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葛璘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出血临床并发症、血清酶和血糖变化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筛选病例均经CT定性及定量检查,临床观察主要指标为:(1)并发症;(2)血清酶类;(3)空腹血糖;(4)预后情况.结果 (1)临床主要并发症.消化道出血死亡17例(44.74%);肺部感染死亡29例(30.53%);尿路感染死亡19例(19.19%):电介质紊乱死亡18例(18.37%);肾功能损害死亡26例(29.89%);脑疝死亡11例(91.67%);症状性癫痫死亡5例(83.33%);代谢性酸中毒死亡4例(40%);代谢性碱中毒死亡6例(31.58%);昏迷死亡32例(58.18%);呼吸功能衰竭死亡30例(69.77%).(2)血清酶类异常情况:251例中ALP值轻度升高者42例(16.73%);ALT及AST值轻度升高分别为23、61例(9.16%、24.30%).(3)空腹血糖值>7.0mmol/L 97例(38.65%).251例出血患者经治疗死亡者64例(25.50%),其中高血压患者死亡58例(27.88%);血压正常者死亡6例(13.95%).结论 重视和加强对原发性脑出血的防治研究,以降低患者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及死亡率.
作者:孔绍仁;马其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阿托伐他汀是新型高效的他汀类药物,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载脂蛋白B-100和甘油三酯,并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高胆固醇血症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同时阿托伐他汀有改善内皮、减轻或清除炎症反应及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减少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的心血管事件,改善预后.
作者:孟立军;王文英;刁树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白介素10是一种多细胞源、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参与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左.是目前公认的炎症与免疫抑制因子,在肿瘤、感染、器官移植、造血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的多个病理阶段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本文就其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孙芳毅;王书彩;郭丽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时对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成依达拉奉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检测其血清NO、过氧化脂质(L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及SOD的含量,并与20例健康成人测定结果对比.同时采用直线回归和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NDS),以及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 (1)急性脑出血患者NO、LPO显著升高(NO P<0.01,LPO P<0.05),SOD、GP显著降低(P<0.01).(2)治疗后患者NO、LPO显著降低(P<0.01),SOD、GP显著升高(P<0.01).依达拉奉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③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患者NDS与NO、LPO值密切相关.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体内其自由基反应病理性加剧,氧化、抗氧化作用严重失衡,宜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治疗,以减轻并防止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细胞功能的恢复.
作者:曾爱源;唐永刚;梁志清;刘开祥;俸军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发作性舞蹈徐动症是一种少见疾病,表现为发作性运动障碍,包括肌张力不全性姿势、舞蹈、手足徐动等.因人们对其认识不足而常延误诊治.现将我院诊断的8例发作性舞蹈徐动症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郝永玲;张莲芳;尤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10mg日一次服用的降脂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6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接受立普妥10mg每日一次治疗,疗程8周.入组前及第8周末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每4周询问服药反应并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治疗8周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入组前分别降低了28.92%、27.10%、34.07%(P均<0.01),其中降低TC的总有效率为94.74%,降低TG的总有效率为59.5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入组前升高14.00%(P<0.01),升高HDL-C的总有效率为53.96%.结论 立普妥10mg每日一次服用,安全有效,对改善老年人高脂血症有显著疗效.
作者:苗磊;郝艳丽;毛文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多发性大动脉炎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以致病变处动脉扩张或形成动脉瘤,侵犯以头臂动脉受累多.此病发病年龄较轻,早期症状可不典型,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应引起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延缓病情的进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路娟;赵性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普通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普通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患者共34例,其中经右颈内静脉途径22例,左锁骨下静脉途径12例.根据体表起搏心电图形态及起搏阈值判断右室心内膜起搏是否成功.结果 全组34例患者右心室心内膜起搏均获成功.2例患者术后24h发生电极移位.无气胸、血胸、心脏穿孔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右颈内静脉及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应用普通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安全有效.
作者:王晓亮;王庆胜;刘晓媛;柳东田;胡惠;苏庆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大鼠脑出血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规律及其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向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不凝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脑出血组,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MMP-2、MMP-9的表达及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1)血肿边缘MMP-9阳性微血管数在脑出血6h明显升高(P<0.01),48h达高峰,2w降至零表达(P>0.05);MMP-2 48h始在巨噬细胞上表达(P<0.05),120h达高峰,2w仍保持较高水平(P<0.01);(2)脑组织含水量在脑出血12h显著增加(P<0.05),72h达到高峰,2w与假手术对照组无差异(P>0.05).(3)脑出血后MMP-9与脑组织含水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8716,P<0.01).结论 脑出血后MMP-2、MMP-9有高表达,MMP-9参与了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的形成.MMP-2则可能参与了脑出血后期的脑组织损伤修复.
作者:刘胜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本文就有关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作一简要回顾.
作者:林静;梁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尿酸酶法测量87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尿酸水平,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冠心病心功能Ⅲ级及以上组与心功能Ⅱ级组比较,血清尿酸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显著升高,随着心功能不全的加重,血清尿酸水平显著升高.
作者:胡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卒中性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护理管理,提高存活率,并促进患者康复.方法 将180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昏迷组及非昏迷组,连续动态监测两组BP、HR、R、SPO2、ST-T、心律变化情况.加强护理管理,防治并发症.结果 昏迷组及非昏迷组主要临床并发症(如肺部、尿路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脑疝及呼吸衰竭等)差异显著(x2=3.882-28.538,P<0.05-0.01).昏迷组中死亡26例(46.43%),非昏迷组死亡10例(8.06%).结论 卒中性脑出血并昏迷患者,除加强治疗外要重视临床护理.降低死亡率.
作者:胡明珠;金美华;王叶如;马其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心包积液是心内科的常见疾病.常见原因包括:感染性心包积液(常见于结核及化脓性包炎),癌性心包积液,心功能不全所致心包积液,结缔组织疾病所致心包积液等.
作者:黄永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92例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A、B两组,B组采用抗心衰治疗,A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胺碘酮长期口服.观察12个月后两组心功能变化、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死亡率、再住院例数.结果 治疗12个月后,心功能提高≥1级(NYHA分级),A组78.35%,B组43.5%;左室射血分数:A组治疗前为(0.35±0.03),治疗后为(0.49±0.03),B组治疗前为(0.34±0.02),治疗后.为(0.41±0.02);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A组86.9%,B组54.3%;死亡率,A组6.5%,B组15.2%;再住院例数,A组6例,B组14例;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用药后仅两例出现厌食,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经减量后症状消失.结论 积极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应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赵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床旁快速检测脑钠肽(BNP)在心力衰竭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荧光免疫法测定健康对照组、心力衰竭组及肺源性呼吸困难组患者血浆BN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1)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组(P<0.01),(2)心力衰竭程度越重,BNP水平越高,NYHA各等级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BNP测定有助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鉴别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
作者:吴晨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并不少见的脑血管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因多种多样,症状错综复杂,缺乏特异性.以往由于缺乏影像学的证据,极易误诊,死亡率据文献报告在20%~78%[1].近年来,我科通过MRI+MRV检查及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三联抗栓疗法使该病的诊断率和治愈好转率大大提高.现结合有关文献将我院2003年至2006年收治的16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闫海燕;袁栋才;朱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拜新同和依那普利在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效应对比.方法 58例随机分为两组:拜新同组(29例),予拜新同每次30~60mg每日1次,依那普利组(29例),口服依那普利每次5~10mg,每日1次,疗程2月,观察治疗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拜新同组下降幅度大于依那普利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Scr显著降低,Ccr明显升高(P<0.01),依那普利组变化幅度大于拜新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拜新同可有效降低肾性高血压,且具有与.ACEI相当的肾保护作用.
作者:潘慧娟;霍光;镡秋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公认的缺血性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约1/3的患者终可发展为脑梗死,积极有效地治疗是预防脑梗死的关键,我院2002年6月至2005年4月共收治患者4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桂艳;路彩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及诊疗策略.方法 回顾16例心肌桥病人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 心肌桥在冠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为2.85%:其中位于左前降支(LAD)15例,左回旋支(LCX)1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3例.16例病人中,心电图ST-T改变11例,有4例心肌核素显像提示有前壁心肌缺血,有1例患者为陈旧前壁心肌梗塞,心肌桥于收缩期致100%血流阻断.结论 冠脉造影是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特异性诊断方式.心肌桥绝大部分位于左前降支,心肌桥所致的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作者:陈湘;葛璘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