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新春;郭峰;胡延佳;蒋灿华
目的:提高对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8~2002年行切开引流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65例,分析多间隙感染的来源、起始部位、易联合感染的间隙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本组56例痊愈,9例出现并发症,经抢救和治疗8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早期积极治疗,发生多间隙感染后,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选用敏感抗生素、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孟海峰;李鹏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前言1 1保存治疗的释义保存治疗(conservative treatment),即通常所称的保守治疗,乃区别于根治性手术而言.保存治疗并非保存了囊肿病变,而是通过非根治性的手术方法,达到治疗颌骨囊肿的目的,保存了按根治性手术原则应切除的组织.
作者:王能安;黄继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创伤并发呼吸道梗阻的急救.方法:对1988~2002年收治的50例口腔颌面部创伤并发呼吸道梗阻的患者,抢救治疗总结分析.结果:50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结论:口腔颌面部创伤并发呼吸道梗阻应分为吸入性梗阻、肿胀性梗阻、组织移位性梗阻,根据不同梗阻分别处理、及时救治,必要时应紧急气管切开或预防性气管切开,才能提高呼吸道梗阻急救成功率.
作者:鲁伟;毛永惠;汤文山;黄金莲;白园;李双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中药提取物百安(活血化瘀抗肿瘤药)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形态观察法、MTT法及活细胞计数法观察百安对Tca8113细胞的作用,同时以常用化疗药物顺铂为对照.结果:1:50稀释的百安对Tca8113细胞的抑制率1d为50%,且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百安联合顺铂对Tca8113细胞的协同作用不明显.结论:中药提取物百安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有直接杀伤作用,且有时间依赖性,在人舌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方面有一定意义.
作者:张秀丽;周晓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结合镇静评分对清醒盲探插管中镇静作用的评估.方法:选择颌面部先天畸形或烧伤后瘢痕畸形导致困难气管插管患者38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Ⅰ组为咪唑安定、芬太尼组(n=21);Ⅱ组为咪唑安定组(n=17).Ⅰ组,盲探气管插管前,应用芬太尼(0.1mg),咪唑安定(首剂0 04mg/kg每5~10min追加半量直至警觉/镇静观察评分(OAA/S)为2分);Ⅱ组,仅给予咪唑安定,方法同Ⅰ组.记录用药前后BI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当OAA/S评分为2分时,记录BIS并开始经鼻腔盲探插管,记录插管前后BIS、HR、MAP、SPO2变化.结果:两组患者BIS值随镇静深度加深而下降,且与OAA/S评分下降一致,镇静后BIS值与OAA/S评分5分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液动力学参数HR、MAP随OAA/S评分由5分降为2分而逐渐下降,两组HR、MAP与镇静前相比有显著差异;经鼻插管后BIS、HR、MAP均上升,与OAA/S评分2分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Ⅱ组插管后HR上升较Ⅰ组明显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插管前后SPO2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镇静后均能耐受盲探插管操作.结论:BIS参数结合OAA/S评分能准确反映镇静深度,当镇静深度达到OAA/S评分2分、BIS76~85时行清醒盲探气管插管较适宜,咪唑安定联合芬太尼组镇静效果优于咪唑安定组.
作者:徐辉;严伟民;耿清胜;姜虹;朱也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下颌骨缺损重建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以64例下颌骨缺损重建患者为研究对象,修复方法包括游离植骨,血管化游离植骨和重建钛板修复,分析其并发症种类和原因.结果:手术成功率90.6%,25位患者发生并发症(39.1%),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良性肿瘤、囊肿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恶性肿瘤.结论:多数并发症是可以治愈的,防止感染、消除死腔、妥善固定是提高下颌骨缺损重建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许亦权;胡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在口腔颌面外伤中应用的适应证、并发症及预防.方法:总结72例气管切开术患者的适应证、选择时机,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结果:72例患者中未发生窒息死亡病例,9例出现并发症(9/72),主要为创口出血(2例),颈部气肿(3例),创口感染(2例)及肺部、支气管感染(1例),喉狭窄(1例).结论:口腔颌面部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术选择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万光勇;侯云;刘太生;赵峰;张明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唾液是一种复合的外分泌液,由三对大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小涎腺的分泌物所组成,在口腔内恒定地浸泡并覆盖于软、硬组织表面.唾液中含有多种成分,发挥多种生理功能.唾液分泌分静态分泌和刺激分泌,静态分泌是指无刺激状态下涎腺的基础分泌,其中分布在唇、颊、腭、舌等部位的粘膜下小唾液腺分泌是主要来源,也是形成唾液薄膜重要部分.刺激分泌又叫动态分泌,指在味觉或咀嚼等刺激下涎腺的分泌,主要由三对大涎腺的分泌组成,主要反映涎腺的储备功能,对进食的吞咽等起重要作用[1-3].
作者:王松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颗突骨折应用可吸收小夹板内固定手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12侧髁突骨折的患者行手术切开解剖式复位,应用可吸收小夹板进行内固定,术后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张口度及(牙合)关系等情况.结果:全部病例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X线检查髁突复位良好,无断端移位、骨不愈或缓迟愈合表现,术后(牙合)关系恢复良好,下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可吸收小夹板治疗髁突骨折,手术可达解剖式复位,固位效果可靠,能自体降解固定材料,无骨折不愈和缓迟愈合表现,其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是髁突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作者:邹弘驹;刘泉;段瑞;陈丽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颌面骨骨折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两者特点.方法:回顾105例112处各种类型颌面骨骨折病例的治疗过程和情况,对比分析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术在复位准确性、固定稳定性、对颞颌关节的影响、手术操作简易、总疗效、和对一些特殊类型的颌面骨骨折治疗上各自应用效果.结果:105例患者在临床上都取得满意疗效,但在上述各方面的表现有差异.结论: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术治疗颌面骨骨折在临床上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由于上述各方面表现的差异,在临床治疗上应优先考虑应用内固定术.外固定术也是不可或缺少,它在临床治疗上有其优特点,必要时需联合运用.
作者:周晓亮;宋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神经侵袭(neural invasion,NI),或神经周围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即神经束膜内出现癌细胞浸润,是某些恶性肿瘤的一种扩散生长方式.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有沿神经侵袭的特性.近年来人们发现,这一特性是影响该肿瘤患者复发和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1,2],甚至有学者认为肿瘤的神经侵袭是除肿瘤局部浸润、血路播散、淋巴道转移、体腔种植四种途径之外的第五种扩散转移方式.腺样囊性癌神经侵袭的发生机制与其他四种肿瘤播散方式一样,它的发生发展是内在依据、外部条件和促进因素彼此作用的复杂的综合过程.
作者:郭峰;吕春堂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颌面骨骨折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类型、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82例颌面骨骨折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后20例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感染6例,错(牙合)5例,神经损伤4例,钛板外露2例,骨坏死1例,牙损伤2例.结论:掌握小型钛板应用手术适应证;术前、术后适时铺以颌间结扎固定;重视操作技术是防治并发症重要措施.
作者:桂平;张兵;黄宇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面部开放性软组织创伤的临床效果,探讨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对1999~2002年共收治颌面创伤患者70例,采用MEBO法治疗40例,按常规外科疗法治疗30例.结果:两组患者均治愈,MEBO治疗法无明显疤痕增生,平均愈合期5.8d;常规外科疗法有7例产生疤痕,平均愈合期7.5d.结论:湿润烧伤膏治疗面部开放性软组织创伤优于常规外科疗法.
作者:王新俊;王宝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与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4例口腔鳞癌手术切除标本VEGF、iNOS、eNOS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分布及表达.结果:①39例(60.94%)口腔鳞癌组织表达VEGF,42例(65.63%)表达iNOS;45例(70.31%)表达eNOS;②VEGF与iNO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VEGF与eNOS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③表达VEGF的口腔鳞癌PCNA标记指数(PLI)明显高于不表达VEGF的口腔鳞癌;表达iNOS的口腔鳞癌PLI明显高于不表达iNOS的口腔鳞癌.表达eNOS的口腔鳞癌PLI与不表达eNOS的口腔鳞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VEGF与iNO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说明iNOS在VEGF的生成和发挥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PLI随着VEGF和iNOS表达的增加而增加;提示二者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李晓光;王延秀;高静;张宪勇;李宁毅;刘太生;石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腭裂修复术松弛切口裸露疗法、填塞碘仿纱条与术后松弛切口内放置生物蛋白胶三种方法对腭裂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近三年来300例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松弛切口直接暴露于口腔;B组,松弛切口内放碘仿纱条;C组;松弛切口内放置生物蛋白胶.观察术后创口出血、体温、创口愈合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证实A、C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A、C组与B组在术后出血和伤口愈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体温变化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腭裂修复术裸露疗法与填塞碘仿纱条和放置生物蛋白胶比较具有相同的疗效,并且简单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袁奎封;来庆国;郭秀会;石荣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唇裂修复术的可行性.方法:48例先天性新生儿唇裂患儿为治疗组,60例6个月以上婴幼儿唇裂患儿为对照组,行先天性唇裂修复术.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患儿均无麻醉意外,手术顺利,2~11a随访上唇部疤痕明显小于对照组,上唇外型与婴幼儿时手术无明显差异.结论:新生儿唇裂修复术安全可行.
作者:王新铭;王尧森;陈德厚;毛玉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舌下腺囊肿血栓形成与囊肿病程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口腔医院1986年1月~2003年2月间收治的229例舌下腺囊肿.对切片行HE、免疫组织化学SP法CD34、CK染色,采用腺样囊性癌组织作CD34和CK染色对照.结果:229例舌下腺囊肿的血栓形成率为58.52%.有导管扩张的病例血栓形成率(64.33%),明显高于未见导管扩张的标本(9.72%)(P<0.005);囊肿直径大于3cm的血栓形成率(72.22%)高于直径小于的3cm血栓形成率(46.28%)(P<0.005);口内型血栓形成率(49.37%)低于下陷型(77.19%)和混合型(85.71%)(P<0.01);病程大于3月者血栓形成率(69.77%)高于病程不足3月的血栓形成率(51.75%)(P<0.01);术后复发病例(51.85%)与初诊病例(6.85%)血栓形成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舌下腺囊肿血栓形成与囊肿大小、类型、导管扩张及病程有一定关系,与囊肿复发没有关系.
作者:贾玉林;张文峰;陈新明;赵怡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