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寄生虫计数所用的标准方法一般耗时、困难,准确率低.近来在寄生虫学特别是疟原虫、弓形虫、利氏曼原虫及新孢子虫等检测时使用了实时定量PCR反应,此技术定量准确、快速、扩增后不需要进行数据后处理.此外,在估算基因组容量和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方面也能应用这种方法.本文讨论目前常用的此类检测系统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作者:张青峰;朱淮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炎症反应对于宿主抵抗寄生虫感染是必要的,但是炎症反应也导致寄生虫病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本文以克氏锥虫为例,探讨趋化因子在寄生虫感染的体内外实验模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趋化因子对免疫细胞游走到感染部位、控制寄生虫繁殖的调控能力.
作者:周钢;谭锦泉;何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棘球蚴病免疫诊断的发展主要反映于对特异性抗原研究的进展.特异性抗原的确定和分离纯化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免疫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江莉;冯正;薛海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疟疾的死亡率对人类免疫的演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对抗疟疾有成效的免疫应答的优选存在于伴随感染肠道蠕虫的人群.在动物模型,同一宿主同时感染蠕虫与原虫势必会引起一定程度拮抗和强化的相互作用.人类与蠕虫、恶性疟原虫之间同样发生类似的相互作用.对生态力的了解有可能起着揭示疟疾干预措施的新耙标的作用,并可为对付致命的恶性疟疾所存在的问题带来新的转机.
作者:陈盈;陈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能够在体内引起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但免疫应答的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就影响免疫效果的若干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朱晓华;石佑恩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