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MIA化疗治疗骨肉瘤的护理体会

于共荣;凌云霞;孙丽华

关键词:骨肉瘤, 新辅助化疗, 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骨肉瘤患者MMIA化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应,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自1999年10月,15例病人接受MMIA化疗,术前+术后化疗8例,术前化疗1例,术后化疗6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调节饮食、加强心理护理、注意静脉穿刺和严遵医嘱等处理,并密切观察化疗的毒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及穿刺静脉的渗漏现象,无皮肤坏死及心脏毒性等发生.随访结果:2例肺转移、1例死亡;无1例因护理并发症而终止化疗.结论:病人的心理、饮食护理,选择及保护好静脉、做好用药后的主要毒付反应护理,是顺利完成骨肉瘤MMIA化疗的关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研究进展

    1推动椎动脉型颈椎病辅助检查1.1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可用多普勒超声法测定椎动脉的内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4].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并可作为判断疗效及预后的参数.但是,由于椎基动脉走行及管径大小变异较大,确立其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和确诊均较困难.同时,多普勒超声不能反映椎基动脉的管径及其丰富的侧枝循环情况,特别是对重度狭窄的椎动脉[5].因此,多普勒超声检查仅能作为一种参考手段.

    作者:韩伟;欧阳甲;刘克;孔抗美;宋沛松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分叉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观察

    肱骨干骨折是上肢的常见骨折,传统的钢板及髓内针内固定易造成骨折的再移位、旋转移位、骨不连及桡神经损伤.本院骨科自1998年8月开始应用分叉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共2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7~54岁,平均32.5岁.创伤原因:摔伤6例,车祸伤8例,机器伤6例.骨折部位:肱骨上1/3 6例,肱骨中段6例,肱骨下段1/3 8例.骨折类型:斜形骨折6例,横断骨折8例,粉碎骨折6例.骨折时间:新鲜骨折14例,手术时间在伤后7~10d,陈旧骨折6例,均为钢板内固定后骨不连、钢板松动及骨折移位,其中2年以上1例.

    作者:洪孝民;李鹏;郑祖根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功能性外固定器治疗青壮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

    目的:研究功能性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有效性和治疗效果.方法:自1998年以来,应用自行研制的功能性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18例.结果:经3~17个月的随访,复位质量优良率达89%.1年后随访功能优良率达94%,平均4.8个月恢复.固定期间背侧固定针松动1例,4个钉孔感染,去除外固定器经换药痊愈,1例正中神经于复位固定后即有所改善,2个月后随访恢复正常,骨折愈合时间5~12周,平均10周.结论:该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各类型骨折是一种可靠的有效方法,非超关节固定,术后即可行腕关节活动.

    作者:明新杰;明立功;明新忠;明新广;明新武;张全金;郭永刚;陶锦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同部位骨折诊治中的若干问题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是一种高能量严重损伤,合并肢体同部位骨折(以下简称合并骨折)使治疗起来更为棘手.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现结合文献,就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骨折的损伤机制、诊断与治疗中的问题,做一综述.1损伤机制皮肤撕脱伤为肢体受外力碾压所致,按其所受外力类型可分为车轮碾压伤和机器卷压伤两种.下肢皮肤撕脱伤多为车轮碾压伤,交通伤占91.8%L1 J,其中主要为汽车和拖拉机碾压伤.机器卷压伤常见于上肢,不在本文讨论范畴.

    作者:李忠;王大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胫骨交锁髓内针固定发生脂肪栓塞1例报告

    骨折行髓内钉固定术,危胁病人生命的主要并发症为脂肪栓塞综合征,临床护理难以预防.经临床实践,提出以下措施:①术中减少骨髓腔的破坏;②止血带放松时要逐渐减压;③包扎完毕再放止血带;④对多发性骨折病人搬运时的动作要轻;⑤提高护士专业理论水平;⑥对手术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以上措施均可预防或减少脂肪栓塞的发生.

    作者:李红;朱云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异体骨段移植愈合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异体骨段移植愈合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中段切除1.5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型.将36只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异体骨,对照组植入自体新鲜骨,均用髓内针固定.分别于术后第1、2、3个月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MP在异体骨愈合过程的表达情况.结果: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BMP表达与自体骨相似,移植骨段BMP表达阴性,新生骨及其周围类基质表达阳性.新生编织骨BMP表达活跃,成熟板层骨BMP表达减弱(P<0.01).结论:异体骨移植愈合中骨吸收和骨诱导是同时进行,骨诱导在异体骨愈合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黄长明;王臻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改良矩形髓内钉窗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目的:改进矩形髓内钉插钉窗口的设计,便于插钉.方法:26例胫骨骨折患者经改良插钉窗口行矩形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2~3周,采用吴氏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插钉成功.随访18例,优16例,良2例.结论:矩形髓内钉插钉窗口对插钉有决定性导向作用,本窗口设计合理,插钉方便、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佟宏业;赵成;佟兴业;殷西川;宋绪栋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和安全性.方法:对两组条件相似的初期髋关节置换的26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治疗组(20例)入院后立刻开始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采用皮下给药.对照组(16例)不给予rhEPO处理,其他同治疗组.将两组的验血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两组间Hb于手术后有明显差异,而收缩压、舒张压及PLT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手术前应用rhEPO进行人红细胞动员,可使病人术中术后失血和贫血程度明显减轻,未发现有明显与其相关的不良反应.

    作者:吕宏;谭军;李家顺;贾连顺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继发软组织劳损的护理与康复

    由于手术技术的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绝大多数通过单纯椎板开窗或半椎板切除即可完成髓核摘除,并且术中不进行脊柱融合,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有利于早期下床功能锻炼.

    作者:韩志萍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桡骨楔状切骨术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我们对进行期或中高年者的月骨无菌性坏死选择包裹骨核的筋膜球置换术,对进行期或青状年者采取桡骨切骨术进行治疗.这次将桡骨切骨术后的经过作了调查,报告如下.方法:自1994年以来,使用本法的8例患者,手术时年龄20~38岁(平均26岁).术前的Lichtman分类,ⅢA、ⅢB各4例.全例未见尺骨负变,施行了桡骨楔状切骨(15°)和短缩约1mm.术后时间7个月~3年零2个月,平均1年零5个月.结果:术前安静时痛3例,运动时痛7例,调查时安静痛全例消失,1例残留运动痛.腕关节掌背屈活动度从平均83°增至98°.握力健侧比自平均589%增至79%,显著改善了.X线片上所测的CHR、Stahl'sindex,术前和调查时未发生变化,病期尚未发展.根据Nakamura氏的判定标准,优2例,良4例,可2例.8例中全例都已工作.结论:对月骨无菌性坏死选择病例的话,桡骨楔状切骨术在X线片上病期未发现进行性发展,而且临床成绩良好.

    作者:刘远禄;生田义和;石田治;铃木修身;望月由;宫岛良博;中增正寿;松野尚弘;谷佑子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鼠成骨细胞IGF-I及IGF-IR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成骨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型受体(IGF-I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鼠成骨细胞用不同浓度的CGRp分别处理8h和24h,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来观察成骨细胞二种目的基因(IGF-I,IGF-IR)的mRNA表达强度变化.结果:CGRP可以刺激成骨细胞IGF-I mRNA表达,以10-8M作用8h为明显.CGRP亦能够上调成骨细胞IGF-IR mRNA表达,而且维持时间达24h.结论:CGRP通过增强IGF-I的自分泌作用来间接地调节成骨细胞活性,从而发挥成骨效应.

    作者:廉凯;杜靖远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三种药物膝关节腔注射疗效观察

    髌骨软骨软化症与膝骨关节炎,在治疗上,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口服非甾体类药物疗效欠佳,关节腔内注射疗法,常用有醋酸氢化泼尼松及康宁克通一A药物治疗,近年来应用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对以上3种药物关节腔注射的效果作了观察,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3年1月~2000年10月门诊及部分住院病者129例,分3组:(1)醋酸氢化泼尼松组46例,其中髌骨软骨软化症19例,男3例,女16例,年龄35~50岁,平均44岁;骨关节炎27例,男7例,女20例,年龄46~68岁,平均58岁.

    作者:冯振华;关权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二)

    (上期连载文章刊登于2001年第8卷第10期1019页)4半月板损伤的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仅能除外骨或关节的其他病变而对半月板损伤则无诊断价值.以往关节造影曾被广泛用于诊断半月板的损伤,准确率在60%-97%[9],其主要的缺点是具有损伤性.如今,关节造影已被MRI所取代.MRI系非侵入性检查,准确率高,其诊断的准确率达90%~98%[9,10].有关MRI检查半月板的方法很多,MRI线圈与磁场的强度及各磁共振室的经验的不同决定着扫描方法与诊断率的差异.检查半月板可选择不同的扫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序列、反转恢复序列、脂肪抑制序列、梯度回波(GRASS)序列、三维Fourier转换成像和放射(Radial)序列.TR和TE用于各序列成像的信号对比,以至形成了T1、T2和质子密度加权成像.

    作者:孙康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附23例报告)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方法选择.方法:23例不稳定骨盆骨折,18例行后方螺钉固定,5例行前方钢板螺钉固定.结果:随访8~62个月(平均37个月),所有骨折半年内均愈合;18例X线评价满意,20例功能评价为优.结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均应手术,较保守治疗有许多优点;当前后骨盆环均有损伤时,应重点强调后方损伤的准确复位;针对骶髂关节不稳定损伤,优选经后方入路.

    作者:关凯;刘树清;胥少汀;李健民;李京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弧型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常见损伤,治疗方法较多.我们自1995年以来自行设计弧型钢板,临床治疗肩锁关节脱位All-man分类法Ⅱ、Ⅲ度急性脱位21例,取得满意疗效.1临床资料本组21例,男性1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32.3岁(18~56),左侧6例,右侧15例.全部为新鲜损伤.伤后距手术时间短3d,长12d.均为Allman分类Ⅱ、Ⅲ度脱位,术前X线片见图3,术后X线片见图4.

    作者:李振凡;吕庆友;张涛;张顺庆;潘国际;李明;周起云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附54例报告)

    目的:对股骨干骨折采用小切口开放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本组54例,男42例,女12例;年龄19~62岁.闭合性骨折46例,其中骨不连6例,开放性骨折8例.全部采用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静力固定的,术后6~10周拍片示骨折端有少量骨痂形成即改动力固定,骨不连病例均动力固定,术后所有病例均早期负重.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全部骨折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S周(8~24周).无断钉,松动和感染情况发生.结论:本方法具有适应症广,骨折愈合快,组织损伤小,固定牢固,复位可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又不需C臂X线机和骨科牵引床,适合在基层医院临床应用.

    作者:鲍丰;陈旭宏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可吸收钉在骨折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探讨

    目的:讨论可吸收钉在治疗骨折时的相关问题.方法:在四肢骨折手术时我们选择性地用可吸收钉作为内固定物,其方法与普通螺钉内固定大致相同,不同之处需要攻丝.术后处理同普通螺钉固定的处理.结果:本组治疗86例,未见过敏反应;2例因过早拆除外固定发生骨不连;2例钉尾皮下留置过长,其中1例刺破皮肤发生浅表感染.结论:可吸收钉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内固定材料,其生物相容性好,可在体内溶解吸收,勿须二次手术,对关节内骨折及邻关节骨折更适宜,但在应用中有些相关问腰须引起注意.

    作者:郭振河;郑晓明;杨家辉;向峥;程义权;黎华茂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悉尼儿童医院及骨科近况

    作者:王汉林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椎管内巨大恶性神经鞘瘤1例

    患者,女性,29岁.因间断性腰背部疼痛7年,双下肢麻木进行性肌无力3年伴小便失禁、月经失调1年于2000年6月18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消瘦.腰椎无畸形,L1~L5棘突叩痛,腰椎活动受限.鞍区、双膝关节以下皮肤感觉消失,双侧股四头肌肌力Ⅳ级,双小腿各肌力0级.双膝反射减弱,踝反射消失.未引出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均正常.腰椎X线片:L2、3椎体后缘破坏,间隙正常.CT示:腰椎管内可见密度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椎管扩大,硬膜囊不清,L2~4椎体及椎板破坏(图1).

    作者:张智;汉恒德;孙海燕;陈守英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神经肽对人成骨细胞生物学影响机理的研究

    目的:研究神经肽类物质对成骨细胞的钙离子通道及胞间通讯的影响,探讨其对细胞生物学特征影响的机制.方法:借助CLSM及Fluo-3/AM和CFDA荧光染色,观察0.1ng/ml的SP、NPY对成骨细胞内Ca2+浓度及胞间通讯的影响.结果:借助于CLSM观察到SP、NPY及BMP均使成骨细胞的胞内Ca2+浓度增加,并可加强细胞间的通讯联系.结论:神经肽引起胞间通讯的加强可使成骨细胞对各种因子刺激的反应更趋一致性,可提高成骨的质量.

    作者:马文辉;时述山;李亚非;姚建华;常红星;郑永军;郭永智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