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及生物力学研究

刘安庆;张银光;王春生;王坤正

关键词:股骨, 转子间骨折, 治疗
摘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骨科外固定理论的新探索

    作者:朱通伯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用电刺激束支定位法修复远端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

    目的:阐明神经束支定位法在远端尺神经及正中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9例远端尺神经和40例远端正中神经损伤病例,进行神经内束支分离,双极电刺激定位后束膜吻合,与34例外膜吻合组对照.结果:束支分离定位法在远端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修复中的成功率为92.1%,治疗组较对照组感觉恢复率有提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运动功能恢复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神经内束支分离定位应用于远端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修复是可行的,并能提高其功能恢复率.

    作者:张晨阳;刘郑生;唐金树;缪力;贾云飞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先天性颅锁骨发育不全2例报告

    先天性颅锁骨发育不全临床较少见,作者曾接诊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巫庆新;刘炳胜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脑瘫SPR手术前后微循环变化的观察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患儿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方法:用国产XG-8多媒体多功能微循环检测仪,观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手术前后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手术后患儿甲襞微循环较手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能改善肢体的微循环.

    作者:徐宾;蒋玉红;姜先敏;齐继红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先天性桡骨头脱位2例报告

    作者:刘凤文;刘星志;张生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95°髁钢板与Richards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讨95°髁钢板与Richards钉对老年转子间骨折适应证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136例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95°髁钢板84例,Richards钉52例,通过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生物力学特征、并发症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95°髁钢板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抗扭转力强等优点,但强度不如Richards钉.Richards钉具有固定牢固可靠、可早期负重等优点,但切口相对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抗扭转力差.随访结果:2组优良率分别为92.86%和93.02%.结论:正确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术中按技术要领操作,2种方法都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袁宏;施毅颋;车立新;刘宗海;顾峥嵘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早期诊断

    作者:刘福云;孙雁龄;王贵宪;杨启政;徐尚恩;郭永成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滑膜软骨瘤病的诊断治疗(附17例报告)

    作者:冯贵新;沈翰燊;陈日景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掌腱膜挛缩症的临床及病理基础

    目的:探讨掌腱膜挛缩症的病理改变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为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对26例掌腱膜挛缩症患者共29只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2只手单纯作掌腱膜切除术,17只手行掌腱膜切除+受累皮肤切除术,对其疗效进行平均4.6年的随访;并对24例掌腱膜标本作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所有行免疫组化检测的病变掌腱膜标本中均有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单纯掌腱膜切除组的术后复发率为58.33%,掌腱膜切除+受累皮肤切除组术后复发率11.76%.结论:掌腱膜挛缩症的病理改变不仅仅局限在掌腱膜,也可累及皮下组织和皮肤.因此,对病变已侵及皮肤的病例应作掌腱膜切除+受累皮肤切除术.

    作者:潘志军;黄宗坚;吴立东;徐侃;戴雪松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掌背皮神经及指动脉岛状皮瓣瓦合修复食指皮肤脱套伤

    目的:探讨临床修复食指皮肤脱套伤的一种新方法.方法:10只成人新鲜手标本,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桡神经浅支-掌背皮神经在手部的走行、分布情况及其横径的大小.临床设计以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和中指尺侧指动脉岛状皮瓣瓦合,急诊修复食指皮肤脱套伤6例6指.结果:临床应用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伤指除缺少指甲及稍短外,外形及皮肤色质与健指相似,食指掌侧远端指腹两点辨别觉为3.5~6.0mm,运动功能按TAM系统标准评价:优1指,良3指,可2指.结论: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和中指尺侧指动脉岛状皮瓣瓦合是修复食指皮肤脱套伤的一种良好方法.

    作者:王友华;汤锦波;顾宇彤;侍德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疼痛性跟距联合的治疗

    目的:探讨疼痛性跟距联合手术治疗适应证及术式.方法:根据术前跟距轴位CT扫描所测量的跟距联合与跟距后关节二者横向切面之比率及跟骨外翻角度来决定采取跟距骨桥局部切除或三关节融合术.共治疗12例16足,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结果:术后根据患者症状消失程度分为优良、可、差.单纯行跟距联合切除者9例12足,其中优6例,可3例;三关节融合者3例4足,均为优良.结论: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跟距联合与跟距后关节二者横向切面之比率<50%,跟骨外翻角<21°时可行跟距骨桥局部切除术,反之则应行三关节融合术.

    作者:陈百成;张庆民;高石军;邵德成;王飞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足背动脉及其分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意义

    作者:范存义;曾炳芳;胡兵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PFTS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前检查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术患者术前肺功能检查异常发生率,以及其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复习了131例符合条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记录和影像检查如术前、术后出现的心肺系统的症状和体征.结果:绝大多数患者术前PFTS正常(73.28%),术前出现的呼吸系统症状和PFTS结果异常显著相关(P<0.001).131例患者中仅4例发生了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3.01%),未行胸廓成形术的患者没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结论:拟行后路矫正融合术的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PFTS检查意义并不象在重度脊柱侧凸那样重要.同期行胸廓成形术,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唯一风险因素.

    作者:李明;侯铁胜;陈语;李光业;朱晓东;倪春鸿;贺石生;李少华;鲁凯武;付强;李强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健侧下肢组合血管皮瓣桥携游离(骨)皮瓣转移修复对侧下肢严重创伤

    目的:探讨下肢严重创伤需行游离组织移植而患侧下肢无血管可供吻接时的修复方法.方法:健侧小腿胫后血管蒂与带蒂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组成皮瓣桥,携带皮瓣或骨皮瓣转移修复患肢.结果:6周后经血管造影皮瓣与周围组织血运建立.断蒂后皮瓣与骨皮瓣一期成活,后期复查移植骨成活并且增粗.结论:下肢严重创伤无血管可供吻接时健侧胫后血管皮瓣桥可作为一种理想的供血途径,这为下肢严重创伤提供一种新的修复方法.

    作者:宋一平;刘宏滨;孙俊;藏谋生;雷会宁;陈启忠;张传开;王善松;张庆涛;童迅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雌激素对卵巢切除大鼠内源性白细胞介素-6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卵巢切除后大鼠内源性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雌激素替补治疗对此的影响.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收法检测骨髓上清的IL-6含量,通过斑点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组织IL-6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卵巢切除导致骨髓上清IL-6含量和骨组织IL-6表达升高,而雌激素替补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两者的升高.骨组织成骨细胞、骨细胞和骨衬里细胞均有较强的IL-6免疫活性.结论:雌激素缺乏使骨髓内源性IL-6增加可能是由成骨细胞系IL-6 mRNA表达升高决定的,雌激素抗骨吸收作用部分是通过降低IL-6的产生而介导的.IL-6在卵巢切除大鼠骨丢失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涂意辉;杜靖远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骨外固定加压治疗胫骨干骨不连

    目的:通过观察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治疗胫骨骨不连的治疗效果,评价加压外固定对骨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骨外加压固定治疗胫骨干骨不连49例(男37例,女12例),骨不连时间为7~132个月.其中7例感染性骨不连偏侧性骨缺损者,行病灶清除开放性植骨;5例感染性骨不连行病灶清除、内固定物取出、小腿皮瓣转位;10例骨不连、骨缺损伴伤肢短缩者,行胫骨干骺端截骨或骨骺牵伸延长.结果:植骨全部成活,创面植皮获Ⅰ期愈合,肢体延长幅度4.5~13.5cm,平均7.5cm,达到预期目标,49例患者均于术后2.5~10个月,获得骨愈合,平均5.4个月.结论:骨外固定加压治疗胫骨干骨不连不仅具有确实的效果,而且有以下优点:(1)方法简便、创伤小、局部血运干扰少;(2)在局部感染的条件下仍可使用;(3)骨端始终保持有均匀的压应力和肢体功能锻炼时产生的生理应力刺激,有利于促进骨愈合;(4)可配合肢体延长联合使用,既治愈了骨不连,又均衡了双下肢长度,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周仲安;李起鸿;杨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31例髋部假体置换术中发生膝关节扭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作者:张平;单永安;陶冶;宋绍东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髂胫束条桥接修复前臂中段背伸肌群损伤

    目的:解决前臂中段背伸肌群损伤而引起变性、粘连、挛缩,影响屈腕、屈指功能.方法:将损伤以远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切除,切取髂胫束条桥接远端的肌腱和近端的肌组织,术后即可行手指、腕关节被动伸屈活动,在被动伸掌指、伸腕同时做主动伸腕伸指肌的收缩锻炼.结果:1978起治疗7例,随访5例,随访时间18~29个月,平均24.5个月,伸腕伸指关节肌力Ⅲ~Ⅳ级,获得较理想的伸屈功能.结论:该方法充分利用近断端的正常肌组织伸缩效应,通过髂胫束条桥接远端的肌腱,发挥伸腕伸指功能,避免损伤肌肉的变性、粘连,伸腕、伸指及屈腕、屈指功能障碍,减少再次手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秋生;余斌;杨建成;陈霞;张雪萍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缺血预处理研究现状及其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进展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上甚为常见.至今仍无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近,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onditioing)提高组织缺血耐受性的现象颇受关注[1,2].本文就缺血预处理的进展及其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冯亚高;孙正义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44例胸腰椎骨折脱位合并截瘫手术治疗体会

    1990年3月~1999年3月,我院共收治胸腰椎骨折脱位并截瘫病人44例,分别行减压、植骨和内固定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成述阁;魏运福;曹智;郑义 刊期: 2000年第09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