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琳;仇丽鸿;曲柳;薛明;闫露
目的:探讨减阻牵张快速牙移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方法:20只Beagle犬随机均分为加力5、10、15d、加力15d保持10、90d 5组.于下颌骨两侧随机分别采用减阻牵张(实验组)和常规正畸方法(对照组)移动第一前磨牙.各组犬分别于预定时间测量牙移动距离并获取第一前磨牙牙周组织块.进行H-E、苦味酸-天狼星红、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牙移动及牙周改建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2组TGF-β1阳性表达分布区域相似,均于15d骨生成活跃阶段达到峰值,但加力各阶段实验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正畸方法相比,减阻牵张能明显增加移动牙张力侧牙周组织TGF-β1的表达,加速牙周组织改建.
作者:李宁;杨乐乐;彭早霞;李佩;李美静;陈曦;徐然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在高仿真环境中,采用电化学阻抗法分析纯钛种植材料的腐蚀性能.方法:以PBS液为对照组,细胞培养液为实验组,采用电化学分析仪测试钛在含血清蛋白体系中的电化学阻抗谱,利用EIS-Nyquist图、EIS-Bode图及等效电路的拟合分析,研究血清蛋白对钛的抗腐蚀性能的影响,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纯钛材料在细胞培养液中的氧化膜阻抗值(24.8±3.9)×105 Ω显著大于在PBS液中的阻抗值(6.7±0.8)×105 Ω (P<0.05).纯钛在PBS中低频区的相位角约为55°,而在细胞培养液中低频区的相位角约为75°.结论:机体环境中的血清蛋白能够影响钛金属在体液中的腐蚀性能.
作者:吕继新;翁维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氟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釉细胞活性的影响,为探讨氟斑牙的形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大鼠成釉细胞,在培养液中加入浓度为0、0.4、0.8、1.6、3.2、6.4 mmol/L的NaF溶液,培养24、48、72 h后,采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成釉细胞核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氟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NaF浓度为0.4、0.8 mmol/L时,对成釉细胞有促增殖作用;NaF浓度为1.6、3.2、6.4 mmol/L时,对成釉细胞的活性有抑制作用,随着NaF浓度的增加,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并且这种双向调节作用呈时间依赖性.②NaF浓度为0.4、0.8 mmol/L时,鲜见核破碎;NaF浓度为1.6、3.2 mmol/L时,存在核破碎,并且随着浓度的提高,核破碎的数量随之增加,即1.6 mmol/L浓度的NaF可引起成釉细胞凋亡,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的数量随之增加.结论:①氟对体外培养成釉细胞的增殖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②浓度超过1.6 mmol/L时,NaF诱导成釉细胞凋亡.
作者:马林;张颖;钟鸣;朱莉;张凯强;顾何锋;刘璐;张思宇;程睿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不同层次人群对南昌市海选的年轻美貌男女正侧面美学审美标准,以指导正畸临床工作.方法:从南昌市各大高校中海选的赣籍青年美貌男女中选出14名年轻美貌男生和15名年轻美貌女生,近期拍摄正、侧面近观照片.由10名口腔正畸医师和85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非口腔正畸专业人员独立对所有照片进行美学评判,分别选出各自心目中的美貌年轻男女各1名,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正畸医师对于青年男女面容美学评判存在明显差异,10名评判者结果差异极大,尤其对男生评判各不相同;非正畸专业人员对于年轻男女面容美学评判存在差异,但对于男生评判的统一性较女生高.具体来说,年轻人评判结果是男生13号、女生1号,年长者评判结果是男生7号、女生9号.男性评判者的结果是男生7号和13号、女生1号和9号,女性评判者的结果是男生13号、女生1号.结论:不论是正畸医师或非正畸专业人员,对于年轻男女面部美学评判标准均存在明显差异.提示正畸临床上对于矫治中患者面部的改善,应尊重患者及家属意见.
作者:曲靖;路瑆;葛红珊;刘维佳;支强;王迪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PTEN)在牙龈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66例牙龈癌(高分化31例,中分化20例,低分化15例)患者和15例癌旁正常组织的VEGF及PTEN的表达情况,应用SPSS 13.0软件包分析2种因子的表达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的阳性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组中VEGF的阳性率高,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VEGF与复发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PTEN与复发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VEGF与PTEN在牙龈癌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VEGF表达增加和PTEN表达降低可能在牙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共同发生作用.
作者:李敬东;梁锐英;赵艳萍;徐艳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检测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中EphA7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T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4例TSCC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EphA7的表达水平,结合随访数据,分析EphA7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参数、总体及无瘤生存期的关系.下调SCC9细胞系EphA7的表达水平,检测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和生存分析.结果:所有TSCC组织中均发现EphA7阳性表达,EphA7高表达与不伴淋巴结转移(P<0.05)、无血管浸润(P<0.05)、致密基质细胞炎症反应(P<0.01)以及女性(P<0.05)密切相关;与EphA7低表达患者相比,EphA7高表达组表现出更长的总生存期及无瘤生存期(P<0.05).下调EphA7表达的SCC9细胞侵袭、转移能力显著增高(P<0.05).结论:EphA7参与肿瘤恶性进程,影响患者预后,有可能作为TSCC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李丹;向彬;英晓霞;董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用共振频率分析法评价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的临床变化规律,探讨合适的加载时机及加载对微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上颌第一前磨牙减数并需要强支抗的正畸患者14例,分为延期加载组和择期加载组各7例.每例患者在上颌后牙左右颊侧牙槽骨区植入分体式微种植体各1颗,用Osstell种植体稳定性测量仪作共振频率分析,植入后即刻及每周记录微种植体的种植体稳定性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s,ISQ值).延期加载组在第12周加载150 g水平牵引力之前,选出ISQ值稳定的时间点,以此作为择期加载组的加载时机,施加同样大小的正畸力.2组患者均随访至16周,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28颗微种植体中,5颗在4周内发生松动而取出,剩余23颗在16周内保持稳定,其中12颗延期加载组微种植体的共振频率分析显示,ISQ值在植入即刻及第1周高(21.48±5.25),第2周到第5周逐渐下降,第6周后维持平稳(11.26±3.36).11颗择期加载组微种植体在第6周加载牵引力.从第6周至16周,2组微种植体无论加载与否,ISQ值均无显著变化,2组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松动微种植体的初始ISQ值显著小于菲松动组.结论:微种植体植入1周后稳定性下降,6周后趋于稳定.6周后加载正畸力对稳定性无影响,而初始稳定性差是微种植体失败的重要原因.
作者:范莉;缪喆;唐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系统评价并比较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和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预防Frey综合征的有效性.方法:检索2001-2013年间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所收录的有关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和(或)ADM预防腮腺良性肿瘤术后Frey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RCT).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RCT 16篇.Meta分析显示,采用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和术中植入ADM,术后Frey综合征的主观发生率分别降低71%和87%,客观发生率分别降低64%和85%.在主观发生率降低方面,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术中植入ADM比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能更为有效地降低术后Frey综合征的客观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本研究显示,腮腺良性肿瘤一般可通过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预防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而对于无法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者,同期植入ADM,同样能达到预防术后Frey综合征的目的.
作者:肖孟;石亮;刘云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采用头影测量极坐标方法,对美貌汉族青年男女软组织侧貌进行比较.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择某高校新人校大学生美貌志愿者62名(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1岁,男女各半)为研究样本,采用自然头位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以Bolton(Bo)点为极点,Bo-N线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分别测量男、女生颌面部软组织标志点的极坐标,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女样本各软组织标志点的极角项目值差异较小(P>0.05),无显著差异.线距项目值差异较大(P<0.01),差异显著.各标志点的极径与Bo-N的比值差异较小,无显著差异(P>0.05).Bo-Pos/Bo-Sn、Bo-LL/Bo-Pos比值差异较大,差异显著(P<0.05).结论:极坐标方法应用于头影测量,可准确整体描述样本颅面侧貌特征,美貌男女之间差异表现在颏部及上、下唇突度.
作者:王世兴;赵俊杰;冯妍;刘宗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改良Mulliken法功能性修复双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6例双侧唇裂患者,应用改良Mulliken法进行唇裂整复,术中在前唇设计窄的“领带”型人中结构;解剖复位侧唇口轮匝肌,重建口轮匝肌环;利用侧唇唇红组织重建唇珠.同期初步矫正鼻畸形,延长鼻小柱.结果:术后经0.5~2 a随访,所有患者无“三等份上唇”不良外观,超过80% (54/66)的患者上唇唇弓形态恢复自然,左右对称,人中宽度与正常相似.唇红丰满,唇珠大小适度,无口哨畸形,动静态外形良好.鼻底宽度正常、鼻孔形态对称,鼻小柱高度较术前延长,鼻尖形态基本满意.结论:利用改良Mulliken法功能性修复双侧唇裂,能有效纠正鼻唇畸形,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明;江宏兵;袁华;杜一飞;吴煜农;万林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运用锥形束CT分析下颌中切牙的根管数目和形态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筛选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150例患者的CBCT图像.其中,男79例,女71例,共295颗下颌恒中切牙,对根管的数目以及形态进行分析.结果:61%的下颌中切牙具有1个根管.具有双根管的下颌中切牙占39%,其中8.8%的牙有独立的2个根尖孔.结论:本组下颌中切牙具有双根管的比例为39%,与其他有关不同人种下颌中切牙双根管的研究结果一致.
作者:张露东;王海宁;朱亚琴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评价前导矫形联合固定矫治器矫治和单纯拔牙固定矫治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1例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伴下颌后缩的病例.其中,18例采用Ⅰ期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联合Ⅱ期固定矫治;13例采用传统的单纯拔牙后使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在治疗前、Twin-block矫治完成后以及全部固定矫治结束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利用Pancherz测量分析法进行分析,使用SPSS15.0软件包分别比较前导矫形组、单纯拔牙组治疗前后的组内差异以及2组的组间差异.结果:前导矫形组下颌骨长度增加并向前移动,上切牙相对于上颌骨的位置向后方移动,下切牙、下颌第一恒磨牙相对于下颌骨的位置均向前方移动,覆盖减小(P<0.05).单纯拔牙组上、下颌骨的位置、髁突位置及下颌骨的长度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在前牙覆盖的纠正中,前导组牙性因素占39.5%,骨性因素占60.5%,拔牙组牙性因素占86.9%,骨性因素占13.1%;在磨牙关系的纠正中,前导组牙性因素占44.9%,骨性因素占55.1%,拔牙组牙性因素占90.3%,骨性因素占9.7%.结论:前导矫形联合固定矫治与单纯拔牙固定矫治相比,在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患者中,疗效近似,但能更显著地改善患者的骨性侧貌.
作者:宫耀;于泉;李佩伦;汪虹虹;魏斌;沈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头颈部癌(head and neck cancer,HNC)接受放射治疗患者临床分离口腔念珠菌的菌株定植特征,为临床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60例HNC患者,于放疗前、放疗期间、放疗结束采用口腔含漱法取样,CHROMagar显色培养基、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进行分离培养鉴定,比较2组念珠菌的检出率和不同念珠菌种的检出量的差异.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60例HNC放疗患者中,54例出现口干和吞咽困难,50例产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adiation-induced oral mucositis,RIOM),18例感染口腔念珠菌病;60例HNC放疗患者放疗期间和放疗结束口腔念珠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6.7%和63.3%,较放疗前(26.7%)明显升高,具有显著差异(x2=18.320,P<0.001);54例临床分离株以白念菌为主(n=42),其次是近平滑念珠菌(n=6)、热带念珠菌(n=4)和光滑念珠菌(n=2);放疗患者口腔念珠菌致病菌的检出率量为30%,定植菌占46.7%.结论:HNC放疗患者口腔念珠菌的定植率明显升高,念珠菌感染可能是RIOM发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张媛媛;李爱芹;王宁宁;刘莉娜;崔继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 (5-aza-Dc)对舌癌细胞株SCC-4中抑癌基因RECK基因甲基化水平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5-aza-Dc处理舌癌细胞株SCC-4,72 h后,以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SCC-4细胞RECK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SCC-4细胞RECK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蛋白质表达,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检测侵袭能力.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SP检测未处理组细胞RECK基因呈高甲基化状态,经5-aza-dC处理后甲基化得到逆转.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不同浓度5-aza-dC处理SCC-4细胞72 h后,相对mRNA表达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Western印记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浓度5-aza-dC组的RECK蛋白表达相对水平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SCC-4细胞的侵袭力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降低.结论:5-aza-dC可逆转舌癌SCC-4细胞中RECK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并恢复RECK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降低其体外侵袭能力.
作者:蒋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利用等离子体电解氧化技术,在纯钛表面制备不同锌含量的钙磷活性涂层,比较纯钛表面不同锌含量活性涂层的理化性能差异及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Pg)及伴放线放线杆菌(A.actinomycete mcomitans,Aa)抗菌性能的影响.方法:在等离子体电解氧化的电解液中,每组各加入0.08 mol/L钙和0.06 mol/L磷,再分别向各组加入0.01、0.03、0.05 mol/L锌处理纯钛片,制成低、中、高3种不同锌含量的钙磷活性涂层,以不加锌组作为对照组.利用电子万能测试机检测涂层与钛基底的结合力,扫描电镜(SEM)观察钛片表面形貌,X线衍射(XRD)分析材料表面晶相结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材料表面化学组成及元素成分.材料表面培养Pg和Aa后,应用扫描电镜和贴膜法评价锌含量与抗菌性能的关系.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锌含量的提高,涂层的孔径及粗糙度随之增加;低锌组结晶优于高锌组;低锌组HA和Zn3P2含量较多,高锌组ZnO含量多.扫描电镜观察,随着锌含量的提高,材料表面Pg和Aa细菌数量逐渐减少,高锌组部分细菌出现裂解、坏死.通过贴膜法观察,随着锌含量的提高,材料表面Pg和Aa细菌数量逐渐减少,且4组间差异显著.结论:锌含量的变化会改变涂层的理化性能.高含量锌的钙磷涂层,抗菌性能佳.
作者:王丹宁;江鹭鹭;张伟;何晶;商亚微;赵宝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联合培养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the apical papilla,SCAPs)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对牙髓组织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使用α-MEM培养基和成骨、成脂、成神经诱导培养基处理SCAPs,采用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βⅢ-Tubulin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SCAPs的成脂、成骨和神经向分化能力.取单独SCAPs、HUVECs细胞以及联合培养SCAPs和HUVECs细胞进行小管形成实验,分别在3、6、9h检测各组小管形成的长度、节点数目和结合区面积.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SCAPs形成了更多的矿化结节、红色脂滴和神经样细胞.小管形成实验结果表明,联合培养组细胞可以更快地形成类血管状结构,差异显著.结论:SCAPs具有成骨、成脂和神经向诱导分化能力,联合培养SCAPs和HUVECs可以加速血管结构的形成.
作者:袁长永;王鹏来;张成飞;刘宗响;罗三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金属蛋白酶解离素28(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28,ADAM28)反义核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增殖、分化、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基因转染、四甲基唑蓝(MTT)比色法、酶动力学法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ADAM28反义核酸转染HGFs后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采用SPSS16.0软件包中的SNK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DAM28 AS-ODN组HGFs的增殖活性显著降低.AS-ODN组HGFs处于S期的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S-ODN组和未转染组,G2+M期的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未转染组,AS-ODN组的细胞增殖指数(PI=S+G2M)显著低于其他2组,差异显著.AS-ODN组碱性磷酸酶(ALP)分泌活性、凋亡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结论:ADAM28反义核酸可显著抑制HGFs的增殖,并影响细胞周期的变化,促进其分化,显著诱导HGFs的凋亡.
作者:赵征;魏立;李露嘉;叶勇;黄征难;杨海青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羟基磷灰石/凝胶纳米支架(HAP-GEL)复合成骨细胞修复兔颅骨缺损进行组织学评价.方法:将HAP-GEL新型仿生复合物与成骨细胞联合培养,制备兔颅顶骨骨缺损模型,植入HAP-GEL复合成骨细胞,空白骨缺损为阴性对照,自体颅骨为阳性对照.于术后4、8、12周,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或CT以及组织学观察分析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术后4、8、12周,影像学评估空白缺损均为明显透射影,HAP-GEL复合成骨细胞与自体颅骨修复均为高密度影,骨缺损中央密度接近周围正常骨组织,缺损边缘略显模糊.组织学观察,随着时间延长,材料降解且有新生骨小梁产生.结论:HAP-GEL支架复合成骨细胞在兔颅骨缺损中诱导新骨组织生成,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作者:耿海霞;郭秀娟;钱君荣;封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河南地区腭裂术后患者与舌位关系密切的异常语音构音特点及元音共振峰值的分析,揭示河南地区腭裂术后患者病理性语音的声学特点.方法:采集100份正常语音样本(正常语音组)及121份腭裂术后患者的语音样本(腭裂语音组),根据录音资料得出患者的异常构音情况,经计算机语音工作站(computer speech lab,CSL)对2组语音样本的6个元音(a、o、e、i、u和ü)的前3个共振峰频率值(F1、F2、F3)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腭裂语音组的异常语音出现率按构音点分别为舌尖前音占21.9%.舌尖中音占5.2%,舌尖后音占21.6%,舌面音占19.2%,舌根音占12.9%,舌前背音占6.6%;正常语音组与腭裂语音组在元音/a、o、e、u/的第二共振峰(F2)数值统计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组在元音/i、ü/的第二共振峰(F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元音/a、o、e、i、u/的第一共振峰(F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除元音o外,第三共振峰(F3)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河南地区腭裂术后异常语音患者的异常音,主要出现在辅音中的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及舌面音;河南地区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患者发音时与正常人相比,开口度方面无明显异常,主要是软腭上抬不足、舌尖上翘过高、r化音过重.
作者:黄莹莹;李新明;赵军方;李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复杂多变,双根管、多根管都有一定的发生率,临床医师应熟悉掌握其根管系统的正常解剖及其可能出现的变异.本文报告2例左下颌第一前磨牙双根管(2-2型,Verlucci分类)及多根管(1-3型,Verlucci分类)变异,可分为颊根、舌根及位于两者之间的正中根管,并结合相关文献,对下颌第一前磨牙双根、多根的诊断及探查进行分析,以期减少根管遗漏,确保完善的根管治疗.
作者:于晓斐;孙培;张慧;邓婧;曹颖秀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