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的人格特征

张庆元;王耀光;辜娜;林存成;冯梅

关键词:帕金森病, 抑郁, 人格特征
摘要: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 以30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2 517例健康人作为常模组,利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测查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结果 帕金森病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中评分< 8为13例,≥8为17 例;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神经质维度和掩饰程度维度分高于常模组,精神质维度分低于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亚组的神经质维度和掩饰程度维度分高于非抑郁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精神质维度和内外向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具有情绪不稳定、掩饰的人格特点.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卵巢癌患者腹腔灌注化疗的护理

    卵巢癌患者术后多使用腹腔及静脉联合化疗.由于卵巢恶性肿瘤嗜腹盆腔内播散,腹腔灌注给药尤为重要[1].腹腔化疗是采用腹腔穿刺后直接向腹腔内注入化疗药物的方法,使腹腔内的药物达到较高浓度,增强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具有作用直接,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临床应用广泛.

    作者:郑锦萍;钟雪莲;谢品燕;吴翠色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医院药学管理体会

    医院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药学分支学科,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医院药学也出现了全新的学科,如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社会药学等[1].笔者根据医院医学工作、管理现状,探讨适合医院药学工作的管理模式.

    作者:周兴全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我院医院制剂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评价我院医院自配制剂的作用与地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医院自配制剂的在临床各科的应用情况.结果 共应用44种医院制剂,销售金额达361.64万元,占全部药品销售金额的12.28%.中药制剂使用量较大,门诊和住院科室应用医院制剂有一定的差异性.结论 医院制剂占药品销售金额的一定比例,在日常诊疗工作不可或缺.

    作者:周蕾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医学生物学,特别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近年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渐成为指导临床感染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作者:曾琳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丙种球蛋白联合干扰素-α、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丙种球蛋白、干扰素-α 、阿昔洛韦联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A组16例和B组14例.2组均给予肌内注射干扰素-α和静脉用阿昔洛韦治疗,A组加用丙种球蛋白.比较2组水疱开始干涸和完全结痂时间.结果 A组水疱开始干涸和完全结痂时间均短于B组,且2组水疱完全结痂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联合干扰素-α、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可显著缩短水疱完全结痂时间和皮损愈合时间.

    作者:林燕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腹腔镜下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中3种止血法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中创面采用单极电凝、双极电凝和缝合3种止血方法对术后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有手术适应证的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90例,对腹腔镜下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中创面采用单极电凝,双极电凝和缝合3种止血方法.单极电凝组(A组)30例,双极电凝组(B组)30例,缝合组(C组)30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第2次月经)及6个月分别抽血检测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及阴道超声探测窦状卵泡数(Fo)以判断卵巢储备功能.结果 3组病例在术后1月及6个月均出现E2下降及FSH、LH增高,阴道超声探测Fo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2组电凝止血组分别与镜下缝合组术后6个月E2、FSH、LH、阴道超声探测Fo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极电凝组术后6个月的E2、FSH、LH、阴道超声探测Fo较单极电凝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中单极电凝止血较双极电凝止血及缝合止血易造成卵巢储备功能降低,而这2种电凝止血方法均较缝合止血方法加重对卵巢功能的损伤.

    作者:王丽娜;段丽红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维生素K1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45例分析

    目的 了解维生素K1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有关数据库,下载原始病例报告,然后对这些病例报告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维生素K1注射液所致的过敏性休克45例,涉及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3个给药途径,其中以静脉滴注给药,60岁以下的成年人多见,30min以内发生者较多,有6例是重复用药发生的过敏性休克.1例死亡.结论 建议临床医务人员尽量使用肌内注射给药途径,重视与维生素K1注射液有关的不良反应.

    作者:杨国辉;雷招宝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关于医院查体的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防范意识不断增强,定期查体已成为健康保健的重要内容.我院自2004年成立查体中心以来,共为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完成20多万人查体工作,广得好评,现将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孙素红;马燕;陈永庆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126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其患病率随年龄逐年升高,以45~70岁人群多见[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各种有关胰岛素治疗的建议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生物人胰岛素注射液(诺和灵30R)的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作者:邱冰;郭新玲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改良节段性食管旷置术治疗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10例

    食管自发性破裂是一种少见的外科急症,临床误诊率及手术死亡率较高,自1996~2008年,我院收治10例食管自发性破裂患者,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男性.35~54岁8例,均因酒后剧烈呕吐引发,突发性胸痛,进行性加重的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发热、白细胞增多;胸部 X线检查示:右液胸或液气胸等.

    作者:赵冰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体会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Merrill等发现肾脏能产生一种迅速升压的物质,将之命名为血管紧张素;1957年Schwyxer人工合成AngⅠ及AngⅡ.在心脏和大血管中约80%的AngⅡ是通过胃促胰酶产生的.

    作者:侯立志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肛瘘患者术后置尿管致尿道损伤1例

    患者,男,26岁,因患肛周脓肿反复发作肛瘘于2007年6月28日入院,29日上午行肛瘘切除术,下午3点患者诉下腹及腰部不适,经检查为术后尿潴留,行物理疗法无效,即行导尿术.

    作者:黄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1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2例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1例.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2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高于对照组的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等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UA疗效好、且安全可靠.

    作者:王桂荣;程艳杰;尹丽萍;郭明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护患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据报道70%~80%的医疗纠纷并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是由于服务引起的[1],因此,良好的沟通是减少护患纠纷、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1989年,DICKSON及其同事将医疗卫生领域中护患沟通定义为护患之间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分享信息,含义和感受的过程[2].

    作者:姚立云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依明滴眼液在眼科手术后的应用研究

    目的 观察依明滴眼液抑制内眼术后炎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术后眼内炎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各30例.试验组应用依明滴眼液滴眼,每天4次,疗程2周.对照组应用典必殊滴眼液滴眼,每天4次,疗程2周.评价抗炎效果,观察用药前后眼压.结果 试验组抗炎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明滴眼液在抑制内眼术后反应性炎症方面的疗效与典必殊滴眼液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志金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衡水市2001~2005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

    目的 调查衡水市2001~2005年孕产妇死亡率及其原因.方法 参照<河北省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对全市5年孕产妇的死亡率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调查.结果 全市活产数为170 355例,死亡49例,死亡率28.76/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城市死亡率下降较快,但农村呈上升趋势.死亡原因以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为主.结论 在加强产科建设的同时,需注重对全全市产科人员有机急救能力的培训,强化医疗保健机构的协作.

    作者:支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探讨炎性因子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发病1、3、7、14d时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CRP的水平,并与对照组30名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病1、3、7、14d时血清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发病3d水平高,随时间推移及治疗的介入,炎性因子水平逐渐下降;3d测定的不同梗死体积患者血清CR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并与急性脑梗死的体积密切相关,对炎性反应的干预治疗可能有利于减轻缺血性脑损害.

    作者:左平祥;高瑞利;季向东;张国华;张宁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川芎嗪和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川芎嗪和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2组均在发病后6~72h内给药,治疗组给予川芎嗪、巴曲酶治疗,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治疗,治疗前后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并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凝集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仅高切、低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芎嗪和巴曲酶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优于血栓通.

    作者:毛存淼;毛冠林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高钠血症的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群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往往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高血压脑出血并发高钠血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我科2001~2007年收治高血压脑出血372例,其中并发高钠血症患者6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长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肺结核药物化疗的治疗体会

    肺结核病仍是我国的一种常见多发病,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入侵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引发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病,由结核杆菌经呼吸道吸入感染而引起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主要以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毒性症状和咳嗽、咯痰、胸痛等呼吸道症状为特征.

    作者:龚大伦 刊期: 2009年第18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