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热区部队皮肤病的病因及其防治

巴剑波

关键词:皮肤病, 病因, 防治, 热环境
摘要:皮肤疾病是热环境中的主要高发疾病,对热带地区的驻军以及进入热带地区训练、作战的官兵构成了严重威胁.虽然皮肤疾病不是引起伤残或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其在部队中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直接影响到部队的训练、战备、战斗效果和官兵士气,对部队战斗力的保持危害很大.
海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红景天对不同运动负荷量下小鼠物质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红景天对小鼠在不同负荷量运动后的物质代谢的影响.方法:观察灌喂复方红景天后在不同负荷量运动后的一般生理指标,并检测血糖、血尿素氮等生化指标.结果:复方红景天对小鼠不同运动负荷休息1d后的血糖无影响(P>0.05),但对大负荷量运动、小负荷量运动造成的血尿素氮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 01).结论:复方红景天可调节运动后蛋白质代谢水平.

    作者:张慧;朱伟;汪家春;潘明达;曾宪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潜艇航行60昼夜期间艇员躯体症状调查

    有较多的文章报告潜艇长航时艇员心身健康水平下降,但直接、全面报告长航艇员躯体症状的资料较少.为此,我们在为某常规潜艇艇员航行60d后体检时,系统调查了该艇艇员航行过程中的躯体症状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凤斋;席允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军事训练伤国内外研究进展

    对国内外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流行特征(时间分布、单位分布、人群分布及受伤部位分布)、致伤因素(个体、因子、训练环境、训练管理)、干预效果(运用机理指导训练、改善训练条件、强化综合预防)及研究趋势进行了综述.

    作者:方旭东;周宗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信息技术与未来图书馆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给21世纪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使图书馆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作者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以及其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并展望了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

    作者:甘辉亮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外伤性气管、支气管断裂的急救护理

    外伤性气管、支气管断裂属少见的严重胸部外伤,病情危重,一旦发生,如不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常致患者死亡.我院自1974~1999年共收治外伤性气管、支气管断裂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宿传欣;张海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1028名海军飞行员错畸形调查

    为了解海军飞行人员错畸形情况,我们对1 028名海军飞行员进行了错畸形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成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海军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军事训练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查明海军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和分布特征.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驻粤海军某部参加1998年度基础训练的新兵592人,对训练中受伤的战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90d的训练中,军训伤的累积发生率为28.2%,开训后第8周为发生高峰,各部位损伤中以下肢的发生率为高(占伤者总人次数的85.4%);急性创伤性损伤中以踝关节扭伤多见,过劳性损伤以应力性骨折为主.结论:加大训练强度可导致训练伤发生人数的增加,军训伤发生的部位与主要受训部位相一致.

    作者:邹声听;朱文强;冷朝阳;潘仕山;曹敏;周宗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混合氧治疗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混合氧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情况.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证明,混合氧疗法对多种缺血缺氧性疾病有效.

    作者:陆顺昌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树立新的海洋观念迎接海洋新世纪

    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也加速推进了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人口剧增,人类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资源过度消耗,使陆地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也使人类生存条件不断恶化.这些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

    作者:龚锦涵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联合分析与病理诊断的关系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水平与病理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方法:病毒性肝炎患者83例,测定其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Ⅳ-C)含量,其中62例同时作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四项指标多随着慢性肝炎严重程度同步升高,与病理纤维化相关性依次为HA>PCⅢ>LN>Ⅳ-C,但S1期升高均不显著.联合检测HA与Ⅳ-C对慢性肝炎中度或S2期纤维化有意义;而判断S4期纤维化的适组合为HA+PCⅢ+LN.结论:血清纤维化标志物与病理纤维化分期显著相关,联合测定对肝纤维化、肝硬化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金国;柴明胜;张新麟;张宝珍;孔宪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颈部胸导管损伤合并乳糜胸患者的护理

    颈部胸导管损伤临床比较少见,如处理不当,常引起严重后果.我科接诊3例颈部胸导管损伤合并乳糜胸患者,经手术治疗,精心护理,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朱忠俊;张海生;孙海燕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新传染病的发展与军队疾病监测

    简要分析了传染病在疾病谱中的地位,描述了近20年来一些新传染病的发现,阐述了疾病监测及现代科技对发现疾病异常情况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军队传染病预防与疾病监测工作的建议.

    作者:杨建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肺气体栓塞所致肺功能损伤

    该文叙述了静脉内气体栓子的来源,重点介绍了气体栓塞所致肺功能损伤近年来的进展,内容包括肺水肿、肺循环血液动力学和肺气体交换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其发生机理.

    作者:虞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脑外科手术中机器人的应用

    目的:临床应用国产机器人系统(CRAS-BH型)辅助完成脑外科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机器人系统主要由影像引导装置、三维定位软件和智能机械臂等部分组成.手术时,机器人系统通过识别贴附于患者头部的标志点建立相应的三维坐标体系;智能机械臂按照手术规划自动地锁定,为术者准确导航并提供操作平台.结果:临床成功应用机器人辅助完成脑立体定向手术40例,包括脑肿瘤内放疗、脑内病变活检、脑脓肿抽吸、脑内血肿排空、金属异物取出等手术.结论:利用机器人辅助完成脑立体定向手术,具有减轻病人手术痛苦,方便术者操作,提高手术安全性等优点.

    作者:田增民;杜吉祥;赵全军;王田苗;刘达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方法的改进

    慢性硬膜下血肿在中老年中较多见,一般都行钻孔治疗.我们利用可调节深度的手摇钻, 在床边行经皮颅骨钻孔引流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余恩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黄芪治疗肺心病并心衰、呼衰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黄芪对肺心病并心衰、呼衰的治疗效果.方法:51例(A组)肺心病并心衰、呼衰病人应用黄芪+常规治疗,38例(B 组)同类病人单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主要是心功能改善程度)、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差(△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差(△SaO2)和疗效时间.结果:A组显效64.7%,有效27.4%,总有效率为92.1%;B组显效36.8%,有效29%,总有效率为65.8%.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PaCO2 A组为28.12±6.3,B组为15.97±3.2,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PaO2 A组为20.87±5.1,B组为16.34±3.7,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A组平均疗效时间为19±7d,B组为27±11d,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治疗肺心病并心衰、呼衰,可加快心功能和呼吸功能改善,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王兵;陈康乐;邓世周;耿黎明;董桂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冠心病心室非同步运动与心功能的关系

    对61例冠心病(CAD)患者和23例正常人,应用核素心血池扫描的方法,测定相角程(PA)、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高峰射血率(PER)、左室高峰充盈率(PFR).CAD患者中PA异常占47.5%,正常人中无PA异常者.同为CAD患者,PA异常组LVEF、PER、PFR均明显低于PA正常组.PA与LVEF、PER、PFR呈明显的负相关.表明CAD患者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心室收缩不同步现象,心室非同步运动是影响CAD心功能变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燕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海军医学杂志>2000年第一次定稿在海军421医院进行

    作者:甘辉亮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英海军援潜救生用减压系统完成海试

    为失事潜艇进行减压的系统(the distressed submarine depressurization system, D SDS)近完成了海试.该系统是由位于朴茨茅斯的PA公司为英海军研制的,大援救深度 200m,现已作为援潜救生手段的组成部分批准供英皇家海军使用.

    作者:龚国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噪声、照明、温度、湿度对听觉的复合作用

    目的:观察舰艇舱室环境噪声、照明、温度、湿度4种物理因素联合作用对暂时性听阈偏移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分别在①75dBA、200lx、25℃、65%RH;②75dBA、6lx、35℃、85%RH;③85dBA、80lx、35℃、85%RH ;④85dBA、80lx、30℃、75%RH;⑤90dBA、180lx、27℃、60%RH;⑥96dBA、200lx、25℃、65 %RH;⑦95dBA、6lx、30℃、75%RH 7种条件下暴露1d,共8h.测试暴露后2~5min的暂时性听阈偏移(TTS).结果:在7种暴露条件下,4种因素对听觉的复合作用不明显,听阈偏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噪声的强度.当声级为75dBA和85dBA时,各频率的TTS均小于5dB;当声级升高至90dBA和95dBA时,影响大频率(4 000Hz)的TTS分别为12.1dB和 31.3dB.

    作者:梁振福;唐志文;刘忠权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海军医学杂志

海军医学杂志

主管:海军后勤部卫生部

主办:海军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