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局部小切口入路治疗颧眶区骨折32例报道

王双义;杨静;代继红

关键词:局部小切口, 颧眶区骨折, 内同定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小切口人路治疗颧眶区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颧眶区骨折患者,根据骨折位置及类型,选择睑缘下切口、眉弓外侧切口、颧弓上横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上颌窦入路或原伤口中的2种或2种以上的入路切口,相应局部小切口处暴露骨折线,复位后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3~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除1例出现眼睑轻度外翻畸形,2例发生暂时性面神经颞支功能障碍外,其余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颜面部无明显瘢痕,眼球功能完全恢复,开口度明显改善,面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高度和宽度.双侧颜面对称.结论:局部小切口手术人路治疗颧眶区骨折刨伤小,能恢复面部外形和功能,术后并发症少.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前方牵引加推磨牙远移治疗反(牙合)伴牙列拥挤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加推磨牙远移治疗反(牙合)伴牙列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前方牵引加推磨牙远移矫治器装置,对60例生长发育期以上颌后缩为主要表现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治,分别于戴矫治器前(T1)、拆除矫治器后(12)及矫治器拆除后1a(T3)取模型以及拍摄头颅侧面定位片测量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60例患者治疗前上牙弓长度严重不足,牙列拥挤,而治疗后牙弓长度明显加长,拥挤解除,治疗前后牙弓长度差异显著(P<0.01),面型改善明显.治疗完成时和矫治器拆除后1a,牙弓长度无显著差异,未出现磨牙区牙列拥挤.结论:前方牵引加推磨牙远移可明显增加牙弓长度,解除牙列拥挤.

    作者:梅玉新;钱敏;王俊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切牙的牙根表面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利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建立犬上切牙压低移动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压低移动牙牙根表面结构的变化.方法:9只犬随机分为5组,其中Ⅰ组为对照组,1只犬,未施加牵引力;Ⅱ、Ⅲ、Ⅳ、Ⅴ组每组2只,在上颌两侧第二切牙牙根和第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切牙和第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时处死动物,完整拔出实验牙,制作扫描电镜标本,观察其牙根表面形态的变化.结果:Ⅱ组在牙根尖表面可见小的吸收陷窝,较浅,面积局限;Ⅲ组在接近根尖1/3处可见融合的吸收陷窝,未见牙本质暴露;Ⅳ组在根尖1/3与根中1/3交界处可见吸收深达牙本质的陷窝,且面积广泛;Ⅴ组牙根吸收停止,吸收凹陷变浅,底部变平.结论:在持续的压低力作用下,随着施力时间的延长,牙根的吸收由根尖部向牙颈部扩展,且逐渐加重.停止加力后,吸收牙根明显修复.

    作者:卢嘉静;祁涛;葛振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院级基金建设绩效分析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院级基金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以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为例,对院级基金绩效作出评价,并提出管理建议.方法:运用文献调查和专家咨询法制定院级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Excel2003和SPSS11.0软件包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探讨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并筛选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建立了一套15个指标的院级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并对133项院级基金课题作出评价;科研产出分析表明,院级基金对医院科研产出发挥着持续而稳定的贡献.统计学分析表明,研究者学历对科研产出有显著影响.结论:院级基金在抚育科研项目、科研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院级基金课题应执行全过程管理,严格立项和建立中期考核的管理机制.设立院级成果奖励等激励制度.

    作者:施培凤;鲍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HA涂层-多孔TiO2-钛基体梯度涂层对MG63的影响

    目的:评价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与离子束辅助沉积(ion beam assisted deposition,IBAD)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对钛种植材料表面微形态及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IBAD技术,在MAO钛材料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将钛种植材料按照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分为机械抛光组(S0)、MAO组(S1)和MAO与IBAD相结合组(S2),以S0作为对照组.利用表面形貌仪分析3组材料表面形貌及粗糙度,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黏附铺展状态:采用MTT法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检测不同处理方法对材料成骨活性的影响.所得数据利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S2组材料表面粗糙度略小于S1组;复合培养5d后,S2组细胞增殖水平显著高于其他2组;10d后,2粗糙组ALP活性显著高于S0组.结论:MAO与IBAD技术相结合,在MAO表面制备HA活性层,能够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促进成骨细胞的矿化.

    作者:张翀;赵宝红;赵震锦;邓春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ProTaper锉预备S形弯曲模拟根管形态变化的连续观察

    目的:观察手用ProTaper各号锉在预备S形树脂模拟根管中,不良根管形态在根管预备各阶段的产生情况.方法:选用15个S形树脂模拟根管,分别用手用ProTaper的各号锉按使用说明书进行预备,采集并储存S1,S2,F1,F2和F3预备完后的根管图像,将其依次分为S1、S2、F1、F2和F3组.将同一根管在各组的图像分别与其未预备的根管图像进行重叠,观察各组根管不良形态(包括危险区,台阶,肘形.根尖拉开,侧穿,未预备区域)产生的例数和种类.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四格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未预备区域的面积在预备过程中逐渐减小,但直到预备完成.未预备区域仍然存在.危险区、肘形和根尖拉开的发生率在修形锉预备初(F1组)分别为15/15、11/15、4/15,显著高于在成形锉预备末(S2组)(分别为2/15、0/15、0/15)(P<0.001);直到F2组开始有台阶的产生,F3组台阶的出现显著增高;各组均未观察到侧穿的发生.结论:手用ProTaper锉预备S形树脂模拟根管,根管不良形态主要始于修形锉预备后;未预备区域的始终存在.提示在根管预备过程中使用大量冲洗液冲洗和在预备后的根管内封药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夏凌云;冷卫东;毛敏;杨国彪;项勇刚;陈新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苦参碱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黏附侵袭抑制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CC-M细胞系,MTT法测定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黏附试验和Matrigel侵袭实验.研究苦参碱注射液及其不同浓度对ACC-M细胞黏附及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苦参碱注射液浓度在0.25、0.50、0.75、1.00 mg/mL时,对ACC-M细胞均有一定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不同浓度苦参碱注射液处理ACC-M细胞24h后,其体外黏附和侵袭能力呈剂量依赖性下降.经苦参碱(0.75 mg/mL)作用后,ACC-M细胞的E钙黏素(E-cad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一定浓度的苦参碱可以抑制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降低细胞黏附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E-cad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赵军方;李新明;谢卫红;王海斌;方政;李青川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常温流动牙胶根管充填效果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常温流动牙胶根管充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的314颗恒牙,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以常温流动牙胶+牙胶尖充填根管,对照组以Endomethasone糊剂+牙胶尖充填根管,比较2组在充填时间、X线片根充效果以及充填术中、术后疼痛的反应情况.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实验组根管充填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X线片充填效果以及充填术中、术后疼痛2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常温流动牙胶根管充填方法简便,充填效果与现有的冷侧压方法无统计学差异,可作为临床备选方法.

    作者:王津;姬爱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壳聚糖基温敏水凝胶对牙周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目的:评价壳聚糖一壳聚糖季铵盐/甘油磷酸(CS-HTCC/GP)温敏水凝胶对3种牙周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CS-HTCC/GP温敏水凝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的小抑菌浓度(MIC)和抑菌环直径.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CS-HTCC/GP温敏水凝胶对牙周常见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与抗菌剂联合后,无论是水凝胶基质还是抗菌剂,抑菌活性均明显增强.结论:CS-HTCC/GP温敏水凝胶不仅作为药物载体参与组成局部药物释放系统,同时作为活性因子参与抑菌过程.

    作者:吉秋霞;邓婧;于新波;徐全臣;许晓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B淋巴细胞对牙周致病菌免疫反应及骨细收因子RANKL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评价B淋巴细胞与牙周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a)发生免疫反应过程中核因子-KB受体活化配体(RANKL)的表达,探讨B淋巴细胞是否参与Aa引起的牙周骨吸收.方法:采用RT-PCR方法测定大鼠脾细胞中第1和7d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大鼠脾细胞中B细胞表达RANKL IgG阳性细胞的百分数.应用TRAP法评价B淋巴细胞对破骨细胞分化的诱导潜力.实验结果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在无Aa抗原刺激的条件下,大鼠脾细胞培养1d和7d的TNF-α及IL-4表达水平均升高,IL-10、RANKL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加入Aa组培养1d时,TNF-α的表达显著增加,7d后,IL-4、IL-10及RANKL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增加;B细胞的百分数以及表达RANKL的IgG阳性细胞百分数与不加Aa组相比显著增加;Aa免疫组加入Aa培养后,表达RANKL的IgG阳性细胞百分数增加显著高于非免疫组.Aa免疫组的B淋巴细胞与RAW 264.7细胞共同培养后,TRAP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增加(P<0.01);加人人OPG-Fc培养,可显著抑制TRAP阳性细胞的形成(P<0.05).结论:B淋巴细胞经特异性抗原Aa活化后,通过上调RANKL的表达,增加对破骨细胞分化的诱导潜力,参与牙周骨吸收.

    作者:林晓萍;韩晓哲;魏巍;Martin A.Taubman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诊断和手术方法选择

    目的:探讨创伤性颢下颌关节强直的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分析2006年3月-2008年8月年间诊治的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采用改良术式(保留关节盘或髁突)治疗的患者14例,年龄7~23岁,中位年龄17.5岁,病程平均6.5a,术前平均开口度约0.46cm.根据冠状CT显示的关节强直中内侧有无假关节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5例7侧采用去除外侧融合骨而保留内侧假关节的内侧关节成形术(MA),Ⅱ型5例6侧采用沿原关节间隙凿开的原位关节成形术(NPA).术后随访3~32个月并复查CT,从临床和影像学2方面评价手术效果.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CT显示Ⅰ型7例9侧,Ⅱ型5例5侧.术后随访开口度平均3.12cm,CT显示髁突形态满意.对14例关节强直手术前、后开口度进行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意义;对内侧关节成形术和原位关节成形术2种手术方法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Ⅰ型是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所特有的和较常见的类型.内侧关节成形术和原位关节成形术损伤小、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乔永明;李新明;韩新光;何巍;王海斌;谢卫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局部小切口入路治疗颧眶区骨折32例报道

    目的:探讨局部小切口人路治疗颧眶区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颧眶区骨折患者,根据骨折位置及类型,选择睑缘下切口、眉弓外侧切口、颧弓上横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上颌窦入路或原伤口中的2种或2种以上的入路切口,相应局部小切口处暴露骨折线,复位后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3~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除1例出现眼睑轻度外翻畸形,2例发生暂时性面神经颞支功能障碍外,其余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颜面部无明显瘢痕,眼球功能完全恢复,开口度明显改善,面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高度和宽度.双侧颜面对称.结论:局部小切口手术人路治疗颧眶区骨折刨伤小,能恢复面部外形和功能,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王双义;杨静;代继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根充主牙胶尖对侧压深度和根尖微渗漏的影响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主牙胶尖充填离体后牙弯曲根管后侧压针首次侧压深度及根尖渗漏的葡萄糖量.探讨主牙胶尖大小对侧压的有效性和根尖微渗漏的影响.方法:选用后牙单弯曲单根管牙根66个,随机分为7组,各组主牙胶尖分别为A组(11颗):0.06°/25#;B组(11颗):0.06°120#;C组(11颗):0.04°130#;D组(11颗):0.04°/25#;E组(11颗):0.02°/25#;F组(5颗):阳性对照组,AH-PLUS根管糊剂;G组(6颗):阴性对照组.完整的牙.A~E组用冷牙胶侧方加压法充填,记录NiTi侧压针首次进入根管的深度,并于第1、2、4、7、10、15、20、30天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从冠方向根方渗漏的葡萄糖量.实验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根管工作长度与NiTi侧压针首次侧压深度之差D组显著小于A、C组(P<0.05),E组显著小于A、B、C组(P<0.05),而其余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根尖渗漏的葡萄糖浓度显著高于其余6组(P<0.05),而5个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与阴性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选用小锥度主牙胶尖充填的弯曲根管侧压针首次进入的深度深,但其短期内根尖的封闭性并无优势.

    作者:刘柳慧;谢晓莉;陈敏憨;殷凌云;张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遗传性乳光牙本质病的家系调查及修复方法

    目的:了解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又名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GI-Ⅱ)的遗传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调查在上海发现的1例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患者的家系成员,进行系谱分析.对先证者作金瓷修复体治疗,并调查该家系受累者的修复情况.结果:该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家系中,患者连续5代出现,子代患病率接近50%.该家系子代义齿修复率90%,修复方式包括金瓷修复体和可摘局部义齿,以金瓷修复体为主,修复后美观和咀嚼功能良好.结论: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家系发病率高,金瓷修复体能达到预防牙体磨损和崩裂、恢复美观和咀嚼功能的效果.

    作者:甘红;张修银;许晓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色彩识别机械训练系统对比色准确性的影响

    目的:评价采用TTB色彩识别机械训练系统进行色彩识别训练对观察者比色准确性的影响及对比色板色标颜色与非标准色标颜色识别准确性影响的差异.方法:采用TTB色彩识别机械训练系统对3]名口腔修复专业研究生进行每周1次、共3次的色彩识别训练,记录每次训练中的测试成绩及完成训练所需的时间;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Vim 3D-Master比色板作为比色工具,以从29个独立的Vita 3D-Master比色板标准色标中抽取的7个色标及Vita Bleachedguide 3D-Master比色板中的7个独立的非Vita 3D-Master比色板标准色标为目标色标进行比色测试,作为基线测定成绩及训练后测定成绩.使用SPSS10.0软件包,采用方差分析统计每次测试成绩与训练用时的差异,采用Wilcoxi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训练前后各组比色准确率的差异.结果:训练中的测试成绩逐渐提高,第1次(900.29±51.68)与第3次(933.81±32.94)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用时逐渐减少,第1次(46.29±13.29)min与第2次(32.68±8.8)min及第3次(30.00±7.07)min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后测定正确率高于基线测定,其中对比色板色标颜色的识别正确率(60.37%±18.33%、46.08%±22.04%)及对全部色标颜色的识别正确率(37.10%±11.58%、28.34%±11.73%)在训练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对非标准色标颜色的识别正确率(13.82±14.98%、10.60%±11.65%)在训练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TTB色彩识别机械训练系统可提高观察者的临床比色能力,但对于提高观察者识别非标准色标颜色准确性的能力有限.

    作者:徐明明;许桐楷;刘峰;师晓蕊;冯海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长结合上皮和结合上皮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目的:体外培养长结合上皮(long junctional epithelium,LJE)细胞,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与结合上皮细胞(iunctional epithelium,JE)进行比较.方法:LJE取自慢性牙周炎患者翻瓣手术切除的标本,无菌剪刀剪去沟内上皮,采用酶消化法和无血清的角化上皮细胞培养液培养.JE取自健康正畸牙或阻生牙,同法培养.采用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比较2种细胞在形态、大小、细胞活力、分子表达及增殖凋亡上的差异.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LJE和JE细胞形态相似,LJE活力低于JE细胞但不存在统计差异(P>0.05).LJE细胞直径为(19.03±0.19)μm,体积为(4.29±0.19)×103fL;JE细胞直径为(17.16±0.95)μm,体积为(3.20+0.52)×103fL.2种细胞大小有显著差异(P<0.05).LIE细胞的倍增时间比JE细胞长.CK19在LJE中表达比JE细胞弱,而CK6、CK13在2种细胞中的表达相似.与对照组相比,LJE细胞的早期、晚期凋亡率分别是(4.62±2.16)%和(9.46±1.84)%,而JE细胞分别是(0.47±0.33)%和(3.84±0.98)%,2组细胞的凋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LJE和JE细胞在大小、CK19表达、增殖、凋亡上存在差异,对进一步了解LJE的生物学特性和牙周炎损伤、修复过程有一定意义.

    作者:章立群;李德懿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面中部软硬组织相关性的Arnett分析

    目的:应用Arnett头影测量法研究不同错类型患者面中部软硬组织侧貌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青岛市11~16岁青少年共6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根据矢状骨面型ANB分为3组.采用Amett头影测量法标记右侧面部的标记点,在自然头位下拍摄镜面位的自然头位侧位定位片1张.所得数据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单冈素方差分析,并将面中部结构与颅面形态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根据ANB进行分组,覆、覆盖、眶缘点、颧骨点、下切牙点、下唇外点、咽喉长度以及面角等存在显著差异(P<0.01).提示覆、覆盖、面中部的软组织结构、面角、咽喉点、下切牙及下唇的位置与矢状骨面型有一定的相关性.眶缘点、瞳孔下点、鼻翼点、颧骨点与SNB呈显著相关,颧骨点、鼻翼点与代表颅面矢状关系的指标ANB存在显著相关.结论:不同的颅面矢状骨面型,其多项软组织测量值有显著差异;面中部软组织结构特征与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张月;陈杰;袁晓;嵇国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改良Nance弓矫治上颌埋伏尖牙对牙周硬组织及牙根的影响

    目的:探讨改良Nance弓结合直丝弓矫治上颌埋伏尖牙对牙周硬组织及牙根的影响.方法:利用改良Nance弓矫治8例单侧尖牙埋伏阻生.以对侧自然萌出尖牙作为自身对照.治疗前、后拍摄全景片,测量患侧尖牙移动的距离和角度改变,治疗侧和对侧侧切牙、尖牙、相邻前磨牙的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距离及牙根长度,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埋伏尖牙平均移动距离为18.43mm,全景片上平均移动角度为32.7°,埋伏尖牙侧相邻侧切牙和前磨牙的牙槽嵴高度无降低,牙根无吸收(P>0.05).结论:改良Nance弓结合直丝弓技术是矫治上颌埋伏尖牙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伊松;胡荣党;倪振宇;郑敏玲;吕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改良套简冠预防性可摘修复体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体会

    目的:经改良的套筒冠,使其兼具同定桥及可摘局部义齿的优点,观察其用于牙缺失患者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套筒冠经改善,命名为预防性可摘式修复体(Preventive,Removable Prosthesis,PRP)系统,其内冠固定于基牙,而外冠作为PRP系统的一部分,与桥体、支托、连接体铸为一体,成为系统可移动的单元.结果:经临床对4例牙缺失患者的修复、使用,随访观察约1~5a,发现PRP系统使基牙切割量少于50%,并有效改善患者口腔清洁度及功能修复.结论:PRP系统,兼取传统的固定桥与可摘局部义齿之优点,对于牙缺失的口腔修复治疗,不失为另一择优选择.

    作者:林鸿吾;杨宗翰;吴文元;鳟见进一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软组织角度改变的稳定性分析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采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的患者在矫治前和手术后不同时期颌面部软组织的角度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性.方法:选取24例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在矫治前(T0)、手术后3个月(T1)、1年(T2)及3年(T3)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颌面部13个软组织标志点,测量所形成的角度,采用SPSS12.0软件包分别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利用q检验(Newman-Keuls法)比较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1)术后3个月与矫治前相比.除上下唇角(A'UL-B'LL)外,其余15项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a与手术后3个月相比,下唇基角(S-N'-B')、面型角(G-Sn-Pos)(P<0.01);面凸角(Ns-Sn-Pos)、软组织面角(FH-Sn-Pos)、Z角和UL均有显著差异(19<0.05).(3)术后3a与术后3个月比较,下唇基角(S-N'-B')、面型角(G-Sn-Pos)(P<0.01),面凸角(Ns-Sn-Pos)、软组织面角(FH-SnPos)和全面凸角(Ns-Pm-Pos)、Z角、UL均有显著差异(P<0.05).(4)术后3a与术后1a比较,面型角(G-Sn-Pos)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后3a内与软组织颏前点(Pos)相关的测量角度均有较大的复发趋势,但总体上看,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比较稳定.

    作者:李娜;张文娟;史洪涛;张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骨支持式外科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外科辅助的上颌骨扩弓术的主要适应证是治疗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等畸形.扩弓治疗后,上颌骨横向距离扩大,产生的牙弓间隙有利于正畸治疗排齐拥挤的牙列.随之产生的一系列的解剖结构变化,有利于改善诸如咀嚼效率低、鼻通气障碍等口颌功能.骨支持式外科辅助的上颌骨快速扩弓术与传统的牙支持式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外力直接作用于基牙导致的牙周损伤、牙根吸收等常见并发症,其复发率较低,疗效稳定.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手术创伤较大,目前已有多种骨支持式上颌骨扩弓器应用于临床.

    作者:蔡鸣;沈国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