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二甲苯对原代培养神经细胞毒性的实验研究

颜士勇;郭丰涛;竺青;潘沪湘;丛颖;印木泉

关键词:二甲苯, 神经细胞, 原代培养, 毒性
摘要:目的:研究二甲苯对原代培养的大鼠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取新生SD大鼠的海马神经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培养2周后,用二甲苯染毒,染毒浓度分别为3、6和9 mmol/L,染毒时间为4、12和24 h,并设阴性对照组和神经节苷酯组,染毒后,观察神经细胞的存活率、LDH活性以及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结果:染毒后神经细胞的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下降(P<0.05), 并有浓度-效应关系.LDH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结论:二甲苯母体对神经细胞具有直接的毒性作用.
海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患者夜尿问题的护理对策

    夜尿问题是老年患者中较普遍存在的临床征象.我科1999~2000年共收治232例老年患者,其中225例有夜尿问题,约占97%.夜尿问题给老年患者的生活、治疗、护理带来了不便,同时严重影响了老年病的发展和转归.所以,老年患者夜尿问题的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新任务.

    作者:秦红;尹承宇;王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体会

    目的:了解小剂量美托洛尔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标准三联疗法(ACE抑制剂、利尿剂、洋地黄,不一定包括地高辛)控制病情基础上,加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结果:心功能改善2级或恢复至Ⅰ级82例,心功能改善1级24例,总有效率91.4%;用药前后静息心率分别为(88.6±9.3)次/min和(71.1±6.7)次/min(P<0.01);原有室性心律失常服药后明显减少;有7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其中CHF恶化4例,严重心动过缓3例.结论:CHF住院病人在标准三联疗法(不一定包括地高辛)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美托洛尔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罗显田;席玉胜;凌龙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两种麻醉效果的观察

    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喉和气管的麻醉是关键的.通常局部麻醉有喉部雾化吸入、局部滴药和环甲膜穿刺3种.雾化吸入需配备专门设备;环甲膜穿刺多给病人带来恐惧,并有环甲膜出血的危险,现多弃用;局部滴药方法简单、可靠,为目前常用方法.为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时喉部和下呼吸道的表面麻醉方法,2001年1~12月,我们对两种麻醉方法进行了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赵波;马力学;姜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心脏恶液质瓣膜患者的瓣膜置换术(附9例报告)

    目的:总结心脏恶液质瓣膜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9例心脏恶液质瓣膜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远期疗效较好.结论:重视术前准备、加强术中处理、完善术后治疗是提高心脏恶液质瓣膜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孙强;马春山;段振泉;江磊;张海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钠血症发生率分析及治疗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低钠血症总发生率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低钠血症发生率以及与Fisher分级和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自1998年3月至2001年11月SAH患者265例,分为动脉瘤性出血和非动脉瘤性出血;对颅内破裂动脉瘤150例,按解剖部位分成前交通(ACoA)、后交通(PCoA)和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三组,分析低钠血症发生率.结果:自发性SAH低钠血症总发生率为19%,动脉瘤性和非动脉瘤性SAH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0%、5%.ACoA、PCoA、MCA三组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8%、15%和16%,重度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0%、6%和6%.ACoA组中Fisher分级Ⅲ~Ⅳ级和Ⅰ~Ⅱ级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7%和32%;有脑血管痉挛和无脑血管痉挛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1%和24%.结论:动脉瘤性和非动脉瘤性SAH低钠血症发生率差别有显著意义,ACoA组低钠血症与重度低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PCoA组和MCA组,ACoA动脉瘤破裂出血Fisher分级Ⅲ~Ⅳ级或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高,应注意观察并及时纠正.

    作者:辛涛;洪波;许奕;刘建民;赵文元;黄清海;周晓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筛孔状植皮及高压氧综合治疗足脱套伤24例

    足脱套伤多由于工伤或车祸所致,并大多伴有严重挤压、碾挫和创面污染.因剥脱皮肤无血供,极易发生皮肤坏死和感染,因而临床治疗较困难,预后差,常导致残疾.作者采用筛孔状中厚皮瓣原位再植术及术后高压氧治疗24例足严重脱套伤,获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贾金鹏;孙庆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HLA-B27检测在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附120例报告)

    目的:评价HLA-B27检测在强直性脊柱炎(AS)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怀疑患有AS及其相关疾病的120人作HLA-B27检测,采用纽约标准改良的AS诊断标准作为本研究的AS诊断标准.结果:本组受检120例中,HLA-B27(+)56例,占受检总数的46.67%,按本研究改良标准诊断为AS 53例, 其中HLA-B27(+)48例.本组16周岁以下13例受检者,HLA-B27(+)7例均符合JAS诊断标准.结论:HLA-B27检测对提高AS的诊断率和对轻型、早期AS病例的发现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章祖成;施水潮;钱海平;严力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神经外科高渗高血糖非酮症昏迷6例报告

    神经外科患者并发高渗高血糖非酮症昏迷(HHNC)并不常见,但也时有报道[1~5].如对其早期表现认识不足,治疗不及时,易导致晚期休克,抢救难度较大[1~3].现将我院从1995年4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6例HHNC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申存瑛;彭均;辛涛;汤深;郭俭;陈峰;汪凯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纤维支气管镜气道冲洗治疗吸入性损伤25例

    大面积烧伤和严重头面部烧伤患者常合并有吸入性损伤.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收治吸入性损伤108例,烧伤面积大于50%总体表面积(TBSA),均合并有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25例患者在入院后行气管切开.现就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黄国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医学期刊中中图分类号的标识

    随着医学期刊发展的逐步规范化,中图分类号的标识也愈来愈受到编辑部的重视.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图分类号在医学期刊论文中的标识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引起编辑人员的重视.笔者针对中图分类号标识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改进措施.

    作者:甘辉亮;彭润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破伤风合并呼吸道窒息5例治疗体会

    目前由于破伤风抗毒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生在大城市医院的破伤风已不多见.我院地处海岛,1989年10月至2001年10月医治破伤风8例,其中5例并发呼吸困难、呼吸道窒息,均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志军;王奎海;姚雪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辛基二茂铁对小鼠肝脏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辛基二茂铁对小鼠肝脏的毒性作用.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四个组,以不同浓度的辛基二茂铁溶液隔日灌胃,染毒30 d后,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肝脏中铁的含量,并作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计算肝脏器系数,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测定肝匀浆中的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各染毒组肝脏中铁的含量和肝脏器系数明显升高(P<0.01),且都随剂量的增加而升高.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下可见水样变性及小块坏死灶.铁染色后镜下见低剂量组有少量铁均匀分布,中、高剂量组则有铁大量存在,且在汇管区处多.血清ALT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有剂量效应关系.肝匀浆MDA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GSH的含量则明显下降(中、高剂量组P<0.05).结论:较大剂量的辛基二茂铁能对肝脏造成损害,其机制可能是与辛基二茂铁在肝脏内代谢释放出铁离子,游离的铁离子介导脂质过氧化而造成肝脏损害等有关.

    作者:周宏元;毛福英;彭开良;柯文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腹股沟斜疝2例家系遗传调查报告

    我们于1992~2001年间共发现2例家族性腹股沟斜疝患者,2个家系共有13名男性患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霁东;李军城;章国瑜;潘小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胸水DNA倍体及细胞周期检测的研究

    目的:探讨胸水DNA倍体及细胞周期检测对胸水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FCM)对114例胸腔积液患者进行胸水DNA含量的测定以及细胞增殖状态分析(G0/G1、S、G2/M期).结果:①良性胸水DI=1;②癌性胸水DI=1.30~3.81,均值为2.30,癌性胸水DI指数显著高于良性胸水;③DNA细胞周期分析:胸水性质G0/G1期、S、G2/M期(%)值在良性胸水时分别为94.3±0.3、2.4±0.7、3.0±0.9,在恶性胸水时分别为72.5±0.6、11.9±3.0、16.2±4.2.两组细胞增殖比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④癌性胸水经过一次全身化疗及胸腔内注入化疗药物1周后测DI有所下降(均值为1.67).结论:对胸水细胞学难以诊断时,进行该项检测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世林;闫丽娟;杨新良;金蕊贤;李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现代流式细胞术的临床应用与发展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单细胞快速定量分析的新技术.它通过对流动液体中排列成单列的细胞进行逐个检测,得到该细胞的光散射和荧光指标,分析出其体积、内部结构、DNA、RNA、蛋白质、抗原等物理及化学特征.现代FCM借鉴了荧光显微镜技术,同时利用荧光感染、激光技术、单抗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将荧光显微镜的激发光源改为激光,使之具有更好的单色性与激发效率,因而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同时将固定的标本台改为流动的单细胞悬液,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因而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与统计精确性,而且从同一个细胞中可以同时测得多种参数,为生物医学与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强有力的手段.如果对具有某种特征的细胞感兴趣,还可以利用FCM的分选功能将其分选出来,以便于进一步培养与研究.目前,该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在免疫学、遗传学、血液学、肿瘤学等领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魏小文;陈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强直性脊柱炎并发全葡萄膜炎1例报告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主要累及脊柱中轴关节和骶髂关节的特发性慢性炎症性疾病.按病变部位可分为关节病变和关节外病变两型.AS的关节外表现常有眼部疾患,其眼征主要是急性前葡萄膜炎,属非肉芽肿性,通常是单侧,但反复发作可转为双侧.由AS引起的全葡萄膜炎,根据笔者所涉猎的文献,国内尚未见报道.笔者在临床上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玉;景明;翟新玲;孙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扫雷艇雷达微波辐射场强分布测量及卫生学评价

    目的:了解扫雷艇雷达微波辐射场强分布状况,为实施微波辐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有关微波辐射测量方法的军用标准要求,用微波漏能测试仪对扫雷艇各个舱室、部位进行多点测量.结果:获得了某扫雷艇的主要操作位、战位和舱室中有关部位的138个测量点的微波场强分布实测值,并对其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论:该扫雷艇上各测量点的微波辐射功率密度值均未超过国军标和国家标准规定的安全限值.

    作者:黄建松;柯文棋;徐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胃癌组织中Fas抗原、P53蛋白的表达与癌组织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Fas抗原、P53蛋白的表达与癌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合细胞计数法,设定阳性细胞数>10%者为阳性,<10%者为阴性.分别计算出两种物质在癌浸润致浅肌层组、深肌层或全层组、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以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Fas抗原、P53蛋白在56例胃癌中的总阳性率分别为39.3%和51.8%,两者同时阳性者仅6例.在浅肌层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7.1%和23.8%,在深肌层或全层组分别为28.6%和68.6%,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25.6%和59.0%,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70.6%和35.3%,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和0.05).结论:胃癌组织中Fas抗原的表达与癌组织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过程有关;Fas、P53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相互调控,但在不同的阶段作用不同.其中Fas抗原表达率越高,癌组织浸润范围越小,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率越小,而P53蛋白恰好相反,其表达率越高,癌组织浸润范围越广,越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作者:王炜;吕坤聚;王晨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海勤人员焦虑状况调查

    目的:调查海勤人员的焦虑状况.方法: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调查743名海勤人员.结果:海勤人员的状态焦虑状况低于常模水平,而特质焦虑状况与常模无显著性差异.海勤人员M-R分与S-AI以及T-AI分呈显著正相关.兵源来自农村与城市的在焦虑水平上没有差别.文化程度与精神活动、状态焦虑以及特质焦虑均呈正相关.结论:焦虑能提高个体的自然唤醒水平和心理警觉,以达到更高层次活动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应对能力.适当的焦虑,可以维持大脑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作者:曾伟杰;席玉胜;罗显田;洪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日本海上自卫队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的措施

    日本海上自卫队十分重视医疗卫生工作,为提高平战时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 应用高新技术,提高管理和保障水平

    作者:朱世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海军医学杂志

海军医学杂志

主管:海军后勤部卫生部

主办:海军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