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胫骨交锁髓内针固定发生脂肪栓塞1例报告

李红;朱云杰

关键词:脂肪栓塞综合征, 预防, 护理
摘要:骨折行髓内钉固定术,危胁病人生命的主要并发症为脂肪栓塞综合征,临床护理难以预防.经临床实践,提出以下措施:①术中减少骨髓腔的破坏;②止血带放松时要逐渐减压;③包扎完毕再放止血带;④对多发性骨折病人搬运时的动作要轻;⑤提高护士专业理论水平;⑥对手术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以上措施均可预防或减少脂肪栓塞的发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足踝运动与下肢静脉回流的关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膝关节较大手术,特别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预防措施可分为化学性方法和机械性方法二类,化学性方法是采用化学药物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有一定的并发症及危险性,机械性方法则是通过降低血液的淤滞性,促进静脉回流达到其预防目的,其中,术后鼓励患者做足踝关节主动运动是临床上常采用的方法,但其与下肢静脉回流的关系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比较了3种足踝关节主动运动与下肢静脉回流之间的关系,以找出一种有效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的足踝运动方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王相如;于华;冯承泉;衣英豪;杜道东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鼠成骨细胞IGF-I及IGF-IR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成骨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型受体(IGF-I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鼠成骨细胞用不同浓度的CGRp分别处理8h和24h,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来观察成骨细胞二种目的基因(IGF-I,IGF-IR)的mRNA表达强度变化.结果:CGRP可以刺激成骨细胞IGF-I mRNA表达,以10-8M作用8h为明显.CGRP亦能够上调成骨细胞IGF-IR mRNA表达,而且维持时间达24h.结论:CGRP通过增强IGF-I的自分泌作用来间接地调节成骨细胞活性,从而发挥成骨效应.

    作者:廉凯;杜靖远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漏诊误诊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漏诊、误诊原因及预防对策,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史及理学检查,影像学资料及再手术原因,总结并分析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漏诊、误诊原因.结果: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腰椎相邻双间隙多见,因病史及理学检查漏误诊43例,漏误诊率52%(43/83),因脊髓造影检查漏误诊5例,漏误诊率1496(5/35),CT检查漏误诊15例,漏误诊率2596(15/60),MRI检查漏诊0例,其中再手术者7例.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详细的病史及理学检查,足够的影像学检查,合理的检查手段,正确的资料分析是提高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水平的关键.

    作者:王洪伟;欧阳甲;盛伟斌;宋兴华;王书山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目的:研究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8年11月~2000年5月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9例,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24~63岁(平均37岁).开放性骨折6例.骨折按AO分类:C1型2例,C2型.13例,C3型4例.结果:经6~17个月(平均10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周.功能评定根据Dienst等标准,优11例,良7例,可1例.结论:外固定器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首选方法.具有复位效果佳,稳定固定,能早期活动,功能恢复快而好等优点.

    作者:张根福;张永民;张早青;王冶根;陈旭宏;杨晓东;陈红卫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屈曲型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的体会

    目的:通过6例治疗分析,明确某些屈曲型颈椎骨折脱位甚至严重骨折脱位,可无明显神经损害,宜早期手术复位固定.方法:对6例屈曲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根据症状.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针对骨折脱位进行复位、损伤间盘切除及自体髂骨融合术,6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植骨融合良好,无继发神经损害.结论:对屈曲型下颈椎骨折脱位,尤不伴明显神经损害者,应尽早明确诊断,早期复位手术固定.

    作者:付治安;綦岩;牛泽波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椎管内巨大恶性神经鞘瘤1例

    患者,女性,29岁.因间断性腰背部疼痛7年,双下肢麻木进行性肌无力3年伴小便失禁、月经失调1年于2000年6月18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消瘦.腰椎无畸形,L1~L5棘突叩痛,腰椎活动受限.鞍区、双膝关节以下皮肤感觉消失,双侧股四头肌肌力Ⅳ级,双小腿各肌力0级.双膝反射减弱,踝反射消失.未引出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均正常.腰椎X线片:L2、3椎体后缘破坏,间隙正常.CT示:腰椎管内可见密度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椎管扩大,硬膜囊不清,L2~4椎体及椎板破坏(图1).

    作者:张智;汉恒德;孙海燕;陈守英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椎动脉MRA在颈椎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在颈椎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7~42岁,平均26岁.病变范围为C1~C6,X线片及CT显示椎体均有破坏,其中4例侵犯一侧横突,横突孔被包裹在病灶组织内.术后病理证实颈椎结核4例,慢性炎症1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血管瘤1例.全部患者术前行椎动脉MRA检查,观察双侧椎动脉成像及走行.结果:3例患侧椎动脉发生扭曲并偏移向中线,2例椎动脉局部受压,3例椎动脉平直行走无扭曲.无1例椎动脉阻塞、管壁侵蚀、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颈椎病变如肿瘤、结核、炎症等常造成椎动脉走行变异,前瞻性MRA检查是预防术中椎动脉损伤的有效方法.

    作者:任先军;张年春;王建忠;梅芳瑞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同部位骨折诊治中的若干问题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是一种高能量严重损伤,合并肢体同部位骨折(以下简称合并骨折)使治疗起来更为棘手.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现结合文献,就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骨折的损伤机制、诊断与治疗中的问题,做一综述.1损伤机制皮肤撕脱伤为肢体受外力碾压所致,按其所受外力类型可分为车轮碾压伤和机器卷压伤两种.下肢皮肤撕脱伤多为车轮碾压伤,交通伤占91.8%L1 J,其中主要为汽车和拖拉机碾压伤.机器卷压伤常见于上肢,不在本文讨论范畴.

    作者:李忠;王大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复合损伤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1991年5月-1998年8月在我院因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复合损伤接受手术的患者48例,将其分为修复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修复组21例及单纯修复距腓前韧带而未修复跟腓韧带的未修复组27例.修复组随访3~21个月,平均8.7个月;未修复组随访3~26个月,平均11.3个月.术后临床观察踝关节有无疼痛、不稳定感以及活动受限等情况;X线观察距骨前移距离(an-teriortalartranslation,ATT)和距骨前移率(AATT)以及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TT).结果:术后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及关节不稳的发生率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术前或术后两组间TT值和AATT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复合损伤时单纯修复距腓前韧带与两种韧带同时修复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

    作者:金舜瑢;姜文学;李林;玄东泽;元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肌肉移位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重建术

    脊髓灰质炎、创伤和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常致肩外展、外旋运动障碍,给日常起居带来诸多不便.早期治疗,方法甚多,如神经探查、松解、移植和移位等,依病因、伤情而定.晚期治疗,只有肩关节融合和肌肉移位可选.前者,关节稳定有力量,依靠残存肌肉和肩胸关节仍有较大幅度的外展及前屈,但外观欠佳,并发症较多,如骨折、肩关节疼痛等,现已很少使用.后者,关节被动活动好,但操作较复杂,影响因素多,疗效不如前者恒定.肩部肌肉移位术历经百年沧桑,演化出许多版本,疗效除与术者技术有关之外,更多地是与肩周残存肌肉、肌力、关节结构及力学状况有关,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功亏一 ,尽管应用原则与其它部位无二.客观地说,它还是一个需要发展变化的手术,有许多地方待改进.

    作者:田光磊;韦加宁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小腿近端截肢部位与假肢接受腔选择问题的探讨

    目的:探讨小腿近端截肢部位及假肢接受腔的选择问题.方法:对我中心自1985年以来残长11cm以下截肢患者的假肢接受腔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髌韧带止点以下截肢部位即可装配假肢.结论:目前对小腿近端截肢部位及假肢接受腔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应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王爱英;王维波;李其慧;田萍;刁兴建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带血管腓骨插入式支撑植骨重建股骨头颈部破坏性病损

    目的:研究应用经大转子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颈部破坏性病损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大转子插入带血管腓骨移植和腔隙游离植骨方法治疗股骨头颈部破坏范围较大的肿瘤和肿瘤样变28例,其中1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结果:随诊1.5~4年,27例治愈,1例复发,2例合并股骨头缺血坏死,优良率为89.296.结论:腓骨为坚质骨,术后不易吸收,其柱状支撑作用可以提高股骨颈的抗折力,预防和治疗股骨颈病理性骨折,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和下肢负重,减少复发.

    作者:冯峰;王新卫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骨转移瘤放射治疗止痛疗效分析

    选择有中、重度疼痛症状的转移性骨肿瘤76例,给予直线加速器高能电子线或X线放射治疗,止痛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76例中,男44例,女32例;年龄3~71岁,中位年龄为37岁.其中肺癌34例、食管癌13例、乳腺癌12例、结肠癌3例、肝癌3例、胃癌2例、肾癌2例、骨肉瘤2例、淋巴瘤1例,恶黑1例、白血病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1例、原发不明1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确诊.

    作者:邹颖;顾松;彭勇;陈洪雷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改良矩形髓内钉窗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目的:改进矩形髓内钉插钉窗口的设计,便于插钉.方法:26例胫骨骨折患者经改良插钉窗口行矩形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2~3周,采用吴氏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插钉成功.随访18例,优16例,良2例.结论:矩形髓内钉插钉窗口对插钉有决定性导向作用,本窗口设计合理,插钉方便、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佟宏业;赵成;佟兴业;殷西川;宋绪栋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桡骨楔状切骨术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我们对进行期或中高年者的月骨无菌性坏死选择包裹骨核的筋膜球置换术,对进行期或青状年者采取桡骨切骨术进行治疗.这次将桡骨切骨术后的经过作了调查,报告如下.方法:自1994年以来,使用本法的8例患者,手术时年龄20~38岁(平均26岁).术前的Lichtman分类,ⅢA、ⅢB各4例.全例未见尺骨负变,施行了桡骨楔状切骨(15°)和短缩约1mm.术后时间7个月~3年零2个月,平均1年零5个月.结果:术前安静时痛3例,运动时痛7例,调查时安静痛全例消失,1例残留运动痛.腕关节掌背屈活动度从平均83°增至98°.握力健侧比自平均589%增至79%,显著改善了.X线片上所测的CHR、Stahl'sindex,术前和调查时未发生变化,病期尚未发展.根据Nakamura氏的判定标准,优2例,良4例,可2例.8例中全例都已工作.结论:对月骨无菌性坏死选择病例的话,桡骨楔状切骨术在X线片上病期未发现进行性发展,而且临床成绩良好.

    作者:刘远禄;生田义和;石田治;铃木修身;望月由;宫岛良博;中增正寿;松野尚弘;谷佑子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肱骨远段移植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肱骨远段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了肱骨下段血管的来源、分支分布、长度及外径.结果:肱骨下段外侧骨膜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分布肱骨下1/3段外侧半前、后面骨膜,动脉外径1.6mm,伴行静脉多为2支.肱骨下段内侧骨膜血管来自尺侧下副动脉,分布肱骨下1/3段内侧半前、后面和内上髁处骨膜,动脉起始外径1.8mm,伴行静脉1~2支.结论:以桡侧副血管或尺侧下副血管为蒂的肱骨下段移植,可用于肱骨大段缺损的重建.

    作者:张发惠;陈振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继发软组织劳损的护理与康复

    由于手术技术的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绝大多数通过单纯椎板开窗或半椎板切除即可完成髓核摘除,并且术中不进行脊柱融合,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有利于早期下床功能锻炼.

    作者:韩志萍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MMIA化疗治疗骨肉瘤的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探讨骨肉瘤患者MMIA化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应,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自1999年10月,15例病人接受MMIA化疗,术前+术后化疗8例,术前化疗1例,术后化疗6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调节饮食、加强心理护理、注意静脉穿刺和严遵医嘱等处理,并密切观察化疗的毒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及穿刺静脉的渗漏现象,无皮肤坏死及心脏毒性等发生.随访结果:2例肺转移、1例死亡;无1例因护理并发症而终止化疗.结论:病人的心理、饮食护理,选择及保护好静脉、做好用药后的主要毒付反应护理,是顺利完成骨肉瘤MMIA化疗的关键.

    作者:于共荣;凌云霞;孙丽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胫骨交锁髓内针固定发生脂肪栓塞1例报告

    骨折行髓内钉固定术,危胁病人生命的主要并发症为脂肪栓塞综合征,临床护理难以预防.经临床实践,提出以下措施:①术中减少骨髓腔的破坏;②止血带放松时要逐渐减压;③包扎完毕再放止血带;④对多发性骨折病人搬运时的动作要轻;⑤提高护士专业理论水平;⑥对手术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以上措施均可预防或减少脂肪栓塞的发生.

    作者:李红;朱云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在创伤后血栓中的作用

    创伤后组织血管损伤导致血栓形成,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现综述如下:1白细胞与EC粘附分子与白细胞-内皮细胞(EC)粘附有关的粘附分子主要有3类:(1)整合素蛋白家族(intergrins):由α亚单位(MW120-180KD)和β亚单位(MW90-110KD)组成,其中β1(VLA)和β2(Leu-CAM)参与白细胞间及白细胞与EC间的粘附;(2)免疫球蛋白家族:已发现EC表面有4种属于免疫球蛋白家族的粘附分子,即细胞间粘附分子-1,2(ICAM-1,2),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和内皮细胞粘附分子(endoCAM);(3)选择素蛋白家族(Selectins):如白细胞粘附分子-1(LAM-1),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1(ELAM-1)以及GMP-140.

    作者:李向东;鲁开化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