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胡雅萍;罗玉贤;顾福杭;王晶莹;鲍彤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 腔静脉滤器, 护理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目前国内外主要以抗凝溶栓治疗为主,而溶栓治疗又会增加肺栓塞的发生率.在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能提高深静脉的通畅率和瓣膜的保存率,又能预防血栓脱落而导致的肺栓塞,且具有并发症少、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1].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APL患者亚砷酸治疗后骨髓中巨噬细胞增多及细胞化学染色1例

    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用亚砷酸治疗32 d后,骨髓中出现多数巨噬细胞.我们对骨髓涂片中巨噬细胞进行了10种细胞化学染色,探讨吞噬物的成分,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北陆;闫静霞;郝冀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舒张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是由于心脏主动松弛受损、被动充盈或扩张能力下降而导致循环瘀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DHF发病率占全部心力衰竭的20%~50%.其病死率较低,预后较好,但反复住院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晓秋;陶新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测定服用氯吡格雷前D-二聚体(D-dimer)、高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p-选择素(CD62P)和糖蛋白Ⅱ b/Ⅲa受体复合物的阳性表达率,并于服药后第4 d再次抽血测定CD62P和GPⅡb/Ⅲa.根据服药前后GPⅡ b/Ⅲa值的变化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结果 110例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者25例(22.73%),非氯吡格雷抵抗者85例(77.27%).氯吡格雷抵抗组服药前基础的血小板糖蛋白Ⅱ b/Ⅲa受体复合物的阳性表达率及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使用率明显高于非氯吡格雷抵抗组(均P<0.05),而CD62P的表达及其他药物应用方面(尤其是他汀类药物)在两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之间D-dimer、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本临床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采用多重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对前述因素进行分析表明,服药前基础的血小板GPⅡ b/Ⅲ a受体复合物的阳性表达率及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预测指标(均P<0.05).结论 服药前基础血小板糖蛋白Ⅱ b/Ⅲ a受体复合物的水平及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使用情况对氯吡格雷抵抗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基础血小板活化程度高的患者及服用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的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较差,受到的抗血栓的保护小.

    作者:郭丽敏;崔炜;杨晓红;鲁静朝;刘凡;谢瑞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垂体结核1例

    患者,女性,43岁.主因头痛伴视物模糊,闭经、泌乳1年加重4 d入院.无多饮多尿、发热、盗汗及体质量变化,亦无结核感染史.双眼视力0.8,视野无缺损,眼底检查正常,内分泌检查T3、T4、生长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促卵泡激素正常,垂体泌乳素61.93 μg/L(女性正常值1.39~24.20μg/L),胸片示双肺正常,头MRI示鞍区占位病变,T1WI等信号,T2WI略低信号,强化不明显,约1.0 cm×1.0 cm.

    作者:郝亮;王海燕;郭二坤;张晓炜;焦保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胰腺损伤8例诊治体会

    2001年12月~2007年4月,我院收治外伤性胰腺炎8例.根据对胰腺损伤的部位、程度、是否有明显腹膜炎等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法.本文对这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

    作者:刘锋;吴昊;叶再生;郑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阴茎静脉麻醉与马尾代替缝线行包皮环切术的体会

    包皮环切术是门诊普通小手术.以往麻醉方法除儿童外均采用阴茎根部阻滞麻醉,操作较复杂,患者较痛苦,效果不理想,且易致包皮水肿;愈合后拆线也不令人满意.我们对36例患者采用阴茎背静脉内麻醉和马尾缝合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武玉广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湿性愈合原理在压疮护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发展,压疮作为一种慢性伤口,其防治和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湿性愈合原理是近几年推广的新方法.我院自2006年成立了压疮护理小组,应用湿性愈合原理治疗压疮,提高了压疮的治愈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郭淑芸;段洁;苏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纺织染料血细胞染色技术

    纺织染料可染血细胞和骨髓中血细胞,有的可替代细胞化学染色,也有的可区分TH(CD4)细胞和TC/TS细胞(CD)细胞.近年Kass[1]又进行了禽类血细胞染色,并取得了满意结果,已引起国内检验界的高度重视.

    作者:郝冀洪;任贵云;李顺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防治(附52例报告)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大宗病例总结显示术后切口感染原因[1],认为切口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患者内在因素有高龄、体质肥胖、患有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恶性肿瘤等疾病;医浇疗侵入性因素有消毒不严导致皮肤上的细菌侵入切口,内在感染源污染切口如胃溃疡穿孔腹膜炎,手术时间长增加污染机会.

    作者:贾永;脱红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凝血系统异常研究进展

    近年来,急性血栓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高.该疾病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量研究显示感染与血栓性疾病有关.其中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所致凝血功能改变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作者:李伟皓;王慧;高玉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术前灌肠对促进腹部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观察

    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道运动从抑制到完全恢复需要一定时间[1].外科腹部手术后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是术后肠功能恢复的重要标志之一.肠功能恢复后,患者的诸多不适,如腹胀、恶心、阵发性腹痛及因胃肠减压带来的其他不适将减轻或消失.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因大量静脉补液导致的不良反应及肠粘连.

    作者:吴爱须;李彦平;孔晔宏;张玉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直肠癌组织中TRAIL、DcR1、DR4、caspase3与bcl-2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TRAIL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不损伤正常组织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8例直肠癌及其癌旁组织,14例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TRAIL及DcR1、DR4受体、caspase3、bcl-2在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合其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TRAIL、DcR1、DR4、caspase3与bel-2在正常直肠黏膜、癌旁6cm组织、癌组织上皮中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TRAIL、DcR1、DR4、caspase3、bcl-2癌组织上皮与正常直肠黏膜阳性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RAIL、DcR1、DR4、bcl-2在癌组织上皮与癌旁6cm组织上皮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TRAIL、DcR1、DR4、caspase3与bcl-2在正常直肠黏膜与癌旁6cm组织上皮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RAIL与bcl-2高中分化癌组织中与低分化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DcR1、DR4、caspase3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TRAIL、DcR1、DR4、caspase3与bcl-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分期、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及组织类型无关(P>0.05).结论 DcR1、DR4、caspase3、bcl-2与TRAIL作用机制相关,其中DcR1与bcl-2可能是抑制因素,而DR4、caspase3是TRAIL作用环节的关键指标.

    作者:郝建军;温实;王宏力;赵惠民;党惠;高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对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方法 将100例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贝那普利+胺碘酮组,共50例)和对照组(非洛地平+胺碘酮组,共50例),治疗1年后,计算两组治疗后第4、8、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 治疗组45例,对照组47例完成研究.治疗后第4、8个月,治疗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87%、80%,高于对照组的81%、72%,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3%,对照组为53%,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7.1±1.9)mm、(37.21.9)mm、(37.3±2.0)mm,对照组为(36.9±2.1)mm、(37.5±2.1)mm、(38.2±2.2)mm,两组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压下降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可抑制左房扩大,预防房颤复发的疗效优于非洛地平联合胺碘酮.

    作者:刘积伦;王玉君;高爱红;田燕妮;李军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白血病初治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临床以发热、贫血、出血、浸润为特点.据近的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各年龄组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居第六位(男)和第八位(女),在儿童及35岁以下的人群中占第一位.

    作者:卢宝金;孙艳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老年人胃癌156例外科治疗体会

    2001年1月~2006年1月我院共手术治疗胃癌263例,其中老年人胃癌15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冬野;吴胜春;耿玮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病毒性肝炎发病和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

    病毒性肝炎(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迄今公认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及TTV筹八种型别,其中主要为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其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较大.

    作者:果丽平;邓健;郭瑞玲;马艳霞;张永伟;黄春广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自1991年Tompson用细胞培养的方法观察一些细胞因子对椎间盘细胞增殖和对细胞外基质更新的影响,从而把细胞因子的研究扩展到椎问盘领域,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多年的努力,现已认识到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等炎性因子具有促进椎间盘蛋白多糖降解和抑制其合成,参与椎间盘炎症反应等作用,极可能在IVDD及其继发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樊国峰;刘创建;王丹;王增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单手五指离断再植成活1例

    患者,女性,41岁,2007年2月13日工作中不慎被切纸机切伤左手,致1~5指完全离断.伤口简单包扎后急诊来我院.查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五指离断平面拇指为近节指骨中段,示、中、环指为近节指骨远端,小指为中节指骨基底.

    作者:田德虎;于昆仑;韩久卉;韩金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MMP-2和TIMP-2在直肠癌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金属基质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在直肠癌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30例正常直肠组织及102例直肠癌术前活检组织和切除标本进行MMP-2、TIMP-2测定.结果 30例正常直肠组织中MMP-2、TIMP-2的表达率分别是10.0 %(3/30)、6.7%(2/30),102例直肠癌术前活检标本组织中的MMP-2、TIMP-2的表达率分别是70.6%(72/102)、53.9%(55/102),102例直肠癌切除标本中MMP-2、TIMP-2的表达率分别是72.5%(74/102)、52.0%(53/102).MMP-2的高表达同直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TIMP-2高表达同直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均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直肠癌术前活检组织中MMP-2和TIMP-2的表达可作为术前判断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能为尽早地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周保军;张占学;宋伟庆;闫庆辉;蔡建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盘外胶原酶溶盘术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胶原酶溶盘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了较好疗效.但胶原酶溶盘术后,部分患者近期内出现症状反复,有的患者1个月甚至半年才稳定疗效.我们联合应用盘内注射臭氧与胶原酶盘外溶盘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霍丙伏;王满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