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根;郭天文;李冬梅;尹丽珍
目的:观察牙体制备形态对Cerec系统制作的全瓷冠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方法:将标准模型上的下颌第一磨牙制备成2种<牙合>向聚合度(6°和12°)和2种边缘形态(120°浅凹形边缘和90°直角肩台),分成4个制备体组,每组翻制8个基牙制备体试件.分别用Cerec 3设计制作成全瓷冠,用轻重2种硅橡胶材料同定于相应的试件上,剖开后,在体视显微镜下分别测定每个轴面的边缘轻体硅橡胶材料的厚度,用SPSS11.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4组试件的轻体硅橡胶材料厚度为A组(172.8±42.6)μm,B组(181.9±46.6)μm,C组(187.1±46.5)μm,D组(191.7±46.4)μm,4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近中面和远中面、近中面和颊面、近中面和舌面、远中面和颊面、远中面和舌面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颊面和舌面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远中面的轻体硅橡胶材料厚度大为(278.1±28.8)μm,小的是颊面,为(135.8±14.6)μm.结论:所有修复体的边缘适合性均处于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殆向聚合度为12°时的边缘适合性优于6°时,120°浅凹形边缘优于直角肩台.
作者:翁维民;李莹;张富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金属蛋白酶解离素28(ADAM28)基因对人牙乳头细胞(HDPC)增殖、分化、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基因转染、MTT、流式细胞术(FCM)和酶动力学等方法,探讨ADAM28基因对HDP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采用SPSS12.0软件包中的SNK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转染ADAM28真核质粒,真核质粒转染组HDPC的增殖活性、增殖指数、碱性磷酸酶(ALP)分泌活性显著高于空载体组、未转染组,而凋亡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两对照组,P<0.01.结论:ADAM28可显著促进HDPC的增殖和ALP的分泌,显著抑制HDPC的凋亡.
作者:赵征;徐军明;赵威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施加持续压力对体外培养的人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从脐血中提取单核细胞,α-MEM培养液中加入RANKL和M-CSF作为诱导因子,细胞培养14d.对鉴定为阳性的成熟破骨细胞施加100kPa持续性压力,加载时间分别为1h、3h、5h,观察加力后细胞形态的变化;对破骨细胞的2种重要功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进行染色,每组随机选取20个细胞进行灰度分析,应用SPSS12.0软件包对MMP-9和TRAP表达量进行t检验,分析持续压力对破骨细胞的影响.结果:在持续压力的作用下,破骨细胞形态由不规则形态向圆形变化发展.加力1h后,TRAP表达量(59.61±14.95)与未加力组(80.01±9.69)有显著性差异(P<0.05);MMP-9在加力5h后(60.44±8.49)表达量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持续压力可刺激成熟破骨细胞形态发生变化,MMP-9和TRAP表达量增加,说明应力能上调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
作者:许海燕;周洪;饶国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追踪观察上海市区372例3岁幼儿3年间乳牙患龋状况变化.方法:选取2005年上海市区6所幼儿园刚入园372例3岁幼儿(男172例,女200例)进行口腔检查,计算乳牙患龋率,龋、失、补牙数(dmft),龋蚀严重指数(CSI)和龋齿充填构成比,追踪观察3a.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X2检验、方差分析、SNK两两比较.结果:372例幼儿2005~2007年3年间患龋率分别为40.90%、50.80%和62.40%;dmft分别为2.17±3.38、2.56±3.61和3.15±3.87:CSI分别为6.38±11.16、7.67±12.04和8.73±13.03;龋齿充填构成比分别为5.35%、13.46%和18.15%.3年间患龋率、dmft、CSI、龋齿充填构成比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23,P<0.01;F=8.185,P<0.01;F=3.509,P<0.05;X2=16.423,P<0.05).乳牙患龋率、dmft在2005年与2006年间、2005年与2007年间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2006年与2007年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SI仅在2005年与2007年间有显著差异(P<0.05).2006年的龋齿发病率为10.48%,2007年为1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63,P>0.05).2005~2007年,男女之间患龋率、dmft、C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群体幼儿乳牙患龋状况随年龄增长而急剧上升的趋势有缓解迹象;龋齿充填率仍较低,需加强乳牙龋的防治工作.
作者:冯靳秋;李存荣;曹新明;黄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评价Straumann种植体7年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0年7月-200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种植科先后为2449例患者植入实心螺纹型穿龈Straumann种植体5532颗.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0.2岁(16~87岁).平均骨愈合期为5.39个月(1.75~23.75个月).其中局部义齿修复2640例,覆盖义齿修复52例,全颌固定义齿修复18例.患者于修复完成后6个月复诊,以后每年定期复查.复查内容包括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结果:种植体脱落91颗,其中59颗在愈合期内,留存率达98.36%.结论:使用Straumann种植系统修复牙列缺失和缺损,长期预后良好.
作者:张志勇;黄伟;赖红昌;吴轶群;王凤;王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比较快速扩弓(RPE)技术和Damon技术用于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9例骨性Ⅰ类中度牙列拥挤的青少年患者,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其中9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10例采用Damon矫治技术.对2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作模型和X线头影测量分析.使用SPSS15.0软件包作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及2组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RPE组分别增加了2.9mm和1.3mm,而Damon组没有显著变化.上、下颌后牙区牙弓宽度2组均有显著增加(P<0.05),其中,上颌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和下颌磨牙间宽度的增加,2组间无显著差异.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RPE组增加了5.3mm,显著大于Damon组的3.1mm;而下颌前磨牙间宽度的增加量Damon组为4.5mm,显著大于RPE组的1.5mm(P<0.05).治疗后,上、下磨牙均有显著颊向倾斜(P<0.05),Damon组和RPE组无显著差异.但上、下前磨牙的颊向倾斜量Damon组显著大于RPE组(P<0.05).RPE组上颌基骨宽距增加了2.1mm.显著大于Damon组(0.6mm)(P<0.05).h、下切牙突角U1-NA和IMPA的变化,Damon组分别为9.2°和7.5°,RPE组无显著改变,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快速扩弓和Damon技术都能有效地通过增加牙弓宽度,成功达到非拔牙矫治中度牙列拥挤的目的.Damon技术主要以颊倾前磨牙和磨牙来增大后牙的牙弓宽度,同时伴有切牙唇向倾斜;快速扩弓能扩大上颌基骨和整个上颌牙弓宽度,并可维持前牙直立.
作者:俞昳丽;唐国华;龚方方;陈林玲;钱玉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构建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催化区(gtfB/CAT)真核表达质粒(pVAX1-gtfB/CAT),并观察其在哺乳动物细胞COS-7中的表达.方法: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VAX1-gtfB/CAT;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其转染至COS-7细胞中,然后以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其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pVAX1-gtfB/CAT经酶切分析证实携带gtfB/CAT片段;pVAX1-gtfB/CAT转染的细胞胞质呈褐色染色,pVAX1空质粒转染的细胞胞质中无着色.结论:成功构建防龋基因疫苗pVAX1-gtfB/CAT,所携带的基因序列正确,能够在真核细胞COS-7中正确表达目的蛋白.
作者:曲云鹏;刘建国;杨德琴;麻健丰;陈代雄;柴巧学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比较临床常用3种暂时冠桥材料的细胞毒性.方法:应用体外细胞培养琼脂覆盖法和台盼蓝染色法观察细胞反应和细胞染色情况,以评价自凝塑料、热凝塑料、DMG-TEMP树脂3种常用暂时冠桥材料的细胞毒性.结果:3种常用暂时冠桥材料周围和材料下褪色区范围及褪色区内细胞反应评价分别是自凝塑料2/3,中度细胞毒性;热凝塑料1/0,极轻微细胞毒性;DMG树脂1/2,轻中度细胞毒性.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自凝塑料组细胞染色多(P<0.05).热凝塑料组与DMG树脂组细胞染色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自凝塑料的细胞毒性为中度,临床对活髓牙行暂时冠桥修复时应慎用此材料.
作者:叶荣荣;沈庆平;乔广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分析鲜红斑痣增厚结节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了解鲜红斑痣增厚结节形成的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3例确诊为鲜红斑痣的患者,按其临床表现分为无增厚结节组、增厚组、增厚结节组3组.按年龄分为0~19岁和≥20岁2段,然后对与增厚结节形成相关的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AS6.12软件包.分别对数据进行Fisher确切概率计算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无增厚结节组165例,占85.49%,增厚组10例,占5.18%;增厚结节组18例、占9.33%.3组之间的年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0~19岁段94例,≥20岁段99例,增厚结节鲜红斑痣的分布有年龄差异(P<0.01),但无性别差异(P>0.01).结论:随年龄增加,部分鲜红斑痣患者形成增厚、结节病灶,且发生年龄有差异.
作者:田克斌;樊彤海;沈玲悦;江银华;周国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提出一个基于螺旋CT测量眼眶容积简单有效的方法,验证Simplant软件测量眼眶容积的准确性.方法:选用5个头颅骨骼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刻录存盘,用Simplant软件读取数据,并进行眼眶容积测量,同时用量筒法测量眼眶容积.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Simplant软件测得平均眼眶容积为(28.81±1.65)ml,量筒法为(28.82±1.65)ml,两者无显著差异(P=0.987).2种方法相关分析,r=0.971,P<0.001,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Simplant软件测量眼眶容积是一种简单准确的方法.
作者:王育新;唐友盛;史俊;徐兵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前方牵引联合下颌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前、后软硬组织及牙(牙合)的变化,探讨该方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原理、机制和优缺点.方法:选择23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11例,女12例,年龄12~14岁.应用前方牵引联合下颌多曲方丝弓技术进行同期治疗.分别在正畸前(T1)、矫治7个月后(T2)及矫治结束后(T3)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患者骨组织的改变主要发生在T2期,其中SNA角平均增加2.37°,OP-MP平均增加4.85°,Wits平均增加4.7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2期和T3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覆(牙合)、覆盖在T2期即发生明显变化,其中覆盖在T2期平均增加4.43mm,覆(牙合)加深2.66mm.治疗结束后,覆(牙合)、覆盖进一步加大.结论: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由于生长潜力有限,前方牵引和下颌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同期联合应用是有效的矫治方法之一.
作者:严洪海;张国兴;张志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不同牙龄阶段使用Damon矫治技术非拔牙治疗上颌牙列拥挤的机制.方法:选取24例骨性Ⅰ类上颌拥挤大于5mm的病例,采用Damon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按照治疗前第二磨牙萌出情况分为未萌出组(G1)9例和已萌出组(G2)15例.对2组患者治疗前和上颌牙列排齐后作模型和X线头影测量,使用SPSS15.0软件包作t检验,比较2组间差异,逐步回归分析牙弓周长变化与牙弓长度及牙弓宽度各指标变化间的关系.结果:上颌牙列排齐后,牙弓长度、前磨牙间宽度和磨牙间宽度均显著增加,但增加量2组间无显著差异.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牙弓周长的增加(Y)与牙弓长度的变化(X1)和前磨牙区牙弓宽度的变化(X2)高度相关,回归方程为Y=1.35X1+0.63X2+1.77.切牙唇向移动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量G1组分别为1.2mm和2.4mm,G2组分别为2.5mm和0.9mm,2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Damon技术主要通过增加牙弓长度和前磨牙间牙弓宽度来增加牙弓周长,从而达到非拔牙治疗牙列拥挤的目的.除前牙唇向移动外,在第二磨牙萌出前,可由第一磨牙远中移动获得间隙.
作者:陶列;姚冉;唐国华;许晓岑;俞昳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式的临床效果及其合理性.方法:11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保留腮腺咬肌筋膜、保留耳大神经分支和腮腺部分切除术的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式,另一组行传统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术后随访2a.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临床检查暂时性面瘫和术后肿瘤复发,行Minor试验,问卷调查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耳垂区感觉及面部畸形情况.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或X2检验.结果:2组对比,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式的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显著低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和术后肿瘤复发率2组无显著差异.2组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问卷调查和微量淀粉碘试验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保留耳大神经后支,耳垂区麻木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式可以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显著减少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患者术后面部畸形也获得良好改善.
作者:郅克谦;邓佩芳;任文豪;张琳;李兴强;温玉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下睑缘切口在眶下壁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下睑缘睫毛下约2mm处平行于下睑缘作弧形切口,于眼轮匝肌深面与眶隔浅面之间向眶下缘分离,暴露眶下壁骨折部位,解除骨折线内嵌顿软组织,复位后用弧形钛板固定,细线缝合皮肤.结果:103例眶下壁骨折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无复视和眼球内陷等并发症.89例切口瘢痕平整、隐蔽、无缺陷;5例轻度下睑外翻,9例局部小皱褶.结论:下睑缘切口在眶下壁骨折内固定术中切口隐蔽,操作简便,创伤小,术野清晰,便于复位和固定.
作者:陈玲;杨庆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以减少误诊.方法:对8例病理诊断为口腔念珠菌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HE和PAS染色研究.结果:8例患者病理诊断为口腔念珠菌病,而临床上均未考虑为本病.常规组织病理切片均见上皮内微小脓肿,PAS染色可见真菌菌丝侵入上皮表层.结论:临床上遇到长期不愈的增生或溃疡型病变时,应考虑是否有念珠菌感染;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病变上皮内出现微小脓肿时,应高度怀疑本病,PAS染色有助于确诊.
作者:裴婧;卓夏阳;贾云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特大地震,陕西、北京、上海、天津、山西、河南、湖北等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截至2008年6月16日,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70人遇难,374159人受伤.本文结合四川省汶川地震口腔医学专业救灾案例和经验,讨论口腔医学专业在国家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件中急救阶段、安置阶段、重建阶段的救灾方式和目标,认为口腔医学专业在地震灾害中应为灾区急救和恢复重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评价3%盐酸甲哌卡因在口腔局部麻醉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8例非高血压患者和3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3%盐酸甲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进行口腔局部麻醉,使用中心效应的COX回归方法比较2种药物的疗效指标.评价3%盐酸甲哌卡因的麻醉效果;使用SAS软件进行t检验比较2种药物的心率和血压变化,评价3%盐酸甲哌卡因药物的安全性.结果:(1)3%盐酸甲哌卡因的麻醉起效时间平均为111s,操作痛消失时间平均为212s麻醉持续时间平均为134min,与2%利多卡因疗效指标相似.2种药物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注射药物后即刻、5min、10min及手术操作结束后,3%盐酸甲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之间的收缩压无显著差异(P>0.05),而舒张压和心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3%盐酸甲哌卡因具有起效速度快、麻醉效果强的特点,毒性和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见,对心血管的影响小.
作者:丁晟;朱亚琴;吴英娜;曹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老年人上前牙的颜色特点.方法:采用Shade Eye-[2]NCC第2代电脑比色仪,检测137例老年人612颗活髓上前牙的L*、a*、b*值,与100例年轻人200颗活髓上前牙比较,应用SAS 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老年组上前牙色度值范围为中切牙L*:71.2±6.22,a *:-0.97±1.12,b *:15.9±5.04;侧切牙L*:69.6±5.52,a *:-0.6±1.18,b *:13.9±4.15;尖牙L *:68.4±5.99,a *:-0.15±1.02,b *:19.6±4.87.左右同名牙L *、a *、b *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切牙、侧切牙、尖牙之间两两比较,L *、a *、b *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中切牙L *值大,侧切牙次之,尖牙小;中切牙a *值小,侧切牙次之,尖牙大;侧切牙*b值小,中切牙次之.尖牙大.各牙位间的色差(△E),中切牙与侧切牙为2.945NBS,尖牙与中切牙为4.629NBS,尖牙与侧切牙为5.832NBS.青年组中切牙的L *、a *、b *的平均值分别为75.82、-0.11和12.68,尖牙的L *、a *、b *的平均值分别为72.07、1.22和17.92.老年组上前牙显示较小的L *值和a *值、较大的b *值(P<0.05).结论:老年人上前牙颜色特点为,中切牙较侧切牙及尖牙明亮;侧切牙的色彩较中切牙及尖牙浅;尖牙较切牙偏红、偏黄.与青年组相比,老年人前牙显示的色度更暗,红色减少,黄色增加.
作者:杨丹苓;钱海馨;甘红;钱程辉;张修银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对单侧上颌骨缺损骨瓣移植种植体植入进行几何仿真模拟,评价颧种植体结合血管化骨瓣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的生物力学情况.方法:基于CT扫描和图像及图形处理技术,建立标准的人模块化颅骨三维几何和有限元力学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模拟上颌骨单侧骨缺损状态,并依照临床修复情况,设计上颌骨单侧缺损的修复方法,利用有限元方法评价该设计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颧种植体联合骨瓣移植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模型的应力分布中,应力大值出现在颧种植体植人颧骨的颈部,颧种植体应力值大于周围支持组织,起到了颧突支柱对<牙合>力的传导作用.结论:颧种植体结合血管化骨瓣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能够有效传导<牙合>力,其周围支持组织具有良好的应力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颧突支柱的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并恢复咀嚼功能的可选方法.
作者:吴轶群;张志愿;铁瑛;张志勇;王冬梅;张陈平;王成焘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测量义齿修复工作模型重量,计算各模型所含超硬石膏粉的用量,再按其粉用量,对义齿修复工作模型进行统计学分类.以期依据分类指导临床灌注模型,控制超硬石膏粉的用量和标准水粉比例,达到提高模型质量、节约材料的目的.方法:随机选取临床小号、中号、大号3种托盘制取的修复工作模型311例,计算出工作模型所需超硬石膏粉的用量,实验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统计各型号托盘印模所需超硬石膏粉用量的均数值进行分类,并临床试用验证.结果:义齿修复工作模型按其超硬石膏的用量可分为3类,小号模型所需超硬石膏粉≤45g,中号为46~55g,大号为56~65g.验证样本均在超硬石膏粉用量分类范围之内.结论:义齿修复工作模型所需超硬石膏粉用量与托盘大小、牙弓大小基本对应,依此作为工作模型的分类指标和用量标准较为合理,用于临床可以适当计量超硬石膏粉用量和按标准水粉比例灌注工作模型,提高模型质量,节约材料.
作者:周利根;郭天文;李冬梅;尹丽珍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