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阴茎勃起障碍患者对西地那非用药依从性的研究

谢辉;陈伟;陈洪德;张方毅;杨亦荣;李澄棣;蔡健;李湘斌

关键词: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顺应性, 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了解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对西地那非用药的依从性以及健康教育对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216例ED患者随机分为健康教育联合药物组(甲组)和药物组(乙组),疗程2月.分别对治疗前、治疗期间、治疗后的依从性进行评价.结果 216例患者中,117例(54.2%)愿意接受西地那非治疗,甲组的接受率显著高于乙组(69.6%:36.6%;P<0.001).这117例在治疗期间的依从率为57.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66.3%:37.8%;P<0.001).治疗2月后,31.6%的患者表示愿意继续接受西地那非治疗,甲组的接受率显著高于乙组(37.5%:18.9%;P<0.05).认为疗效不理想、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经济原因是影响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结论 ED患者对西地那非治疗的依从性差,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依从性.
中国男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176例先天性输精管缺如的临床分析

    本文报告自1988年8月~2005年2月间查证的先天性输精管缺如176例(congenital absence of the vas deferente,下称CAVD),资料表明CAVD不是罕见病,是阻塞性无精子症的重要病因.本文旨在通过观察探讨生育的质量和数量与发生CAVD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葛宏兵;周惠耕;楼忠裕;朱震震;刘高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生精冲剂对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睾丸生精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生精冲剂对精索静脉曲张睾丸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生精冲剂对实验性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睾丸组织结构、超微结构的影响.测定各组实验大鼠睾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乙酰胆碱脂酶(ACE)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LPO)、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治疗组鼠睾丸组织结构与超微结构的损害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SOD、CAT、ACE活性测定值明显高于模型组,LPO、NO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生精冲剂对精索静脉曲张造成的睾丸损害有保护作用,其提高精子质量和生育率的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和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作者:安立文;隋勇;张景欣;刘海潮;白贵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原发性精囊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原发性精囊癌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收治的原发性精囊癌1例,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行膀胱、精囊、前列腺切除直肠代膀胱术,已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原发性精囊癌临床罕见,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好的治疗方法是早期手术,术中做冰冻切片检查,一经证实,则应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定期随访,注意复发.

    作者:霍军;杜强;吴斌;宋永胜;韩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精液液化异常与溶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以及抗精子抗体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精液液化异常与生殖道溶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以及精浆抗精子抗体的关系.方法男性不育患者350例,根据液化时间分为精液不液化组、液化不全组和液化正常组,观察精液液化状态与UU、CT感染率和精浆AsAb阳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精液不液化组、液化不全组的UU、CT感染率和AsAb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液化正常组;而液化不全组和不液化组的UU、CT感染率和AsAb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精液液化异常与生殖道UU、CT感染以及精浆AsAb有关.

    作者:阮衍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性阴茎异常勃起(附10例报告)

    目的探讨白血病性阴茎异常勃起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例白血病性阴茎异常勃起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行镇静输液处理,6例行海绵体抽吸冲洗术,2例分别行阴茎头阴茎海绵体分流术和阴茎海绵体尿道海绵体分流术.10例阴茎异常勃起患者,7例勃起完全消退,1例部分消退,2例无效.结论对白血病性阴茎异常勃起应采用综合方法治疗,在镇静、止痛、化疗、放疗及抽吸冲洗术治疗无效后,宜及时行静脉分流手术治疗.

    作者:孙发;杨宇如;魏强;李虹;卢一平;张广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NEVA夜间阴茎勃起测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附83例报告)

    目的探讨应用NEVA夜间阴茎勃起测定系统检测勃起功能障碍的可行性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83例门诊初诊勃起功能障碍的男性,睡前正确粘贴NEVA测定仪电极,完整检测睡眠时段,次晨把数据上传入主机回放分析.结果全部病人均对测试耐受良好,62例病人资料提示阴茎无器质性疾病,14例提示阴茎动脉轻度供血不足,7例提示阴茎动脉重度供血不足,3种勃起事件分别为(4.24±0.67)次,(3.60±0.81)次,(1.43±0.69)次;平均阴茎血容量峰/基准比值为(327.22±51.63)%,(171.34±23.92)%,(127.34±14.58)%.结论NEVA夜间阴茎勃起测定系统简便、无创,可作为勃起功能障碍病人的常规检测手段.

    作者:张春影;付宜鸣;张海峰;张世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判定药物治疗ED的疗效标准:国际专家组看法一致的研讨报告

    概念框架为评估ED的治疗效果,专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概念框架,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作者:刘继红;陈俊;洪班信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超声联合夜间阴茎勃起测定对骨盆骨折后阴茎勃起功能的评价(附34例分析)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对ED患者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程度,并寻求较佳的评价方法.方法 34例骨盆骨折后ED患者,给予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ICI,酚妥拉明1mg、罂粟碱30mg)并行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超声(CDDU)检查阴茎血流动力学,结合夜间阴茎勃起测定(NPT)连续3夜测定阴茎勃起次数、持续时间、血容积的变化情况.结果 34例骨盆骨折后ED患者的阴茎海绵体动脉收缩期大血流速度(PSv)左侧为(23.77±8.61)cm/s,右侧为(24.08±6.77)cm/s;动脉舒张期小血流速度(EDV)左侧为(2.303±3.25)cm/s,右侧为(3.36±1.52)cm/s;阴茎血管阻力指数(RI)为0.91±0.12.全部病例均存在NPT异常,血容积变化率为(162.68±30.48)%;结论 CDDU+NPT可以作为骨盆骨折后ED的一种有效评价方法.

    作者:马金涛;薛珺;唐庆来;张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阴茎勃起障碍患者对西地那非用药依从性的研究

    目的了解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对西地那非用药的依从性以及健康教育对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216例ED患者随机分为健康教育联合药物组(甲组)和药物组(乙组),疗程2月.分别对治疗前、治疗期间、治疗后的依从性进行评价.结果 216例患者中,117例(54.2%)愿意接受西地那非治疗,甲组的接受率显著高于乙组(69.6%:36.6%;P<0.001).这117例在治疗期间的依从率为57.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66.3%:37.8%;P<0.001).治疗2月后,31.6%的患者表示愿意继续接受西地那非治疗,甲组的接受率显著高于乙组(37.5%:18.9%;P<0.05).认为疗效不理想、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经济原因是影响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结论 ED患者对西地那非治疗的依从性差,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依从性.

    作者:谢辉;陈伟;陈洪德;张方毅;杨亦荣;李澄棣;蔡健;李湘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PSA及其相关参数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预测作用

    目的探讨PSA及其相关参数(F/T、PSAD)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我院2002年5月~2005年3月收治的前列腺癌病例,对其中PSA及其相关参数资料完整的87例进行分析,分析这些指标参数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和对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并用ECT和MRI进行验证;结果按PSA<10μg/L、10~50 μg/L和PSA>50 μg/L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分层,PSA及PSAD与前列腺癌骨转移成正相关(分别为r=0.45038,P<0.0028和r=0.64158,P<0.0001),而F/T则没有相关性.根据上述结果,再以PSA>50 μ g/L和PSAD>0.4为界分别用PSA、PSAD和PSAD联合PSA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PSAD+PSA联合诊断应用后,诊断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明显提高,对诊断有明显帮助.结论 PSAD+PSA联合应用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是对传统ECT和MRI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重要补充,对ECT和MRI所带来射线损害的降低和经济负担的减少有重要意义.

    作者:柴克强;凡杰;夏术阶;阮渊;鲁军;唐孝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Ca2+和CaN凋亡信号通路参与皮质酮诱导的Leydig细胞凋亡中FasL的表达

    目的观察在皮质酮诱导的大鼠Leyydg细胞凋亡中,Ca2+和钙调神经磷酸酶(CaN)依赖的信号通路是否参与FasL表达的调控.方法利用钙定性探针Fluo-3/AM检测皮质酮作用下的Leydig细胞中Ca2+浓度变化.通过酶底物法测定CaN活性.以Western blot检测FasL表达.用Annexin-V-FITC和PI双标评价Leydig细胞凋亡率.结果经超生理剂量皮质酮处理的Leydig细胞中出现Ca2+浓度升高,CaN活性增加及FasL表达增加.环孢菌素A可抑制CaN活性,使FasL表达下调,细胞凋亡率下降.结论 Ca2+和CaN依赖的信号通路参与了皮质酮诱导的大鼠Leydig细胞凋亡;CaN介导了由Ca2+引发的FasL表达,Ca2+和CaN在大鼠Leydig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亮;王骞;高惠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阴茎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认识阴茎恶性黑色素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例阴茎恶性黑色素瘤病例,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结果患者行阴茎部分切除术,术后1年死于肺转移.免疫组化染色(S-P法):HMB45(+),S-100(+),Vimentin(+),Actin(SM)(-),Cytokeratin(-).结论阴茎恶性黑色素瘤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辅以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但预后差.

    作者:谢锦来;李励献;罗立君;柳金顺;程柏松;蔡庆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睾丸扭转17例报告

    睾丸扭转临床易延误诊治.1998年至2004年我院收治睾丸扭转17例,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本组17例,年龄14~26岁,平均17.3岁.均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2例发病6h内经我院诊治;15例初诊时误诊,转至我科时发病18h~31d,平均2~4d,其中误诊为附睾睾丸炎13例,睾丸肿瘤出血2例.全组病例均以阴囊肿痛为主诉,疼痛向腹股沟放射,伴患侧腰部坠胀,少有发热.均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17例均示患睾增大,回声不均,血供减少或消失,6例有睾丸鞘膜少量积液.

    作者:王国贤;徐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阴茎损伤17例治疗体会

    阴茎损伤临床较少见,本院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17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17例,年龄2~64岁,平均31.6岁.均有明确外伤史,受伤至入院时间1~12h,入院时阴茎局部肿痛或创面渗血、活动性出血.

    作者:佘绍逸;何学军;李彤;佘璇瑜;郑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6针法和13针法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分析比较

    目的探讨5区13针法和6针法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前列腺癌的差异.方法本组214例,因前列腺特异性抗原>4.0ng/ml或直肠指诊前列腺癌阳性可疑而行13针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其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4.0ng/ml者203例,直肠指诊前列腺癌阳性可疑者41例.入选病例的年龄为50~90岁,平均69.8岁;PSA水平0.8~112.3ng/ml,平均18.7 ng/m1;前列腺体积12.3~182.5ml,平均61.3 m1;直肠指诊阴性者173例,阳性者41例.结果 6针法和13针法的阳性率分别为30.8%(66/214)和36.0%(77/214),后者的阳性率提高14.3%(11/77)(P<0.001).两者的差异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20 ng/ml,指诊阴性,体积>40ml,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0.30,年龄<70岁的患者中更显著.结论 5区13针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比系统6针发现前列腺癌的阳性率更高.

    作者:山刚志;虞巍;金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初步经验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本组前列腺癌患者5例.年龄61~83岁,平均70.4岁.临床分期T2bNoMo者2例,T3aN0M0者3例.Gleason评分6分者2例,7分者1例,8分者2例.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5~17.5ng/ml.T3a期患者植入治疗前先行内分泌治疗.术前制定治疗计划,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125I粒子永久植入操作.术后观察PSA水平变化,连续3次PSA升高即为生化复发,观察术后尿路和直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术后恢复顺利.术后随访18个月,PSA均明显下降,PSA为0.1ng/ml者3例,0.01ng/m1者1例,0.04ng/ml者1例.5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状,但6个月后逐渐好转.4例术后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术后3个月均好转.未发现尿失禁、直肠溃疡等并发症.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确切,创伤较小.

    作者:山刚志;虞巍;申文江;金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iRNAi及其在前列腺癌研究中的应用

    自从1998年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RNAi)被正式提出以来,从植物、真菌到线虫乃至哺乳动物和人类,RNAi研究一直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论述了RNAi的作用机理,进而对RNAi应用于前列腺癌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及基因治疗实验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刘谦;李汉忠;李宏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精液液化异常者精浆中酸性磷酸酶和锌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精液液化异常是指射精后1h未液化的现象,它包括精液不液化和液化迟缓.精液不液化或液化迟缓均可导致不育.Nilson报告在精子数大于20×106/ml病人中,以精液不液化为唯一异常指标者占11.8%;国内胡毓安等在对1000例不育男性精液常规的调查中发现14.8%的病人精液液化不良[1].多年来的研究发现,精液中的液化因子主要来源于前列腺,精液液化主要受前列腺分泌功能状态影响.为此,我们测定了273例精浆中锌和酸性磷酸酶含量并作白细胞染色计数,以观察它们对精液液化异常的影响.

    作者:王瑞;郑涛;王祖龙;张卫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TDS)研究进展

    国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几十年来男性隐睾症、睾丸不发育、尿道下裂、睾丸癌、精子发生异常等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而且有证据表明这些疾病与胎儿期母体及胎儿的雌激素暴露有关.2003年Skakkebaek首次将上述几类疾病归纳于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testicular dysgenesis syndrome,TDS),并认为TDS的发生、发展与遗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环境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在引起TDS的遗传因素中,以性染色体异常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性染色体数目增多或减少并多为嵌合体型,以及性染色体结构的缺失或易位,常见疾病有克氏综合征(Klinefelter's Syndrome,47,XXY)、真性两性畸形(46XX、46XY或46XX/46XY)等.本文着重讨论环境因素,即妊娠期的雌激素物质暴露与TDS发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张元芳;王翔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弱精子症患者精核蛋白表达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研究不育症患者精核蛋白mRNA表达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提取6例不育症患者及5例健康男性精子的总RNA,应用RT-PCR法扩增得到精核蛋白cDNA片段;提取精子总碱性核蛋白并进行SDS-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其中精核蛋白及组蛋白的含量.结果精子中存在精核蛋白基因的mRNA;不育症患者精核蛋白的含量及精核蛋白mRNA相对含量均下降.结论精核蛋白mRNA相对含量的变化与其蛋白含量的变化一致,可能反映了精子发生过程中某些基因的表达情况.

    作者:陈松;严秋哲;金伟;李宏军;李汉忠;费仁仁;陈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