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育;陈震;刘淇;刘红兵
目的 探索大白鲨鳃部共附生真菌菌株Penicillium sp.BP2T2和Penicillium sp.TBG2-2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 利用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质谱、一维与二维核磁共振谱、比旋光测定和圆二色谱来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结晶紫法评价化合物细胞毒活性,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评价卤虫Artemia salina致死活性,采用纸片法评价其抗菌活性.结果 从菌株Penicillium sp.BP2T2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到1个生物碱Meleagrin(1),从菌株Penicillium sp.TBG2-2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到3个生物碱,分别为fructigenine A(2)、(—)-cyclopenol(3)和viridicatol (4).化合物1、2和4显示了对人结肠癌H CT 116细胞株的细胞毒性,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1、40.5和59.0μg/mL,并显示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埃希氏菌弱的抑菌活性,25 μg/片剂量下抑菌圈直径为7.5~8.0 mm.化合物2对卤虫的24 h半致死浓度为125 μg/mL.结论 首次报道从鲨鱼鳃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以及化合物1、2和4对HCT116细胞株的细胞毒性,鲨鱼鳃真菌作为研究较少的真菌资源在产生生物碱等次生代谢产物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作者:冯妍;韩金媛;张翼;苏煦;ESSMANN Frank;GROND Stephanie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从花柳珊瑚共附生真菌Arthrinium sp.分离得到的1-甲基-2,3,6,8-四羟基氧杂蒽酮(1)和1甲基-2,3,4,6,8五羟基氧杂蒽酮(2)的化学结构及其抗细菌和抗病毒活性.方法 利用现代波谱解析方法和X-ray单晶衍射技术,对化合物1和2的化学结构进行研究;利用抗细菌和抗病毒活性模型对其生物活性进行评价.结果 化合物1的结构首次通过单晶数据进一步确定;体外化合物1显示抗病毒活性,化舍物1的IC50值为27.40 μmol/L,强于阳性药利巴韦林的抗HSV活性(IC∞=313.00 μmol/L).结论 化合物1的单晶数据、以及活性数据对今后系统研究氧杂蒽酮类化合物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王翠芳;管菲菲;杜思颖;魏美燕;王长云;邵长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红树林放线菌Streptormyces sp.CHQ-61产生的胞外多糖的结构及自由基清除活性.方法 利用乙醇沉淀法、阴离子交换层析柱和凝胶层析柱对菌株发酵产物中的胞外多糖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气质联用色谱、红外光谱、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和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鉴定多糖的结构特征,采用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评价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红树林放线菌Streptomyces sp.CHQ-61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多糖XH-1,其分子量为8.9 kDa,丙酮酸含量为4.0%,主要由半乳糖和氨基葡萄糖组成,糖链主要含有(1→6)Galp,还有少量的(1→3)GlcNp、(1→4,6)Galp、(1→3,6)GlcNp、末端Galp和GlcNp,XH-1具有一定的体外自由基清除活性,其清除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的EC5o分别为0.5、0.8和3.0 mg/mL.结论 本文首次报道了红树林根泥放线菌Streptomyces sp.CHQ-61产生的胞外多糖XH-1为1种含有丙酮酸的半乳糖和氨基葡萄糖组成的结构新颖的胞外多糖,其具有较强的体外自由基清除活性.
作者:肖波;杨宝勤;张其;韩晓宁;车茜;李洁;顾谦群;毛文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海洋硫酸多糖具备广泛的抗病毒活性,且抗病毒作用机制多样,并与其复杂的结构特性密切相关.海洋硫酸多糖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对目前发现的海洋硫酸多糖抗病毒活性、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进行了综合阐述,以期为新型抗病毒硫酸多糖药物的研发提供指导和参考.
作者:吴丽娟;赵峡;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测定昆布中无机砷含量(亚砷酸盐As (Ⅲ)和砷酸盐As(Ⅴ))的方法.方法 采用1%硝酸90℃水浴提取昆布中的无机砷,5%双氧水氧化As (Ⅲ)成As (Ⅴ).以强阴离子交换固相萃取(SPE)技术消除一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的干扰,无机砷以As (Ⅴ)形式洗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HG-AFS)测定无机砷.结果 线性范围为0~20 μg/L,线性相关系数0.999 7,加样回收试验低、中、高浓度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3%、90%、92%,样品7次测定RSD为5.3%,方法检出限0.046μg·L-1.测定结果与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C-ICP-MS)结果比对满意.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仪器配置要求低,满足分析测试要求,适用于一般实验室昆布中无机砷的测定.
作者:杨华剑;胡晓燕;何计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褐藻胶寡糖酶可将褐藻胶多糖和寡糖降解为单糖,但现有的褐藻胶寡糖酶数量极少且活力较差.本文旨在从海洋弧菌QY105中克隆寡糖酶OalA的编码基因,重组表达并研究其酶学性质.方法 利用简并PCR和SiteFinding-PCR从海洋孤菌QY105中克隆得到褐藻胶寡糖酶OalA的编码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重组表达,对重组酶进行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结果 褐藻胶寡糖酶OalA基因全长2082 bp,编码1条含有693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链,理论分子量为79.17kDa,理论等电点为4.98,属于多糖裂解酶第15家族(PL-15).重组OalA比活力为9.2 U· mg-1,适温度30℃,在10℃的酶活力达到高酶活的45%,适pH7.6,在低于30℃和pH6~10范围内稳定,偏好降解polyM.结论 OalA具有低温酶的特点,且对polyM具有偏好性,可用于褐藻胶单糖制备、PL-15家族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研究等领域.
作者:王莹;张兰;王亚;楚艺;于文功;韩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对1株来源于南海红树林底泥的抗真菌抗生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 No.H 41-51发酵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对H41-51发酵物菌丝体乙醇提取物进行研究,通过液液分配萃取、硅胶柱、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HPLC制备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分离时以白色念珠菌为指示菌采用纸碟片法进行活性追踪;采用NMR、MS等光谱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并分别将其鉴定为3,3-二-吲哚-2-羟基-丙醇(1)、dankasterone(2)、4-hydroxy-17R-methylincisterol(3)、Calvasterol B(4)、CalvasterolA(5)、抗霉素A1a(6)、抗霉素A1b (7)和甘油醇-1-单油酸酯(8).体外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2~5对MCF-7、SF-268和NCI-H460细胞株表现出程度不等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6和7表现出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结论 菌株H41-51发酵可产生多种不同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化合物2~5对MCF-7、NCI-H460和SF-268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6、7具有抗白色念殊菌活性.
作者:李聆莉;李红玉;王帆;沈会芳;林壁润;张英;周光雄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阐明TxIB线性肽通过一部氧化法,在体外被氧化折叠形成含有两对二硫键活性肽的具体路径,为后续大量人工合成该活性肽的方法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N-9芴甲氧羰基(Fmoc)固相合成法人工合成TxIB线性肽,用高效液相和质谱分析法,监测研究TxIB一步氧化折叠过程中所经历的路径.结果 TxIB氧化路径经历了1对二硫键(1SS)、2对二硫键(X-2SS)折叠中间体后,终形成稳定的含有2对二硫键(N-2SS)的氧化型TxIB.结论 芋螺毒素TxIB折叠路径与前期研究的水蛭素氧化折叠路径一致.
作者:吴勇;徐盼;任洁;长孙东亭;罗素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从1株中国南海西沙群岛软珊瑚来源的真菌Pestalotiopsis sp.(ZJ-2009-7-6)中分离鉴定具有生物活性的3-苯基苯并呋喃酮化合物.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分离手段和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终得到了1个3-苯基苯并呋喃酮类新天然产物pestalalactone(1),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研究了该化舍物在不同温度、不同溶剂条件下的优势构象变化;此外,还对化合物的抗藤壶幼虫Balanua amphitrite附着和抗细菌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 分离鉴定了1个新天然产物pestalalactone(1),发现该化合物以2种不可拆分的阻转异构体的形式(1a/1b)并存.核磁共振氢谱研究结果表明,在氘代吡啶和氘代氯仿中以1a优势构象存在,在氘代甲醇、氘代丙酮和氘代二甲亚砜中的优势构象却是1b,而温度的变化(25~80℃)并不引起该化合物构象的变化.该化合物显示出强的抗藤壶幼虫B.amphitrite附着活性,其EC50值为2.30 μg/mL;同时也显示出较强的抗细菌活性,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小抑制活性为0.45 μg·mL-1.结论 从1株西沙群岛软珊瑚来源真菌中发现了1个具有重要抗藤壶幼虫B.amphitrite附着和抗菌活性的新天然产物pestalalactone(1),表明西沙群岛来源的海洋微生物具有重要的药用研究价值和应用开发前景.
作者:张秀丽;邢倩;马洁;王聪;郑纪勇;邵长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中药海藻中总甾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Bligh-Dyer方法提取总脂,以岩藻甾醇为对照品,磷硫铁试剂为显色剂,利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 含量测定方法学结果表明,在检测波长576 nm下,岩藻甾醇在0.01~0.07 g·L-1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 0;显色产物在90 min内稳定,RSD 0.54%;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16%,RSD 1.43%(n=6);方法重复性良好,RSD1.05%(n=6).结论 建立的磷硫铁-分光光度法可用于中药海藻中总甾醇的含量测定.
作者:张培育;陈震;刘淇;刘红兵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中国南海海绵Iotrochota sp.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多种色谱手段,对海绵Iotrochota sp.的二氯甲烷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结合文献报道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6个化合物进行人高转移肝癌细胞(LM3)和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包括4个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1-4)及2个酚类化合物(5、6),分别鉴定为:1H-in-dole-3-carbaldehyde(1)、5-bromo-1H-indole-3-carbaldehyde(2)、1H-indole-3-hydroxyacetyl(3)、5-bromo-3-(hydroxylacetyl)-indole(4)、4-hydroxy-benzeneethanol(5)、3-hydroxy-benzeneethanol (6).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绵Iotrochota sp.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4为C-5溴代吲哚生物碱,并对其NMR数据进行了报道.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3对LM3及HepG2细胞株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29.3及46.3 μmol/L;其他化合物不显示抑制作用(IC5o>50μmol/L).
作者:袁莉;汤华;孙鹏;庄春林;王静;李铁军;张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南海红树林来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sp.OUC6819菌株的遗传转化系统,通过基因阻断方法来研究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方法 分别以整合型载体pSET 152和用于同源重组的、包含可能参与大环多烯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DNA片段的非复制型cosmid质粒,通过大肠杆菌—链霉菌属间接合转移导入Streptomyces sp.OUC6819之中.结果 通过在接合转移过程中对菌丝体进行超声破碎,成功获得了正确的接合子.采用PCR方法验证了pSET152的导入和目标基因orf1的阻断,进一步对突变株的发酵产物进行了HPLC分析,结果显示突变株丧失了合成大环多烯类化合物的能力.结论 成功建立了基于菌丝体超声破碎的海洋链霉菌遗传转化系统,为对其它基因进行遗传学操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它不便进行遗传操作的链霉菌提供了参考.
作者:刘增智;李通;刘晶;姚婷婷;张慧;夏娟;李花月;车茜;李文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胰岛素抵抗模型小鼠研究海地瓜岩藻聚糖硫酸酯(fucoidan from Acaudina molpadioidea,Am-FUC)对慢性低度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高脂高果糖饲料饲喂法建立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灌胃Am-FUC(80 mg·kg-1·d-1)90 d.实验结束后,检测小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瘦素(leptin,Lep)、抵抗素(resistin,Res)、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等促炎因子水平及脂联素(adiponectin,ADP)、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等抗炎因子水平;采用q-RT-PCR法检测小鼠肝脏中TNF-α、IL-6、Lep、ADP mRNA表达及NE-cB通路中关键基因IKKβ、IκB-α、NF-κB1 mRNA表达.结果AmFUC可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小鼠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血清中促炎因子分泌及TNF-α、IL-6、Lep mRNA表达,提高抗炎因子分泌及ADP mRNA表达;显著下调NF-κB通路中关键基因NF-κB1、IKKβ mRNA表达,上调IκB-α mRNA表达.结论Am-FUC具有抑制慢性低度炎症反应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下调NF-cB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作者:赵美惠;詹麒平;戴宇峰;张昕;常耀光;王静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从1株南沙群岛柳珊瑚来源真菌Aspergillus terreus (NS02-09)中分离鉴定海洋天然产物,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核分枝杆菌酪氨酸磷酸激酶(mPTPB)抑制活性评价.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手段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NMR、CD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衍生物制备获得2个乙酰化衍生物(2a和2b);并对化合物2及其衍生物2a和2b进行mPTPB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 鉴定了1个土曲霉酮(1)和1个丁烯酸内酯(2)的结构;2具有较强的rnPTPB酶抑制活性,而其乙酰化产物(2a和2b)的mPTPB酶抑制活性显著降低.运用Sybyl X 1.3软件,对2与mPTPB酶的模拟对接计算发现,丁烯酸内酯环及环上的羟基是化舍物2发挥酶抑制活性的重要作用基团.结论 从柳珊瑚来源真菌A.terreus(NS02-09)中发现了具有mPTPB酶抑制活性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计算研究,该类化合物的相关研究对抗结核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具有借鉴作用.
作者:梁廷梅;牟晓凤;王聪;李秀保;袁涛;佘志刚;王长云;邵长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微管蛋白是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形态、信号传导及有丝分裂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普那布林(Plinabulin)是在从海洋焦曲霉菌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Phenylahistin结构基础上,经构效关系研究,合成出的二酮哌嗪类微管蛋白抑制剂.普那布林作为抗肿瘤候选药物,目前已进入临床三期研究.近年来,为了获得高效、低毒和生物利用度更高的普那布林衍生物,本领域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优化研究,获得了一些具有更好活性的衍生物.本文就普那布林及其类似物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孙天文;丁忠鹏;王世潇;赵建春;管华诗;李文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ISSR-PCR标记技术研究中药材西河柳基原植物柽柳及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为西河柳药材鉴定和育种提供参考.方法 对柽柳7个居群以及甘蒙柽柳、多枝柽柳及购自药材市场西河柳共11个样本进行ISSR-PCR分析,采用NTSYS-pc软件计算柽柳各居群及近缘种间的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按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建立所研究类群的系统聚类图.结果 14条引物扩增出106个条带,其中多态带为83条,占总扩增条带数的78.3%.从聚类分析图可以看出,柽柳不同居群样本首先聚在一起,表明是一自然物种;甘蒙柽柳与柽柳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研究还表明目前商品市场西河柳药材来源较混乱.结论 ISSR标记可以为西河柳原植物及其近缘种的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关系分析及栽培育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作者:孙稚颖;周凤琴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