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吻合血管的骨皮瓣游离移植治疗复杂性骨不连

褚晓朝;杨诚;许拥军;杜宏印;李恒;丛锐;朱庆生

关键词:骨不连, 骨皮瓣, 游离移植, 植骨
摘要:目的:伴有明显骨质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复杂性骨不连,是当前公认的难治之症.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使用吻合血管的骨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此类病症的可行性,为攻克这种顽疾提供有效办法.方法:在显微解剖及临床实践基础上,对15例患者采用吻合血管的骨皮瓣游离移植加自体髂骨植骨法进行治疗,并对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手术要点与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5例全部成活.经9个月~9年6个月的随访观察,骨不连均获良好愈合,肢体外形与功能有明显改善,所有病人均恢复了工作与生活能力.结论:吻合血管的骨皮瓣游离移植术是当前治疗复杂性骨缺损骨不连的有效方法.只要掌握得当,定能获得满意疗效.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hIGF-Ⅰ基因转染体外培养半月板细胞的转染条件筛选

    目的:探索FuGene 6介导重组质粒pIRES2-EGFP-hIGF-Ⅰ转染半月板细胞的转染条件.方法:切取成年山羊半月板,剪碎后Ⅱ型胶原酶消化,离心收集细胞.1×105/孔接种6孔细胞培养板,37℃、5%CO2、饱和湿度培养.绘制生长曲线并行台盼蓝染色.用FuGene 6介导,将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hIGF-Ⅰ转染第二代半月板细胞,设定2:1、3:1、3:2、6:1转染比例.分为透明质酸酶处理实验组和不处理对照组.又分为将混合物直接加入培养基或将培养基吸除后加入.在不同时间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的表达并计算转染效率.加入终浓度为100mg/L~600mg/L的G418培养基筛选.结果:半月板细胞形态为长梭形和多角形混合.转染后4h即有EGFP表达,至48h达高峰.各比例以3:1组高;其次为6:1;2:1组与3:2组低.用透明质酸酶处理的转染效率均略高于未处理组.将混合物直接加入培养基或将培养基吸除后加入混合物,两种方法效率无明显差异.400mg/L的G418终浓度符合筛选标准.筛选2周可形成阳性克隆.结论:利用FuGene 6可以有效介导重组质粒pIRES2-EGFP-hIGF-Ⅰ转染体外培养的半月板细胞,以3:1为佳比例,采用透明质酸酶处理可以提高转染效率.

    作者:张海宁;侯筱魁;汤亭亭;张洁;冷萍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AO/ASIF锁骨钩钢板在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及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中应用

    目的:介绍A0/ASIF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和(或)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新方法.方法:沿锁骨中远段至肩峰外缘切口,暴露肩锁关节和(或)骨折端,将钢板钩插入肩峰下关节囊外,复位后钢板置于锁骨上螺丝钉固定,修补韧带.结果:该方法治疗37例,平均28个月随访,按Karlsson疗效标准评价,优34例,良3例.结论:AO/ASIF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和(或)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是一种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早期恢复肩部功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曹前来;张磊;韦飞;杨海涛;刘峰;何志敏;王立东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交锁髓内钉和动力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交锁髓内钉和动力外支架对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其差异.方法:对栽胫骨151例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根据AO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使用x2检验对两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差别进行显著性分析;同时计算两组病人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经过8~19个月的随访,带锁髓内钉治疗组骨折总体优良率为93.2%,平均愈合时间为4.3个月;动力外固定支架组总体优良率和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87.5%和4.1个月;在分型组内两种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差别统计学无显著意义(P>0.05).但二者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指标上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DAF和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相似,但DAF的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手术创伤更小,更符合微创的原则.

    作者:尹承慧;符臣学;徐皓;林松庆;叶永平;陈宗雄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鉴别足踝和膝部单纯扭伤与骨折的快速诊断试验

    临床足踝扭伤常见,约占医院全部急诊量的7%~10%.据估计,每个人一生至少发生足踝关节扭伤1~2次.美国每天约发生足踝扭伤2万3千人,相当于每万人1例.荷兰每年有50万人因足踝扭伤而就诊.临床急诊医生均常规进行踝部和足部X线摄片以了解有否骨折.但统计发现,绝大多数足踝扭伤均为单纯的韧带损伤,摄片发现骨折的阳性率低于15%.另外,膝部创伤也很常见.据估计,美国每年有130万人因膝部损伤(主要为撞击等钝性损伤)而就诊.但绝大多数膝部损伤均为单纯的软组织损伤,摄片发现骨折的阳性率低于6%.大量摄片不仅浪费医疗资源,增加费用和就诊时间,而且增加了不必要的射线暴露.因此,如何从体检方面快速鉴别患者是否需要摄片,对节约医疗资源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加拿大渥太华大学lan G Stiell等提出的足踝扭伤和膝扭伤鉴别诊断规则,具有极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世界各国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文对此作一介绍.

    作者:张世民;袁锋;俞光荣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踝足伤病诊治手册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神经递质与神经根痛

    机械压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痛的主要原因,但是一些临床经验和实验研究显示,炎症因素在神经根的致痛机制中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1].大量研究表明神经递质参与了炎症的发生和神经根的致痛.本文就SP、CGRP和NGF在神经根致痛机制中的作用作了如下综述.

    作者:任东风;侯树勋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足筋膜间室综合征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足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自1994年,治疗足筋膜间室综合征8例,确诊后均采用手术治疗.结果:4例行走无妨碍,2例主诉不适感,但行走尚可,1例行走时足踝部疼痛,1例2~5趾锤状趾,站立时疼痛、无力、足弓减小.结论:对足部外伤患者高度警惕本病的发生.高度肿胀,难以忍受的疼痛,两点辨别觉减弱,足趾被动牵拉痛,骨筋膜间室压力增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体征和指标.选择不同的手术途径切开减压是必要的.

    作者:张贵春;梁进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有血运骨膜内组合的双段腓骨移植修复负重长段粗骨缺损

    目的:探讨骨膜内组合双腓骨移植修复长管负重骨缺损的方法.方法:将吻合血管的双腓骨或双段腓骨的前内侧骨膜从中央纵行切开并向两侧剥离至骨嵴,双腓骨或双段腓骨折叠,其前内侧面相对,两断端固定,将相对缘游离的骨膜纵行缝合,使其组合为一个骨膜包裹的粗骨,修复骨缺损.结果:34例长管负重骨缺损均获得良好骨愈合,移植骨无折断.结论:骨膜内组合双腓骨移植是修复长管负重骨缺损的良好方法.

    作者:范启申;周祥吉;张树明;王剑利;田青业;蒋纯志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三种术式的中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1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4例行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一组),48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自体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术(二组),40例行颈椎前路减压界面固定术(CIFC)(三组).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经过平均30个月的随访,一组融合率为82.69%,二组融合率为92.86%,三组融合率为95.24%.终访时,一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早期显著性降低,二组和三组则无明显性差异.一组与二、三组之间中期疗效均有显著性差异,二组与三组之间中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时带锁钢板固定和界面固定均可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骨性融合率,维持术后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并能维持脊髓减压效果,与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具有较好的中期疗效.

    作者:罗鹏;李锋;李光辉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横突成形术治疗腰骶移行椎综合征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观察末位腰椎横突成形术治疗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例腰骶移行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切除移行椎增大并与骶/髂骨形成假关节的横突远端,保留其基底部.根据术后患者疼痛改善、功能状况及X线检查结果等评价横突成形术的疗效.结果:21例患者随访6个月~4年(平均2年8个月),术后下腰痛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X线复查无继发性改变,疗效满意.结论:横突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有效方法,特别适于Ⅰ型患者;对于同时合并椎间盘突出症者可Ⅰ期手术处理这两种病变.

    作者:龙厚清;刘少喻;李佛保;廖威明;沈靖南;万勇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股骨交锁髓内钉锁钉断裂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测定股骨交锁髓内钉锁钉的生物力学变化,分析锁钉断裂的原因及位点.方法:取6具青壮年全长防腐股骨标本,剔除软组织后远端用牙托粉包埋固定,装于MTS试验机,锁钉处安装位移传感器,轴向加载0~500N,速度为50N/s.每具标本模拟6个状态:a正常股骨;b骨折愈合;c稳定骨折;d稳定骨折远端去除1枚锁钉;e,不稳定骨折;f,不稳定骨折远端去除1枚锁钉.分别测量各锁钉处应变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端锁钉间应变在各种状态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近端锁钉与远端锁钉之间应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远端去除1枚锁钉固定时剩余远端钉表现比原来的应变大.第3枚锁钉在所有状态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折线远端的锁钉易发生断裂,尤其是靠近骨折线者;尽量以2枚锁钉固定远端并远离骨折线.

    作者:马为民;徐明球;徐振;傅捷;袁建军;高艾东;余斌;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不愈合

    目的:探讨使用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自2000年1月~2003年6月应用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不愈合病人38例.其中钢板固定术后21例,普通髓内针8例,石膏固定6例,外固定架3例.均采用有限切口切开复位并扩髓,静力锁定加植骨术.结果:平均髓访时间18.5个月(7~30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5~13.5个月,平均5.5个月.临近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无感染、断钉等并发症.结论: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不愈合,具有稳定性可靠、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关节活动的优点,是治疗胫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肖裕华;池雷霆;方跃;王光林;杨天府;裴福兴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先天性脊柱裂合并椎管内外巨大脂肪瘤及第一腰椎双椎管畸形1例报告

    脊柱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可引起多种病理改变及脊髓栓系综合征.在新生儿发生率约为1%.约80%出现在腰骶段,而脊柱裂合并椎管内外巨大脂肪瘤及第一腰椎双椎管畸形则罕见,国内尚无报道,本院于1999年10月发现一名L2~5,隐性脊柱裂合并椎管内外巨大脂肪瘤及第一腰椎双椎管畸形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永豪;曹银吉;陆永生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股骨颈骨折的动力固定

    目的:应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方法:采用单端螺纹钢针在C形臂下闭合复位固定.结果:随访1~5年,治愈率达93.7%.结论:单端螺纹钢针动力固定是较简单、有效的治疗股骨颈骨折方法之一.

    作者:尚福亮;陈宗勇;王庆民;王传伟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后正中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3骨折

    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钢板内固定肱骨干下1/3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1998年3月~2003年6月23例后入路钢板内固定肱骨干下1/3骨折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评定总结.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22个月.骨折全部于16周内愈合,无神经损伤症状,患肢各关节功能良好,伸肘肌力5级,功能评定优良.结论:肱骨干下1/3骨折不伴桡神经损伤患者行钢板内固定时,宜采用后正中入路.

    作者:成本强;龙朝仪;陈友明;吴世寨;李海平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吻合血管的骨皮瓣游离移植治疗复杂性骨不连

    目的:伴有明显骨质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复杂性骨不连,是当前公认的难治之症.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使用吻合血管的骨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此类病症的可行性,为攻克这种顽疾提供有效办法.方法:在显微解剖及临床实践基础上,对15例患者采用吻合血管的骨皮瓣游离移植加自体髂骨植骨法进行治疗,并对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手术要点与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5例全部成活.经9个月~9年6个月的随访观察,骨不连均获良好愈合,肢体外形与功能有明显改善,所有病人均恢复了工作与生活能力.结论:吻合血管的骨皮瓣游离移植术是当前治疗复杂性骨缺损骨不连的有效方法.只要掌握得当,定能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褚晓朝;杨诚;许拥军;杜宏印;李恒;丛锐;朱庆生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痂软骨细胞增殖和IGF-Ⅰ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去势大鼠骨质疏松骨折模型,研究骨质疏松骨痂软骨细胞的增殖及IGF-Ⅰ的表达情况.方法:建立去势大鼠骨质疏松及骨折模型,在术后10~40d内取材,行IGF-Ⅰ和PCNA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质疏松骨折骨痂内软骨细胞的增殖及IGF-Ⅰ的表达情况.结果:骨质疏松性骨痂组织中IGF-Ⅰ早期上调表达,可以促进骨膜生发层细胞和骨折断端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IGF-Ⅰ在骨折后期一部分成熟软骨细胞中表达,可能延缓了软骨细胞向终末分化,在维持软骨细胞表型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结论:IGF-Ⅰ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张睍;陈国庆;王松;王继芳;王岩;卢世璧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髂骨与转子间联合截骨术治疗Perthe's病

    目的:探讨Slter骨盆截骨与转子间内翻联合截骨术治疗Pcrthe's病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对9例有股骨头骨骺塌陷和包容不良合并半脱位的5~13岁(平均7.4岁)患儿,同时完成Salter骨盆截骨和转子间内翻联合截骨术,利用转子间取出的楔形骨块行髂骨截骨间隙内嵌入植骨,6例双截骨端用双克氏针交叉固定,3例髂骨截骨端双克氏针交叉固定,转子间截骨端用90°小钢板固定.结果:术后随访4~8年,全部顺利完成骨愈合,X线形态测量包容良好,头基本恢复圆形,临床Harri's评分平均术前78分改善到术后随访时的98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Slter骨盆截骨与转子间内翻联合截骨对Perthe's病的扁平化后遗症和继发性髋臼指数增高的防止效果满意,对年龄小、病程短、髋关节形态明显异常者矫治效果更好.

    作者:赵云鹤;朱延兵;赵栓柱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l基因修饰成骨细胞复合仿生基质材料治疗骨缺损的研究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修饰成骨细胞复合仿生基质材料修复鼠胫骨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TGFβ1基因转染成骨细胞后与涂覆多聚赖氨酸(PLYS)的聚DL乳酸(PDLLA)仿生基质材料复合,植入鼠胫骨骨缺损模型,术后摄X线片和组织学检查观察修复情况.结果:实验组4周时X线片可见骨痂形成,组织学观察有类骨组织和新骨形成,成骨细胞贴附于基质材料表面.8周时缺损基本修复,新骨密度与自体骨接近;对照组4周时X线片未见骨痂形成,组织学观察没有类骨组织形成,基质材料表面成骨细胞贴附较少,材料腔隙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8周时植入材料基本吸收,为纤维组织替代.结论:将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结合以修复骨缺损,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勇;郑启新;杜靖远;杨述华;邵增务;郭晓东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显微内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的比较

    目的:比较显微内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评价显微内镜手术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16例接受显微内镜手术,平均年龄42.6岁(35~60岁).20例经开放手术,平均年龄45.5岁(30~64岁)显微内镜手术分别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经关节突入路和经横突间入路,在内镜下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椎间盘髓核摘除.开放手术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和经横突间入路,进行神经根减压和椎间盘髓核摘除.结果:显微内镜手术组平均随访8.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78min,平均术中失血68ml,平均住院日13.8d.开放手术组平均随访1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74min,平均术中失血95ml,平均住院日16.5d.显微内镜手术组手术后切口疼痛轻,镇痛治疗显著少于开放手术组.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随访结果,显微内镜手术组12例患者达优,3例良,1例可.开放手术组14例患者达优,4例良,2例可.结论: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开放手术比较有相似的近期临床效果,但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和恢复较快的特点,能够尽可能维持腰椎稳定.

    作者:王建;周跃;初同伟;张峡;张正丰 刊期: 2004年第23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