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马建萍;马秀兰;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李静茹;曾琳
宋恩峰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入研究了汉代张仲景对附子的运用,继承前人理论经验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从附子的古今临床应用、炮制加工、煎煮法、配伍减毒及中毒后急救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附子临床应用体会及如何确保用药的安全性的问题.中医药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去传承、钻研和创新,笔者作此文呼吁临床工作者以用好附子为契机,为更科学、更好地继承我们伟大的中医学而不懈努力.
作者:宋恩峰;孙文连;张珏;梅莎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滋阴补阳序贯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分泌功能以及其对干细胞因子(SCF)基因表达的调控.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滋阴组、补阳组.6周龄雌性SD大鼠灌胃制备空白血清和相应含药血清.分离培养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和黄素化颗粒细胞,随机分为10组.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雌二醇(E2)、孕酮(P)、SCF含量;RT-PCR法测定SCF mRNA表达.结果:卵泡期颗粒细胞中,模型组1E2含量降低,SCF含量升高,SCF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P<0.01);滋阴方10%组、滋阴方20%组均可提高细胞上清中的E2含量,降低SCF含量,下调SCF mRNA的高表达(P<0.05,P<0.01).黄体期黄素化颗粒细胞中,模型组晗量降低,补阳方10%组分泌P的作用强(P<0.05).结论:滋阴补阳序贯法可以改善颗粒细胞分泌功能,并可能部分通过下调卵泡期SCF基因表达实现,这可能是其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机制之一.
作者:赵娟;童星丽;王勇;谈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PPAR-γ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6组,采用TNBS/乙醇灌肠法造模,肉眼观察结肠大体形态损伤并进行评分,以大鼠结肠黏膜PPAR-γ为观察指标,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PPAR-γ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肉眼观察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层可见炎症和溃疡形成,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模型成功.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PPAR-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痛泻要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PPAR-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均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痛泻要方对TNBS/乙醇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PPAR-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有上调作用,提示痛泻要方治疗UC的作用可能与PPAR-γ/NF-κB信号转导途径被激活有关.
作者:朱向东;梅晓云;王燕;曹燕飞;段永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为促进国内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文章综述了国内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不合理用药的管理.结果发现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医嘱存在配伍禁忌,溶媒选择不合理、给药方式不合理、给药浓度不合理、全营养混合液的医嘱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应加强不合理用药管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陈瑞芳;安如俊;易琦峰;黄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细辛外敷涌泉穴治疗口腔溃疡(虚火上炎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随机、自身对照为原则,设计临床研究方案,纳入患者60例,给予细辛散剂外敷涌泉穴,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观察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候疗效分析显示:临床痊愈率为15.5%,显效37.9%,有效41.4%,无效5.2%;病损疗效分析显示:临床痊愈率为53.4%,显效13.8%,有效22.4%,无效10.3%.出现1例不良反应,可能与用药有关,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结论:细辛外敷涌泉穴治疗口腔溃疡(虚火上炎证)有一定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双艳;高明超;吴业清;池学洋;翟华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卵巢早衰(POF)模型小鼠卵巢组织内Th17/Treg表达水平及右归丸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透明多肽建立小鼠自身免疫性POF模型.RT-PCR法检测卵巢组织Th17、Treg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Th17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各用药组(P<0.01),模型组Treg表达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Th17/Treg表达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自身免疫性POF模型小鼠Th17/Treg表达失衡,导致对卵巢组织的免疫性损伤,卵巢组织破坏,卵巢功能终衰竭.右归丸能通过调节Th17/Treg表达平衡,缓解免疫反应对卵巢组织的损伤,改善卵巢功能.
作者:丁青;欧阳进;伍参荣;刘惠萍;陆惠;郭艳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患者的长期疗效,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以及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针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偏头痛病例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照组29例针刺非经非穴,每次治疗30min,5次/周,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偏头痛症状评分和总体疗效,以比较两组的远期疗效.结果:①治疗结束1个月,治疗组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发作程度均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少阳经特定穴与非经非穴均有疗效,尤其是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较好,远期疗效优于非经非穴对照组,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常小荣;林海波;刘密;陈慧敏;刘珏;严洁;梁繁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检测无症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血浆细胞因子IL-8、NPI、TNF-α、sIL-2R的浓度,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评价无症状HIV感染者的免疫激活状态.方法:选取32例未接受治疗的无症状HIV感染者和22名健康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的IL-8、NPI、TNF-α、sIL-2R浓度,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与健康体检者比较,无症状HIV感染者的IL-8、NPI、TNF-α、sIL-2R血浆浓度均升高,且有差异(P<0.05).结论:无症状HIV感染者存在以上述指标为标志的免疫激活状态.
作者:姜枫;张荣欣;顾侦芳;李政伟;王丹妮;张怀亮;邓鑫;梁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运用反相高效液相法(RP-HPLC)考察并比较红参超微粉及其复方超微粉的溶出度.方法:按溶出度转篮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参超微粉及其复方超微粉中人参皂苷Rg1的体外溶出度.色谱柱为kromasi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21∶79);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03nm;流速为1.0mL/min.结果:红参复方超微粉人参皂苷Rg1的溶出量均低于单味红参,其中麦冬组方下降多,生脉组方次之,五味子组方下降少.结论:红参复方配伍超微粉人参皂苷Rg1溶出减少.
作者:邱新建;李守信;张则平;刘武占;赵志全;苏瑞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壁虎广泛用于临床肿瘤疾病的治疗,因其抗肿瘤的独特疗效和低毒副作用,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多个研究室对壁虎抗肿瘤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文章综述了从壁虎中寻找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及分离到的抗肿瘤活性单体,总结了壁虎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的药理机制,并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对壁虎抗肿瘤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研究工作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作者:蒋桂香;王春梅;赓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麻杏石甘汤抗流感病毒的作用及机制.方法:①经鼻腔接种建立小鼠流感病毒肺炎模型.实验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奥司他韦组和麻杏石甘汤组,灌胃给药7d后,观检肺指数和肺组织病理变化.②以2-(4-methylumbelliferyl)-α-D-N-acetylneuraminic acid为底物,检测麻杏石甘汤全方与拆方配伍组合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肺组织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肺指数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全方组肺组织病理变化得到改善,肺指数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全方组、麻黄组神经氨酸酶活性依次下降53.4%、75.4%;麻黄+杏仁、麻黄+石膏、麻黄+甘草、麻黄+杏仁+石膏、麻黄+石膏+甘草、麻黄+杏仁+甘草、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等7个含麻黄的配伍组合神经氨酸酶活性依次下降69.9%、75.5%、49.4%、67.1%、43.1%、46.7%、53.7%.杏仁+石膏,杏仁+甘草,石膏+甘草,杏仁+石膏+甘草等4个不含麻黄的配伍组合神经氨酸酶活性依次下降13.5%、2.6%、3.3%、-1.2%.结论:麻杏石甘汤能明显减轻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部炎症反应,降低肺指数,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病毒增殖有关.麻黄在该方抗流感病毒作用中有重要地位.
作者:张波;李玲;卢芳国;戴冰;谭露;肖子曾;朱应武;周芳亮;周赛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对冠心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面色特征信息进行客观化探讨.方法:应用中医面诊数字化检测仪采集并分析冠心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乙肝患者面色特征信息.结果:冠心病组的面色以红黄隐隐和红色多见,其面部红色指数、黑色指数和面部总体指数较慢性肾衰组和慢性乙肝组明显升高(P<0.05);慢性肾衰组的面色主要以黄色、青色和白色多见,其面部白色指数、青色指数较冠心病组和慢性乙肝组明显升高(P<0.05);慢性乙肝组面色以黄色和黑色多见,其面部红色指数、白色指数、青色指数和面色总体指数较慢性肾衰组明显降低(P<0.05).黄色指数三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脏腑疾病面色及其参数的变化有一定规律,中医面诊数字化检测仪辅助中医临床诊断是可行的,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冠心病、慢性乙肝的中医辨证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董梦青;李福凤;周睿;王忆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气道重塑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笔者认为“痰瘀伏肺”是哮喘发病的宿根.痰瘀互结,气道狭窄,使病情迁延,缠绵难愈.痰瘀气阻的病理特征,与现代医学关于哮喘气道重塑细胞外基质沉积和平滑肌增生导致气流受限是一致的.本文就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与“痰瘀伏肺”的相关性及涤痰行瘀方药(蠲哮片)干预气道重塑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薛汉荣;喻强强;洪广祥;余建玮;叶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XFC)对佐剂关节炎(AA)大鼠肺功能及调节T细胞(Treg)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NC)组、模型对照(MC)组、甲氨喋呤(MTX)组、雷公藤多苷片(TPT)组和XFC低中高剂量(XFC-L、XFC-M、XFC-H)组,除NC组外,其余大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致炎,致炎后19天给药,NC、MC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其余组分别给予MTX、TPT、XFC.用药30d后,采用肺功能仪检测大鼠肺功能,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10 (IL-10)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Treg表达,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Foxp3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MC组大鼠足跖肿胀度(E)、TNF-α升高;肺功能、IL-10、CD4+CD25+Treg、Foxp3降低;各治疗组大鼠肺功能参数及IL-10、Treg、Foxp3的表达升高,E、TNF-α降低;XFC-M组变化较其他治疗组明显(P<0.05,P<0.01).结论:AA大鼠存在肺功能降低,新风胶囊能改善AA大鼠关节症状及肺功能,其机制是通过上调IL-10、Treg及Foxp3的表达,下调TNF-α的表达,降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减少炎症反应对组织的损伤,从而提高肺功能.
作者:万磊;刘健;冯云霞;程园园;刘磊;黄传兵;汪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周仲瑛教授提出“构建以病机为核心、以病机证素为单元的辨证论治新体系”的设想,以更好地体现辨证的活化,达到执简驭繁的目的.病机证素是辨识病机的基本要素,有单一、兼夹、复合三重属性.复合病机证素具有不可拆分、因果相关的特点,治应复法合方,有多病位复合、多因复合、多位多因复合3种表现形式;兼夹病机证素以独立致病,相互叠加为特点,临床治疗应抓住主要矛盾,分清标本缓急,有多病位兼夹、多因兼夹、多位多因兼夹3种表现形式.
作者:方樑;周学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疏肝柔肝法对小儿幽门螺杆菌(HP)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HP相关性再发性腹痛患儿盲法随机分为疏肝柔肝法治疗组(30例)和西药治疗对照组(26例),治疗组是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疏肝柔肝法的中药,日1剂,水煎50-100mL,于2周后观察患儿腹痛症状并进行腹痛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76.92%,临床各症状及腹痛缓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柔肝法结合西药在治疗HP相关性小儿再发性腹痛方面,能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丽;邢燕茹;李宗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研究金欣口服液血中移行成分的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作用,明确金欣口服液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以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观察金欣口服液血中移行成分槲皮素、虎杖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异鼠李素、大黄素甲醚在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中对RSV的抑制作用,以治疗指数(TI)为评价指标.结果:在Hep-2细胞中槲皮素、虎杖苷、黄芩素、异鼠李素、大黄素甲醚对RSV具有直接灭活作用,TI分别为12.78、38.07、28.93、9.43、1.58,槲皮素、异鼠李素对RSV感染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TI分别为12.00、4.25,汉黄芩素对RSV感染有预防作用,TI为1.57.结论:槲皮素、虎杖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异鼠李素、大黄素甲醚是金欣口服液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物质基础.
作者:杜丽娜;单进军;徐建亚;戴启刚;汪受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动态变化及桃核参术汤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1%二甲基亚硝胺(DMN)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放射免疫法观察DMN注射后第2、4、6周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肝组织AngⅡ水平变化.结果:造模4周后大鼠形成肝纤维化,6周后模型组大鼠肝组织损伤较4周时有所缓解.肝组织AngⅡ从DMN注射第14天开始出现升高,以后一直维持高水平直至实验结束.与6周模型组相比,桃核参术汤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血浆PRA和AngⅡ,肝组织AngⅡ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P<0.01).结论:肝脏局部RAS在DMN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逐渐激活,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桃核参术汤能够抑制肝纤维化过程中肝脏局部RAS的激活可能是该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张俊杰;林庚庭;滕飞;吴茂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疾患.经方是中医学的经典学科,临床采用六经辨证体系.荨麻疹多有身痒症状,通过文献分析及临证体会,身痒多见于表证范畴,因此临床治疗荨麻疹当从表论治,但荨麻疹同时可见于里证、半表半里证,或表里合病.因此,经方辨治荨麻疹,重在临床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证相应,方可取得良好疗效.总之,经方治疗荨麻疹,重在先辨六经继辨方证.
作者:马家驹;张广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分析益气补肾颗粒治疗前后微小残留白血病(MRL)患者树突状细胞(DC)亚群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该药治疗后MRL患者DC亚群和T细胞亚群变化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流式技术分析36例MRL患者应用益气补肾颗粒前后外周血DC亚群(mDC、pDC)和T细胞亚群(T、Th、Tc)改变,并与健康人比较.结果:与健康人比较,MRL患者pDC和Th百分比和绝对值及mDC绝对值和Th/Tc降低,Tc百分比增高.益气补肾颗粒治疗后MRL患者pDC、mDC、Th百分比和绝对值均显著提高,Tc百分比降低,Th/Tc升高.结论:益气补肾颗粒可能通过增加MRL者外周血DC和Th数量,改善MRL患者免疫失衡状态,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从而抑制体内残存白血病细胞,延长ML患者的无病生存期.
作者:许勇钢;麻柔;杨晓红;唐旭东;孙淑贞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