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辉
目的 调查衡水市2001~2005年孕产妇死亡率及其原因.方法 参照<河北省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对全市5年孕产妇的死亡率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调查.结果 全市活产数为170 355例,死亡49例,死亡率28.76/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城市死亡率下降较快,但农村呈上升趋势.死亡原因以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为主.结论 在加强产科建设的同时,需注重对全全市产科人员有机急救能力的培训,强化医疗保健机构的协作.
作者:支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患者,男,58岁.因反复发作胸闷3个月,发作2h伴心前区阵发性疼痛,于2009年1月25日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胆囊炎病史8年,有阿司匹林过敏史.体检:血压159/95mm Hg(1mm Hg=0.133kPa),心率89次/min.律齐,无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肌缺血.临床诊断:心绞痛.
作者:寻玉君;单鹏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全天不同时间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 检测3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三餐前30min、餐后2h及晚上睡前共7次血糖水平,并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同时测定HbA1C.直线回归相关分析总体及各组HbA1C与MBG、全天7次血糖及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的相关性.结果 MBG非空腹与HbA1C呈显著正相关(P<0.01) ;HbA1C与全天7次血糖水平除空腹外,其余时间点以及时间段血糖与HbA1C均呈正相关,其中中餐前、MBG餐前、MBG餐后、MBG5 、MBG非空腹、及MBG7与HbA1C均显著正相关,且随着血糖监测次数增加,平均血糖与HbA1C的相关性越密切.结论 T2DM患者HbA1C与MBG非空腹水平的关系密切,而日内血糖的漂移变化主要归因于餐后及夜间血糖的漂移,尤其早餐后2h和中餐前血糖的检测.因此,T2DM的血糖监测及干预治疗应针对全天血糖谱.早餐后2h和中餐前血糖及睡前血糖在预测血糖控制方面优于其他时间点的血糖,在评价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时,可作为HbA1C的一个补充指标.
作者:杨孟雪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药房作为医院的药品经营单位,在医院的经济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药房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药品的疗效与医院的形象.同时,对门诊用药状况的调查表明,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及时发现并解决我院药房存在的问题非常关键.
作者:叶志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结肠清洁程度是影响结肠镜检查和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2008年6-2008年9月,我院对80例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采用2种不同方法进行肠道准备,观察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卫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女性常见病,分布范围广,但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少见,多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取胎或足月剖宫产术后.因此剖宫产术后引起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现对我院自1998年1月-2008年8月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余刚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我院外科从2002年3月-2008年3月共收结肠癌引起的肠梗阻32例,均经手术证实,现就其外科治疗的若干问题探讨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24例,女8例,年龄43~79岁,中位年龄56.8岁.本组病例以急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体检均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部有局限性腹膜炎和全腹腹膜炎体征,所有病例腹部X线片均提示有肠管扩张、积气及积液,B型超声或CT扫描提示结肠占位性病变者16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30例.
作者:曹鸿豪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与睡眠呼吸障碍(SDB)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导睡眠图或AutoSet Portable Ⅱ Plus诊疗系统监测.结果 39例患者中被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共35例(89.7%),呼吸紊乱指数(AHI)轻度16例(41.0%);中度9例(23.1%);重度14例(35.9%).中枢性OSAHS有3例(占7.7%),单纯打鼾症1例.结论 3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SDB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肖高辉;顾蕾;杨功明;晏培;路玉江;黄席珍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探讨炎性因子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发病1、3、7、14d时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CRP的水平,并与对照组30名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病1、3、7、14d时血清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发病3d水平高,随时间推移及治疗的介入,炎性因子水平逐渐下降;3d测定的不同梗死体积患者血清CR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并与急性脑梗死的体积密切相关,对炎性反应的干预治疗可能有利于减轻缺血性脑损害.
作者:左平祥;高瑞利;季向东;张国华;张宁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临床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但是超声乳化由于需要的设备价格昂贵,手术费用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手术技术要求高,硬核的处理[1]等问题,大大限制临床广泛使用.为了探讨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素姣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辅治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69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2组基础治疗相同,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高于对照组的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对进展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晓军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支原体是一群无细胞壁的真细菌,是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支原体呈高度多型性,且能通过滤菌器.属于缺壁菌门,柔膜体纲,有6个属,其中支原体属和脲原体属与人体有关;目前人类能检测到的支原体有15种,对人致病的主要有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1].
作者:陈永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慢性肺心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急性发病时,如不及时抢救或护理不当,可增加病死率.在护理上有以下体会.1 及时解决缺氧问题随时观察病情,及时解决缺氧问题,根据医嘱采取不同的流量吸氧,一般用鼻导管低流量间断吸氧.危重患者采取低流量持续吸氧,给氧前测定氧流量.
作者:张书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多种原因可导致患者偏瘫,也常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变及心理影响,近5年来,我科收治偏瘫患者共172例,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 偏瘫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分析1.1 共同的不良心理状态特点多为突然发病,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一部分患者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如:不能穿衣、吃饭、洗漱等,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患者不能正确的应对、分析、解决、心理失去了平衡.
作者:李香莲;赵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我院近几年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10例,能有效地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现就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手术前后护理的相关问题总结如下.
作者:朱月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正定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根据2004~2008年正定县传染病报告系统,调查分析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5年共73例麻疹,9月龄~14岁麻疹病例32例,73例麻疹病例分布在全县23接种单位辖区中的19个,涉及全县174个村街中的45个村街占25.9%.3~6月为发病高峰.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疾控部门应加强免疫规划知识宣传,提高全民预防接种意识.
作者:颜秀艳;周海松;郭保忠;张喜中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药剂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得新辅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的药物制剂,新的剂型不断涌现,为药剂学的发展推波助澜.目前医药市场上不断推出的缓控释制剂,以1级或0级速度释药,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和减小了峰谷现象,提高了疗效,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同时也因减少给药次数,方便使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作者:曹菊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卵巢癌患者术后多使用腹腔及静脉联合化疗.由于卵巢恶性肿瘤嗜腹盆腔内播散,腹腔灌注给药尤为重要[1].腹腔化疗是采用腹腔穿刺后直接向腹腔内注入化疗药物的方法,使腹腔内的药物达到较高浓度,增强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具有作用直接,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临床应用广泛.
作者:郑锦萍;钟雪莲;谢品燕;吴翠色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调研2009上半年我院部分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依据<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与治疗指南>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54例CAP患者按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频率、疗程、给药途径、联合用药、治疗结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用药合理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前3位的是广谱青霉素/酶抑制剂、喹诺酮类、二代头孢.抗菌药物费用占住院费用的13.6%,处方者按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的42例,联合用药以二联为主占27.2%.结论 我院CAP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临床处方用药水平仍可进一步提高.
作者:许沧海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历来对餐饮食品的卫生安全非常重视,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食品安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但这些管理方法的特点是重于事前或事后的监督检查,以及对发生问题后的处理,而忽略了对食品整个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督控制,因而有关食品卫生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作者:张卫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