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杰;王佐林
目的:总结运用电磁吸铁器吸取颌面部铁金属异物的体会.方法:对1998年以来我院采用电磁吸铁器吸取颌面部铁金属异物15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铁金属异物经X线头颅正侧位片定位后,用吸铁器全部取出,长时间20 min,短时间3 min,创口均Ⅰ期愈合.结论:电磁吸铁器吸取铁金属异物,具有快速、操作简便、损伤小等优点,能取出深度<4 em的金属异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蒋建群;全伟兴;潘汀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使用糖尿病大鼠模型探讨热休克蛋白47(47kDa heat shock protein,HSP47)在糖尿病大鼠皮肤创口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在距正常大鼠和糖尿病大鼠头部1 cm的背部做一直径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创口,糖尿病大鼠分为不注射组、注射空质粒组和注射重组质粒组,在创口愈合的第3、5、7天分别取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的创周皮肤,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HSP47在各组大鼠皮肤创口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大鼠皮肤创周组织中HSP47的表达,在愈合过程中呈明显增高的趋势.同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皮肤创口愈合缓慢,皮肤创口组织中HSP47的表达明显减少.注射重组质粒pTracer-CMV-HSP47的糖尿病大鼠皮肤创周组织中HSP47的表达增强.结论:HSP47在糖尿病大鼠皮肤创口组织中的低表达与糖尿病大鼠皮肤创口愈合缓慢密切相关.通过体外构建HSP47的重组质粒再注入糖尿病大鼠皮肤创周组织中的方法,可以增强HSP47在体内的表达.
作者:金啸;王佐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髁突多发性骨折后,微型钛板内固定的疗效.方法:8例11侧髁突多发性骨折病例,术中将多发性骨折的髁突1.0 cm以上的骨折片复位,微型钛板固定,基本恢复解剖形态.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张口度基本正常,前伸运动、侧向运动无障碍,咬合关系基本正常.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可有效的治疗髁突多发性骨折.
作者:周振杰;姜晓燕;孔明华;宋占利;仲家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定量截骨锯,行口腔内入路髁突高位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3例14侧下颌骨髁突颈骨折患者采用口腔内入路,用定量截骨锯将下颌骨升支后缘垂直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骨折的髁突游离后取出,体外直视下将骨折片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从口腔内原切口回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结果:术后6、12、24月复查全部患者的开口范围25~40 mm,平均为37.2 mm.除1例患侧后牙早接触,下切牙中线偏斜1 mm;另1例张口约25 mm,轻度受限外,其余患者咬合关系良好,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口腔内入路具有无外部皮肤瘢痕,且不损伤面神经的优点.但操作视野较小,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作者:张海钟;柳春明;侯敏;丛佳;高全文;步荣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牙齿因牙周病、先天畸形、外伤、炎症、肿瘤等原因缺失后,常伴随牙槽骨过度吸收,造成种植区的骨量不足,导致植牙受到极大限制.选择合适的骨代用品材料,重建牙槽骨缺损就成为研究的重点.
作者:丁永;王佐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体外构建大鼠热休克蛋白47(47 kDa heat shock protein,HSP47)的荧光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中的表达.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大鼠肝脏中分离、扩增目的片断,双酶切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Tracer-CMV中,构成重组质粒pTracer-CMV-HSP47,测序验证.通过脂质体介导质粒瞬时转染NIH/3T3细胞,Western b1otting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HSP47及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的表达变化.结果:通过RT-PCR获得1.3kb的cDNA片断,测序发现除个别碱基差异外,其余cDNA序列与基因库(Genebank)中序列一致,且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转染后经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证实HSP47和collagen Ⅰ表达明显增强.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大鼠HSP47荧光真核表达载体pTracer-CMV-HSP47,并能在NIH/3T3细胞中表达,同时证实HSP47能促进collagen Ⅰ的表达.
作者:程杰;王佐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新型多孔聚乳酸乙醇酸/羟基磷灰石(polyaiticglycolic acid/hydroxyapatite,PLGA/HA)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分别将5%和10%HA掺量的PLGA/HA支架材料注射到昆明小鼠腹腔内、植入到新西兰大白兔体内,选择全身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血液相容性试验、肌肉刺激试验等,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全身急慢性毒性试验显示材料种植到小鼠及兔子体内后,动物一般情况良好,2周后体重、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生理参数未见明显变化:实验显示两种材料对兔混合血浆凝血功能无影响;溶血试验结果显示5%和10%的PLGA/HA的溶血率分别为2.67%和3.62%,均小于5%,完全符合医用材料对溶血试验的要求;肌肉刺激试验结果显示两种材料埋植后局部未见红肿,4周时部分PLGA/HA材料开始降解,降解部分有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生长;HE染色结果显示PLGA/HA基本不存在抗原性,植入机体4周后,材料周围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结论:5%和10%HA掺量的PLGA/HA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安全性.
作者:张士杰;裴庆国;潘可风;蒋欣泉;张秀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将RGD肽结合至聚乳酸基复合材料-聚乙交脂丙交脂与羟基磷灰石的复合物,形成的新型RGDPLGA/HA(RGD peptide modified poly lactic-glycolic acid/hydroxyapatite)膜材料的细胞亲和性.方法:以RGD-PLGA/HA膜和作为对照的未结合RGD肽的PLGA/HA材料为实验对象,取第二代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接种到材料上,培养4、12、24 h后,细胞计数仪计数定量检测粘附的细胞数,得到粘附率;培养4、24、96 h后环境扫描电镜比较粘附细胞的形态和质量.结果:实验组材料与BMSCs复合培养4、12 h后,测定细胞粘附率分别为(40.5±1)%、(46.5±0.5)%,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24 h后实验组材料的细胞粘附率(57.3±0.5)%,也较对照组(47.5±0.5)%高(P<0.01);环境扫描电镜观察BMSCs与实验组材料的细胞形态和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与PLGA/HA相比,新型RGD-PLGA/HA膜材料能提高其对BMSCs的亲和性.
作者:张丽红;吕凯歌;潘可风;蒋欣泉;张秀丽;黄艳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犬下颌骨种植周围缺损模型,探讨与评估富含血小板血浆与磷酸三钙联合应用后,对种植体骨结合的效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在6只成年杂种犬双侧下颌骨下缘各植入2颗纯钛种植体(共24颗)并在种植体周围造成缺损.右下颌2颗为对照组,在缺损处填入磷酸三钙和生理盐水的混合物,左下颌2颗为实验组,在缺损处填入磷酸三钙和富血小板血浆的混合物;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2只犬,先后行大体观察、电镜观测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大体观察实验组比对照组缺损处愈合更平整且种植体更稳定;4、8、12周电镜观测时均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种植体骨结合率高;组织学观察在实验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细胞及新生骨小梁,新生骨组织较成熟,而对照组成骨细胞少、骨小梁细而少、纤维组织多见.结论:富含血小板血浆可能具有促进新骨形成及种植体骨结合的效应.
作者:何家才;阎旭;周健;陈乔尔;刘彩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口底多间隙感染又称口底蜂窝织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近年来该病已不多见.我科自2003年7月-2005年11月共收治3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洪建;廖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总结下颌骨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与综合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998-2004年临床资料完整的下颌骨动静脉畸形5例.患者均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术前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采用的栓塞材料主要为明胶海绵、聚乙烯醇泡沫、附凝血棉纤毛的弹簧圈.1周内手术:2例行下颌骨部分切除术,3例行颌骨病灶搔刮术+自体髂骨松质骨植入术.结果:5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随访1~5年,植骨患者随访X线片显示植骨区有新骨形成.结论:下颌骨动静脉畸形的X线表现不典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模式.
作者:陈仲伟;郑卫平;王启朋;江穗;冯航;肖汉耿;朱李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 牙颌面畸形外科矫治的发展与回顾采用骨切开术矫治骨性牙颌面畸形,系由Hullihen 1848年创用,并于1849年首次报告采用下颌前部骨切开术,成功地矫治一例因儿时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继发下颌骨前部前突伴开(牙合)的病例.
作者:王大章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正颌外科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技术发达国家兴起,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新的临床分支学科.它的发展与成熟使先天性、后天获得性的颅颌面畸形患者容貌改变,呼吸、咀嚼、语音等功能的恢复已成为现实,也极大的推动了口腔颌面外科学、整形外科学的发展.
作者:周恒敏;唐友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诱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种植牙时颌骨骨量不足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择35例在种植手术时,种植体周围骨量不足的患者,采用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和骨粉(Bio-Oss)行诱导骨组织再生,观察其促进颌骨再生和种植体骨整合的临床效果.结果:经6~18个月的临床观察和放射X线片检查,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骨组织再生情况良好,种植体稳定.结论:采用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和骨粉(Bio-Oss)诱导再生技术用于种植牙术骨量不足的患者,可成功诱导骨组织再生、重建缺损的骨组织,促进种植体与新生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
作者:郑苍尚;沈倍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178例唇腭裂患者临床资料,为唇腭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对178例唇腭裂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途径及疗效、中耳功能、免疫功能的改变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78例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其中,21例腭裂患者术后体液免疫指标有显著提高:并且多数腭裂患者伴发传导性耳聋.结论:肌功能的修复对恢复唇腭裂患者外形及功能效果好.腭裂修复术能改善患者体液免疫.
作者:鱼灵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乳牙牙髓干细胞.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将人乳牙牙髓分离培养,以获得人乳牙牙髓干细胞.有限稀释法分离纯化,测定细胞克隆形成率,细胞计数法测生长曲线,细胞爬片行HE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抗波形蛋白(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了克隆形成率为11~24个/103,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39.84h,HE染色细胞形态为梭形、细胞体小、胞核大的干细胞.且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抗波形蛋白(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人乳牙牙髓中可分离培养出牙髓干细胞.
作者:陆家瑜;刘翳文;华丽;周文锐;邹德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906年,Crile等人针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提出了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RND),这一术式在后来的很多年里,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作者:蒲玉梅;唐恩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含牙囊肿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因在缩余釉上皮与牙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可来自一个牙胚,也可来自多个牙胚.而上颌骨含牙囊肿伴(8)移位于上颌窦内侧上方,并与上颌窦相通实属罕见,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唇腭裂的遗传模式主要有2种观点:多因素阈点模式和主要致病基因遗传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从基因定位的角度做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希望筛选出可能的唇腭裂易感基因并进行基因定位.
作者:李杨;石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