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倩倩;葛少华;闫香珍;杨丕山
目的:分析牙根纵裂患牙的咬合特征,观察牙根纵裂患牙的牙体磨耗情况,并从(牙合)学角度探讨牙根纵裂的病因及咬合异常、牙体磨耗与牙根纵裂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牙根纵裂的患者277例,患牙309颗,对其牙周情况、(牙合)面磨耗及形态、(牙合)接触区、(牙合)干扰或(牙合)创伤及X线片进行评价,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牙根纵裂多发生于40~60岁患者第一磨牙的近中根或近中颊根,患根牙周组织破坏明显大于无纵裂的牙根,形成局限性牙周袋.患牙(牙合)面磨耗严重,出现非工作尖高陡,工作尖磨平,深(牙合)面凹及远中边缘嵴低平等改变.牙根纵裂的程度与深(牙合)面凹的部位有关.患牙存在(牙合)干扰或(牙合)创伤,并存在咬合不协调的易感因素.结论:本组患者牙根纵裂的发生与咬合异常和牙体磨耗有关,患牙(牙合)关系改变,导致过大的(牙合)力与异常方向的(牙合)力,可能是牙根纵裂发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戴丽霞;童万良;郭金陵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利用CT原始数据建立一个包含骨缝的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为唇腭裂颅上颌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建模依据.方法:选择1例替牙期单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进行颅面部螺旋CT扫描,利用所得CT原始数据、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和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建立一个颅上颌复合体的三维几何模型,再导入Solidworks三维CAD软件中,进行颅面部12条骨缝的切割和建模,后在自编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和赋予材料属性.模拟临床条件,在所建模型上施加上颌前牵引力,分析颅上颌各骨性结构的位移及骨缝应力分布情况,并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建立了一个包含骨缝并具有生物力学特征的颅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模型由206 753个单元和260 662个节点组成.模型的几何相似性和有效性好,可被用于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结论:应用CT薄层扫描数据结合相关工程软件,是一种有效的建立含骨缝唇腭裂颅上颌有限元模型的方法.
作者:吴志芳;雷勇华;李文杰;廖胜辉;赵子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不植骨的情况下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8-2011年杨思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例上颌磨牙缺失、施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进行修复时和修复完成6个月后种植体的存留率,分析人工骨移植在上颌窦内提升术中所起的作用.结果:8例上颌磨牙缺失患者在不植骨的情况下,进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植入XIVE种植体14颗,修复时有1颗种植体因未形成骨结合而取出,修复完成后6个月复诊时,无种植体脱落,种植体存留率达92.9%.结论:不植骨并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6个月内能获得较高的存留率,接近文献报道的植骨并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中种植体的存留率.
作者:华楠;伊光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CSD)是一种由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BH)引起的以自限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多有被猫抓、咬伤史.本文报告1例伴淋巴结肿大及全身高热的猫抓病性颈淋巴结炎患者,并通过相关文献复习,介绍CSD的病原学及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病理及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作者:王兴;孟箭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萎缩性舌炎的病因,探索萎缩性舌炎与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7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213例萎缩性舌炎的病因,检测2010年9月-2011年8月新纳入的萎缩性舌炎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及血细胞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213例萎缩性舌炎患者中,45.5%(97/213)与大细胞性贫血或红细胞巨幼变有关;新纳入的72例患者中,69.4%(50/72)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维生素B12缺乏组患者平均血清叶酸水平高于维生素B12正常组.结论:维生素B12缺乏是导致大细胞性贫血及萎缩性舌炎的共同病因,也是引起萎缩性舌炎的主要原因,萎缩性舌炎可能是维生素B12缺乏的早期表现.
作者:朱敬慈;王宇峰;盛净;陈福祥;唐国瑶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高强纤维牙周夹板固定重度牙周炎松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30例重度牙周炎患者的104颗患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15例,58颗患牙)和对照组(15例,46颗患牙).实验组在基础治疗后,以高强纤维牙周夹板固定松动患牙;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后,以结扎丝牙周夹板固定松动患牙,经过3个月~1 a的临床观察,检查记录松动患牙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程度(attachment loss,AL),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和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4项牙周指标,以及固定夹板的完好率.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固定6个月后,PD、AL较固定前显著改善(P<0.05);SBI、PLI在固定3、6、12个月后,与固定前比较无显著差异.对照组固定6个月后,PD、AL较固定前显著改善(P<0.05),SBI、PLI在固定6个月后高于固定前(P<0.05).固定后3个月,牙周各项指标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固定6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D、AL无显著差异,对照组的SBI和PLI较实验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强纤维牙周夹板用于重度牙周炎松动牙固定疗效确切,对维持牙周健康有利,不妨碍菌斑控制.
作者:徐婕;徐斌;宋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应用锥形束CT研究根管预备前、后的管间峡区出现率及分型,并探讨锥形束CT在管间峡区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66颗离体单根双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预备前及预备后,经锥形束CT扫描.记录并比较根管预备前、后管间峡区的出现率及形态.采用SPSS13.0软件包中的x2检验分别比较根管预备前和预备后根尖0~6 mm区域内每1 mm区域的管间峡区(完全峡区和部分峡区)出现率,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根管预备前、后根尖0~6mm区域内的管间峡区(完全峡区和部分峡区)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根管预备前后单根双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0~6 mm区域内不同横截面的管间峡区出现率不同(P<0.05),以根尖1 mm处低,6 mm处高;部分峡区比例高于完全峡区(P<0.05).根管预备后,根尖0~6 mm区域内管间峡区的出现率显著减少(P<0.05),但完全峡区所占比例增加.结论:锥形束CT可较精确地观察根管预备前、后管间峡区的结构变化,是研究管间峡区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朱丽娜;钱文昊;洪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实验性大鼠牙移动过程中,加力不同时间及力值后,香草酸瞬时亚型1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1,TRPV1)和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在牙周膜中的表达规律,进而探讨两者在正畸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组共11组,每组6只.实验组大鼠施50 g力后,分别于4h、8h、1d(1d组据力值大小增加30、50、80 g 3个亚族)、3d、5d、7d、14 d,随机处死6只,切取牙周膜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观察各组大鼠牙周膜内TRPV1和IL-1α mRNA的表达.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力值,牙周膜内TRPV1和IL-1α在加力4h后升高,1d时到达峰值,7d后下降至正常水平.牙周膜内TRPV1和IL-1α的表达随力值增加而升高.结论:在生物机械力的诱导下,牙周膜内TRPV1和IL-1α的表达与加力时间及大小呈现规律性变化,提示TRPV1和IL-1α与正畸疼痛存在一定联系.
作者:高宇男;周洪;朱永进;乔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止泰”胶质银止血明胶海绵预防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术后干槽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需行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术的976例患者的1350颗牙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用“止泰”胶质银止血明胶海绵填塞拔牙窝,B组用吸收性止血明胶海绵蘸碘仿粉填塞拔牙窝,C组不填塞任何物质,观察3组患者拔牙术后干槽症发生率的差异,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拔牙后干槽症的发生率A组为0.44%,B组为2%,C组为4.44%.A组、B组与C组比较,干槽症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泰”胶质银止血明胶海绵预防下颌阻生智牙拔除后干槽症的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作者:王耀钟;官群立;李雅馨;郭吉来;姜玲;贾暮云;邓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erbB3结合蛋白-ebp1、E-钙黏蛋白(E-cadherin)、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探讨其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二步法检测33例SACC组织标本(肿瘤组)和33例相应癌旁唾液腺组织中ebp1、E-cadherin、ICAM-1、MMP-9的表达.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ACC的ebp1阳性表达率为84.8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6.97% (P<0.01).Ebp1阳性表达率与年龄、性别无关,与病理分型、侵袭和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其中,腺管型ebp1的表达显著高于坏死型;Ⅰ-Ⅱ期组ebp1表达显著高于Ⅲ-Ⅳ期组,转移组ebp1阳性率低于无转移组(P<0.05).SACC中ebp1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851,P<0.01),与MMP-9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364,P<0.05).结论:Ebp1阳性表达与SACC临床进展、预后密切相关.Ebp1的下调可能促进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与发展,可考虑作为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作者:骆一西;孙健;余优成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构建并鉴定含有人骨形成蛋白2(hBMP2)及神经生长因子(hNGF)目的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方法: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将新霉素抗性基因(Neo)从载体pLentiTrident1-EGFP-Neo切下,插入pLentiTrident1空载体的相应多克隆位点上.构建出含新霉素抗性的表达载体.采用PCR扩增得到hBMP2与hNGF的目的片段,通过多克隆位点将2个目的基因插入表达载体.对该重组载体进行酶切鉴定、PCR鉴定以及DNA序列测序分析.结果:通过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Trident1-hBMP2-Neo-hNGF)构建成功.结论:成功构建了hBMP2与hNGF的共表达慢病毒载体.为研究神经因素在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韩倩倩;葛少华;闫香珍;杨丕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建立种植前牙槽嵴保存的动物模型,观察应用组织工程骨进行牙槽嵴保存的效果.方法:抽取Beagle犬骨髓,体外分离培养、成骨诱导、扩增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准备活性磷酸钙骨水泥(active porous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A-PCPC),体外构建骨髓基质细胞/活性磷酸钙骨水泥复合体(BMSCs/A-PCPC)的复合物.拔除4只Beagle犬双侧下颌第二、三、四前磨牙,随机选取一侧植入BMSCs/A-PCPC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作为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自体骨组、单纯A-PCPC组).于术后ld及术后4、12周进行X线片观察及CT扫描分析.并于12周时取牙槽窝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4周X线片观察,BMSCs/A-PCPC复合物组较单纯A-PCPC组、自体骨组密度高.12周时硬组织切片检测,BMSCs/A-PCPC复合物组成骨活性高于其他各组.螺旋CT分析结果显示,各组牙槽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吸收.12周时,A-PCPC组牙槽嵴高度的减少值较对侧的单纯A-PCPC组、自体骨组、空白组牙槽显著降低(P<0.05).结论:建立的种植前牙槽嵴保存的动物模型合理可行,BMSCs/A-PCPC复合物可以作为种植前牙槽嵴保存的组织工程骨材料.
作者:韩雪松;李秀娟;黄远亮;朱国光;游素兰;谭鸾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兔下颌骨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体外分离、培养并对下颌骨来源的BMMSCs进行鉴定.为骨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取兔下颌骨中的骨松质,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取P2或P3代BMMSCs进行检测.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计算克隆形成率;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多向诱导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标记.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细胞经传代后形态一致,呈梭形或三角形;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下颌骨BMMSCs经历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克隆形成率为37%;成骨及成脂诱导形成钙结节及脂滴,茜素红及油红O染色呈阳性;成骨骼肌诱导desmin抗原标记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所获得的下颌骨BMMSCs纯度较高.CD90和CD146表面标记阳性率分别为98.7%、98.1%.结论:从兔下颌骨分离的BMMSCs纯度较高,有强大的自我复制、增殖特性和体外多向诱导分化潜能,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李松;郭延伟;王占义;宁兆荣;房殿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3种牙科金属材料(金合金、纯钛、镍铬合金)浸提液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细胞毒性及凋亡相关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3种牙科金属材料引起细胞凋亡的可能通路.方法:以金合金(A组)、纯钛(B组)、镍铬合金(C组)的浸提液(每组8个样本)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D组),以铜合金作为阳性对照(E组).采用MTT法在细胞水平评价3种牙科金属材料的细胞毒性,采用RT-PCR在分子水平上检测3种牙科金属材料浸提液对L929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8、-9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实验组细胞毒性均为0级.镍铬合金组caspase-3mRNA与caspase-9mRNA的表达与其他实验组、阴性对照及阳性对照组间差异显著,镍铬合金组caspase-3蛋白与caspase-9蛋白的表达与其他实验组及阴性对照组间差异显著,各组caspase-8mRNA及蛋白的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金合金与纯钛浸提液对小鼠L929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无显著诱导作用;镍铬合金诱导小鼠L929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mRNA、caspase-9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可能通过线粒体通路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孟贺;李秀梅;徐艳丽;梁锐英;吴文慧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2种根管预备系统一次性根充法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术后反应及远期疗效.方法:98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随机分为2组.一组使用镍钛器械进行根管预备;另一组使用不锈钢锉进行根管预备.根管预备后,即刻根充,一次性完成根管治疗.比较2组术后1周发生的肿痛情况及18个月后的远期疗效.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镍钛器械组术后反应严重的比率为16.32%,不锈钢器械组术后反应严重的比率为38.77%,2组术后严重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个月后远期疗效,镍钛器械组治疗成功率97.96%,不锈钢组成功率为95.9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镍钛器械一次性根充法治疗慢性根尖周炎,术后反应小于不锈钢器械,远期疗效较好,减少了患者就诊次数,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卓君;何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拍摄锥形束CT(CBCT)结合Simplant软件,研究江苏地区汉族人群中上颌窦窦间隔的解剖学变化,为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和手术指导.方法:选取424例研究对象的上颌窦CBCT影像资料,将获取的Dicom文件数据导入到Simplant软件中,通过三维重建,测量分析上颌窦间隔的发生、位置、高度、方向及形态学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24例研究对象中,190例有上颌窦间隔,发生率为44.81%;90例出现多个窦间隔(21.23%);87例双侧上颌窦同时出现窦间隔(20.52%);在所测的848个上颌窦中,277个出现窦间隔,发生率为32.67%;窦间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及牙缺失无关.窦间隔主要出现在上颌窦中部,占59.94%;平均高度右侧(5.90±3.65) mm,左侧(5.54±2.87) mm;平均长度右侧(8.15±2.40) mm,左侧(7.88±2.73) mm.结论:江苏汉族人群中,44.81%出现上颌窦间隔;CBCT能全面而准确定量分析上颌窦窦间隔的解剖结构,为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对手术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俊;周芷萱;袁志瑶;袁华;孙超;陈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结合文献,回顾分析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通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查询2000-2007年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病例.对所有入组病例的临床表现、术前检查、术前诊断、手术所见、手术方式进行列表分析.结果:资料完善的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病例有19例.所有病例仅3例在术前诊断为神经鞘瘤,诊断准确率为15.8%.其中,2例通过细针穿吸活检明确,1例通过临床检查明确.从肿瘤发生部位看,神经鞘瘤发生于面神经走行全程,其中,发生于总干者8例,占42.1%.19例病例中,12例从囊膜内摘除肿瘤,其中2例出现神经断裂,进行神经吻合;6例合并神经切除,其中1例未行神经修复,5例进行同侧耳大神经移植修复;l例仅做肿瘤部分摘除.随访15~7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但所有病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面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术前确诊率较低,有赖于术前(或术后)病理检查.不论何种治疗方式,对面神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
作者:林群久;史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是一种少见的唾液腺肿瘤,局部转移率低,全身转移更为罕见,预后良好.本文报告1例腭部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伴颈淋巴结及全身多处广泛转移病例,并结合有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例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讨论.
作者:卢新华;竺涵光;刘海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为了让口腔医学生尽早了解医疗环境、医患沟通、医患关系,安排医学生进行早期接触临床.在口腔预防医学教学实践中,选择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医患沟通.在分组以及临床诊疗中提供注意事项,有助于医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达到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目的.通过早期接触口腔预防医学临床,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陶丹英;束陈斌;潘瑛;冯希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口服携带HIV tip30与人IFN-γ基因减毒沙门菌(SL7207)基因治疗舌癌荷瘤裸鼠的疗效.方法:4周龄BALB/c雄性裸鼠25只,随机分为PBS对照组、单纯SL7207组、携带人IFN-γ基因SL7207-pCI-IFN治疗组、携带HIV tip30基因SL7207-pCI-tip30治疗组和同时携带HIV tip30与人IFN-γ基因SL7207-pCI-tip30/IFN联合治疗组5组.裸鼠下颌下区皮下接种人舌癌Tca8113细胞10 d后,口服相应治疗菌,每周1次,共3次.测定瘤体积及瘤重变化,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IFN-γ、Tip30的表达,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生长曲线、动物累积生存率及肿瘤抑瘤率指标均显示,PBS对照组肿瘤呈进行性生长;单纯SL7207组显示一定抑瘤效果(P<0.05);携带人IFN-γ基因SL7207-pCI-IFN治疗组和携带HIV tip30基因SL7207-pCI-tip30治疗组均具有较好疗效(P<0.05),但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ip30和IFN联合SL7207-pCI-tip30/IFN治疗组疗效好(P<0.01).表明Tip30和IFN联合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口服携带不同目的基因重组菌的肿瘤组织内相应蛋白高表达.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发现,转tip30基因的肿瘤细胞基因组DNA表现出凋亡DNA“阶梯状”条带.结论:口服重组减毒沙门菌具有体内瘤体转基因的能力,而且可使同时携带的HIV tip30与人IFN-γ 2个目的基因同时达到瘤体细胞内表达,发挥协同抗瘤作用,为舌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江中明;殷新民;俞越;缪亮;危薇;周延;殷雪萌;吴莹莹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