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总结

秦必光;任业川;张兰英;白占勇;胡北喜;银敦富;杨家钊;汪道安

关键词:针刺麻醉, 硬膜外复合麻醉, 胆囊切除术
摘要:目的:针刺(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方法:胆囊切除术共106例,其中针硬组(A组)35例,电硬组(B组)35例,单纯硬膜外麻醉组(C组)36例.A组为针麻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B组为穴位电极刺激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C组为对照组(单纯硬膜外麻醉).结果:麻醉效果Ⅰ级率A组80.00%、B组68.57%、C组25.00%;硬膜外腔1.5%利多卡因用量,首次用量C组比A组、B组多用35.43%、30.62%(P<0.005);硬膜外腔首次用药量9 mL时A、B两组比C组多阻滞2~3个神经节段(A:C、B:C,P<0.001);监测指标提示术中HR、BP、MBP、RR、TV、MV、SPO2、ECG基本平稳,顺利、安全渡过手术.结论:针刺(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可作为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之一.
针刺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手少阳经穴治疗中风后上臂痉挛的临床观察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及理论分析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的取穴规律.本文对比观察了针刺手少阳经穴(治疗组)与针刺上肢阴经穴(对照组)治疗中风后上臂痉挛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取得了显著疗效(P<0.05),对照组无明显治疗效果(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古代经典著作所记载的以阴经穴为主治疗拘急痉挛有所不同,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睢明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肾上腺切除哮喘大鼠针刺血清的抗哮喘作用研究

    在证明针刺对肾上腺切除(ADX)和普通大鼠哮喘模型具有明显抗哮喘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ADX哮喘大鼠经针刺治疗后的血清(针刺血清)对上述两种大鼠哮喘模型的作用.结果表明,ADX哮喘大鼠经针刺治疗后的血清可明显降低ADX和普通哮喘大鼠的气道阻力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针刺血清注射与针刺治疗的作用之间无明显差别,提示针刺血清具有与针刺类似的抗哮喘作用.但针刺血清明显降低两种哮喘大鼠的肺顺应性,而针刺则增加其肺顺应性,这种作用方式上的一些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永清;崔龙苹;马淑兰;陈汉平;王宇;金明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针刺对肥胖大鼠纹状体作用的研究

    本实验采用高脂饲料喂养SD雄性大鼠制造肥胖动物模型,观察针刺对其体重、体脂和纹状体组织单胺类神经介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肥胖大鼠纹状体酪氨酸(Tyr)、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A)、色氨酸(Trp)、N+,K+]ATP酶和Ca2+]ATP酶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而5]羟色胺(5-HT)和5-HT/5]羟吲噪乙酸(5-HIAA)明显高于正常水平.针刺治疗在取得良好减肥效应的同时,肥胖大鼠纹状体Tyr、NA、DA、Trp、Ca2+-ATP酶水平明显回升,而5-HT和5-HT/5]HIAA水平明显回降.提示针刺对肥胖大鼠纹状体的良性作用可能是其实现减肥效应的中枢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志诚;孙凤岷;朱苗花;王沂争;魏群利;苏静;袁锦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临床研究

    本文共观察行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46例,分为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16例、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14例、C组(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16例三组.结果A、B两组麻醉优良率(Ⅰ+Ⅱ级)分别为100%和92.90%,C组优良率(Ⅰ+Ⅱ级)为12.50%,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P<0.01).三组硬膜外腔每小时平均用药量(1.5%利多卡因,mL)A、B两组比C组分别减少33.50%和34.00%(P<0.01);第一小时容量及总容量A、B两组比C组减少均接近30%(P<0.01).说明针刺(包括穴位电极刺激)应用于胆囊切除术,既明显减少了硬膜外麻醉用药量,提高了麻醉效果,又弥补了针麻镇痛和肌松不全的不足,可作为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方法之一.

    作者:李长根;彭小云;徐明玉;王忠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天灸疗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SP和VIP含量的影响

    采用天灸疗法治疗2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并与针刺法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SP和VIP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两组的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能降低患者的血浆SP含量及提高VIP含量,但以实验组尤为明显.

    作者:戴文军;赖新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即早表达基因c-fos在电针抗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中作用的研究

    本文对即早表达基因c-fos在电针抗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局灶性脑缺血可以引起c-fos在缺血侧皮层的大量表达,电针能部分抑制这种表达,使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脑梗塞灶减小.但c-fos反义寡核苷酸脑内注射可完全阻断c-fos表达,导致脑梗塞灶体积明显增大;同时也取消了电针的抗脑缺血损伤作用.提示脑内c-fos适度的表达,可能在脑缺血损伤中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电针可能通过部分抑制脑内c-fos的过度表达,发挥其抗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作用.

    作者:董劲松;陈伯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胆心反射发生率探讨

    目的:探讨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胆心反射发生率.方法:共观察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45例,按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即针硬组)、B组(即电极组)、C组(即对照组)均要求硬膜外麻醉阻滞平面达到T4~¨以上,麻醉效果镇痛完全,肌肉松弛,牵拉反应轻,术中安静,根据术中探查、提胆囊、分离胆囊、切胆囊、缝胆囊床等主要手术步骤中HR、MAP、ECG的变化判断胆心反射是否发生.结果:三组(各15例)发生胆心反射共15例(31.11%),以提胆囊、分离胆囊及探查刺激胆囊发生胆心反射多(85.71%),按统一判断胆心反射标准评定三组胆心反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心电异常病例在术中胆心反射发生率较高(57.14%,P<0.05).结论:本项研究三种麻醉方法还不足以抑制或阻断胆心反射发生,降低胆囊手术胆心反射发生率的有效方法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兰英;彭莉;秦必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应用针刺复合安氟醚全麻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安氟醚全麻下实施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观察,70名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n=24)即针刺复合安氟醚麻醉组,B组(n=23)即电极板穴位刺激复合安氟醚麻醉组,C组(n=23)即单纯安氟醚复合麻醉组(对照组).三组静脉诱导和气管插管方法相同,麻醉维持静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用量相同,对安氟醚吸入浓度则根据病人血压、心率调节,术中A、B两组同时开放电刺激仪.结果: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A、B两组麻醉Ⅰ级率分别为62.50%和65.22%,C组仅为43.48%,显著低于A、B两组.麻醉全程安氟醚用量A、B两组分别比C组平均少用29.73%和37.84%.上述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显示针刺与全麻两者有协同作用.结论:针麻复合安氟醚全身麻醉下施行食管癌手术,麻醉效果肯定,方法安全、新颖,并能减少安氟醚用量,降低麻醉费用,由于针麻可调节机体功能,能使并发症减少,故可作为食管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加以推广.

    作者:唐育民;秦必光;胡北喜;魏湘华;尹志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耳针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记忆障碍及其与bcl-2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耳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VD)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与bcl-2凋亡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4-血管阻断制备VD大鼠模型,针刺脑、肾耳穴后,作免疫组化、Nissl染色、行为学测试及图像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严重丢失,而bcl-2蛋白表达增加,大鼠学习记忆产生明显障碍;耳针治疗后海马CA1区神经元丢失减轻,但bcl-2增加更为明显,此时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耳针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可能是通过针刺调控细胞凋亡,达到对VD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雪朝;肖茂磊;孙国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总结

    目的:针刺(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方法:胆囊切除术共106例,其中针硬组(A组)35例,电硬组(B组)35例,单纯硬膜外麻醉组(C组)36例.A组为针麻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B组为穴位电极刺激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C组为对照组(单纯硬膜外麻醉).结果:麻醉效果Ⅰ级率A组80.00%、B组68.57%、C组25.00%;硬膜外腔1.5%利多卡因用量,首次用量C组比A组、B组多用35.43%、30.62%(P<0.005);硬膜外腔首次用药量9 mL时A、B两组比C组多阻滞2~3个神经节段(A:C、B:C,P<0.001);监测指标提示术中HR、BP、MBP、RR、TV、MV、SPO2、ECG基本平稳,顺利、安全渡过手术.结论:针刺(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可作为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之一.

    作者:秦必光;任业川;张兰英;白占勇;胡北喜;银敦富;杨家钊;汪道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针刺研究杂志

针刺研究杂志

主管:针刺麻醉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