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三尖杉酯碱的抗癌疗效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胥彬;仲维学

关键词:高三尖杉酯碱, 口服, 抗肿瘤作用, 药代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
摘要:目的研究高三尖杉酯碱(HHRT)口服的抗癌疗效及其药代动力学.方法用肿瘤生长抑制率和荷瘤动物生命延长率来评价HHRT口服的抗癌疗效.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HHRT口服的药代动力学.结果口服HHRT在剂量为0.5mg/kg和1.0mg/kg时,对小鼠肉瘤S180及小鼠EC实体癌均有明显疗效,抑制率为38.9%~50.5%;对小鼠腹水型肝癌(HepA)的生命延长率为87.5%;在研究不同给药方案对口服HHRT疗效的影响时发现,间隔给药组疗效与每天连续给药组相近,一次给药组没有明显的疗效;大鼠口服HHRT后,在血液中未检测到原药的存在.结论口服HHRT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发挥此作用的并非原药本身.
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组织微阵列研究VEGF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预后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微阵列新技术(tissue microarray)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回顾性研究165例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标本中VBGF的表达情况,Lon-rand法比较不同VEGF表达组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差别,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比较各有关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VEGF表达主要见于肿瘤胞浆内,肿瘤VEGF表达与肝癌病人总生存和无瘤生存显著相关,VEGF表达强阳性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1.69%、30.71%、11.08%和76.92%、38.46%、14.96%,P值分别为O.000和O.0056.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肿瘤大小、数目、分化程度、癌栓和VEGF表达是影响肝癌病人生存的相关因素,仅肿瘤大小、VEGF表达与无瘤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则发现肿瘤分化程度和VEGF表达是肝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仅VEGF表达与无瘤生存相关.结论组织微阵列技术为一种高效、快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VEGF表达与肝癌复发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癌病人的独立的预后指标.

    作者:叶青海;钦伦秀;纪元;黄力文;马曾辰;汤钊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肝癌患者血浆VEGF、sVCAM和bFGF浓度的研究-与术后短期复发的相关性

    目的检测VEGF、sVCAM和bFGF在不同人群特别是肝癌患者血浆中的浓度,并研究上述因子在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96例肝癌患者,以及健康人、慢性肝病患者和肝脏血管瘤患者血浆中VEGF、sVCAM和bFGF浓度.结果肝癌患者血浆VEGF、sVCAm和bFGF浓度分别为230.4 pg/ml、767.1 ng/ml和23.1pg/ml,均高于其他人群,仅在慢性肝病患者血浆sVCAM浓度高于肝癌(1584.1 ng/ml).在肝癌患者中,VEGF浓度在肿瘤直径>5 cm、有癌栓或镜下癌栓的患者体内水平较高(270pg/ml vs.171 pg/ml;389pg/ml vs.212 pg/ml,366.0 pg/ml.210.9 pg/ml,P<0.05);sVCAM则在乙肝e抗原阳性或肝硬化结节>3MM的肝癌患者体内较高(1017.7 ng/mlvs.706ng/ml,994.3 ng/ml vs .636.6 ng/ml,P<0.05);bFGF在大肝癌、肿瘤包膜不完整的肝癌患者体内较高(36.7 pg/ml vs.24.4 pg/ml,42.4 pg/mlvs.22.1 pg/ml,P<0.05).比较肝癌切除术后短期复发与无复发病例发现,术前VEGF在复发病例中的浓度高于无复发病例(387.0 pg/ml vs.164.3 pg/ml,P <0.05).结论 VEGF、sVCA和bFGF均与反映肝癌侵袭性的临床病理指标有关,sVCAM则很可能反映了肝实质的慢性炎症,而VEGF预测肝癌术后短期复发的有价值.

    作者:孙惠川;汤钊猷;王鲁;赵志宏;钦伦秀;马曾辰;叶青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进展

    一、引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FAB分型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ANLL)的M3亚型,占所有ANLL的10%~15%,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近十年的研究表明APL是第一个联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三氧化二砷(Aa2O3)和化疗取得成功的人类恶性肿瘤,开创了诱导分化治疗的新篇章[1-3].本文总结了近年对APL分子发病机理,ARA和A2O3诱导分化/凋亡以及联合化疗的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作者:陈赛娟;赵萌;陈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肝癌生物学特性与预后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肝癌病人的预后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总体预后仍然较差.影响肝癌病人预后的因素很多,如病人的年龄、性别、肝炎状态、Child-Pugh分级、肝功能(白蛋白、GGT水平)、AFP水平、NK及TIL细胞活性、血小板数量、血清中p53抗体、尿TGF-betal;肿瘤的大小、数目、包膜、瘤结节内压力、分化、动脉血流、肝内播散、血管侵犯、DNA倍体、雄激素和/或雌激素受体、细胞外基质降解酶(MMPs)、p53突变、增殖细胞核心抗原标记指数(PCNA-L1)、Ki67标记指标、炎性细胞浸润、肝外转移等因素与肝癌的预后有关.近年引人注目的是肿瘤血管相关的指标,发现血中VEGF浓度、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等,与肝癌预后密切相关.大体上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即临床相关因素(包括病人的全身状况及治疗方法)及肿瘤本身的因素(包括肿瘤病理组织学及其生物学特性等).本文重点讨论肝癌生物学特性与肝癌预后的关系.

    作者:钦伦秀;贾户亮;汤钊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外周血循环癌细胞定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外周循环血中癌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外周血经Ficoll梯度离心分离单核细胞组分,后者用CD45、细胞角蛋白(CK)及肺癌单克隆抗体(2F7/S5A)染色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5-CK+2F7/S5A+细胞,计算每升血中上述细胞含量,定量分析143例肺癌,26例良性肺部疾病,2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中的癌细胞.结果 20例健康对照均为阴性,26例良性肺部疾病2例阳性,143例肺癌患者60例阳性,阳性可测率42%,阴性可测率95.7%,检测阳性细胞含量的平均数为0.722×106/L.M1组阳性率高于M0组,两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阳性率与期别正相关,P=0.024.阳性组和阴性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7.0月及18.8月,生存率阳性组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肺癌患者外周循环血中CD45-CK+2F7/S5A+细胞反应肺癌惠者外周循环血中的微量癌细胞,有助于判断肺癌的转移倾向和预后.

    作者:沈洁;廖美琳;江晓丰;董强刚;陈智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切除术前、后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对巨块型肝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术前和术后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对肿瘤直径为8 cm以上的巨块型肝癌病人切除术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本所1995~1998年的病例资料,用Kaplan-Meier方法研究单纯切除术病人,术后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前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病人生存曲线.Log-rank方法比较各生存曲线的差别.结果单纯切除组病人、术后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和术前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病人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7.0月,33.0月,和49.0月(P=0.011).结论提示术前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效果优于术后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的结果.对于肿瘤直径在8cm的肝癌,应该在术前或术后给予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

    作者:任正刚;林芷英;叶胜龙;夏景林;马曾辰;钦伦秀;周信达;汤钊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C-erbB2、C-myc及EGFR基因共扩增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研究

    目的探讨C-erbB2、C-myc和EGFR多种癌基因共扩增与人体非小细胞肺癌的复发、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DNA印迹技术(Blot)分别检测156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标本及正常肺组织DNA中C-erbB2、Gmyc和EGFR基团扩增现象,并对上述所检测的患者作5年随访追踪以观察多种癌基因扩增与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erbB2、Cmyc和EGFR基因中出现双基因以上的共扩增率与肺癌的TNM分期呈正相关,Ⅰ期患者的共扩增率为46%,Ⅱ~Ⅲ期肺癌患者的阳性共扩增率为64%(P>0.05).多种癌基因共扩增呈阴性的肺癌患者生存率高于呈阳性患者,两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01).多种癌基因共扩增率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性别和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 C-erbB2、C-myc和EGFR多基因共扩增率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和生存期相关.

    作者:白艳军;廖美琳;丁嘉安;周瑾;许凯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甲胎蛋白变异体作为肝细胞癌预后指标的研究

    目的探讨AFP变异体作为HCC预后指标的意义,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涉及1991~1994年在我院第一次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AFP阳性HCC患者129例,术前采用小豌豆凝集素亲和免疫电泳自显影法测定血清AFP变异体含量,术后随访至1999年,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血清AFP变异体含量与HCC复发率、生存率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9例HCC患者1,3,5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32.6%,66.7%和86.8%.AFP变异体含量≥20%组(A组,83例)和AFP变异体含量<20%组(B组,46例)的累计复发率分别为37.3%和23.9%(1年),73.5%和54.3%(3年),92.8%和76.1%(5年).A组累计复发率明显增高(P<0.05).129例HCC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4%,63.6%和41.1%.A组和B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4.3%和95.7%(1年),56.7%和76.1%(3年),32.5%和56.5%(5年).B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AFP变异体是恶性生物学的良好指标,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标志物,可在临床上用于预测HCC预后和复发.

    作者:殷正丰;康晓燕;钱海华;吴宗娣;虞紫茜;吴孟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一些进展

    自70年代蒽环类药物广泛进入临床应用以来,实体瘤的化疗有了很大发展.紫杉醇、新的口服氟尿嘧啶制剂、第三代铂类药物(以奥沙利铂为代表)和新的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相继问世;生物治疗如胸腺肽以及众多细胞因子等更多地为临床接受;多种单克隆抗体(以美罗华、贺赛汀和IMC-C225 Cetuximab等为代表)方兴未艾;内分泌类药物也有很大进展.因此,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除手术和放疗外,上述各种药物治疗手段已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孙曾一;洪小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金复康口服液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金复康口服液(黄芪、北沙参、天冬、女贞子、石上柏,七叶一枝花等组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290例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分为金复康组,化疗组及化疗加金复康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金复康组100例PR11例(11%),MR34例,SD 38例,PR+NC为83%;化疗组90例PR 21例(23.33%),MR32例,SD 18例,PR+NC为78.88%;化疗加金复康组100例,PR42例(42%),MR38例,SD 15例,PR+NC为95%,明显高于化疗组P<0.01.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KPS评分),金复康组及化疗加金复康组均优于化疗组,治后多项免疫指标(NK、IL-2、CD3+、CD4+、CD4+/CD8+比值)均较治前显著提高,化疗组则有所下降.金复康组治疗后未见不良反应.两组化疗的毒性主要为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脱发.但化疗加金复康组的毒性发生率和毒性程度均较单纯化疗组明显减轻(P<0.01).结论金复康口服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缓解作用,并有改善症状,提高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的作用;金复康口服液与化疗并用有明显的增效减毒功效.

    作者:刘嘉湘;潘敏求;黎月恒;叶大茜;郭映华;李涌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食管癌的优化治疗

    目的食管癌传统治疗方式疗效欠佳,早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方法在104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中进行前瞻性优化治疗临床试验,其中48例接受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29例接受术后辅助化疗(顺铂+5-氟脲嘧啶).结果淋巴结清扫病例扫除淋巴结组数(10.5vs.3.2,P<0.001)及转移淋巴结检出组数(1.1 vs.0.6,P<0.05)显著多于传统术式,手术时间延长,但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无明显提高,3年生存率高于传统术式病例(55.6%vs.41.7%,NS);术后化疗患者淋巴结转移病例多于未化疗者,但3年生存率高于后者(59.3%vs.39.8%,NS);淋巴结清扫+术后化疗的优化治疗组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接受传统术式治疗组(61.2%vs.29.5%,P<0.05).结论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与术后辅助化疗相结合的优化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对食管癌的治疗效果.

    作者:方文涛;陈文虎;林强;范利民;谭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靶向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的基因导入系统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以细胞表面受体为靶向的基因导入系统.方法根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号及Ⅱ号受体(IGFIR,IGFⅡR)在人原发性肝癌中过量表达,设计并合成了针对IGFIR及IGFⅡR的14肽E5,同时合成了流感病毒血凝素功能域20肽HA20作为内吞小体释放寡肽(Endosomere1easing oligopetide,EROP),将它们分别与多聚阳离子多肽(Polycationic polypeptide,PCP)一多聚赖氨酸(Polylysine,PL)共价连接,通过静电效应与DNA形成受体介导的靶向性非病毒型基因导入系统(E5-PCP,PCP-HA20).结果体内、外实验证实此基因导入系统能高效且相对靶向地将外源基因导入人肝癌细胞并表达.应用此系统将细胞周期素依赖的蛋白激酶抑制物基因p15,p16,p21导入肝癌细胞,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体内将p21导入荷瘤裸鼠,显著抑制裸鼠皮下肿瘤的生长.结论受体介导的非病毒型基因导入系统高效且具有相对靶向性,有可能成为新的肝癌基因治疗途径.

    作者:任常春;田培坤;曲淑敏;姚明;顾健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上海市区非吸烟女性肺癌病例对照研究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索、验证上海市区非吸烟女性肺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1992年2月~1993年12月在上海市区进行女性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共调查非吸烟女性肺癌病例498例及人群对照595例.结果烹调油烟、腌制品摄入、工作环境烟草烟雾和肺癌家族史增加上海市区非吸烟女性患肺癌的危险性,而饮茶,尤其是饮绿茶和新鲜瓜果,蔬菜的摄入和非吸烟女性肺癌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烹调油烟、腌制品、工作环境烟草烟雾和肺癌家族史可能是上海市区非吸烟女性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饮茶、多吃新鲜瓜果蔬菜对非吸烟女性肺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恩菊;项永兵;金凡;高玉堂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MTS1/p16和MTS2/p15基因共丢失与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研究

    目的探讨pl5/p16基因纯合性共丢失与原发性非小细胞癌(N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先后检测140例NSCLC手术标本中p15/p16双基因的共丢失.结果肺腺癌组织中p15/p16基因共丢失率明显高于肺鳞癌(P<0.05),而双丢失组的患者生存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TNM分期等因素无关(P>0.05).pl5/pl6基因共丢失组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未丢失组,两组之间呈著性差异(P<0.01).经统计学处理提示TNM分期对患者累计生存率的影响也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据于p15/p16基因共丢失率与肺癌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因此检测pl5/p16基因共丢失可作为NSCLC患者预后判断的指标.

    作者:胡颖;廖美琳;丁嘉安;周瑾;许凯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基因HC56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测新发现的HC56基因对培养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HC56 cDNA的重组表达载体转染SMMC-7721细胞后,由细胞总RNA反转录为cDNAs,与Atlas人类cDNA表达方阵膜片杂交,通过molecular image system分析软件对暴光强度进行密度扫描定量(以看家基因β-actin对照校正).结果 HC56转染的肝癌7721细胞有3个基因(C-myc,CA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typel beta regulatory subunit β,thymosin β-10)表达上调,3个基因(Glutathione perotidase,fos-related antigen-2,zinc finger protein 1)表达下调.结论 HC56基因转染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的基因表达有不同的影响.本文为进一步研究HC56基因的功能提供了线索.

    作者:万大方;蒋惠秋;任功一;魏霖;覃文新;顾健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占肺癌的10%~25%,SCLC生长迅速、转移快、恶性程度高、易发生早期转移,平均自然生存期仅3~6个月.对SCLC治疗存在着一个认识提高的过程,60和70年代SCLC由于治疗时已多为晚期,被视为外科治疗的禁忌症,化疗虽有些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也不能延长生存期,放疗也只能起局部治疗作用,对SCLC治疗持悲观态度,70年代后期化疗+辅助放疗成为当时热衷研究的推荐方案,同时我国较早地开展了局限期SCLC化疗结合手术的多学科治疗研究,80年代随化疗药物的应用和发展,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推进、发展了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多学科治疗),国内外进行了多个化疗辅助手术的临床试验,获得长期生存报道,因此手术、化疗结合在SCLC治疗中有一定地位,为临床所用,而化、放疗结合成为Ⅲ期SCLC的较规范治疗方法,至今多学科治疗已获共识.

    作者:廖美琳;王慧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高三尖杉酯碱的抗癌疗效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高三尖杉酯碱(HHRT)口服的抗癌疗效及其药代动力学.方法用肿瘤生长抑制率和荷瘤动物生命延长率来评价HHRT口服的抗癌疗效.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HHRT口服的药代动力学.结果口服HHRT在剂量为0.5mg/kg和1.0mg/kg时,对小鼠肉瘤S180及小鼠EC实体癌均有明显疗效,抑制率为38.9%~50.5%;对小鼠腹水型肝癌(HepA)的生命延长率为87.5%;在研究不同给药方案对口服HHRT疗效的影响时发现,间隔给药组疗效与每天连续给药组相近,一次给药组没有明显的疗效;大鼠口服HHRT后,在血液中未检测到原药的存在.结论口服HHRT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发挥此作用的并非原药本身.

    作者:胥彬;仲维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胃癌侵袭和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目前胃癌,死亡率仍占恶性肿瘤的首位,为了寻找早期诊断的方法,目前针对胃癌侵袭及转移的机制探讨已进入到分子生物学的水平[1].现将当前胃癌相关基因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是阻止肿瘤侵袭和转移的主要屏障,肿瘤的侵袭和转移首要条件就是应具备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和基底膜的能力,这一过程很复杂,涉及大量的蛋白酶和它们的抑制剂,其中MMPs就是一有力降解ECM和基底膜的蛋白酶.它们几乎能降解ECM中所有的成分和基底膜的胶原,促成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因此近来成为研究的热点,有可能成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2].

    作者:张晓东;黄梅芳;李传银;金懋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肝癌相关新基因HC6的全长cDNA克隆及分析

    目的染色体17p13.3区域内多态性位点D17S926是肝细胞肝癌(HCC)杂合性缺失热点,PAC579克隆含有D17S926位点,本实验目的在于从PAC579克隆中寻找与肝癌相关的表达序列(ESTs),对有意义的EST片段克隆其全长cDNA.方法根据PAC579克隆中现有的9个代表新基因的EST序列设计引物,对正常人肝cDNA文库作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检测,确定在肝组织中表达的EST,然后采用Southem杂交检测肝组织中表达的EST在27对肝癌和癌旁标本中杂合性生缺失(LOH)频率,选择缺失频率高的EST克隆其全长cDNA,Northem杂交验证后测序并作进一步分析.结果 PAC579现有9个代表新基因的EST中有3个在肝组织表达,其中EST6在肝癌中LOH频率高达54.6%(6/11),通过RACE-PCR方法,得到约1.8kb全长cDNA克隆,与Northerm杂交结果一致,结构及同源性分析显示该基因是一新基因,编码一个包含13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14.7kD的蛋白质,另外发现碱基序列313-592属于ALu同源序列,重新命名为肝癌相关基因6(HC6).结论通过定位克隆方法从肝癌杂合性缺失热点得到一个新基因HC6,该基因与肝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温传俊;覃文新;顾健人;赵新泰;万大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高通量肿瘤血管新生研究技术平台的建立

    目的建立高通量肿瘤血管新生研究的体内外技术平台.方法以VEGF,bFGF为血管新生因子,以Thalidomide血管新生抑制因子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系(RF/6A,SVEC)应用MTT试验,迁移试验,浸润试验和管状形成试验检测内皮细胞的各种特性;体内实验以鸡胚和C57BL/6小鼠为实验动物检测血管新生因子和抑制因子在体内对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VEGF和bFGF在体内和体外均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体外试验表明VEGF和bFGF对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迁移,浸润和管状结构形成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1);小鼠体内栓子试验和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结果均表明,VEGF和bFGF对体内血管新生同样具有促进或刺激作用,和阴性对照相比主要表现在新生血管密度高、管腔大、管壁完整等;而Thalidomide在体内外均有明显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结论本技术平台是一个高通量、经济、简便易行、实用的血管新生研究技术平台.

    作者:李锦军;葛超;朱洪新;万大方;顾健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肿瘤杂志

肿瘤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