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肌肉移位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重建术

田光磊;韦加宁

关键词:肌肉移位, 肩关节疼痛,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脊髓灰质炎, 早期治疗, 运动障碍, 影响因素, 应用原则, 晚期治疗, 神经探查, 疗效, 关节融合, 关节结构, 被动活动, 移位术, 肩外展, 多版本, 并发症, 状况, 移植
摘要:脊髓灰质炎、创伤和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常致肩外展、外旋运动障碍,给日常起居带来诸多不便.早期治疗,方法甚多,如神经探查、松解、移植和移位等,依病因、伤情而定.晚期治疗,只有肩关节融合和肌肉移位可选.前者,关节稳定有力量,依靠残存肌肉和肩胸关节仍有较大幅度的外展及前屈,但外观欠佳,并发症较多,如骨折、肩关节疼痛等,现已很少使用.后者,关节被动活动好,但操作较复杂,影响因素多,疗效不如前者恒定.肩部肌肉移位术历经百年沧桑,演化出许多版本,疗效除与术者技术有关之外,更多地是与肩周残存肌肉、肌力、关节结构及力学状况有关,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功亏一 ,尽管应用原则与其它部位无二.客观地说,它还是一个需要发展变化的手术,有许多地方待改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竖脊肌内淋巴瘤1例

    患者女性,47岁.因背部肿块1年半于1999年4月1日入院.缘于1998年10月无意中发现背部肿块,初为鸡蛋大小,无疼痛及其他不适,肿块渐增大.查体:一般情况可,面色略苍白,发育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部检查无异常.脊柱生理弯曲正常,脊柱右侧C7~L3棘突明显隆起,呈条锁状,皮肤表面无红肿及静脉怒张,皮温不高,肿块软,有波动感,无压痛,边缘尚清,约35cm×6cm大小.四肢活动良好.血常规示:RBC 4.04×1012/L、HB 91g/L、WBC 6.2×109/L.肝功、生化、尿常规正常.尿本周氏蛋白阴性.骨髓穿刺涂片示浆细胞比数为3%,可表示大致正常,余无异常.

    作者:刘亚;于秀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直视下滑动加压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探讨直视下切开复位滑动加压鹅头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方法:对3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直视下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照片复位良好,随访半年至2年,达到早期活动,骨折全部愈合,无卧床并发症.结论:(1)无C-臂X光机条件的基层医院可以使用切开复位直视下滑动加压鹅头钉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滑动加压鹅头钉仍是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

    作者:梁银澎;詹瑞森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足踝运动与下肢静脉回流的关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膝关节较大手术,特别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预防措施可分为化学性方法和机械性方法二类,化学性方法是采用化学药物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有一定的并发症及危险性,机械性方法则是通过降低血液的淤滞性,促进静脉回流达到其预防目的,其中,术后鼓励患者做足踝关节主动运动是临床上常采用的方法,但其与下肢静脉回流的关系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比较了3种足踝关节主动运动与下肢静脉回流之间的关系,以找出一种有效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的足踝运动方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王相如;于华;冯承泉;衣英豪;杜道东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桡骨楔状切骨术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我们对进行期或中高年者的月骨无菌性坏死选择包裹骨核的筋膜球置换术,对进行期或青状年者采取桡骨切骨术进行治疗.这次将桡骨切骨术后的经过作了调查,报告如下.方法:自1994年以来,使用本法的8例患者,手术时年龄20~38岁(平均26岁).术前的Lichtman分类,ⅢA、ⅢB各4例.全例未见尺骨负变,施行了桡骨楔状切骨(15°)和短缩约1mm.术后时间7个月~3年零2个月,平均1年零5个月.结果:术前安静时痛3例,运动时痛7例,调查时安静痛全例消失,1例残留运动痛.腕关节掌背屈活动度从平均83°增至98°.握力健侧比自平均589%增至79%,显著改善了.X线片上所测的CHR、Stahl'sindex,术前和调查时未发生变化,病期尚未发展.根据Nakamura氏的判定标准,优2例,良4例,可2例.8例中全例都已工作.结论:对月骨无菌性坏死选择病例的话,桡骨楔状切骨术在X线片上病期未发现进行性发展,而且临床成绩良好.

    作者:刘远禄;生田义和;石田治;铃木修身;望月由;宫岛良博;中增正寿;松野尚弘;谷佑子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对如何提高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认识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2例,男32例,女60例;年龄70~98岁,平均78.5岁;按Evans分型,骨折属稳定型35例,不稳定型57例;合并证: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63例,糖尿病12例,高血压32例,心电图异常76例,梦游症1例,患肢小腿慢性溃疡1例;X线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1.2治疗经过本组92例均术前给予骨牵引复位、抗炎、止咳、降压、保护心脏及静脉营养等综合治疗,以增强手术耐受性.手术在入院后1周内进行.股骨上端外侧切口,不显露骨折部位,置入导针,术中拍片,证实骨折复位和导针位置良好后,用DHS钉内固定.术后抗炎,加强护理,功能锻炼治疗.

    作者:姚郁华;周根欣;徐建军;唐海军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早期诊断指标的探讨

    目的:探讨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早期诊断指标,提高该综合征的治愈率.方法:通过观察30例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首发症状、呼吸症状及血氧分压、血红蛋白、尿脂肪滴、出血点、血小板、X线胸片等改变,确定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指标.结果:多发骨折后以无颅脑外伤的意识障碍或以无胸部外伤的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血氧分压下降,血红蛋白减少,尿脂肪滴阳性可作为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指标.结论:通过对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早期诊断而进行的早期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该综合征的治愈率.

    作者:朱悦;常楚;王丰;范广宇;王星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附54例报告)

    目的:对股骨干骨折采用小切口开放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本组54例,男42例,女12例;年龄19~62岁.闭合性骨折46例,其中骨不连6例,开放性骨折8例.全部采用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静力固定的,术后6~10周拍片示骨折端有少量骨痂形成即改动力固定,骨不连病例均动力固定,术后所有病例均早期负重.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全部骨折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S周(8~24周).无断钉,松动和感染情况发生.结论:本方法具有适应症广,骨折愈合快,组织损伤小,固定牢固,复位可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又不需C臂X线机和骨科牵引床,适合在基层医院临床应用.

    作者:鲍丰;陈旭宏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骨转移瘤放射治疗止痛疗效分析

    选择有中、重度疼痛症状的转移性骨肿瘤76例,给予直线加速器高能电子线或X线放射治疗,止痛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76例中,男44例,女32例;年龄3~71岁,中位年龄为37岁.其中肺癌34例、食管癌13例、乳腺癌12例、结肠癌3例、肝癌3例、胃癌2例、肾癌2例、骨肉瘤2例、淋巴瘤1例,恶黑1例、白血病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1例、原发不明1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确诊.

    作者:邹颖;顾松;彭勇;陈洪雷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浮肩损伤

    目的:探讨浮肩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93年8月~t998年8月间收治的15例浮肩损伤病人,采用单纯经皮内固定锁骨骨折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5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年8个月,依据Herseovici提出功能评定标准,优12例,良2例(1例颅脑损伤后遗症状病人未统计在内).结论:浮肩损伤的治疗应将馈骨骨折复位并有效的固定,以恢复肩悬吊骨性结构的稳定.经皮复位内固定创伤小,固定可靠.

    作者:郭臻伟;杨茂清;朱惠芳;于爱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二)

    (上期连载文章刊登于2001年第8卷第10期1019页)4半月板损伤的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仅能除外骨或关节的其他病变而对半月板损伤则无诊断价值.以往关节造影曾被广泛用于诊断半月板的损伤,准确率在60%-97%[9],其主要的缺点是具有损伤性.如今,关节造影已被MRI所取代.MRI系非侵入性检查,准确率高,其诊断的准确率达90%~98%[9,10].有关MRI检查半月板的方法很多,MRI线圈与磁场的强度及各磁共振室的经验的不同决定着扫描方法与诊断率的差异.检查半月板可选择不同的扫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序列、反转恢复序列、脂肪抑制序列、梯度回波(GRASS)序列、三维Fourier转换成像和放射(Radial)序列.TR和TE用于各序列成像的信号对比,以至形成了T1、T2和质子密度加权成像.

    作者:孙康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分叉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观察

    肱骨干骨折是上肢的常见骨折,传统的钢板及髓内针内固定易造成骨折的再移位、旋转移位、骨不连及桡神经损伤.本院骨科自1998年8月开始应用分叉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共2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7~54岁,平均32.5岁.创伤原因:摔伤6例,车祸伤8例,机器伤6例.骨折部位:肱骨上1/3 6例,肱骨中段6例,肱骨下段1/3 8例.骨折类型:斜形骨折6例,横断骨折8例,粉碎骨折6例.骨折时间:新鲜骨折14例,手术时间在伤后7~10d,陈旧骨折6例,均为钢板内固定后骨不连、钢板松动及骨折移位,其中2年以上1例.

    作者:洪孝民;李鹏;郑祖根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弧型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常见损伤,治疗方法较多.我们自1995年以来自行设计弧型钢板,临床治疗肩锁关节脱位All-man分类法Ⅱ、Ⅲ度急性脱位21例,取得满意疗效.1临床资料本组21例,男性1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32.3岁(18~56),左侧6例,右侧15例.全部为新鲜损伤.伤后距手术时间短3d,长12d.均为Allman分类Ⅱ、Ⅲ度脱位,术前X线片见图3,术后X线片见图4.

    作者:李振凡;吕庆友;张涛;张顺庆;潘国际;李明;周起云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锁骨骨不连的治疗进展

    锁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10%[1],然而很少发生骨不连.国内文献对锁骨骨不连的治疗报道很少.然而锁骨骨不连一旦发生,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国外近年来对锁骨骨不连的治疗报道日趋增多,本文将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定义及发生率许多作者认为锁骨骨折在16周仍未愈合即可定义为骨不连[1,2].锁骨骨折行保守治疗骨不连的发生率据报道小于2%[3],Connolly和Dehne[4]报告其发生率与其他部位骨不连的发生率相近,约为3%~5%,而Manske[1]综合Johnson、Marsh、Neer等报道结果认为发生率在0.1%~1.9%,因此锁骨骨不连的发生较为少见.

    作者:王诗波;陈爱民;侯春林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复合损伤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1991年5月-1998年8月在我院因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复合损伤接受手术的患者48例,将其分为修复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修复组21例及单纯修复距腓前韧带而未修复跟腓韧带的未修复组27例.修复组随访3~21个月,平均8.7个月;未修复组随访3~26个月,平均11.3个月.术后临床观察踝关节有无疼痛、不稳定感以及活动受限等情况;X线观察距骨前移距离(an-teriortalartranslation,ATT)和距骨前移率(AATT)以及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TT).结果:术后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及关节不稳的发生率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术前或术后两组间TT值和AATT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复合损伤时单纯修复距腓前韧带与两种韧带同时修复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

    作者:金舜瑢;姜文学;李林;玄东泽;元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漏诊误诊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漏诊、误诊原因及预防对策,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史及理学检查,影像学资料及再手术原因,总结并分析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漏诊、误诊原因.结果: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腰椎相邻双间隙多见,因病史及理学检查漏误诊43例,漏误诊率52%(43/83),因脊髓造影检查漏误诊5例,漏误诊率1496(5/35),CT检查漏误诊15例,漏误诊率2596(15/60),MRI检查漏诊0例,其中再手术者7例.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详细的病史及理学检查,足够的影像学检查,合理的检查手段,正确的资料分析是提高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水平的关键.

    作者:王洪伟;欧阳甲;盛伟斌;宋兴华;王书山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改良矩形髓内钉窗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目的:改进矩形髓内钉插钉窗口的设计,便于插钉.方法:26例胫骨骨折患者经改良插钉窗口行矩形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2~3周,采用吴氏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插钉成功.随访18例,优16例,良2例.结论:矩形髓内钉插钉窗口对插钉有决定性导向作用,本窗口设计合理,插钉方便、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佟宏业;赵成;佟兴业;殷西川;宋绪栋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可吸收钉在骨折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探讨

    目的:讨论可吸收钉在治疗骨折时的相关问题.方法:在四肢骨折手术时我们选择性地用可吸收钉作为内固定物,其方法与普通螺钉内固定大致相同,不同之处需要攻丝.术后处理同普通螺钉固定的处理.结果:本组治疗86例,未见过敏反应;2例因过早拆除外固定发生骨不连;2例钉尾皮下留置过长,其中1例刺破皮肤发生浅表感染.结论:可吸收钉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内固定材料,其生物相容性好,可在体内溶解吸收,勿须二次手术,对关节内骨折及邻关节骨折更适宜,但在应用中有些相关问腰须引起注意.

    作者:郭振河;郑晓明;杨家辉;向峥;程义权;黎华茂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功能性外固定器治疗青壮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

    目的:研究功能性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有效性和治疗效果.方法:自1998年以来,应用自行研制的功能性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18例.结果:经3~17个月的随访,复位质量优良率达89%.1年后随访功能优良率达94%,平均4.8个月恢复.固定期间背侧固定针松动1例,4个钉孔感染,去除外固定器经换药痊愈,1例正中神经于复位固定后即有所改善,2个月后随访恢复正常,骨折愈合时间5~12周,平均10周.结论:该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各类型骨折是一种可靠的有效方法,非超关节固定,术后即可行腕关节活动.

    作者:明新杰;明立功;明新忠;明新广;明新武;张全金;郭永刚;陶锦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前交叉韧带损伤外科治疗的1 0年回顾与反思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ACL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Lysholm与Tegner膝关节综合功能评分及美国运动医学协会膝关节前方稳定性的诊断标准,对1990 1~2000.1手术治疗的243例Ⅱ°~Ⅲ°ACL损伤病人进行了平均3.9年的回顾调查.结果:ACL修补+半腱肌加强,半腱肌与股薄肌重建及关节镜下B-PT-B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及前方稳定性明显优于断端缝合和钢丝拉出缝合(P<0.05).结论:推荐ACL修补+半腱肌加强;半腱肌一股薄肌重建和关节镜下B-PT-B重建作为ACLⅢ°损伤的首选手术.强调对膝关节复合韧带损伤的认识及术后系统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作者:孙康;王立德;范世革;张羽飞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腘绳肌肌腱移位治疗膝关节侧副韧带断裂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是创伤骨科的常见病,治疗方法有多种,各有优缺点,我们采用腘绳肌腱移位的方法治疗侧副韧带损伤病人21例,其中内侧副韧带损伤者用半腱肌、半膜肌腱前移重建韧带,外侧副韧带损伤者采用股二头肌腱前移代替,该种方法兼有动力性固定及静力性固定的双重优点,而且手术创伤小、简便易行,经长期随访,绝大多数病人效果优良.因此,该方法在治疗侧副韧带损伤方面值得推广借鉴.

    作者:周东生;李连欣;王鲁博;王伯珉;许世宏;王甫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