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春根;朱冬芳;谢青;庄焱;倪培华
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抑癌基因的杂合缺失起主导作用.CHD5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3区6带(1p36),通过p19Arf/p53通路调控细胞增殖、衰老和凋亡,可能是整个抑癌体系的上游基因[1].大肠癌亦有1p36高频杂合缺失现象,提示该区域可能存在抑癌基因.
作者:林泳;李瑜元;聂玉强;沙卫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苦豆子是豆科槐属植物,主要成分为生物碱,有槐果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槐胺碱等.药用根、根茎、全草及种子,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痛杀虫等作用[1],民间常用于菌痢、肠炎.本研究是在前期药效明确的基础上拟从分子免疫方面进一步探讨其在大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2].
作者:周毅;邓虹珠;王赫;梁磊;赵文昌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消化系的急重症,近几年来对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早期内镜介入治疗的价值已渐获公认[1,2].但对非胆源性SAP内镜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价值仍在探索之中.我们自2002年开始对非胆源性SAP采用急诊鼻胰管引流术(ENPD),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玉明;王亚民;钱俊波;陈天敏;葛振明;顾留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人肝细胞和肝星状细胞(HSC)LX-2细胞株增殖和氧应激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浓度为0.5~50 mmol/L和浓度为0.5~10 mmol/L的GSH培养肝细胞和HSC,MTT法检测GSH对肝细胞和HSC增殖的影响.用次氮基三乙酸铁(Fe-NTa)和GSH共同培养肝细胞和HSC,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用高(5.0 mmol/L)、中(2.5 mmol/L)、低(0.5 mmol/L)3个浓度的GSH培养HS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TGF-β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 在2.5~10 mmol/L浓度范围内,GSH可促进肝细胞增殖,各浓度GSH对HSC增殖均未见影响.GSH可增加肝细胞和HSC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其丙二醛含量,同时可抑制HSC的TGF-β1表达.结论 GSH可促进肝细胞增殖,保护肝细胞和HSC免受氧应激损伤,抑制HSC分泌TGF-β1,显示其具有肝细胞保护、抗氧化和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刘梅;陆伦根;窦爱霞;陈尉华;郑瑞丹;曾民德;房静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淋巴结转移程度是影响早期食管癌预后重要的因素之一,可根据早期食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程度,对潜在的高危人群给予术后辅助化疗,以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1,2].大量研究表明,在判断进展期食管癌预后时以阳性淋巴结个数为标准的方法要优于以转移淋巴结解剖位置为标准的分期法[3].
作者:尹秋伟;郭旭峰;胡国强;李希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蚯蚓纤溶酶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对胃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性和粘附分子CD44v6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蚯蚓纤溶酶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增殖的影响;体外粘附实验观察蚯蚓纤溶酶对胃癌细胞MGC803与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粘附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观察蚯蚓纤溶酶作用于MGC803细胞后CD44v6蛋白表达的变化;RT-PCR法检测蚯蚓纤溶酶对MGC803细胞CD44v6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蚯蚓纤溶酶各用药组(2、4、8 uku/ml)对MGC803细胞均有抑制生长作用(P<0.01),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关系.蚯蚓纤溶酶4、8 uku/ml作用于MGC803细胞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胃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性明显下降(P<0.01).2、4、8 uku/ml蚯蚓纤溶酶作用后,CD44v6蛋白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下降,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84.80±2.14、30.69±3.66、21.75±2.2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DNA半定量分析表明,各实验组CD44v6 mRNA表达也明显减少(P<0.01).结论 蚯蚓纤溶酶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并可降低胃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性、降低胃癌细胞粘附分子CD44v6的表达,提示蚯蚓纤溶酶可能具有潜在抗肿瘤转移作用.
作者:陈洪;余艳秋;黄锦;张治国;陈宝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995年美国胃肠病学会发表了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治指南,并于1999年和2005年两次更新[1].2003年新加坡举行的亚太地区消化疾病周通过了亚太地区GERD诊治共识[2].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经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动力学组有关专家反复讨论,提出如下GERD治疗共识意见.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IBS的主要症状是腹胀、腹痛和大便习惯改变,这些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的表现相似[1].我们应用氢呼气试验(hydrogen breath test,HBT)检测31例IBS患者,旨在研究SIBO与IBS的关系及应用抗生素根除SIBO能否改善IBS患者胃肠道症状.
作者:许琳;王青;姜相君;张爱军;亓玉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检测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6(STAT6)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UC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结肠镜诊断并经病理证实的UC患者30例,均为活动期患者,且未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30例.用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标本核蛋白与胞质蛋白中磷酸化和非磷酸化STAT6的表达,同时用凝焦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检测STAT6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在轻度UC患者,细胞核磷酸化STAT6表达低于细胞质,而在中、重度UC患者则胞核表达高于胞质.EMSA结果亦显示,UC组STAT6的DNA结合活性高于对照组,且随炎症程度加重而有逐渐增强的趋势.结论 STAT6可能参与UC的发病过程并在UC的发病中起作用.
作者:庞艳华;郝建宇;张文杰;郑长青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前反流性食管炎(RE)发生率逐年增高,已成为我国临床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本文对10例正常食管组织,50例RE组织和9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进行对照检测,以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和食管鳞癌间的可能相关性.
作者:王凡;樊宇靖;郐大余;李莉;谢新纪;邸霞;王立东;刘宾 刊期: 2007年第10期
CT灌肠是将灌肠和CT相结合的一种成像技术,虽然传统的钡剂灌肠对诊断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其显示肠壁及邻近的结构欠佳;传统CT口服对比剂不易使小肠充分扩张,塌陷或扩张不充分的病变肠段与正常肠襻不易区分;内镜具有侵袭性,且不能完整显示整段小肠.本研究采用小肠插管技术灌肠使肠管充分扩张后,行CT动态对比增强扫描,得CT血管成像(CTA)及多平面三维图像,观察克罗恩病肠壁及肠外等异常改变.
作者:刘于宝;梁长虹;张忠林;林韩斌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肝细胞、库普弗细胞等表达多种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其信号传导通路及基因多态性在多种炎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探讨中国汉族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TLR2表达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损伤的关系.
作者:晏春根;朱冬芳;谢青;庄焱;倪培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参与溃疡性结肠炎(UC)肠黏膜炎性反应的细胞和细胞因子不同于克罗恩病(CD).在UC,聚集于肠黏膜固有层的CD4 T淋巴细胞分泌大量白细胞介素(IL)-5等细胞因子,而IL-4、IL-12和γ干扰素(IFNγ)等却无显著变化;值得注意的是,CD1d标志的自然杀伤T细胞(NK T)分泌IL-13显著增高.UC的这种以IL-5和IL-13增高为特征的肠黏膜病变被称之为非典型Th2型免疫性炎症损伤[1].
作者:周韵斓;吴建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人群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血症已成为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常见病因之一[1].治疗高脂血症性AP以降低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浓度为主.近年来我们使用二次膜分离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sis,DFPP)方法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舸;冯剑;徐秋萍;黄海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构建含幽门螺杆菌(Hp)粘附素(HpaA)基因和白细胞介素(IL)-2的核酸疫苗,体外转染COS-7细胞,鉴定其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Hp标准菌株CCUG17874基因组DNA扩增HpaA基因;从重组质粒pCIneo-IL-2扩增小鼠IL-2基因,并通过TA克隆分别克隆入pUCmT载体.检测HpaA及IL-2的核苷酸序列,酶切、连接反应将HpaA和IL-2同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再经PCR法和酶切反应进行鉴定;通过脂质体法将重组载体pIRES-HpaA-IL-2转染COS-7细胞,SDS-PAGE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重组载体转化减毒鼠伤寒沙门菌LB5000,抽提质粒,转化入SL7207,反复传代,鉴定重组核酸疫苗菌的稳定性.以该疫苗菌经口接种小鼠,4周后再用Hp攻击,鉴定感染状况.结果 测序结果证实扩增的HpaA基因与HpHpaA序列一致,IL-2序列和小鼠IL-2序列一致.PCR和酶切鉴定结果证实,HpaA和IL-2基因克隆入载体pIRES,成功构建含HpaA和IL-2基因的核酸疫苗质粒pIRES-HpaA-IL-2,Western印迹法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 000和14 000的HpaA和IL-2蛋白条带.小鼠体内实验显示HpaA-IL-2及HpaA组分别有75.0%、58.4%获免疫保护,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HpaA和IL-2的Hp减毒沙门核酸疫苗菌,其免疫原性和保护性均得到证实,免疫佐剂IL-2可提高免疫保护率.
作者:徐灿;李兆申;杜奕奇;屠振兴;龚燕芳;许国铭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突触可塑性在急性束缚应激所致内脏高敏感中的作用.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均分为对照组和急性束缚应激模型组.急性束缚应激1 h诱导内脏高敏感性.观察不同结、直肠扩张压力下腹壁肌电图改变,采用10 s内放电次数评估内脏高敏感性.用透射电镜技术了解结肠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逆转录(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回盲部、近端结肠和远端结肠突触素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 ①单位时间内腹壁放电次数与直、结肠扩张压力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对照组r=0.992,P=0.008;模型组r=0.978,P=0.022);模型组在40、6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压力下行结直、肠扩张时,腹壁肌放电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3、0.024、0.038).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突触前终末聚集有较多的突触囊泡,突触后膜电子致密物质增厚.③模型组近端结肠和远端结肠突触素mRNA(P值分别为0.015、0.010)和蛋白质(P值分别为0.033、0.045)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结论 急性束缚应激所致内脏高敏感性的形成与突触可塑性有关.
作者:杨小军;官阳;钱伟;沈蕾;侯晓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双气囊小肠镜自2001年应用以来,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小肠疾病检查方法[1].自2004年12月以来,我院对3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检出23例疑有小肠疾病且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再次行小肠镜检查,记录病变性质及数量.
作者:万苹;范红;周雁;龚昆梅;王昆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甲巯咪唑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其药理作用主要是抑制甲状腺内碘的有机化过程,使酪氨酸碘化和偶联发生障碍,从而抑制甲状腺素的生成.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减少、皮疹和肝功能损害.国内、外关于甲巯咪唑不良反应的新近文献不多.我们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8月收治4例因服用甲巯咪唑导致严重肝功能损害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欢;范竹萍;邱德凯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急性肺损伤是急性胰腺炎时常见的胰外并发症,常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后,给予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抑制剂宾达利(Bindarit)进行干预,探讨SAP的发病机制,观察宾达利对SAP相关肺损伤的治疗效果.
作者:朱雪娟;周国雄;张弘;魏群;黄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甘肃省是我国胃癌高发区,而以河西地区为高发.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胃癌调整死亡率比70年代增长58%[1].20世纪80年代后期,内镜技术逐渐应用于甘肃省各级医院,并成为恶性肿瘤诊断的主要手段,同时也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普查或筛查提供重要方法.本研究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河西地区东部)、武威市肿瘤医院(河西地区中、东部)以及酒泉市医院(河西地区西部)胃镜检查患者相关临床和病理资料,统计分析河西地区胃癌发病状况及可能的演变趋势.
作者:周永宁;张志镒;张正坤;吴静;吴正奇;严祥;任登先;王惠珍;王沁;王玉玲;张军;朱小玲;唐承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