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钧;王松灵;朱宣智;孙开华;刘晓勇;董凤英;葛立华
目的解决前牙美容修复中形态信息在医患、医技之间传递困难的问题.方法为了美观需求对多个前牙同时修复的患者74例,318颗牙取研究模型作诊断蜡型,并在临床制作暂时冠桥,医患共同观察暂时冠桥的修复效果,达到对前牙形态美观的共识,并将戴用暂时冠桥时的模型提供给牙技师供复制形态.结果修复体的形态能使医患满意.结论通过暂时冠桥,牙形态信息能有效地在医患之间进行交流与传递.
作者:杨德圣;周书敏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者,女,64岁,因腭部包块来我科就诊.全身体检无异常发现 ,口腔检查:上下颌均为无牙颌,6年前作全口义齿修复.上颌义齿后缘腭小凹左侧0.8 cm处至左上颌牙槽嵴内侧有1.5cm×1cm大小菜花状新生物,取下义齿,见新生物与义齿间有一明显切迹,该部位义齿压迫处有1.2cm×0.6cm大小椭圆形溃疡面,溃疡面上有数个暗红色颗粒状凸起,伴有血性分泌物.口咽部其它组织、鼻腔内组织正常,双侧
作者:李元清;董井维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不同转移能力的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粘附、对细胞外基质侵袭及趋化运动的能力.方法 MTT法测定SACC-LM,SACC-83,ACC-M,AC C-2与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的粘附,用改良Boyden chamber方法观察了SAC C细胞对人工重组基底膜的侵袭以及趋化运动.结果高转移的SACC- LM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低于SACC-83,而ACC-M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高于ACC-2.SACC与纤维粘连蛋白的粘附高于和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的粘附.SACC-LM,ACC-M的侵袭和运动能力强于SACC-83,ACC-2.结论不同转移能力的SACC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能力不同.高转移潜能的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侵袭能力、趋化运动能力较强.
作者:李凤和;俞光岩;李盛琳;武登诚;傅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对于老年人牙体大面积缺损,应尽可能进行修复,现将我们临床工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老年患者85例,105颗患牙.年龄在60~85岁,男性58例,女性27例.缺损分布状况见附表,上颌68颗占64.7%,下颌37颗占35.3%.
作者:李连春;边辉;张洁;丛洪全;崔燕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初步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 t oral ulcer,ROU)与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在发病上有无关联.方法通过ROU与PU患者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胃粘膜Hp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免疫荧光染色和细菌培养与鉴定, 对口腔与胃Hp进行比较.结果 ROU或/和PU患者口腔粘膜与胃粘膜Hp 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口腔中Hp的形态、生化特性、培养条件和免疫学特性均与胃粘膜Hp相似.结论 ROU的发病机制可能和PU相似, 二者可能有着共同的致病菌-Hp.
作者:陈发明;贾保军;孙海花;梁继伟;邓玲玲;黄征难;曲淑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者,男,44岁,主因颈上部正中发现肿物4天入院.入院查体 :T 36.4℃,P 62次/分,R 16次/分,Bp 18/12KPa.全身情况良好.口腔颌面外科情况:颈部正中舌骨水平可触及一约5cm×5cm×5cm囊性肿物,肿物周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及四周组织无粘连,基底不能完全触及,上界似与舌骨相连.诊断:①甲状舌管囊肿;②皮样、表皮样囊肿.
作者:贾丽梅;陈秉昭;杨桂月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儿童(UCLP) 患侧尖牙发育特点.方法 53例8~12岁UCLP患儿,采用Brouwers方法,测量并比较术前曲面断层中健侧及患侧恒上尖牙长度,并观察恒上切牙缺失和畸形情况 .结果 UCLP患儿健、患侧恒上尖牙长度有显著性差异(P<0. 01);患侧侧切牙缺失35.8%,患侧上中、侧切牙畸形47.2%.结论患者患侧恒上尖牙发育明显迟缓,并伴有不同程度患侧侧切牙缺失,中、侧切牙畸形等.
作者:张晔;马莲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者,女,32岁,因左上后牙疼痛伴同侧上肢麻木3天于1996年2 月8日来我院就诊.追问病史,患者曾于1995年9月和12月发生过两次同样症状,不治自愈, 且上肢麻木的严重程度和牙痛程度成正比,无神经系统疾病病史及外伤
作者:黄成林;张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氟化牛奶在体外的再矿化、抗酸脱矿及抗龋作用.方法利用显微硬度计测定氟化牛奶和氟水对早期人工龋的再矿化作用.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氟化牛奶和氟水的抗酸脱矿作用及抗龋作用. 结果氟化牛奶有明显的再矿化、抗酸脱矿及抗龋作用,而氟水有一定的抗酸脱矿及抗龋作用,无再矿化作用.结论体外实验表明氟化牛奶的防龋效果优于氟水.
作者:王文辉;卞金有;王勤;曹采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手术对腭裂患者耳的治疗作用 .方法术前对6岁以上腭裂236例使用Medsen Midiman 602型听力计测试双耳,算出患者实有听力.Medsen ZODIA 901全功能中耳分析仪对316例腭裂进行中耳功能检测.手术后1周腭裂组复查,手术后6个月30例术前有听力减退的复查.结果腭裂渗出性中耳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中耳功能障碍,听力减退较普遍 .腭裂经手术修复后中耳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能有效地纠正腭裂的中耳功能障碍.
作者:庄惠;沈洪;盖莉;段瑞平;李玉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骨外段种植基桩高度不同对下颌种植覆盖总义齿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应用CT扫描法建立下颌种植覆盖总义齿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冲击载荷下骨外段种植基桩高度不同对下颌种植覆盖总义齿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随种植基桩高度的降低,种植体内部及种植体软硬组织界面应力分布更为均匀.结论在保证义齿固位稳定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降低种植体骨外段基桩高度有利于保护种植体及其周围软硬组织健康.
作者:王伟;宋文植;尹万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综合颅颌正位定位X线片和牙(牙合)模型测量的方法分析颜面不对称畸形(牙合)颌面特征.方法选取44例颜面不对称病例,测量分析后前位片及牙(牙合)模型并与正常(牙合)作对照.结果偏(牙合)组不对称主要发生在下颌骨,上颌基骨和上牙弓宽度狭窄,下颌骨和下牙弓宽度基本正常.结论颜面不对称畸形存在上下基骨宽度和牙弓宽度不协调,上基骨及上牙弓宽度较下颌窄.
作者:周彦秋;纪昌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光固化树脂修复牙体缺损或贴面后修复体表面的光滑处理较为费时,其表面粗糙不仅影响美观,且易沉着色素,目前临床采用的金钢砂钻加橡皮杯磨光尚不能达到理想的磨光效果,为此,我们用一种自制磨光糊剂对修复体进行磨光,并观察效果.
作者:李玉敏;胡文杰;曹采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牙周炎是间歇进行造成牙周软硬组织破坏的非特异性感染性疾病 .牙周炎治疗除必要的局部处理和长期的健康维护外,关键在于预测和控制活动期.传统的临床及X线检查,只能反映牙周炎病变结果,而非活动期的客观指标.龈沟液(Gingival Cre vicular Fluid,GCF)检测可显示某一个体或某一部位免疫反应状况及局部炎症病变程度,并可依某些生化成分的改变预测和诊断活动期,是目前常用的牙周病检测研究方法.
作者:张静萍;池学谦;张金廷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系统描述年轻恒牙期前牙开的三维颅面结构特征.方法 27例11~16岁开(牙合)少年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三维头影测量系统,计算出各指标的实际测量值,与同年龄段正常(牙合)、安氏Ⅱ1分类非开(牙合)少年采用同一技术所得的测量均值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①长度方向 :Ⅱ类开(牙合)中Ⅱ类(牙合)关系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下颌的后缩.同时下前牙的前突在Ⅱ类开(牙合)中表现明显.②宽度方向:Ⅱ类开(牙合)的宽度发育不足.③高度方向:Ⅱ类开(牙合)的前面部垂直向发育过度.女性Ⅱ类开(牙合)更表现出高角的Ⅱ类面型.
作者:陈辉;王邦康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对综合征性唇腭裂的研究及报道的逐渐增多,唇腭裂伴发的全身其他畸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我院唇腭裂治疗中心收治的1例唇腭裂伴有先天性腹股沟疝及膈缺陷,齿槽嵴植骨诱发膈疝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安金刚;马莲;孙勇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茶浸液中氟对变形链球菌(简称变链菌)致龋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分析.方法用致龋性食物和茶浸液饲养接种了S.Sobrinus 6715菌株的大鼠磨牙,观察茶浸液对变链菌的生长及致龋作用影响,设龙井茶(B组)、乌龙茶(C组)、涪陵红茶(D组)各实验组与双蒸馏水对照组(A组)比较.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牙菌斑指数和龋蚀指数有显著性差异,组间差异顺序为D组>C组>B组>A组.此抑菌程度与茶氟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本文验证了茶饮料的防龋效果及其安全性为氟防龋提供另一条可行途径.
作者:乐嗣勋;若松纪子;鹈饲纪久代;吉田定宏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在义齿软衬材料上的发育变化.方法采用日本临床常用的7种软衬材料.通过测定培养基pH值变化讨论了白色念珠菌的发育情况.结果虽然有一些材料固有成分对白色念珠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会随长时间的使用而显著劣化.结论长期使用软衬材料必须做正确的义齿菌斑清除.
作者:许力强;金辰;二川浩树;浜田泰三;白雪芹;高武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的牙弓宽度.方法采用三维测量仪精密测量正常(牙合)及四组不同类型错(牙合)(ClassⅠ双颌前突,ClassⅡ1,ClassⅡ2,ClassⅢ) 的原始模型,比较各组的牙弓宽度.结果上下尖牙宽度各组基本无显著性差异,ClassⅡ1和ClassⅡ2上后牙弓较窄,ClassⅢ牙弓宽度与正常(牙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上不要轻易扩大尖牙宽度,ClassⅡ类错(牙合)常须扩大上后牙弓宽度.
作者:聂琼;林久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996~1998年因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在我科或外院尚未完成治疗,中断治疗后患牙再次疼痛而就诊的患者,采用查看门诊病历、询问患者或家长和检查患牙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结果:198例患者中,男性115例,女性83例;年龄3岁~67岁,20岁以下53例,21~40岁110例,41~60岁31例,60岁以上4例.职业状况和中断治疗的原因见表1.
作者:赵志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