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极化激活阳离子电流的电生理特性及其在DRG神经元中的分布

邓伦斌;姚磊;万有;韩济生

关键词:超极化激活, 离子电流, 电生理特性, 神经元, 膜电位, 胞外, 生理学特性, 电压依赖性, 背根神经节, 全细胞, 通透, 左平移, 离子流, 激动剂, 电压钳, 电流钳, 运用, 选择, 特效, 曲线
摘要:运用全细胞膜片电压钳和电流钳技术研究超极化激活阳离子电流(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current,Ih)的电生理学特性及其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细胞上的分布,结果发现:①当膜电位超极化时可以记录到一种内向的电压依赖性电流--Ih,电流的反转电位为-32.34±2.56 mV(n=4),半激活电位(potential at half activation,V1/2)为-100.6(n=8);Ih可特异地被胞外Cs2+(2 mM)阻断,而不受胞外Ba2+(1.0 mM)的影响;cAMP是Ih的特效激动剂,胞内施加100μM的cAMP可使Ih激活曲线向左平移9.5 mV(-91.4 mV,n=5);Ih为Na+、K+混合阳离子流,Na+、K+通透比为0.25,改变胞外K+浓度能有效地改变Ih大小,但不影响其Na+、K+选择通透比.
针刺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内麻点超前镇痛在四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超前镇痛就是在病人没感觉疼痛之前所使用的镇痛方法.我们将针刺内麻点用于骨科手术后疼痛的超前镇痛,效果良好.

    作者:常庚申;马克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抗电针对大鼠尾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和甩尾痛阈的同时影响

    许多资料表明,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能对抗阿片物质的镇痛作用.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30只,用20%氨基甲酸乙酯(1.0 g/kg体重)麻醉下实施常规手术.以辐射热照射大鼠尾部作为伤害性刺激,用玻璃微电极引导尾核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本实验以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的电变化及甩尾反射潜伏期(TFL)三者为指标,研究了脑室注射15 ng CCK-8对抗电针对尾核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甩尾痛阈的同时作用.

    作者:徐满英;杨春晓;杨薇;于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电针对安氟醚低肺泡有效浓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对安氟醚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影响.方法:选择ASA(美国麻醉医师学会病情分级标准)Ⅰ~Ⅱ级腹部手术患者50例,年龄24~60岁,男女不限,随机分为A组(单用安氟醚组,n=25)、B组(安氟醚加电针刺组,n=25)两组.两组病人予以口咽表面麻醉,清醒状态下气管插管,连接循环紧闭麻醉机吸入安氟醚,B组选择左右下翳风和三阳络穴位,经皮进针捻转致患者感觉酸胀为止,同侧针经同组导联连接韩氏刺激仪(LH202H型).先进行针麻诱导15~20 min,采用疏密波、2/15 Hz频率、刺激强度2~4 mA(以病人耐受为宜),根据Egger描述的MAC测定方法,测定两组MAC.结果:A组MAC值为1.67 V%,与以往报道基本一致.B组由于电针刺的介入,MAC值显著下降,MAC值为1.15 V%,大约下降31%,与A组比较P<0.01,与我们以往采用针刺复合安氟醚临床全麻结果相似.结论:电针刺镇痛作用肯定,与安氟醚复合应用能降低安氟醚低肺泡有效浓度.

    作者:唐育民;魏湘华;尹志礼;郝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药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

    1996~1999年收治泌尿系结石122例,其中肾结石36例,输尿管结石86例;男性80例,女性42例;年龄大65岁,小9岁;病程长20年,短3天;肾绞痛发作者42例.所有病例均经过B超检查,部分病例做了肾造影和腹平片,结石大者10 mm×10 mm,小者3 mm×4 mm.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针灸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法.(1)针灸取穴及治法:主穴分为两组:①肾俞、京门、阳陵泉、飞阳;②关元、水道、阴陵泉、三阴交等,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

    作者:王宗学;张卫星;常建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地塞米松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方法:68例住院及门诊患者,男31例,女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及对照组(33例).治疗组选用阳明经穴位:肩、手五里、手三里、外关、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关元、腰阳关、心俞、中脘,针刺得气后施以电针30 min,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同时服用地塞米松片,每次15 mg,3次/日,1周后用量递减,在20天内递减至0.对照组只服用地塞米松,用量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35例,治愈25例(71.43%),显效5例(14.29%),有效4例(11.43%),无效1例(2.86%),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33例,治愈14例(42.42%),显效13例(39.39%),有效3例(9.09%),无效3例(9.09%),总有效率90.90%.治疗组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针刺配合地塞米松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其治愈率高于单纯使用地塞米松.

    作者:刘累耕;刘岚;吕鸣;王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药结合治疗坐骨神经痛

    共观察158例病人,四分之一病人经CT或MRI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男87例,女71例,年龄21~80岁,病程短为1天,长2年余.

    作者:徐建钟;刘家英;张永刚;张丹敏;李艳华;方宗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脚掌内注射角叉菜胶对中枢多巴胺释放的影响

    中枢多巴胺(DA)系统参与痛觉调制已被大量的实验所证实,但在炎症痛中的具体作用还不甚清楚.角叉菜胶(carrageenan)由一种植物粉末提炼而成.脚掌内皮下注射(i.p1.)该物质可引起局部组织肿胀和炎症,是一种简便的炎症痛的动物模型.本实验即是以角叉菜胶诱导的炎症痛为模型,来观察炎症痛时中枢DA及其代谢产物的释放变化.

    作者:高秀;张玉秋;张玲妹;吴根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电针治疗部分损伤帕金森病大鼠的实验研究

    在我国,应用针刺疗法治疗帕金森病(PD)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临床实践证明,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D患者的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并且针刺对其他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视神经萎缩、脊髓损伤、小儿脑发育不良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针刺治疗产生效果的机制至今不清.本研究中,我们用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线刀损毁内侧前脑束(MFB)制备PD大鼠模型,并探讨电针能否减轻大鼠的异常旋转行为,阻止DA能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并增强DA能神经元内GDNF和BDNF基因的表达.

    作者:梁希彬;刘贤宇;李丰桥;张旺明;王晓民;韩济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麻用于颈部手术的临床研究

    我院于1995年5月~2001年3月在针麻小切口切除甲状腺囊肿的基础上扩大手术范围,对所有颈部不太大的包块均采用针刺麻醉进行临床应用研究,共130例,取得了预期效果.

    作者:郭道心;刘波;吴成雁;谢阿奇;蒋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药结合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应用韩氏神经电刺激镇痛仪(HANS),伍用安定、曲马多,观察对分娩疼痛的缓解效果和对母婴的影响,探讨有效、简便、可推广的分娩镇痛方法.方法:270例足月、单胎、正常初产妇在宫口开大2~3 cm时行胎心监护正常后,随机分为六组:HANS+安定(10 mg iv)、HANS、安定(10 mgiv)、HANS+曲马多(100 mg im)、曲马多(100mg im)和对照组.将HANS两对电极片分别对称贴于夹脊穴和次穴,频率2/100 Hz交替,呈双相对称波型,强度14~30 mA.采用目测模拟(VAS)疼痛评分法,疼痛程度分4级,分别在镇痛前、镇痛后1 hr、Ⅰ程末期及Ⅱ程进行评分,分娩后进行再评分,比较各组间VAS评分、产程、胎心监护、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产后出血等指标.结果:①HANS+安定组镇痛有效率(有效+显效)高为90.3%,其次,HANS+曲马多组为78.9%,HANS组59.8%.②两组针药结合组在镇痛后1 hr、Ⅰ程末期及Ⅱ程时VAS评分均较镇痛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各期相比,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③两组药物组VAS只在镇痛后1 hr比镇痛前有显著降低(P<0.01).Ⅰ程末期及Ⅱ程时安定组与镇痛前相同,曲马多的VAS评分有明显升高.④HANS组VAS在镇痛后1 hr和Ⅱ程时比镇痛前有明显下降(P<0.01),Ⅰ程末也有下降(P<0.05).⑤各组比较,HANS+安定组VAS在镇痛后1 hr和Ⅱ程时均明显低于其余五组(P<0.01),Ⅰ程末曲马多组及HANS+曲马多组无统计学差异,但仍显著低于其余三组(P<0.01).⑥各组产程长短、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率、脐动脉血pH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分娩镇痛应用电刺激镇痛仪加少量镇静镇痛药物(安定或曲马多),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又不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对胎儿亦无不良影响,因此,HANS伍用安定、曲马多可作为有效、安全且适合我国国情、便于推广的分娩镇痛方法.

    作者:吴连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躯体-交感神经反射:一种可用于研究针刺原理的实验模型

    电刺激麻醉大鼠的外周神经传入纤维,如胫神经,可诱发躯体-交感神经反射.这种反射电位可从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如心脏或肾脏交感神经的分支中记录到.躯体-交感神经反射由两部分组成:A-反射,其传导延迟时间短(41±2 ms),由刺激有髓传入纤维而诱发;C-反射,其传导延迟时间长(210±13 ms),由刺激无髓传入纤维而诱发.一般认为,躯体-交感神经A-反射和C-反射分别代表来自躯体外周的不同感觉传入信息成分.

    作者:李为民;吴根诚;花冈一雄;佐藤昭夫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低频电针可取消药物点燃与应激诱发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重建的作用

    复吸是戒毒工作中棘手的难题.寻找有效的防治复吸的方法,是摆在神经科学工作者面前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本实验室已经成功建立了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消退-重建模型.本工作在大鼠建立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消退之后,用足底电击(0.5 mA,0.5 sec on,10~70 sec off)或小剂量吗啡点燃(0.25 mg/kg,s.c.)诱发重建前在检测前18 hr,分别给以2 Hz、2/100 Hz及100 Hz的电针处理.结果发现,低频电针(2 Hz、2/100 Hz)可完全阻断药物点燃和应激(间断、随机、不可躲避的足底电击)诱发的大鼠CPP的重建.

    作者:王玢;罗非;韩济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电针对创伤诱导免疫抑制的调节及脑内孤啡肽的参与

    本实验室多年来的研究表明,电针对手术创伤诱导的大鼠免疫抑制具有保护作用.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IL-2活性在手术创伤1、3、5、7天后显著下降,第三天降到低.而外周血中β-内啡肽和皮质酮水平增高.给予电针后上述这些内分泌及免疫指标均得到恢复.进一步研究显示,侧脑室注射纳络酮可拮抗手术创伤诱导的脾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抑制,而电针也能改善创伤诱导的免疫抑制,提示中枢阿片肽参与免疫抑制及电针的调节.而孤啡肽作为一种新发现的阿片肽,它在免疫抑制及针刺调节中的作用是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作者:曹小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经皮穴位电刺激诱发的大脑fMRI信号与镇痛的关系

    针刺主要是通过激发内源性阿片达到镇痛的目的.不同个体针刺镇痛效果的差异,与胆囊收缩素(CCK)等抗阿片物质的个体水平有关,那么,CCK是通过何种通路来影响针刺镇痛的呢?我们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两种频率(2 Hz,100 Hz)的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模拟针灸的不同手法,其优点是镇痛效果肯定,刺激参数可以量化.以前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脑内神经通路分别介导低频和高频TEAS镇痛,中脑、丘脑和下丘脑的某些核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作者:张蔚婷;金真;罗非;张磊;崔国红;曾亚伟;韩济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硬膜外麻醉复合针刺促进移植肾早期功能重建

    目的:观察针刺对肾移植术中和术后早期泌尿功能的影响.方法:终末期肾衰病人作肾移植手术44例,男女各22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接受常规剂量硬膜外阻滞,初量12~14 mL(硬外Ⅰ组),小剂量给药硬膜外阻滞,初量为7~8 mL(硬外Ⅱ组),针刺复合常规剂量硬膜外阻滞(针硬Ⅰ组)和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阻滞(针硬Ⅱ组).针刺取穴:次、三阴交、太溪、足三里,均为双侧.诱导30 min.每组11例.麻醉平面T6~T8,术中根据手术需要而追加局麻药.麻醉管理:常规鼻导管供氧,监测心电图、SPO2、无创血压和呼吸.术中静脉输液用乳酸林格氏液和5%葡萄糖液,根据血压调节输液速度.必要时补充胶体液或输血.麻醉前和术中移植肾血管开放时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儿茶酚胺浓度(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和电化学检测器测定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观察移植肾恢复血液循环后的泌尿开始时间、尿流速度和术中尿量.术后连续观察4天循环功能、尿量、输液量、血浆尿素氮、肌酐和血钾等肾功能指标.结果:①硬膜外阻滞的局麻药用药量:硬外Ⅰ组>硬外Ⅱ组>针硬Ⅰ组>针硬Ⅱ组,分别为28、24、21和14 mL.②硬膜外阻滞复合针刺的两组病人于术中移植肾血管开放时动脉平均压高于硬外Ⅱ组.③移植肾开始泌尿时间、术中尿量和尿流速度以两组复合针刺者明显优于单纯硬膜外阻滞.④各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针刺复合硬膜外阻滞的两组病人术中肾血管开放时肾上腺素浓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显著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的两组病人.⑤术后各组血压、心率除术后24 hr针硬Ⅰ组动脉收缩压高于硬外Ⅱ组外,其余各组各时间点组内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⑥硬外Ⅱ组术后第一天尿量明显低于其他三组,术后第二天仍低于硬外Ⅰ组(P<0.05).硬外Ⅱ组术后第一天补液量也低于两组复合针刺组.⑦术后各组病人肌酐水平呈逐日下降趋势,以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阻滞组为明显.尿素氮水平两组复合针刺组下降明显,以针硬Ⅱ组为著.血钾水平术后各组均有所下降,也以复合针刺的两组下降明显.结论:在肾移植的病人硬膜外麻醉复合针刺,能明显减少硬膜外阻滞局麻药的需要量,有助于维持术中循环功能稳定,可改善术中和术后早期移植肾的功能,可明显提高血浆肾上腺素浓度,而对去甲肾上腺素影响不大.

    作者:汪正平;李士通;庄心良;马皓琳;徐国辉;王珍娣;陈守林;陶爱琴;徐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刺增效药在针刺镇痛复合麻醉肺切除中的作用

    自1995年1月至1997年6月,我院临床针麻研究室为了提高针麻肺切除效果,在用手法针刺加针刺增效药氟哌啶醇、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基础上,在麻醉诱导前5 min肌肉注射弱阿片类镇痛药曲马多100 mg和针刺增效药灭吐灵20 mg,以进一步减少术中静脉复合液的用量,增加针麻术中的镇痛作用.设针药麻组40例,并设全麻对照组40例进行观察.术前准备:病人术前都做模拟预测,做皮肤及耐痛阈的测试,在针刺诱导前后作比较,并观察针刺耐受力及针刺感应,并进行心理测试,用美国伊利诺州大学个性及能力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编制的16种个性因素(简称16PF),根据测得结果给予病员2次以上的心理疏导.取穴原则为循经取穴,上下肢同名经相配.

    作者:童稳圃;周红;刘圣灵;张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药并用治疗带状疱疹28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围针及外敷、内服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采用局部围针法,留针1 hr,1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同时辅以聚肌胞针剂外敷加TDP灯照射(1 h/次,1日1次),然后外涂以雄黄1g、冰硼散2支加适量奶液混匀的中药制剂(8 hr/次,1日1次),并内服中药(银花、连翘、薄荷、地肤子、土茯苓、鱼腥草、丹皮、薄公英).结果:28例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治愈18例,占64.3%,显效5例,占17.9%,好转4例,占14.3%,无效1例,占3.5%.总有效率为96.5%.结论:本法针药并用,内服外治,双管齐下,可达到调和气血,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止痒之功,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古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刺镇痛应用于电视胸腔镜肺手术临床研究

    我院针麻研究室自1997年2月至2000年12月,应用手法针刺穴位加针刺增效药静脉复合麻醉在电视胸腔镜下作肺手术临床研究33例,使病人在浅麻醉状态下持续手法捻针完成电视胸腔镜肺手术,同时随机设全麻对照组33例.针刺取穴原则:循经取穴,上下肢同名经相配,上肢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郄门、鱼际(健侧),下肢取束骨、足临泣、太冲、足三里、太溪、三阴交(双侧).针刺诱导每穴捻1 min,共3遍18 min,在麻醉诱导前5 min肌肉注射弱阿片类镇痛药曲马多100 mg,和针刺增效药灭吐灵20 mg,常规麻醉插管,翻身固定体位,将复合液滴速减慢,维持浅麻醉状态,手术时选择腋中线第七肋间置肋间套管插入胸腔镜,取乙区支沟、足临泣;在第三或第四肋间腋前线作一小切口,如肺叶切除长约6~8 cm,取穴丙区内关、太冲;第五肋间腋后线1.5 cm小切口作牵引切口,取穴甲区后溪、束骨;在处理肺时取穴郄门、太溪、鱼际、三阴交,因置引流管及缝切口很快,我们按甲、乙、丙三区的穴位捻针到术毕,术中必要时加芬太尼0.1~0.2 mg静脉推入.

    作者:周红;童稳圃;刘圣灵;张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催产素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侧脑室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射催产素(OT)能明显提高大鼠电针镇痛效应,注射抗催产素血清(AOTS)则能显著降低电针镇痛效应.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催产素在电针镇痛的复杂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电针镇痛的关键部位,其内含有丰富的OT、OT神经末梢及OT受体,但中枢OT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是否与之有关,作用机制怎样?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作者:刘文彦;白波;刘玉红;葛凤宋;朝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阿是穴斜刺治疗腰腿颈肩肌肉损伤145例疗效分析

    肌肉损伤引起的腰腿颈肩疼痛是临床常见病症.本科室自1998年以来用阿是穴斜刺法治疗腰腿颈肩肌肉损伤病例145例,疗效十分理想,现简介如下.

    作者:徐奔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针刺研究杂志

针刺研究杂志

主管:针刺麻醉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