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道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戎兰;孙大裕;陆玮

关键词:肠道出血, 肿瘤动物模型, 致癌物, 小鼠, 细胞有丝分裂, 化合物, 组织学类型, 肿瘤病因学, 制作要求, 形态结构, 小肠肿瘤, 细胞分裂, 上皮细胞, 甲基胆蒽, 发病机制, 重复性, 致癌性, 治疗学, 药理学, 免疫学
摘要:肿瘤动物模型的制作对研究肿瘤病因学、发病机制、免疫学、药理学和治疗学等均具有重大意义.模型制作要求方法简便、重复性佳、易推广,肿瘤的部位、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类型与人类肿瘤类似.本文就近年有关肠道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致癌物和辅助致癌物1941年Loreny和Stewart首次发现用二甲蒽或甲基胆蒽喂养的小鼠会产生小肠肿瘤,其后人们逐渐发现许多化合物均具有致癌性.这些化合物使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和隐窝细胞有丝分裂增高,杯状细胞分裂下降,导致局灶性不典型增生,4~6个月后小鼠开始出现肠道腺瘤和腺癌,后因肠道出血或阻塞而死亡[1].
胃肠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叔丁基羟基茴香醚对小鼠醋氨酚中毒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采用小鼠醋氨酚中毒性肝损伤模型探讨2(3)-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BHA)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醋氨酚制备小鼠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和肝匀浆液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0.2%及0.5%的BHA都能显著对抗醋氨酚所致小鼠肝损伤的血清ALT活性升高,肝组织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及还原型GSH耗竭.结论:BHA对醋氨酚所致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加强自由基的清除和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程燕;王立新;林三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广东地区幽门螺杆菌vacA基因亚型及其与胃肠疾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幽门螺杆菌(H.pylori)vacA基因亚型的流行情况及不同vacA亚型与H.pylori相关性胃肠疾病的关系.方法:自广东地区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粘膜中分离得到191株H.pylori菌株,抽提各菌株总DNA,用特定引物对各菌株vacA基因的信号序列(s)及中间区等位基因(m)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果:广东地区患者H.pylori的vacA亚型有s1a/m2、s1a/m1b、s1b/m2、s1a/m1b-m2、s1b/m1b和s2/m2 6种组合,各亚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8.0%(168/191)、7.3%(14/191)、3.1%(6/191)、0.5%(1/191)、0.5%(1/191)和0.5%(1/191).vacA各亚型在不同H.pylori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广东地区H.pylori的vacA基因亚型绝大多数为s1a/m2型.不能单纯以vacA亚型作为预测H.pylori感染后临床结局的指标.

    作者:何瑶;胡品津;何兴祥;曾志荣;陈为;彭晓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cagⅡ在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中的检出率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cagⅡ在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ylori)中的检出率及其与H.pylori相关性疾病的关系.方法:H.pylori菌株分离自107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其中慢性胃炎67例,消化性溃疡34例,胃癌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07株H.pylori菌株cagⅡ中的597 bp片段进行扩增.结果:107株H.pylori菌株的cagⅡ阳性检出率为69.2%(74/107),慢性胃炎(64.2%)、消化性溃疡(79.4%)和胃癌(4/6)组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agⅡ在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感染的H.pylori中均有检出,其分布与不同H.pylori相关性疾病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cag Ⅱ在H.pylori致病中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炯;许国铭;龚燕芳;屠振兴;李兆申;纪徐淮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肠道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肿瘤动物模型的制作对研究肿瘤病因学、发病机制、免疫学、药理学和治疗学等均具有重大意义.模型制作要求方法简便、重复性佳、易推广,肿瘤的部位、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类型与人类肿瘤类似.本文就近年有关肠道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致癌物和辅助致癌物1941年Loreny和Stewart首次发现用二甲蒽或甲基胆蒽喂养的小鼠会产生小肠肿瘤,其后人们逐渐发现许多化合物均具有致癌性.这些化合物使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和隐窝细胞有丝分裂增高,杯状细胞分裂下降,导致局灶性不典型增生,4~6个月后小鼠开始出现肠道腺瘤和腺癌,后因肠道出血或阻塞而死亡[1].

    作者:戎兰;孙大裕;陆玮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口服疫苗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感染人类幽门螺杆菌(H.Pyloi)的小鼠模型,研究H.Pylori粗制抗原与霍乱毒素(CT)或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rCTB)组成的口服疫苗预防H.pylori感染的作用.方法:无特殊病原菌级C57BL/6小鼠分为4组,通过灌胃方法分别予各组小鼠以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1mg加CT 10μg、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1mg加rCTB10μg、单纯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1 mg和生理盐水,每周1次,共4次.后1次免疫后1周以5×108/只的活力悉尼株H.Pylori攻击小鼠,隔日1次,共3次.后1次攻击后2周处死小鼠,取胃粘膜分别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涂片、培养及组织学检查,鉴定H.Pylori感染状况.结果: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加CT组对H.Pylori感染的保护率为4/6,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加rCTB组与单纯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组的保护率为1/7,生理盐水组的保护率为0/6.结论: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加CT组成的口服疫苗具有预防H.pylori感染的作用,rCTB的佐剂作用不明显.

    作者:史彤;李晓波;刘文忠;徐蔚文;陈晓宇;萧树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胃癌细胞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相关受体分析

    目的:研究低分化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膜上的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PACAP)受体及其特性.方法:用125I-PACAP-27对MKN-45细胞膜上的PACAP受体进行放射受体分析.结果:Scatchard分析结果表明MKN-45细胞膜上存在PACAP-27单位点结合受体,其解离常数(Kd)=24.34 nmol/L±2.85 nmo1/L,大结合能力(Bmax)=419.52 pmol/106细胞±7.25 pmo1/106细胞,PACAP-27的50%抑制浓度(IC50)=24.24 nmol/L.PACAP-38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均可竞争125I-PACAP-27与PACAP-27受体的结合,PACAP-38(IC50=67.97 nmol/L)对受体的亲和力与PACAP-27相似,VIP对受体的亲和力较弱(IC50=239.74nmol/L).结论:MKN-45胃癌细胞膜上存在PACAP功能受体,提示PACAP可能对胃癌细胞的生长起一定作用.

    作者:于成功;李敏;莫剑忠;萧树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溃疡与血浆促胃动素和p内啡肽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溃疡(DU)与血浆促胃动素(MTL)和p内啡肽(β-EP)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活动期DU、疤痕期DU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浆MTL和β-EP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活动期DU及疤痕期DU患者的血浆MTL浓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活动期DU:153.79ng/L±42.20ng/L,疤痕期DU:154.96ng/L±46.32 ng/L,正常对照组:190.49 ng/L±36.54 ng/L).活动期DU患者的血浆β-EP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疤痕期DU患者的血浆β-EP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活动期DU:12.56 ng/L±4.62 ng/L,疤痕期DU:9.11 ng/L±4.09 ng/L,正常对照组:8.92 ng/L±3.45 ng/L).结论:DU患者的血浆MTL浓度降低和β-EP浓度升高可能参与DU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胡小宣;凌奇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维生素E和硒对肝星状细胞中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维生素E(Vit E)和不同剂量硒(Se)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HSC)中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TIMP-1)mRNA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揭示Vit E和Se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40%CCL4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在饲料中补充Vit E和不同剂量的Se进行营养干预.应用HE常规染色和Masson三色胶原染色对肝组织切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以β肌动蛋白(actin)作为内对照,检测HSC中TIMP-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Vit E补充组(250 mg/kg食物)和低Se补充组(0.2 mg/kg食物)大鼠与病理造模组相比,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HSC中TIMP-1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较高剂量Se(1.0mg/kg食物)则使HSC中TIMP-1 mRNA的表达呈上升趋势(与病理造模组相比,P>0.05).结论:Vit E和适当剂量的Se能显著减轻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下调HSC中TIMP-1 mRNA的表达;而过高剂量的Se则无上述作用.

    作者:李宣海;汪余勤;程五凤;王丹艺;李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贲门失弛缓症的临时性内支架治疗及疗效分析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良性食管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和胃食管反流.近3年本院应用临时性金属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9例,现将具体治疗方法及疗效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材料1.对象:本院1996年8月~1999年12月的贲门失弛缓症住院患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29~63岁,平均37.2岁±3.1岁.19例患者均因吞咽困难而就诊,根据吞咽困难程度评分[1],3级8例,4级10例,5级1例.全部病例均经钡剂造影、胃镜及食管测压确诊.

    作者:金涌;陈维雄;程英升;朱金水;陈尼维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消化道上皮性肿瘤新国际分类(维也纳分类)

    欧美和日本诊断消化道(食管、胃和大肠)腺瘤/异型增生和癌的病理标准有很大差别,这给欧美评价日本消化道癌(特别是早期癌)带来了不少麻烦,也引起了一定的混乱.1998年9月5~6日,在维也纳召开了消化道早期肿瘤组织学诊断会议,共有12个国家的31名(日本11名)病理医师参加.会议前几个月,全体参加者先用各自的诊断标准对76张切片(胃病变20例35张切片,大肠病变20例20张切片,食管病变5例21张切片)预先读片作出诊断.结果持欧美观点的病理医师诊断为“癌疑”或“肯定癌”(suspected or definite carcinoma)的百分率分别为胃17%~66%,大肠5%~41%,食管10%~50%;持日本观点的分别为胃77%~95%,大肠45%~75%,食管80%~100%.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

    2000年5月1~2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邀请国内60位消化病学专家和10位病理学专家在江西井冈山举行了慢性胃炎研讨会.这是继1982年在重庆召开首次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后的第2次会议.此间,国际上曾举行过若干次胃炎研讨会,达成了一些重要共识,如悉尼系统(1990年)和新悉尼系统(1996年);有关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新发现也已改变了对胃炎病因的认识.与会专家事先分成临床胃镜组、病理组和H.Pylori组进行准备,在充分吸取国际上有关胃炎的共识精神,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写成讨论稿,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再举行全体会议.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所致肝损伤的共同结果.现代观点认为肝纤维化的发生是一个动态过程,是肝脏对损伤的一种创伤愈合反应.其过程主要涉及肌成纤维样细胞的动员和局部增生以及肝基质的再塑.肝纤维化研究中主要的进展之一是认识到肝星状细胞(HSC)在肝损伤和损伤修复中发挥中心作用.随着分子探针、细胞产物、HSC纯化和培养技术的发展,对肝纤维化分子机制的认识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重点就现今有关肝纤维化的一些认识,如HSC的作用、肝纤维化的细胞介质和基质成分的变化等内容作一综述.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附一例报道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上比较少见,诊断较困难且易误诊,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1].近我院收治了1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引起大出血的患者,现将诊治经过报道如下.病例:男,49岁,1999年6月8日因呕暗红色血数次、解柏油样大便5次而入院.入院体检:严重贫血貌,心率106次/分,肝肋下未及,脐上偏左可触及一拳头大小的包块,质地中等,无明显触痛,腹壁静脉无显露,移动性浊音阴性,肝掌、蜘蛛痣均阴性.入院后患者又呕鲜红色血4次,经积极止血、降低门静脉压力等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

    作者:张敏红;徐雷鸣;王秀玲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2000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消化性溃疡合并胃癌53例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1995~1998年南京八一医院消化内科共有19 860例患者接受胃镜检查,其中消化性溃疡2 064例,胃癌885例.53例消化性溃疡与胃癌并存,占同期消化性溃疡的2.57%,占同期胃癌的5.99%,现将其临床与病理特点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53例患者均经胃镜及粘膜活检确诊.男46例,女7例,年龄24~68岁,平均56.6岁,<35岁3例,≥35岁50例.

    作者:江华;王丽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粘附法筛选胃癌细胞亚株

    目的:筛选不同表型的胃癌细胞亚株.方法:用体外粘附法筛选对层粘素(1aminin,Lm)有不同粘附力的MKN-45胃癌细胞亚株,并用Boyden小室法和裸鼠接种法观察细胞亚株的体内、外侵袭转移能力.结果:经体外反复以层粘素粘附筛选,得到高粘附力的MKN-45 Lm+细胞亚株和低粘附力的MKN-45 Lm-细胞亚株.Lm+细胞体外对人工基膜Matrigel的侵袭、移行能力及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和肺转移灶形成率均大于Lm-细胞,并有高转移和高侵袭倾向.结论:体外粘附法能成功筛选特定表型的胃癌细胞亚株,胃癌细胞的粘附力与侵袭转移相关.

    作者:陈向荣;任卫平;童菊芳;萧树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p16基因表达与胃癌组织类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p16基因的表达与人胃癌组织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4例病理确诊的胃癌组织及相应正常胃粘膜组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16基因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结果:24例胃癌组织中,6例无p16基因表达的癌组织为低分化腺癌或印戒细胞癌;2例p16基因表达可疑;分化较高的5例p16基因表达增多;其余11例p16基因的表达同相应正常组织无区别.结论:p16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既可减低,也可增加,相当一部分胃癌组织p16基因的表达同相应正常组织无明显区别;p16基因表达减低的病例,其病理学诊断往往属于恶性程度较高的低分化腺癌或印戒细胞癌,可能与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关系.

    作者:孟祥军;萧树东;朱舜时;胡运彪;施尧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消化内镜诊治的历程与展望

    消化内镜自1963年引入中国,至今已30余年,其用途也已由单纯诊断进入到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阶段,包括息肉摘除、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或套扎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组织粘合剂治疗、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胆总管狭窄的鼻胆外引流或内置管引流、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注射、电凝、激光或微波止血和食管良、恶性狭窄的内置管、气囊扩张、激光或微波治疗等[1].

    作者:陆星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移动盲肠致肠套叠一例报道

    病例:男,58岁,因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5 h来院就诊.入院体检:腹部稍膨隆,右中下腹饱满,可触及一14 cm × 6 cm的包块,质软、触痛明显,肠鸣音亢进.血白细胞数:15.3×109/L,中性粒细胞:0.90,淋巴细胞:0.095.腹透示:未见液气平面及其他异常.B超检查示:右侧腹部混合性包块(肠套叠?).入院诊断:肠梗阻(肠套叠?).入院后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盲肠、升结肠系膜长约15 cm,肠管明显增粗.包块为回、结肠套叠所致,套叠肠管长约18 cm,直至升结肠肝曲.手法复位失败后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标本病理检查示:回、结肠未见异常病灶.患者住院11天后痊愈出院.

    作者:雷兴旺;冯金娥;房玉和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一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病例:男,52岁,因“车祸致腹部间歇性疼痛不适15天”入院.患者15天前驾驶卡车时上腹部与方向盘相撞,其后渐出现腹部疼痛不适,疼痛为间歇性、不剧烈,无恶心、呕吐、发热,伴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入院体检:体温37℃,脉搏80次/分,血压105/60 mm Hg(14/8 kPa),呼吸20次/分.神萎,贫血貌,右腹略膨隆,皮下有瘀血斑,右腹及右下腹可见2处手术疤痕,右中腹可触及一约15 cm×12 cm的包块,包块有压痛,界限清楚,不易推动,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包块上可闻及肠鸣音.

    作者:何勇;马庆久;褚延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