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峰;孟良军;贺英;张国欣;郭秉权
目的: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MN)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4例M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2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8%高于对照组的62.2%(P<0.05)。治疗前2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24h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且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三酰甘油降低,血浆白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西药联合治疗MN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郭文岗;王映林;尹保奇;李庆华;包红梅;王兆佳 刊期: 2015年第28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米氮平联合益心舒胶囊在脑卒中后抑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观察组给予小剂量米氮平联合益心舒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益心舒胶囊治疗。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剂量米氮平联合益心舒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红霞;冯艳光;高翠芳;魏晓娜;赵翠青 刊期: 2015年第28期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见于早产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导致进行性肺不张,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病程发展快,早期病死率高,特别在基层医院对此病认识不足,不引起重视,容易误诊,甚至出现医疗纠纷。所以对此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治疗甚为重要。现将本院2010年9月-2015年2月发现的29例具有典型X线及CT表现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总结如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作者:姚红伟 刊期: 2015年第28期
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2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观察组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血色素( Hb )、子宫体积、病灶体积、痛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Hb高于对照组,子宫体积、病灶体积均小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效果较好,可显著缩小子宫体积及病灶体积,缓解痛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红莉;尤玉晓;冯乔;董春梅;李冠兰 刊期: 2015年第28期
目的:探讨产气法CT(16层螺旋)仿真内窥镜诊断胃癌的价值及其与新辅助化疗治疗胃癌的综合疗效。方法选取产气法CT检查诊断的200例胃癌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进行新辅助化疗和手术疗法,对照组患者只进行手术。判断产气法CT仿真内窥镜诊断胃癌的准确性,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产气法CT仿真内窥镜诊断阳性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基本一致,准确率为97.0%。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0%高于对照组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产气法CT仿真内窥镜诊断胃癌的准确率较高,结合新辅助化疗能提高疗效,临床意义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昌盛;赵燕;崔建英;李玉秋 刊期: 2015年第28期
目的:观察剖宫产围术期坦度螺酮联合个性化护理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将22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0例。2组均予坦度螺酮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术期予个性化护理。对比2组产后抑郁发生率及分娩前后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后4周内抑郁发生率为13.6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27%(P<0.05)。分娩4周后,2组HAMD、SD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联合坦度螺酮可有效改善产妇产后抑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冯萍萍;王学芹;杜静;路宏;韩红娟 刊期: 2015年第28期
目的:探讨改良双切口双钢板与单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96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双切口双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及固定疗效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固定治疗的优良率为86.73%高于对照组的83.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双切口双钢板与单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改良双切口双钢板在骨折愈合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方面均优于单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春明;董泽凯;王冬梅;武卫平 刊期: 2015年第28期
在医学论文的描述中,凡涉及到实验动物者,在描述中应符合以下要求:(1)品种、品系描述清楚;(2)强调来源交待;(3)遗传背景;(4)微生物学质量;(5)明确体质量;(6)明确等级;(7)明确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8)明确性别;(9)有无质量合格证;(10)有对饲养的描述(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要求、湿度要求);(11)所有动物数量准确;(12)详细描述动物的健康状况;(13)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14)全部有对照,部分可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8期
目的:观察针对性治疗老年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15例老年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部CT和MRI检查,确诊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及时的针对性治疗,包括降压治疗、降糖治疗、降脂治疗、改善脑循环治疗等。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arthel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能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宋增平;白冰;贾立川;张娟 刊期: 2015年第28期
目的:观察丙泊酚不同给药方法实施麻醉在神经外科躁动患者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神经外科急重症躁动需要行磁共振检查患者随机分为续断滴定组和MRI兼容输液泵持续给药组各90例。对比2组复苏时间、重复扫描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复苏时间和重复扫描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发生呼吸抑制2例(2.2%),经举颌仰头处理后,恢复自由呼吸,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不同给药方法实施丙泊酚麻醉对神经外科躁动患者磁共振检查的影响无差异,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相同,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实用。
作者:刘忠虎;齐淑玲;张福军;吴洁;李振刚;田云;刘福尧 刊期: 2015年第28期
目的:调查分析该院住院患者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情况。方法采用用药金额排序法和限定日剂量法对2013年7月-2014年6月住院患者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随机抽取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的100例患者病历,分析用药是否合理。结果2013年7月-2013年12月以及2014年1月-2014年6月期间用药金额大的均是血必净注射液,DDDs排序第一的分别是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和苦碟子注射液。100份病例中有4例为不合理用药,其中2例超说明书适应证范围,2例无指征使用,不良反应以皮疹瘙痒居多。结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用量数字此消彼长,大部分药物同步性较好,但仍有少数患者为超说明书使用和不合理的配伍,产生的不良反应大多是变态反应。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广泛使用,但是仍然需要临床医师和药师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加强监督,密切注意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真正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李晓敏 刊期: 2015年第28期
目的:对比生肌愈皮膏自拟方与常规中西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生肌愈皮膏自拟方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常规中西药联合常规换药加胰岛素、黄芪、丹参外用方法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控制饮食并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静脉注射抗生素和前列地尔,2组患者均治疗3周,换药后均采用微波照射0.5h,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溃疡的愈合情况。结果研究组Ⅱ级患者治疗显效率高于对照组;Ⅲ级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Ⅳ级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肌愈皮膏自拟方较常规中西药治疗糖尿病足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适合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作者:王振彪;谢艳飞;周明;王伟;李俊芹 刊期: 2015年第28期
目的:探讨药学监护对肾病综合征(NS)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200例N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药学监护。对比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NS患者时,药学监护应用可明显提高NS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润娥;郑立平;武超;李录花 刊期: 2015年第28期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较长疗程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MP)的疗效。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2例MP患儿进行较长疗程的阿奇霉素治疗,疗程为7d,检测并比较患儿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 CRP)和人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水平,并评价疗效。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阿奇霉素治疗,显效74例(72.55%),有效24例(23.53%),无效4例(3.92%),总有效率为96.08%。10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后CRP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计出现不良反应11例(10.78%),其中胃肠道反应5例、局部疼痛感3例,皮疹3例,不良反应较为轻微,经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 CRP和人免疫球蛋白可作为肺炎支原体早期诊断和监测治疗的有效指标,阿奇霉素较长疗程治疗MP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郭军荣;王明方;高阁欣;张春 刊期: 2015年第28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高压氧辅助阿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膜炎对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6受体(sIL-6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288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均采用高压氧辅助阿昔洛韦进行治疗,根据患者治疗时机分为观察组(发病72h内进行高压氧治疗)96例和对照组(发病72h后进行高压氧治疗)192例。检测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清sIL-6R、TNF-α、VEGF水平。结果2组治疗前血清sIL-6R、TNF-α、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2组血清sIL-6R、TNF-α、VEGF水平均显著性的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发病72h内采取高压氧辅助阿昔洛韦治疗疗效优于发病72h后治疗。
作者:李健;张东玲;卢蕊;任江彬;王玉红 刊期: 2015年第28期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术治疗超早期急性闭塞性脑梗死对患者血清BNP、Hcy及PPARγ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200例,均采用介入溶栓治疗,其中发病3h以内进行治疗的100例为试验组,发病3~6h内进行治疗的100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血清BNP、Hcy及PPARγ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BNP、Hcy及PPAR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2组血清BNP、Hcy及PPARγ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性的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发病3h内介入溶栓术治疗超早期急性闭塞性脑梗死能有效的降低患者血清BNP、Hcy及PPARγ水平。
作者:朱峰;刘晨溪;姬中庆;刘强 刊期: 2015年第28期
自抗菌药诞生至今,已经救治了无数的细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的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滥用抗菌药不仅能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对人体免疫应答产生不良影响,大的危害在于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加快,这将导致抗菌药作用减弱。笔者对中心内使用抗菌药的处方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抗菌药致不良反应的原因,提出了提高用药安全性的对策,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家驷 刊期: 2015年第28期
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29岁。因“腹泻8h,全身乏力1h”来我院急诊。患者于8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不适,腹泻6次黄色稀水样便,量中等。发热T 39.3℃。外院予左氧氟沙星、泮托拉唑、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输液退热后出现全身大汗淋漓,四肢麻木、胸闷呼吸困难,当地予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抗过敏后转来我院。既往体健。 T 38.3℃,来院后查血常规WBC 8.5×109/L,N 0.788。血生化示:血磷0.08mmol/L,血钾2.93mmol/L,血镁0.57mmol/L,予奈替米星抗炎,核黄素磷酸钠、生理盐水氯化钾等补磷补钾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血电解质血磷0.36 mmol/L,血钾4.68mmol/L,血镁0.63mmol/L,后自动离院。
作者:戴建英 刊期: 2015年第28期
参考文献不仅增加论文的学术性,而且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的尊重。另外,凡无参考文献的文章,国家进行论文统计时不予统计。因此,希望作者在写论文时,凡在文中引用他人数据或观点时,应使用参考文献。并希望作者使用参考文献时参照我刊稿约,按参考文献的书写要求书写完整,且依论文中引用出现的先后进行参考文献排序和在论文中作相应标注。参考文献宜选用新近2~3年内的权威性国内外学术期刊,目前网上非文献数据库资料不宜引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8期
灵芝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常见的有赤芝、紫芝、薄树芝等。薄芝糖肽注射液是由GC1菌株经液体发酵培养法制得的灵芝属薄树芝干燥菌丝体粉末中提取制得的灭菌水溶液[1],其组分为多糖和多肽。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表明,薄芝糖肽可促进免疫细胞中DNA的合成及细胞增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加速免疫应答过程,促进自然杀伤细胞( NKC)、LAK 细胞、Tc 细胞和白介素2( IL-2)、白介素3(IL-3)、干扰素的产生,加强和扩大免疫监视及免疫增强作用[2]。薄芝糖肽因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调节心血管系统活性、护肝解毒、镇静、降血糖等方面的作用,临床用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萎缩性肌强直,前庭功能障碍、高血压等引起的眩晕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癫痫、失眠症;亦常用于抗肿瘤、肝炎的辅助治疗[3,4]。
作者:郝晓菁;赵喜荣 刊期: 2015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