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梦优;仝巧云;周婷婷
背景:累及胃肠道的过敏性疾病主要是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一些功能性胃肠病与过敏原亦存在关联。目前尚未明确肠息肉的发生是否与过敏因素有关。目的:探讨过敏因素与肠息肉和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4年4月住院肠息肉患者60例、IBS 患者35例和同期健康志愿者95名,采集血清样本,以欧蒙印迹法检测20种常见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 IgE 抗体。结果:肠息肉组、IBS 组和两组总体血清过敏原特异性 IgE 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6.67%、74.29%和63.16%对6.32%,P 均<0.05),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组血清尘螨组合、蟑螂、蟹、海鱼组合、淡水鱼组合、虾、鸡蛋白特异性 IgE 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以蟹、海鱼组合、尘螨组合为著。结论:过敏因素与肠息肉和 IBS 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作者:魏瑰红;姜虹;姜丽萍;王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背景:免疫细胞过度激活-炎症因子学说是急性胰腺炎(AP)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大量炎症因子释放可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因此探索用于判断 AP 病情严重程度的血清细胞因子指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监测AP 患者入院后1周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血管生成素-2(Ang-2)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这些指标在 AP 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4月-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 AP 患者72例,按照2012年亚特兰大分类分为轻度(MAP)(n =54)、中度(MSAP)(n =12)和重度 AP(SAP)(n =6)组,同期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以 ELISA 法检测入院第1、3、7天血清 IL-6、HGF、Ang-2水平。结果:入院后1周内,AP 患者血清 IL-6、HGF、Ang-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MAP 组3个指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MSAP 组 IL-6呈逐渐上升趋势,Ang-2呈逐渐下降趋势,HGF 升至峰值后下降;SAP 组 IL-6升至峰值后下降,HGF、Ang-2下降后再次上升。MSAP、SAP 组各时点3个指标均高于 MAP 组,MSAP 与 SAP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IL-6、HGF、Ang-2可能在 AP 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 AP 严重程度和病情变化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张代义;高纯;谢思明;陈卫昌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背景:吉西他滨是中晚期胰腺癌的主要化疗药物,但由于胰腺癌对吉西他滨存在高度先天性和获得性耐药,吉西他滨不能明显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目的:探讨 DNA 损伤修复及其碱基切除修复途径中的关键酶人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氧化还原因子-1(APE1/ Ref-1)表达与胰腺癌吉西他滨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前期研究建立的人胰腺癌吉西他滨耐药细胞株 SW1990-0.5(耐药指数9.32)及其亲本细胞株 SW1990,以彗星实验评估两者经吉西他滨作用后的 DNA 损伤程度,real-time PCR 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 APE1/ Ref-1 mRNA 和蛋白表达。结果:经吉西他滨作用24 h,SW1990-0.5和 SW1990细胞的彗星实验 OTM 值分别为0.32±0.13和26.96±6.83,相对于SW1990细胞,SW1990-0.5细胞的 APE1/ Ref-1 mRNA 表达量为2.48±0.49,两者 APE1/ Ref-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7±0.08和0.84±0.0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DNA 损伤修复可能与胰腺癌吉西他滨耐药相关,APE1/ Ref-1表达上调可能是通过修复 DNA 损伤参与胰腺癌对吉西他滨耐药。
作者:聂佳佳;熊光苏;吴叔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目前缺乏诊断 GERD 的金标准,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胃镜检查、24 h 食管 pH 监测、质子泵抑制剂试验等,但准确率均较低,且为侵入性,操作复杂。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具有方法简单、无创、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本文就 GerdQ 在诊断 GERD 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曼;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病例:患者男性,46岁,因“中上腹不适半年,进食后呕吐3 d”于2012-09-18入院。患者入院前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呈阵发性,进食后加重,可自行缓解,未予特殊处理。入院前3 d 开始出现进食后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黑便,无腹胀、腹泻,无发热、黄疸,近1个月体质量下降5 kg。既往体健,否认消化性溃疡病史,否认心脑血管疾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和手术史。
作者:裴波;寸英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EoE)是以食管壁全层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病理特征的慢性免疫性炎性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内镜、组织病理学等多方面因素。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药物和手术等。本文就 EoE 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涛莲;王振江;王绪霖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多种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还与一些胃外疾病相关,根除 Hp 可治愈消化性溃疡或降低其复发风险,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进展,降低胃癌发生风险。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是导致 Hp 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宿主、环境、临床疾病、治疗方案等因素也会对治疗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成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背景: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探讨 IBD 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2(IL-2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1年5月-2014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 IBD 患者80例,其中克罗恩病(CD)43例,溃疡性结肠炎(UC)37例;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 ELISA 法检测外周血 IL-22、MMP-9、MIF 表达水平,对 CD和 UC 活动期 IL-22、MMP-9、MIF 表达水平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并以 ROC 曲线评价 IL-22、MMP-9、MIF 筛查CD 和 UC 活动期的诊断性能。结果:CD 组和 UC 组外周血 IL-22、MMP-9、MIF 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CD 组与 UC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 和 UC 活动期外周血 IL-22、MMP-9、MIF 表达水平较缓解期显著升高(P <0.05);IL-22、MMP-9联合检测筛查 IBD 活动期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CD:0.853,UC:0.867)优于 IL-22、MMP-9、MIF 三项指标单独检测(CD:0.747、0.770和0.699,UC:0.774、0.815和0.761)。结论:IBD 患者外周血 IL-22、MMP-9、MIF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IL-22、MMP-9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 IBD 活动期筛查的准确性。
作者:张陈霏;赵光耀;虞竹雯;戴娟;朱兰香;陈卫昌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背景: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目的:探讨 FD 伴睡眠障碍患者的精神心理和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门诊 FD 患者240例,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将患者分为睡眠障碍组和无睡眠障碍组。采用 Zung 氏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SF-36生活质量调查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与无睡眠障碍组相比,睡眠障碍组的焦虑发病率(72.5%对40.8%)和抑郁发病率(65.0%对37.5%)均显著升高(P <0.05),生理功能(86.65±3.84对88.88±4.56)、活力(44.79±18.13对54.63±9.63)、精神健康(46.90±11.47对63.42±17.60)、总体健康(42.79±11.07对58.29±14.99)的维度评分均显著降低(P <0.05),而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和躯体疼痛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睡眠障碍组中青年、中年和老年患者的精神障碍发病率分别为50.0%、55.0%和80.0%,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0,P <0.05),男性精神障碍发病率显著低于女性(32.6%对79.2%;χ2=25.62,P <0.05)。结论:FD 伴睡眠障碍患者有不同的临床特征,研究这些临床特征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古巧燕;张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胃黏膜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机制过程,不同个体对胃黏膜疾病的遗传易感性有一定差异。众多研究发现 Toll 样受体(TLRs)作为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与多种胃黏膜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TLRs 基因多态性可使其编码蛋白或相关信号转导途径发生改变,使个体对某些胃黏膜疾病呈现出不同的易感性,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临床结局。本文就 TLRs 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胃黏膜疾病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作者:李静;姜相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炎症小体是一种蛋白质复合体,可调节半胱天冬酶-1(caspase-1)活化,促进细胞因子产生,从而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NLRP3炎症小体是 NOD 样受体(NLR)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主要在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中激活并表达。NLRP3可感知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启动先天性免疫应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 NLRP3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曾梦优;仝巧云;周婷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CMTM3和 CMTM7是新发现的人类抑癌基因,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中,具有介导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凋亡等多种生物学作用。近年研究发现,这两种抑癌基因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非常密切,可抑制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的生长。本文综述 CMTM3和 CMTM7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作者:高翔;丁士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背景: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胃黏膜病变过程中早期分子标记是近年胃癌研究的重点。目的:探讨三叶因子2(TFF2)、闭合蛋白18(CLDN18)和黏蛋白5AC(MUC5AC)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胃镜活检和手术标本71例,其中正常胃黏膜组织20例,肠化生组织20例,异型增生组织11例,胃癌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 TFF2、CLDN18和 MUC5AC 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胃黏膜组织中 TFF2、CLDN18和 MUC5AC 蛋白均为阳性表达,表达率为100%,而肠化生、异型增生以及胃癌组织中,三种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逐渐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TFF2、CLDN18和 MUC5AC 蛋白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组织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是潜在的预测胃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
作者:宋洁;郭瑞芳;苏日拉;秦二平;王佳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肠腺瘤性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进行结肠镜监测是结直肠癌筛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结肠镜筛查腺瘤性息肉确定患者风险分层的同时,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随访规范。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的随访间隔是以患者既往史、家族史和初次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结果为基础而制定,本文基于对美国和欧洲息肉切除术后随访指南的理解和学习进行文献综述,初步探讨与息肉风险梯度相适应的结肠镜随访间隔时间。
作者:宋洁菲;盛剑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背景:脂多糖(LPS)和(1,3)-β-D 葡聚糖(BG)可激活肠道内免疫细胞产生炎性介质,可能参与克罗恩病(CD)的发生过程。目的:探讨 LPS 和 BG 与 CD 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4月-2014年7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 CD 患者68例,其中活动期 CD(A-CD 组)41例,缓解期 CD(R-CD 组)27例。同时纳入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和克罗恩病简化内镜活动度评分(SES-CD)分别判定 CD 疾病严重程度和内镜下疾病活动度。检测入选者血清 LPS、BG、ESR、CRP 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CD 组患者血清 LPS 和 BG 水平显著高于 R-CD 组和对照组(P 均<0.05)。R-CD 组血清 LPS 和 BG 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LPS 和 BG 水平与 CDAI、SES-CD、ESR 呈正相关( P 均<0.05),与 CRP 无相关性( P均>0.05)。结论:血清 LPS 和 BG 可作为评判 CD 疾病活动度和内镜下黏膜病变程度的指标。
作者:郭艳敏;刘占举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病例:患者女性,52岁,因“间断黑便2年,确诊淋巴瘤8个月,黑便伴低热1 d”于2014-11-26拟“非霍奇金淋巴瘤”收入浙江省中医院消化科。患者2年前无诱因反复解柏油样黑便,稍感乏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头痛,无心悸等不适,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当时胃镜检查示:胃窦体多发溃疡,十二指肠降部淋巴管扩张;病理检查示:结外边缘区B 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示:增生淋巴细胞 CD20、CD79a、PAX5弥漫阳性、CD21染色显示滤泡树突细胞(FDC)网架破坏,Ki-67(20%~40%+),CK 染色显示部分腺上皮破坏, cyclin D1(-),CD5、CD3、CD43少数阳性;流式细胞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刚果红染色阴性。拟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当地医院接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COP)方案化疗6个疗程,第3个疗程结束后排便由黑色转为黄色,复查粪便隐血试验阴性,胃镜检查示溃疡基本愈合。患者本次入院前1 d 无诱因出现低热,伴头晕、乏力,稍有腹胀,无腹痛,少量黑便,无恶心、呕吐,无心悸。既往体健,否认重大疾病史,无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从事油漆工作20余年。
作者:黄玉;赵康路;叶卫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易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预后和复发预测对控制病情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 IBD 患者的复发特征以及影响复发的临床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4年6月明确诊断的住院 IBD 患者479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01例,克罗恩病(CD)178例,按是否复发分为两组,对可能影响 IBD 复发的各项临床特征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UC 组复发率为52.49%,CD 组为77.53%。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轻(<40岁,OR =0.825,95% CI:0.777~0.876,P =0.000)、病程长(OR =1.186,95% CI:1.089~1.291,P =0.000)和广泛结肠炎(OR =16.993,95% CI:2.670~108.170,P =0.003)是 UC 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年龄轻(<40岁,OR =0.944,95% CI:0.915~0.974,P =0.000)和服药依从性差(OR =31.074,95% CI:10.456~92.343,P =0.000)是 CD 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参考上述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对复发早期识别、早期积极干预、坚持维持治疗,同时加强健康宣教以改善服药依从性,可能对降低 IBD 临床复发率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徐晓敏;黄光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