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陈光晔;陈伟良
1AO/ASIF--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该组织成立于1958年,简称AO(Arbeitsge-meinschaft fur Osteosynthesesfragen) /ASIF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下设研究、教育、信息、基金和技术发展五个管理机构,核心任务是协调国际研究、组织临床协作,发展内固定技术,传播AO/ASIF教育.
作者:张益;张陈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局灶性肌类多发生在下肢,颌面部罕见,笔者1998年收治1例,误诊为颌面部软组织纤维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光宇;王迎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肿瘤,发生恶变更是极其少见.近我科收治1例嗜酸细胞瘤恶变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锡玲;李坚;刘流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三维CT在颅颌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口腔颌面部肿瘤可疑侵及颅底患者54例,治疗前行CT检查,用表面阴影成像法进行重建,后与术中所见对照分析,总结其应用的经验及局限性.结果证实有颅底破坏者24例,颅底三维CT能很好地反映口腔颌面部肿瘤是否侵及颅底,已及颅底受侵的细节,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结论颅底三维CT可常规应用于可疑口腔颌面部肿瘤侵入颅底的检查.
作者:范新东;邱蔚六;张国帧;胡非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涎腺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 carcinoma)又称为恶性肌上皮瘤(malignant myoepithelioma, MME),WHO在1991的肿瘤组织学新分类中将其列为一类独立的肿瘤,是与涎腺肌上皮瘤(benigan myoepithelioma, BME)相对应的涎腺恶性肿瘤[1].以前人们对瘤组织中肌上皮细胞形态变异的认识不足,1988年Singh[2]报道3例,1994年Samir[3]也仅报道了12例.近年来随着病理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对MME和BME的认识逐步深入,有关MME的文献报道愈来愈多.至今为止,专题的文献报道已有近百例.本文将对关于MME的临床表现,病理学改变以及鉴别诊断等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陶谦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了解颌骨后退与前徙对舌骨位置及咽下气道变化的影响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数.方法下颌前突患者23例与小颌畸形患者9例,分别行双侧矢状劈开后退或前徙下颌,手术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测量项目13项,测量数值配对t检验,并将下颌后退距离与各测量项目变化值作相关分析.结果各测量项目显著差异的有:(1) 下颌前突组,下咽腔矢状面积(PSA),舌骨垂直向变化,舌根后缘至咽后壁距离(TB-PW),舌背高点至FH平面距离(DT-FH),会厌谷至咽后壁距离(V-PW),悬雍垂尖点至后咽壁距离(U-PW),下颌颏部水平、垂直向变化(Pog-PTV,Me-FH).舌骨垂直向变化与下颌颏部垂直向变化显著相关.(2) 小颌畸形组,舌骨垂直向变化显著.结论下颌前突组,(1) 舌骨向下移位,舌背上抬,舌根向后移动.(2) 咽腔气道空间缩小可表现为永久性,但后气道间隙接近正常人,不会发生通气阻塞,更未出现OSAS.舌骨与下颌前部垂直向变化呈负相关.(3) 小颌畸形组,舌骨垂直向显著变化,舌骨因颏舌骨肌牵拉而上移.舌骨水平向无显著移位.除会厌谷前移外,舌体无显著移位,说明颌骨前徙对舌体形态没有大的影响.颌骨前徙对后气道无明显影响.从临床病例来看,小颌畸形愈重,前徙颌骨手术对周围组织结构的影响愈大.
作者:张林;顾晓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头颈部肿瘤患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因而必须强调颈部转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颈部N+的患者公认应行联合根治术,对淋巴结阴性(N0)者或同侧N+、对侧N0颈淋巴的处理一直分歧较大.本文就头颈部癌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评估及处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袁玉刚;韩德民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断根进入上颌窦是牙和牙槽外科的一种并发症,临床上并不少见.一般采用扩大牙槽窝或尖牙窝开窗后,用温热生理盐水冲洗的方法来处理,以上方法存在着创伤大、盲目性强、成功率低的缺点.笔者应用鼻腔内窥镜取出6例上颌窦内断根.现将方法及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杨波;朱从月;王从跃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背阔肌肌皮瓣多以带蒂方式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但有一定缺点.本文论述了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应用的有关问题.方法我科自1981年以来,所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均以胸背血管为蒂,切取肌皮瓣后,创面均直接拉拢缝合,未行植皮.不能直接拉拢关闭者,创面减张缝合后,覆以碘仿纱条,任其二期愈合.结果应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各类缺损45例,成功41例,成功率为91.1%.结论游离背阔肌肌皮瓣提供的软组织量充足,适用于口腔颌面部某些大型缺损的修复.也可一分为二,修复面部贯通缺损.其缺点是术中需变换病人体位,不利于两组人员同时操作,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作者:张志愿;唐友盛;竺涵光;张陈平;孙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行为之一,是成功治疗肿瘤的大障碍.粘附是肿瘤细胞侵袭的第一步,是调节某些肿瘤细胞转移的重要步骤,这种行为可能会影响转移过程中的几个阶段.
作者:孙长伏;郝永强;于秉治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迷走神经体瘤又称迷走神经内球瘤,它与颈动脉体瘤等皆属化学感受器瘤,亦称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现将我科收治1例迷走神经体瘤报告如下:
作者:王非;张宫厚;张海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由于颌骨发育畸形或外伤等原因所致面中1/3颌骨后缩,常伴反异常,不仅影响外貌还可引起咀嚼、言语、颞颌关节紊乱等功能障碍和严重的心理负担,应及时治疗[1~3].我科自1979年12月至1997年12月共完成型截骨250例治疗面中1/3颌骨畸形,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宋九余;陈志洪;王玉琴;胡欣;张晓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笔者自1980年起根据错位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错位牙移位移植术、原位旋转术、截骨正牙术和综合外科手术矫正错位牙病人151例、错位牙332颗,取得满意效果.为观察外科手术矫正错位牙长期疗效,我们对所有手术病人进行随访复查,1~6年手术优良率达96.7%,术后6~15年随访复查31人,86颗错位牙,优良率达91.94%,现报告如下.
作者:贺储兴;肖卡诺;徐珉华;金叶俊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口腔颌面颈部淋巴结核常与其它疾病相混淆,误诊率高.自1977年至1996年我科收治病理确诊的颌面颈部淋巴结核58例,其中误诊36例,误诊率62.1%.为提高临床诊断率,及时有效治疗,现就36例颌面颈部淋巴结核误诊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侯文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周围神经雪旺氏细胞的良性肿瘤,沿着神经干纵轴生长.大部分为实质性,囊性变不多.文献报道,神经鞘瘤实质性占93.1%,囊性占6.9%[1].
作者:王同海;吴惠明;范翠芬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又以海绵状血管瘤多,其治疗通常分为手术及非手术方法[1].尽管方法甚多,但各有其局限性.近年来,微波能已被医学广为应用,不断报道取得满意的效果[2,3].
作者:郭锡久;严中福;阮兴朝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脂肪肉瘤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它约占软组织恶性肿瘤的15%.它好发于人体下肢,臀部及腹膜后;而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脂肪肉瘤却非常少见.到目前为止,国外文献报道仅有42例[1,2];而国内文献仅有6例报道.我科近二年收治3例口腔颌面部脂肪肉瘤.本文回顾性分析研究病人临床资料,结合复习文献,对脂肪肉瘤的诊断、病理分类、手术治疗及病人预后进行了讨论.
作者:李军;孙坚;陈万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修复腭裂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的正常语音功能,同时必须考虑到手术可能对上颌骨生长发育带来的不利影响[1].除术前后配以多科的综合序列治疗来预防和减轻腭裂本身和手术的不利影响之外,通过开展不同的外科修复模式或程序,也是有效减轻和避免消极因素,达到治疗目的的有效手段,并且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总结[2],其中不乏成功之典范.现结合本单位之经验,作一归纳与总结,以期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研究兴趣,积极探索提高腭裂整体治疗水平的方法.
作者:石冰;王晴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口腔上颌窦瘘多见于拔牙术后和上颌骨囊肿术后.用常规手术方法关闭大的瘘口,修复较困难.笔者1994~1998年,利用颊脂垫瓣对11例口腔上颌窦瘘的病人进行修复,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洪瑜;曾金表;黄婉灵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肌上皮癌又称恶性肌上皮瘤,肌上皮瘤属少见肿瘤,约占所有涎腺的1%,而肌上皮癌则属罕见肿癌.发病部位以腮腺为常见,以往文献报告的病例几乎均位于腮腺,王洁等报告的12例中,腮腺7例,腭部3例,颌下腺2例.我科收治的一例舌肌上皮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糜华泰;吴家末;朱明月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