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张文华
近年来,感染性疾病在应用抗菌素药物过程中或停药后饮酒,引起戒酒硫反应的报道增多.现对我院收治的2例戒酒硫反应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戚克岭;李保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由于婴幼儿的解剖、生理和心理都与成人不同,所以手术后恢复期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患儿年龄小,生理代偿能力较弱,对全麻药物的代谢和耐受力有限.因此,恢复期是并发症的高发期,应该对患儿进行严密监测,细心观察,正确治疗和精心地护理.
作者:杨春霞;朱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80%的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小时之内,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是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因此,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对保障产妇的生命 安全十分重要.
作者:赵秀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皮肤擦伤患者的创伤不及时处理,会出现皮肤渗液以至感染,我科采用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治疗皮肤擦伤创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爱风;乔艳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损伤是眼科临床经常遇到的病理模式之一.眼缺血再灌注时,视网膜组织发生一系列代谢和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视网膜神经组织损伤,甚至引起永久性视力丧失.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雌激素对急性缺血、缺氧性神经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1,2].本文就雌激素对R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部分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王福海;胡丽荣;刘太平;王林洪;邢达勇;邵宏超;常寿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腹部外伤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外科急腹症,约占日常外伤的0.17%~1.80%.多数腹部创伤因涉及内脏而伤情严重,病死率高达10%~20%,其中脾破裂约占各种腹部外伤的40%~50%[1].我院收治1例因腹部外伤经脾切除术导致胃破裂,报告如下.
作者:王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①目的 研究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②方法 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肠系膜微循环进行观察,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在肢体缺血前(对照组),缺血4h(I组),再灌注20min(IR20组), 再灌注60min(IR60组),再灌注120min(IR120组), 再灌注200min(IR200组)时观察和记录肠系膜微循环改变,并于上述各时间点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浆前列环素(Prostacyclin ,PGI2)水平、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水平,计算前列环素/血栓素A2比值(PGI2/TXA2).③结果 各组与对照组比较,IR20组、IR60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管径缩小(P<0. 05),IR120组、IR200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管径扩大(P<0.05),I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IR20组、IR60组、IR120组、IR200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血流速度依次减慢(P<0.05),I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灌注期,白细胞黏附聚集、白微栓及管周出血增多.血浆中PGI2 、TXA2含量均于再灌注期先升高后降低,但PGI2/TXA2比值减小.④结论 大鼠肢体缺血灌注损伤时存在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其发生可能与血管内皮的功能受损,PGI2/TXA2水平的平衡失调有重要关系.
作者:赵霞;孙娜;张连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从理论上讲,本科生导师制的确是推进学分制改革、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重要的制度保障,但再好的制度设计也必须得到有效的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从实践上讲,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条件支持,缺少这些条件,本科生导师制难免流于形式,难收实效.
作者:宋杨;赵静;刘晨光;韩英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变,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明显,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此,我们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来探讨有关的原因,因为它是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一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作者:韩振兰;王新;姚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①目的 研究入院后体温变化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SIP)的相关性.②方法 检测446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体温及48小时内体温变化,按进展与否分为进展型与非进展型,进行病例对照分析,并按体温变化水平分成3亚组,以线性趋势性卡方检验和相关分析,分析体温变化与卒中进展存在的关联强度并验证二者的相关性.③结果 入院后48小时内体温变化在进展型与非进展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体温升高与卒中进展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二者呈正相关.④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体温升高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对其积极合理干预有利于减少SIP的发生发展.
作者:周玉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2008年1月~2009年5月,我们对静脉采血后技针按压方法进行研究,旨在减轻采血者的调查,保护其血管.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例采血对象中,男122例,女78例,共采血200例次.均选用肘部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从血管上方与血管纵轴平行与皮肤成40°进入皮肤,同时进入血管.除外出血性疾病及白血病.
作者:蔡立秋;王艳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器官.重症SLE病情凶险,预后差,若处理不当,病死率高.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满意,是治疗重症SLE的关键,但其易激发感染的现象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尤其是结核杆菌感染.现将我科2007~2008年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每日相当于强的松60㎎以上)治疗SLE后结核杆菌感染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石哲群;佟胜全;沈春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骨质疏松症(Osteoprosis)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退化(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的大危害在于骨折,20%的骨质疏松患者有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1].二膦酸盐类药物(Bisphosphonates,BPs)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2],其中使用多的是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ALN)[3].现将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性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骆阳;张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阿立哌唑是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为探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8年3~12月住院患者82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初次发病,近1个月未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15~59岁,平均(30.7±8.5)岁.血、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脑电图及胸透等均正常,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排除器质性疾病、药物或酒依赖、妊娠、哺乳期妇女.
作者:白锦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老年患者全麻术后恢复期经常出现血压波动、血氧饱和度(SPO2)偏低、低温、苏醒延迟和出现舌后坠、喉痉挛等并发症.通过在PACU加强对全麻术后老年患者各方面的观察和护理,可减少患者的不适,缩短麻醉恢复时间,降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侯秀梅;杨春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990年~2008年我科共治疗5例胰腺癌术后出现胰瘘、腹腔出血和应激性溃疡的患者.术后采取多项护理措施,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取得较好效果,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琼;黄强;肖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2007年我院将舒芬太尼用于全麻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并于等效价的芬太尼作为对照,对其镇痛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观察.
作者:高喜文;董龙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嗜铬细胞瘤手术应激反应亢进,血液动力学变化剧烈,手术风险极大,麻醉以及围术期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是近年来在临床上逐渐应用的麻醉方式,其能大程度地降低术中应激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这种麻醉方式是否能安全地应用于嗜铬细胞瘤手术,目前尚无定论.我院1996~2008年对3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18例是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14例则采用全麻,对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黄耀辉;禹华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卫生服务需求调查是卫生服务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居民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疾病严重程度及其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等健康状况的调查,可以了解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以及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进而分析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遵化市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使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构建中等城市的宏伟蓝图相适应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希望本次调查结果可以为遵化市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借鉴.
作者:王永锋;康文雁;李红军;蔡久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是一种能够自我更新,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BMSCs在不同的诱导因素作用下,能够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造血细胞等方向分化[1].研究证实[2]WNT/β-catenin信号途径、BMPs信号途径可调节BMSC增殖、成骨分化、成熟及成骨细胞正常功能.有报道Wnt/β-catenin能够诱导BMPs信号通路在细胞中的表达.表明这两条信号途径在BMSc成骨分化过程可能存在中相互协调[3].
作者:靳云乔;张柳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