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曾珍
目的 了解该院2014年临床常见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状况,为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该院2014年度临床分离培养的病原菌1292株,采用WHONET5.6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培养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924株占71.52%,革兰阳性球菌213株占16.49%,真菌155株占12.00%;临床前5位分离菌株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革兰阴性菌中耐药率低的为碳氢霉烯类(如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等);在革兰阳性菌中耐药率低的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 结论 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诊断、治疗、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并且通过定期监测细菌耐药性、及时掌握其新变化,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何伶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 考察临床药师干预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要求,对比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人均费用和抗菌药物会诊例次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干预后门急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送检率和5个Ⅰ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符合国家规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人均费用分别降低了12.72%、16.98%和16.82%,抗菌药物相关会诊分别增加262.32%、668.12%和434.06%. 结论 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干预能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降低抗菌药物费用,为临床药师的工作模式和效果提供了参考.
作者:朱子辉;陈璐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矮身材儿童的病因构成及与性别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175例诊断为矮身材的儿童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75例矮身材儿童中男119例,前4位疾病分别是生长激素缺乏症(GHD)(37.8%) 、部分性生长激素缺乏症(PGHD)(30.3%)、特发性矮小(ISS)(21.0%)、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CDGP)(3.4%);女56例,前4位疾病分别是GHD(32.1%)、ISS(23.2%)、PGHD(21.4%)、Turner综合征(12.5%).结论 引起儿童身材矮小病因多种多样,以GHD为常见,矮身材儿童性别不同,病因构成亦不相同.
作者:何珍珍;陈龙;陈晓青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小剂量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分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安全性. 方法 将208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4例,研究组采用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重组链激酶联合替罗非班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及心血管并发症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溶栓后60min和90min时血管再通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溶栓治疗后4周内2组心血管并发症、血管再闭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与重组链激酶联合替罗非班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中均具有安全性,但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的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张万贺;白瑞娇;张俊光;张海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ys-C、TSP-1及β2-MG水平变化. 方法 将糖尿病患者186例根据患者是否伴发肾病分为糖尿病肾病组(A组)94例和单纯糖尿病组(B组)92例,并选择同期入院体检的100例健康者( C组) ,分别观察3组血清Cys-C、TSP-1及β2-MG水平. 结果 A组血清Cys-C、TSP-1及β2-MG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与C组;B组血清TSP-1水平显著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血清Cys-C、β2-M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ys-C、TSP-1及β2-M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和单纯糖尿病患者组,可作为糖尿病肾病辅助诊断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齐孝越;贾红丽;贾立川;李瑞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泮托拉唑等四联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胃溃疡患者20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3例. 研究组患者采用四联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三联法进行治疗. 观察2组临床疗效、溃疡愈合情况、Hp根除率、溃疡复发率、治疗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254,P<0.01). 2组患者溃疡愈合均以S2期为主,其中研究组S2获得率及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21.812,P<0.01). 研究组Hp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胃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0.971,P<0.01).结论 泮托拉唑等组成的四联法治疗胃溃疡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根除Hp感染,提高溃疡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唐秀丽;贾儒渊;马强;刘宁宁;谢桂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影响ICU病死率的常见因素. 方法 采集该院ICU住院患者191例常用临床指标25项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ROC曲线、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 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大血小板比率( P<0.03)、微量白蛋白尿(P<0.022),是影响ICU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红细胞分布宽度、血清白蛋白浓度、血肌酐、血清钠离子、血红蛋白浓度、大血小板比率、微量蛋白尿7项因子乘积对病死率做ROC曲线分析( P<0.04). 血清钠离子及微量蛋白尿乘积ROC曲线分析(P<0.008). 结论 大血小板比率、微量蛋白尿、血清钠离子及微量蛋白尿乘积是影响ICU病死率的重要危险因素;肌酐、血清钠离子、大血小板比率、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7项因子乘积是影响ICU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于战备;张巧敏;高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奥沙西泮与地西泮在酒精依赖替代治疗过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将84例酒精依赖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 采用酒精戒断状态评定量表( AWS)评定替代治疗疗效,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TESS)评定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出现轻度戒断状态8例,中度戒断状态24例,重度戒断状态11例,对照组出现轻度戒断状态9例,中度戒断状态23例,重度戒断状态10例,2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经替代治疗后第3天疗效显著,第5天有效,第7天为显效. 经治疗后第3、5、7天2组酒精戒断综合征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第3天研究组戒断反应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5、7天2组酒精戒断综合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8.674,P<0.05). 2组均在减少药物剂量后不良反应缓解. 结论 奥沙西泮在治疗酒精戒断过程中比地西泮更安全.
作者:王海明;赵青枫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患者,男,35岁,于2015年2月6日因身体不适来我院就诊,主诉咳嗽、咯痰、胸痛并发热,检查体温39 .7℃,外周白细胞计数15.6 ×109/L,中性粒细胞93%,行肺部CT检查后,经临床医师诊断为肺炎,既往无过敏史,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皮试结果阴性)4.5g每8小时1次进行抗感染治疗. 1周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实验室指标均已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在第8天突起高热并寒颤,体温高可达40 .3℃,立刻给予地塞米松2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为巩固治疗继续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后再次高热,急查血常规,示WBC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临床症状仅表现为体温升高伴寒冷、寒颤,排除感染加重及其他有关因素,且症状发生在静脉滴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后,考虑是由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导致的药物热,遂遵医嘱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停止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后观察未再出现发热情况.
作者:宋芳;常姗;王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血清中儿茶酚胺( CA)含量与血清钠尿肽( BNP)水平变化及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 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15年4月诊断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急性脑血管病不伴有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 入院后24h内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CA含量,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BNP水平,利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比较CA与BNP之间相关性. 入院后于6h、12h、24h、48h、72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6、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 结果 观察组血清CA与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与BNP之间呈中度直线相关(r=0.715,P<0.05). 入院后6h、12h、24h、48h、72h观察组IL-6、TNF-α水平呈逐渐上升变化,于24h达峰后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血清CA与BNP水平明显升高,二者呈中度直线相关,发病后血清IL-6与TNF-α呈逐渐升高后下降趋势,血清炎性介质水平变化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唐占军;段凯强;梁立;崔真;周文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患者,女,80岁,因反复胸痛20余年,加重1个月于2014年9月29日入院. 十几年前曾于我院行冠脉造影示冠脉多支弥漫性病变,左室造影示左室扩大、前壁见大室壁瘤. 既往史:发现高血压40余年,高达180/100mm Hg,6 个月前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就诊我院,因夜间心绞痛发作频繁,且缓解时间延长,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及盐酸替罗非班治疗3d后血小板降低至10 ×109/L,经输注血小板及停用抗凝药物后,血小板恢复正常. 查体:心界叩诊向左下扩大,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 A2>P2 ,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余未见异常. 心电图示房颤心律,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心脏B型超声:左房左室增大,二尖瓣钙化并轻—中度反流. 胸片无特殊, 血常规示白细胞5.08 ×109/L, 红细胞3.71 ×1012/L,血红蛋白91g/L, 血小板176 ×109/L. 肝肾功能及血液生化、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无异常. 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Ⅳ级( CCS分级). 入院后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抗栓,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0d后,因心绞痛难以控制,停用低分子肝素改为盐酸替罗非班加强抗栓,次日复查血常规:血小板3 ×109/L,白细胞7.5 ×109/L, 红细胞3.81 ×1012/L,血红蛋白95g/L,3h后复查血常规:血小板2 ×109/L,余检验未见异常. 查体未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及其他出血倾向. 结合患者6个月前于我科住院时即出现使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依诺肝素、替罗非班药物后发生血小板极重度减低情况,经血小板、激素治疗后好转,院外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多次复查血常规未再出现血小板减少,现使用替罗非班仅1d,初步考虑为抗栓药物相关性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 立即停用抗凝、抗栓及扩血管药物,并给予激素治疗. 2014年10月10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6.29 ×109/L,红细胞4.19 ×1012/L,血红蛋白106g/L,血小板5 ×109/L,予输注1治疗量血小板治疗. 此后10月10日-10月15 日血小板( PLT)逐渐由18 ×109/L、106 ×109/L 升至283 ×109/L,之后血小板未继续降低,整个治疗观察期间凝血功能及其他各指标基本在正常范围波动.
作者:王记培;田野;田龙海;刘晓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咪唑斯汀缓释片和氯雷他定片分别联合自拟中药方、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178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9例,在自拟中药方、针刺基础上,研究组患者给予咪唑斯汀缓释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氯雷他定片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鼻部症状及机体常规指标改变情况.结果 2组患者接受治疗后鼻塞、鼻痒、流涕和喷嚏症状鼻部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体质量及QTc无显著差异(P>0.05),且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自拟中药方、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基础上,联合咪唑斯汀缓释片临床疗效显著优于氯雷他定片.
作者:张毅;普薇;李娜;李艳平;刘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 FURS)与经皮肾镜钬激光取石术( 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4年4月收治的结石直径6~10 mm及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ESWL )失败结石直径10~20mm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217例236侧. 采用FURS 97例(104侧)作为FURS组,采用PCNL 120例(132侧)作为PCNL组. 比较2组治疗结石的手术时间、碎石成功率、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结果 FURS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发热8例(2.1%),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PCNL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发热9例(7.5%),术中、术后明显出血3例,经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愈2例,经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无效,行患侧肾切除1例. FURS组手术时间长于PCNL组,血红蛋白下降值小于PCNL组,住院天数短于PCN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一期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结石直径6~10mm行ESWL失败及结石直径10~20mm的输尿管上段结石,FURS碎石与PCNL疗效相近,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FURS取石术后患者恢复更快.
作者:段瑞华;梅力;张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间苯三酚促进产程进展的效果及护理. 方法 选择该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宫口开大2~3cm伴宫颈质硬或水肿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分娩潜伏期静脉推注地西泮,观察组在分娩潜伏期静脉推注间苯三酚,观察对比2组剖宫产率,宫口扩张3cm至胎儿娩出所需时间,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情况. 结果 2组分娩方式、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宫口扩张3cm至胎儿娩出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间苯三酚在分娩过程中能有效安全地缩短产程.
作者:高会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严重创伤是众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是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三大杀手(创伤、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一[1] ,而交通事故是导致创伤的主要原因. 每年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10 万人,在世界各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排第1 位[2]. 2002年至2011年我国平均每起交通事故导致死亡0 .2 人,而同期平均每起特大交通事故导致死亡15.4人[3]. 因此,我国的交通事故发生率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交通事故病死率仍较高[4].据统计75%~95%的致死性交通伤员死于院前,若能有效地救治这些伤员,约1/3可免于死亡[5]. 故有必要探讨交通伤概况及救治的研究进展,从而提高交通伤的急诊救治能力.
作者:欧阳后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个性化循证护理联合药物治疗重症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 方法 将204例重症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接受联合常规护理及药物治疗方案的对照组和接受个性化循证护理及药物治疗方案的观察组,每组102例. 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 结果 2 组2 周治疗时间内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2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研究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2组ADL评分及F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ADL评分及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个性化循证护理及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方案可有效地改善重症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
作者:张艳玲;靳立新;秦玲;邸艳花;孟秀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针对性时机选择按压对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急诊抢救病例156例(对照组)与2013年7月-2014年6月急诊抢救的病例256例(研究组). 2组人工呼吸、电击除颤、药物治疗均按统一标准施行,对照组患者按压频率控制在每分钟80~100次,研究组患者按压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次,比较2组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 结果 研究组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为16.41%(42/256)高于对照组的5.13%(8/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性的时机选择可组合成佳的抢救方案,治疗效果更为迅速有效,按压频率100~120次/min较按压频率80~100次/min更为有效,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时采用.
作者:郑清圈;王凤英;毕艳平;张春艳;李小梅;李卫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克林霉素又称氯洁霉素,为林可霉素7位去羟基并被氯取代的衍生物,其作用机制是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止肽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由于其抗菌作用强大,且使用前无需皮试,因此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其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为了解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转归,现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克林霉素不良反应21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作者:师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患者,女,88岁. 主因右下肢疼痛6d于2015年3月7日08:50收住院. 查体:T 36.0℃,P 72次/min,R 17次/min,BP 110/80mm 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查体合作,心肺腹查体( -). 专科查体:双下肢无浮肿,左足背动脉搏动有力,足趾血运及感觉正常,足趾屈伸活动正常,右足背动脉搏动力弱,远端血运尚可,足趾屈伸活动正常,右下肢小腿前外侧疼痛无麻木,足背疼痛无麻木,足底无疼痛及麻木,患肢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余未见异常. 腰椎间盘CT片示L3~4、L4~5椎间盘变性、膨出;L4~5椎间盘椎管狭窄;胸片未见异常;双下肢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双侧股、腘、足背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尿、血常规正常,生化检查大致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低平(Ⅱ、Ⅲ aVF V5、V6 ) ,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腰椎管狭窄症( L4~5 )、腰椎间盘膨出症( L3~4、L4~5 ). 入院后给予活血改善微循环治疗. 3月13日07:30患者诉恶心,欲吐,给予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0mg肌内注射对症治疗,于07:40患者突然意识不清,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寒颤,给予Ⅰ级护理,心电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吸氧,测血压146/86mm Hg,血氧饱和度0.90,立即给予氟美松10 mg静脉注射,苯海拉明20 mg肌内注射,于08:10再次给予氟美松 10 mg 肌内注射,监测血压 140/90 mm Hg,给予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患者症状好转,意识逐渐好转,于 08:20 测 P 84 次/min, R 22 次/min, BP 140/90 mm Hg,血氧饱和度0.99,于08:30测T 38.9℃,P 80次/min,R 18次/min,给予乳酸钠林格液500ml静脉滴注,于08:50 给予氟美松5 mg静脉注射,患者症状缓解,意识好转. 考虑为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过敏所致.
作者:王开亮;王艳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 将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充气式加压止血带. 2组患者均由同一主刀医师在相同麻醉方法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 术中全程行气带加压包扎止血,术后放置引流管夹闭6h,屈髋屈膝90°3h,麻醉恢复后由康复功能科指导规范训练. 术后第1、3、5、7天观察2组患者患肢肿胀情况,计算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及输血人数. 结果 术后第1、3、5、7天2组髌上10 cm、髌骨中点、髌下10cm周径呈先升后降变化,同时间点比较2组患肢周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及输血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肢体缺血预适应可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肿胀程度,减少术后隐性失血.
作者:郭振中;张宁;程燕;路露;段晓亮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