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利什曼病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其临床表现从可自愈的皮肤溃疡到严重的内脏疾病甚至死亡.哺乳动物巨噬细胞是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的主要宿主细胞,然而巨噬细胞同时也是免疫效应细胞,一旦被激活,能杀死细胞内生物体.因此,了解寄生虫建立感染的机制和宿主对寄生虫的识别和杀伤的免疫机制,将有助于新药和疫苗的开发.
作者:洪远东;汪俊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炎症反应对于宿主抵抗寄生虫感染是必要的,但是炎症反应也导致寄生虫病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本文以克氏锥虫为例,探讨趋化因子在寄生虫感染的体内外实验模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趋化因子对免疫细胞游走到感染部位、控制寄生虫繁殖的调控能力.
作者:周钢;谭锦泉;何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寄生虫计数所用的标准方法一般耗时、困难,准确率低.近来在寄生虫学特别是疟原虫、弓形虫、利氏曼原虫及新孢子虫等检测时使用了实时定量PCR反应,此技术定量准确、快速、扩增后不需要进行数据后处理.此外,在估算基因组容量和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方面也能应用这种方法.本文讨论目前常用的此类检测系统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作者:张青峰;朱淮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淋巴丝虫病是经蚊媒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给世界上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痛苦.该病有数千年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但直至现在对淋巴丝虫病的认识仍然比较贫乏.近20年对丝虫病的研究,使人们感到需重新认识全球丝虫病的感染数量、发病机制、诊断和控制等问题.
作者:邱宗文;张锡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棘球蚴病免疫诊断的发展主要反映于对特异性抗原研究的进展.特异性抗原的确定和分离纯化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免疫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江莉;冯正;薛海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疟疾的死亡率对人类免疫的演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对抗疟疾有成效的免疫应答的优选存在于伴随感染肠道蠕虫的人群.在动物模型,同一宿主同时感染蠕虫与原虫势必会引起一定程度拮抗和强化的相互作用.人类与蠕虫、恶性疟原虫之间同样发生类似的相互作用.对生态力的了解有可能起着揭示疟疾干预措施的新耙标的作用,并可为对付致命的恶性疟疾所存在的问题带来新的转机.
作者:陈盈;陈勤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