMMA和CPC植入到犬椎体,通过X线、CT、光镜、扫描电镜观察2种材料与椎体界面间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PMMA与椎体之间的结合是单纯的机械连接未能达到生物机械固定,CPC与骨界面间无排异反应的表现,是直接的骨小梁与生物材料之间的生物连接.结论:磷酸钙骨水泥是椎体成形术中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替代材料.
作者:滕海军;周跃;初同伟;郝勇;曹国永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研究人骨肉瘤组织中COX-2和VEGF的表达.结果:COX-2在骨肉瘤中表达阳性率为67.7%,而VEGF表达阳性率为58.1%.COX-2表达与VEGF表达显著相关(γs=0.5676,P<0.05).结论:骨肉瘤组织中存在COX-2的高表达,COX-2与骨肉瘤的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其高表达可能促进了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作者:姜宇;杨述华;李进;刘勇;许伟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组织工程学是随着生命科学、工程学和生物材料学的发展而提出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兴起为探索和寻求理想的组织、器官替代物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其基本方法是将体外培养扩增的组织细胞黏附于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在体内可降解吸收的生物材料上,在体外构建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和三维生物材料复合体,然后植入机体病损部位,使细胞在生物材料的降解吸收过程中形成新的具有相应形态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细胞培养是组织工程研究的基础环节,机体细胞在复杂的微环境中生长,常规的体外二维细胞培养不能提供组织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而生长环境的偏差,会阻断生长信号、化学信号、应力信号传递,导致细胞凋亡、细胞正常形态或生理功能的丧失[1].因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体外培养要求尽量模拟生物体内的微环境,在保持培养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下稳定快速地扩增.本文就近儿年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培养方法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晓静;任高宏;原林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软骨缺损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上所面临的难题,这主要是因为软骨细胞儿乎没有迁徙能力,不能迅速聚集到创伤部位所致[1].组织工程技术为软骨缺损的修复带来了曙光.它通过分离及培养所需的种子细胞、选择适合的生物支架材料、后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到缺损部位而完成治疗目的.
作者:王光辉;牟虹;梁传余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为应用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脱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30具成人干燥骨盆标本,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并作CT扫描,对进针点与不同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进针的方向、进针的深度以及S1骶孔上方的骶骨翼的前后径和上下径进行测量.结果:进针点距臀肌线的距离为(20.70±3.27)mm,距坐骨大切迹的距离为(35.00±1.91)mm;轴位及冠状位CT测量进针与髂骨外板的交角分别为(90.18±2.69)°和(90.40±2.87)°;进针深度为(67.77±3.63)mm;S1骶孔上方骶骨翼的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18.26±2.06)mm和(18.74±1.51)mm.结论:临床应用骶髂螺钉固定需选择恰当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术中需行骨盆正位、入口位和出口位的透视以确定螺钉植入的准确性.
作者:杨开舜;马梦昆;劳汉昌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改良的Young术式青少年可屈曲性扁平足的短期疗效.方法:应用改良的Young手术进行青少年可屈曲性扁平足的治疗7例,女性5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10岁(9~12岁),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10~17个月).1例行伴发的青少年型(足母)外翻畸形矫形,1例行跟腱延长,4例行跟骨内侧楔形截骨纠正跟骨外翻畸形.结果:应用影像学与临床评价进行随访,所有患者负重侧位X线片跟-舟-跖骨角、距骨-第1跖骨角,负重正位X片距舟关节适合角、跗中关节外展角,跟骨轴位X线片跟距关节角均见不同程度改善,未见后足及跗中关节退行性改变;所有患者对术后患足功能、外形满意,患足踝关节背伸角度明显好转,临床评价优良.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少年可屈曲性扁平足畸形,可以应用改良的Young手术进行治疗,短期效果良好,但远期疗效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旭;张旭辉;顾湘杰;鲍根喜;陈飞雁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肌腱愈合早期的表达规律及其受体在修复区血管内皮细胞内的表达类型.方法:新西兰白兔12只,制作肌腱损伤粘连模型,术后随机分为4、7、10、14d四个时相组,每组3只,,按分组于相应时相点取肌腱标本固定,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VEGF及其受体在修复区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4~14d的肌腱修复区,多种组织细胞参与表达VEGF,7~10d为表达的高峰期;在术后4~14d的修复区血管内皮细胞内检测到VEGF受体flt-1和flk-1的表达,但两者表达的高峰不一致.结论:VEGF及其受体flt-1和flk-1在肌腱损伤后的早期表达增高,VEGF通过与其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后可能在肌腱的外源性愈合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徐红立;王爱民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索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入路和手术方法.方法:1994~2002年采用病变棘突连线旁纵行小切口,微创开放手术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术后随访1~6年.结果: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本组病例优48例,良33例,可5例,无差病例.结论:本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显露好,操作方便,减压充分,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符合外科微创的要求.
作者:李义强;陈勇斌;李文锐;何国雄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摘除腰椎间盘及扩大侧隐窝对神经根减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枢法模第2代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D),经脊柱后路椎板间隙入路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有侧隐窝狭窄的患者手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手术优良率89%.结论:应用脊柱后路内窥镜下手术能达到常规手术摘除髓核、扩大侧隐窝减压的目的,而不会有大的创伤,但对多节段仍以常规开放手术为好.
作者:刘鸣;冯玉全;潘东升;佟言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臂丛和锁骨下动静脉在胸廓出口处受压而产生的症候群称为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1].TOS影响人类的临床表现在圣经创世纪22章第一节中就有记录[2].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致病因素包括骨性因素(如颈肋)、肌(腱)性因素等,以及颈肋、C7横突过长、小斜角肌及斜角肌与神经血管束结构间的关系等[2、3].
作者:曾庆敏;尹望平;陈德松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