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生;冯永军;王开民
瘢痕是创伤愈合的必然结果,瘢痕的过度增生会造成容貌的毁损或发生功能障碍,对560例患者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瘢痕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自2005~2008年我科共进行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治疗瘢痕患者560例,其中增生性瘢痕326例,瘢痕疙瘩234例,男382例,女178例,中位年龄32岁,成功率98%.
作者:袁萍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 以30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2 517例健康人作为常模组,利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测查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结果 帕金森病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中评分< 8为13例,≥8为17 例;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神经质维度和掩饰程度维度分高于常模组,精神质维度分低于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亚组的神经质维度和掩饰程度维度分高于非抑郁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精神质维度和内外向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具有情绪不稳定、掩饰的人格特点.
作者:张庆元;王耀光;辜娜;林存成;冯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的临床症状.长期便秘者尤其是伴有高血压、心脏病、外科手术后的患者等危害更大,现在将便秘的相关知识及预防做出探讨.
作者:赵俊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全天不同时间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 检测3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三餐前30min、餐后2h及晚上睡前共7次血糖水平,并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同时测定HbA1C.直线回归相关分析总体及各组HbA1C与MBG、全天7次血糖及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的相关性.结果 MBG非空腹与HbA1C呈显著正相关(P<0.01) ;HbA1C与全天7次血糖水平除空腹外,其余时间点以及时间段血糖与HbA1C均呈正相关,其中中餐前、MBG餐前、MBG餐后、MBG5 、MBG非空腹、及MBG7与HbA1C均显著正相关,且随着血糖监测次数增加,平均血糖与HbA1C的相关性越密切.结论 T2DM患者HbA1C与MBG非空腹水平的关系密切,而日内血糖的漂移变化主要归因于餐后及夜间血糖的漂移,尤其早餐后2h和中餐前血糖的检测.因此,T2DM的血糖监测及干预治疗应针对全天血糖谱.早餐后2h和中餐前血糖及睡前血糖在预测血糖控制方面优于其他时间点的血糖,在评价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时,可作为HbA1C的一个补充指标.
作者:杨孟雪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防范意识不断增强,定期查体已成为健康保健的重要内容.我院自2004年成立查体中心以来,共为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完成20多万人查体工作,广得好评,现将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孙素红;马燕;陈永庆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胆石形成的关系.方法 对56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血清及胆汁Hp IgG阳性的26 例手术切除胆囊标本,采用Giemsa 染色及特殊H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结果 26例血清及胆汁Hp IgG 阳性胆囊黏膜标本中Giemas 检出19例(73.08%),7 例为阴性;Hp免疫酶标记5例为阳性(19.23%),21 例为阴性.Giemsa染包阳性率高于Hp免疫酶标记阳性率(P<0.05).Giemsa 染色阳性切片中,在黏膜表面上皮、腺体上皮表面及腺腔的黏液中,可发现染成蓝色细菌.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切片中,在同样部位发现呈阳性反应的着棕黄色菌体.细菌球形菌多呈现于杆状菌.结论 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石形成过程中Hp感染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足部病变是指大、中、小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发生肢体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坏疽或感染的一种病变,是慢性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杨帆 刊期: 2009年第18期
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 但由于我国临床药师责任与权利尚无法律依据, 临床药学缺乏人力资源和正确的导向以及激励机制不到位,导致了临床药学工作发展缓慢,同时,医院药学工作者本身认识上的不足和偏差也是影响药学服务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为此,我院应明确认识,制定出适应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迅速发展的结构方案.
作者:陈绪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我院近几年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10例,能有效地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现就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手术前后护理的相关问题总结如下.
作者:朱月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随着剖宫产手术技巧的不断改进,使得剖宫产术已成为耗时短、损伤小的普及手术,但因属Ⅱ类手术,术后感染仍为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剖宫产术后可并发感染,包括腹部切口感染、子宫下段切口感染、盆腹腔内感染,也可发生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或由感染并发的栓塞性静脉炎、盆腹腔粘连、宫腔粘连等[1].
作者:王晓晔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初孕药物流产对再妊娠的影响.方法 选取986例初产妇,随机抽取有过1次流产史的初产妇422例,其中药物流产135例(药流组),人工流产287例(人流组),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其再次妊娠的妊娠期及分娩期的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药流组再次妊娠的先兆流产、胎盘粘连、胎膜残留、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人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 初孕妇女药物流产后再次妊娠分娩因胎盘原因引起的并发症比人工流产后再次妊娠分娩者少,安全性较高,可以作为非意愿妊娠的首选终止方法.
作者:余红梅;余霆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影响中晚期食管癌放疗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86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20%、32.92%和11.49%;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的临床因素有: 体质量下降、卡氏评分、肿瘤的长径和宽径、X线分型,而血红蛋白含量,年龄与对生存率影响及预后无关(P>0.05).结论 中晚期食管癌单纯放疗的疗效确定.体质量、卡氏评分、血红蛋白含量、肿瘤的大小、近期治疗反应的分级及X线分型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放疗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王鸣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支原体是一群无细胞壁的真细菌,是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支原体呈高度多型性,且能通过滤菌器.属于缺壁菌门,柔膜体纲,有6个属,其中支原体属和脲原体属与人体有关;目前人类能检测到的支原体有15种,对人致病的主要有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1].
作者:陈永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和美托洛尔组各40例.2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治疗,观察2组NYNA分级、血压改善情况(LVEP)、血压、心率及病死率.结果 2组治疗后NYHA分级、心率、血压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且卡维地洛组优于美托洛尔组(P<0.05);美托洛尔组病死率高于卡维地洛组(P<0.05).结论 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均显著改善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但卡维地洛可更有效地改善左室功能和降压效果.
作者:姜俊峰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及筛窦,具有局部侵袭性及复发和恶变的特点,彻底手术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降低肿瘤复发率的关键.传统治疗采取鼻侧切开术或经鼻内进路切除肿瘤,鼻内镜手术是一种具有手术创伤小,肿瘤范围清楚,切除彻底的微创手术方式.
作者:何福春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和体征,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应用,CT更多地被用于LDH的检查,其诊断的准确率也明显提高.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LDH患者经X线检查结合CT扫描诊断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荣祥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终止早期妊娠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对于10周以上的妊娠,单纯的人工流产难以吸出妊娠组织,必须在充分扩张宫颈后行钳刮术,而遇上宫颈坚韧、瘢痕或糜烂时则损伤较大,宫颈裂伤、子宫穿孔等并发症明显高于早孕吸宫术,在过去采用宫颈上导尿管,水囊引产则增加感染的机会.
作者:孙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异位妊娠是常见的妇科急症,指孕卵着床于子宫体腔以外部位的妊娠,其中输卵管妊娠常见,占95%左右,近年来其发生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1].由于快速敏感的β-hCG放射免疫连续测定和超声检查的应用,使异位妊娠早期确诊率不断提高,从而使许多未破裂的患者得以用药物治疗.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晓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胃肠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但术后极易复发或转移,术后如何进一步治疗是目前的难点[1,2].伊马替尼(Imatinib)的商品名是格列卫(Gleevec),是对GIST有效的分子靶向药物,为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侯晓茹;付泽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药剂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得新辅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的药物制剂,新的剂型不断涌现,为药剂学的发展推波助澜.目前医药市场上不断推出的缓控释制剂,以1级或0级速度释药,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和减小了峰谷现象,提高了疗效,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同时也因减少给药次数,方便使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作者:曹菊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