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占娜;朱学亮;李伯英;王建岭;孙彦辉;李晓峰;张选平;张莘;徐晶
激痛点(TrP)针灸是一种使用毫针刺激激痛点的针灸疗法,它的形成是基于现代医学对激痛点的理解结合传统针灸而演变而成.在过去的20年中,激痛点针灸相关的概念和针灸技术不断地发展;采用刺激激痛点治疗疾病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激痛点针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以外其他疾病的趋势也日渐显著.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了激痛点针灸和传统针灸的异同:针刺穴位,针具使用和针刺方法,以及治疗适应症.在临床上,传统针灸包括多种治疗方式和操作手法,已被广泛使用于多种病症.在科研方面,传统针灸的疗效也在各种实验中得到验证.激痛点针灸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是对传统针灸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经络的概念和阿是穴的衍生.激痛点的位置,分布规律和疼痛模式类似于那些传统的穴位;针具的选择,针刺的深度,以及操作手法是传统针灸的一部分.因此激痛点针灸是传统针灸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彭增福;南蛤;郑文雅;周科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揿针治疗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食管癌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在脾俞(双)、胃俞(双)、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耳穴食道埋入揿针治疗,4日更换一次针具,5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患者1次治愈1例,占4.4%;2次治愈2例,占8.7%;3次治愈10例,占44.5%;4次治愈7例,占30.4%;5次治愈3例,占13.0%.经过1~5次治疗,23例全部治愈,占100%.结论:揿针辅助治疗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有较好疗效.
作者:冯罡;华金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从切脉针灸的起源、临床应用、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切脉针灸用于治疗癌症、疼痛等具有良好疗效,并比常规针刺有优势,但该疗法缺乏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小样本、近期疗效观察居多.切脉针灸的机制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目前并未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今后应开展大样本的远期疗效研究,确定切脉针灸的疗效,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并大力推广.
作者:王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根据针灸史学内容,结合历代医籍相关记载发现,针刺手法起源于远古,形成于先秦两汉,在晋隋唐时期缓慢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渐兴,明清时期经历繁荣与衰落,近代时曲折前进,在现代得以广泛研究.
作者:张阔;刘阳阳;陈波;徐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本文系统总结了高玉蝽教授治疗中风病的经验.以调督通脑以平阴阳、调神机,滋水涵木以复精髓为指导原则,谨察气血盛衰,熟识穴性,辨证择时、选穴、组方,结合巨刺、缪刺,以针御神,以针调气,平调气血阴阳;同时顾护脾胃功能,强调中风病身心同调.充分展示了高老师在临证时谨察气血、平调阴阳、治病求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作者:韩一栩;王艳君;王晔博;崔立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肌筋膜理论下针刺治疗慢性每日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30例)和B组(30例).A组根据肌筋膜理论结合肉毒素治疗慢性头痛的注射点解剖位置,在额肌、枕肌、颞肌、头夹肌、头半棘肌、枕下肌、胸锁乳突肌等选10-16个针刺点,以0.25 mm×30 mm针灸针进行针刺,针刺后选择2-3组针刺点,连接电针仪;B组选择内关、水沟、合谷、太冲、百会、四神聪、风池、完骨、天柱等穴位,针刺后选择2-3组针刺点,连接电针仪;以上两组每日针刺1次,5d为一疗程,间隔2d行下一疗程,治疗8周.以头痛日记为疗效指标,观察记录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每月头痛天数.结果:经过8周治疗且随访3个月,应用肌筋膜理论针刺治疗慢性每日头痛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VAS评分t治疗后=2.286 4,P=0.025 9;t随访=2.673 5,P=0.009 7;两组组间发作次数t治疗后=2.152 0,P=0.036 4).结论:慢性每日头痛可能与头颈部肌筋膜功能障碍有关,基于肌筋膜理论下针刺疗法效果显著.
作者:程亭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本文旨在呈现三维重建下的四渎穴(四渎)针刺过程.方法:首先,定义四渎穴下及其附近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血管和神经.其次,对四渎穴的上述解剖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包括与四渎穴相关的肌肉被分割、血管和神经进行重建.第三,在VOXEL-MAN平台的三维虚拟人上针刺四渎穴,形成四渎穴的针刺过程.结果:在虚拟人上实现了四渎穴的三维定位和虚拟针刺,可以实现针刺四渎穴的全部虚拟针刺过程,可以显示腧穴针刺过程中的不同结构.结论:三维虚拟重建有助于腧穴解剖结构研究,有助于腧穴可视化研究,可以在针灸穴位研究中充分利用.
作者:刘延祥;严振国;郭义;庄天戈;邵水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针灸建立人工周期治疗功能性下丘脑闭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12例功能性闭经患者分为针灸组和(64例)和西药组(48例).针灸组根据中医针灸经闭的辨证分型,分为血枯经闭和血滞经闭2类.血枯经闭者选用关元、中极、归来、膈俞、肝俞、脾俞、肾俞.首先针刺膈俞、肝俞、脾俞、肾俞穴,得气后行补法,不留针;然后针刺关元、中极、归来穴,温针灸,留针30 min.血滞经闭者选用中极、气海、血海、三阴交、行间,针用泻法,留针30 min.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5d,此为第一个周期.第2、3个周期均是在月经经行第5天开始(若仍未行经者,则自治疗第1天算起第29、57天开始第2、3个周期的治疗),连续治疗15日,共治疗3个周期.西药组采用口服雌孕激素建立人工周期的方法连续服药21天为一个周期.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周期后的经行第3天对两组患者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进行测试比较,并对试验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然后对完成3个周期治疗的患者随访6个月,计算其复发率.结果:针灸建立人工周期治疗可显著提高功能性闭经患者的FSH和LH水平,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灸组的不良反应率(1.49%)及复发率(25.0%)均低于西药组的不良反应率(4.14%)及复发率(69.8%)(均P< 0.05).结论:针灸建立人工周期治疗可显著提高功能性闭经患者的FSH和LH水平,针灸建立人工周期治疗功能性闭经的疗效与口服雌孕激素建立人工周期的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和6个月内的复发率低.
作者:许素瑜;李艳;吴菲远;卓晓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指针对具有相同病机的不同疾病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对针刺长强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合了中医的经络、腧穴远治作用、阴阳及西医的信号通路、生物全息律等理论,对针刺长强穴治疗多种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机制进行分析,以期拓宽针刺长强穴的适用范围.
作者:张晨骥;张学君;陈兰芳;赖淑贵;吴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对艾灸治疗尿潴留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报告进行质量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英文文献数据库Sciencedirect.年限为1990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在排除无关、重复及非随机对照试验后,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穴位艾灸治疗尿潴留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Jadad评分量表对符合入选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用专用软件RevMan 5.2版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穴位艾灸治疗尿潴留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结果:纳入的19篇文献同质性较好,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效应量OR=6.95,95%CI(5.12,9.44),合并效应量检验Z=12.4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穴位艾灸组可能优于对照组,可认为穴位艾灸治疗尿潴留疗效较好.漏斗图显示研究对象分布较为对称,可认为该研究的偏倚较小.结论:穴位艾灸治疗尿潴留有一定优势.但纳入研究的样本含量少、文献质量较低,有待补充一些大样本、高质量、方法学规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作者:檀占娜;朱学亮;李伯英;王建岭;孙彦辉;李晓峰;张选平;张莘;徐晶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介绍贾春生教授临床应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快速镇痛、恢复运动功能经验.应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对肢体、躯干疼痛及或功能障碍,如多种痛证、偏头痛、颈椎病、急性腰扭伤、软组织损伤、肩周炎、腰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中风或脑外伤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等疾病方面均有快速镇痛及恢复运动功能的疗效,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侯献兵;孙莹;赵荣忠;赵辉;王海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薄棉灸结合梅花针叩刺与西药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带状疱疹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薄棉灸组(40例)和西药组(40例).薄棉灸组给予疱疹表面薄如蝉翼棉花灸结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西药组给予静脉滴注阿昔洛韦0.25 g,每日一次,阿昔洛韦软膏涂擦患处3-5次/日,均5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镇痛效果和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薄棉灸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西药组总有效率80.0%(32/40),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痊愈病例中疗程比较显示,薄棉灸组1个疗程的痊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1);薄棉灸组在疼痛显效时间、完全止痛时间方面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薄棉灸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薄棉灸结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有效缓解疼痛、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作者:宋海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