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功;陈连旭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抑郁心理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期间本院所收治乳腺癌住院患者123例,对其进行抑郁心理评估,并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量表对患者临床治疗信息、生活行为方式、人口学特征等资料进行收集统计.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疗并发症种类、家庭支持程度、病理分期程度、疾病认知程度均是影响乳腺癌患者出现抑郁心理的重要因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并发症种类、家庭支持程度、疾病认知程度均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抑郁心理出现的关键因素,其中术后无并发症、家庭完全支持、对疾病认知程度较高可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抑郁心理发生风险,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疾病认知程度、家庭支持程度、治疗并发症种类同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的出现密切相关,其中2种以上并发症、乳腺癌认知程度低、家庭支持力度差均是造成此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抑郁情绪发生风险上升的重要因素.
作者:杨秀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 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仍为药物治疗,且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脑深部刺激术( 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等技术在我国也逐步开展. 虽然都不能治愈帕金森病,但规范的全面长程管理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吴煜;邹显巍;罗嫚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建立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检测肠道门诊感染性腹泻病例志贺菌.方法:应用Primer Explorer V5软件设计针对志贺菌的保守区引物,建立LAMP检测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LAMP法和分离培养法三种方法,对760例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特异度、灵敏度试验,与荧光定量PCR、培养法进行比对.结果: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P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LAMP法使用水浴锅进行等温扩增,结果可在可见光或紫外灯下直接肉眼观察.LAMP检测方法灵敏特异,简单快速,无需特殊仪器,可广泛用于基层疾控医疗机构志贺菌的检测.
作者:王伟;张瑞莲;玄立印;王海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相关因子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2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奥氮平,抽取用药前、用药后4周、用药后8周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分别测定血清神经营养因子(BDNF)、皮质醇(COR)、同型半胱氨酸(Hcy)、髓鞘碱性蛋白(MBP)、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4周、8周血清BDNF高于同期对照组,COR、Hcy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4周、8周血清MBP、NSE、S-100B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4周、8周血清IL-2、IL-6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能够更好的调整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改善患者免疫紊乱状态,同时也可作为抑郁症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
作者:孟宪琦;王俊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现状,为进一步减少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我院新生儿病房内出生体重越低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越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及菌血症为主,尚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为主.结论:新生儿病房需加强综合管理,从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丹虹;逯军;孟云婷;刘胜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妊娠高血压综合症(PIH)对孕妇肾脏及子宫胎盘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将138例P IH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中轻度P IH 45例、中度P IH 60例、重度P IH 33例;将62例正常妊娠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基本情况,SA、RA、IRA、UT-A、MCA的PI、RI、S/D,孕20~25、26~30、31~35、36~41周的脐静脉血流量.结果:对照组的年龄、孕周、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与研究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存在疾病史的患者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PIH的PI与RI、RA的RI、UT-A的RI、MCA的R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PIH和重度PIH的SA、RA、IRA、UT-A的PI、RI、S/D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度PIH和重度PIH的MCA的PI、RI、S/D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20~25周、孕26~30周时,研究组轻度PIH的脐静脉血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20~25周时,研究组中度PIH、重度PIH的脐静脉血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26~30周、孕31~35周、36~41周时,研究组中度PIH、重度PIH的脐静脉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能够及时预测妊娠者肾脏及子宫胎盘血液动力学变化,为临床预防和控制P IH的发生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敏感指标.
作者:王玲;华扬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用卫生经济学的小成本分析对全程心理干预法和局麻药物法在儿童牙体缺损后嵌体修复治疗中,预防牙科畏惧症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下颌第一磨牙牙体缺损需要嵌体修复的患儿12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女56例,男64例.第一组(心理干预):医护六手操作,巡回护士在患儿治疗的全程实施心理干预;第二组(局部麻醉):医护六手操作,医生在治疗前为患儿进行缺损牙体的局部麻醉;第三组(常规六手):医护六手操作,不做针对DF(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干预.3组均接受缺损牙体的嵌体修复治疗.比较各组的DF发生情况并进行小成本分析.结果:3组间发生DF的差异显著(χ2=12.950,P=0.002),但第一组和第二组间差异不显著(χ2=0.949,P=0.330).3组的人均成本投入分别为1573.46元、1630.48元、1712.03元,以第一组低.结论:在儿童牙病治疗中全程心理干预法预防牙科畏惧症比局部麻醉法更经济.
作者:刘锐;任运辉;尹雪莲;王雪峰;邱瑛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儿童发作性睡病(NRL)临床特征.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院神经科门诊的56例诊断为NRL患儿,进行常规EEG、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及多次睡眠潜伏试验(MSLT)检查;对曾经误诊病例,探讨其误诊原因.结果:56例均有不同程度多睡.38例(67.9%)有猝倒表现,4例(7.1%)伴睡前幻觉,2例(3.6%)伴醒时幻觉.2例(3.6%)伴睡眠瘫痪.56例EEG背景活动均正常,VEEG排除癫痫发作.MSLT结果:所有患儿平均睡眠潜伏期缩短,快速眼动相睡眠(REM)睡眠潜伏期缩短,56例均<5min,均有2次或2次以上睡眠开始时快速眼动相睡眠(sleep onset REM pe-riods,SOREMP).误诊分析:8例(14.3%)曾被误诊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12例(21.4%)曾被误诊为癫痫,2例(3.6%)曾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28例轻症患儿予神经科门诊随访.2例存在多睡、猝倒、睡眠幻觉,家长未允其接受药物治疗,仅予行为指导.26例严重多睡患儿给予哌甲酯或哌甲酯缓释剂治疗,并结合行为指导.结论:儿童NRL容易误诊.应密切随访患儿临床症状变化,结合VEEG及MSLT等多种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减少误诊.
作者:张梅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探讨三种术后镇痛方法对股骨骨折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60例股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采用随机字母表法进行分组,随机均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2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L3~4腰硬联合麻醉,术后A组实施B超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B组实施连续腰丛阻滞镇痛;C组实施硬膜外连续阻滞镇痛.对比观察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和术后各时间点改良Bromage分级情况,以及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后8h、12h、24h、36h以及48h各时间点VAS评分情况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患者(P<0.05),B组和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患者的改良Bromage分级情况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股骨骨折患者术后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腰丛阻滞,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晓玲;凌敏;孙亚玲;潘志高;钱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门诊收治67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分成玻璃酸钠腔内注射对照组(34例)和富血小板血浆腔内注射实验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一个月、六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VSA疼痛程度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高于对照组,且多为治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上升更多,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所回落,对照组评分降至与注射前相近,而实验组虽有降低,但仍优于注射前评分,两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SA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VSA疼痛程度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实验组患者VSA疼痛程度评分下降更明显,两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VSA疼痛程度评分均有回升,但仍然低于注射前VAS评分,两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富血小板血浆腔内注射进行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相对于玻璃酸钠腔内注射法有效率更高,膝关节功能恢复更佳,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且有效时间更长,值得临床推广,具有可借鉴性.
作者:付立功;陈连旭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NLR)与术后侧颈部淋巴结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纳入我院2012年8月至2016年12月入住我科的P TC患者血常规标及术后复发情况.分析术前的NLR比例与术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总共211例病人纳入此次分析,其中有50(23.7%)例患者术后出现侧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术前外周血NLR高于2.6是P TC患者术后侧颈部淋巴结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NLR是P TC术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影响因素.NLR高于2.6的病人术后复诊过程中需要常规检查侧颈部淋巴结情况.
作者:郑绪才;王圣应;刘建军;洪士开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 急诊专科发展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委托培养类学员工作现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独立边缘学科, 20世纪80年代,我国建立正式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诊科成为独立的学科,我国急诊急救医学才走上了正规化发展之路.
作者:王利民;张艳利;于海侠;冯晓静;程瑞年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统计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推动全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医院信息系统的统计数据,对2013年至2015年我院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每年的抗菌药物处方抽取其中的10%进行处方分析.结果:门诊处方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1.38%、10.58%、10.62%,急诊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23.34%、25.85%、21.92%,均符合卫生部规定的门诊比例小于20%,急诊比例小于40%的要求.对10301张抗菌药物处方的统计结果显示,门诊患者所用抗菌药物品种以头孢类口服品种为主,占总比例的85.34%,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12.61%和2.04%.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差异较大.外科普遍使用率较高,呼吸科、儿科以及感染科也是使用率排名较为靠前的科室.上述结果经处方点评系统分析显示抗菌药物各种使用不合格率共达5.85%.结论:本院抗菌药物选用品种及使用比例等方面基本合理,但个别科室仍存在一些由经验用药引起的不合理问题,这表明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仍需进一步加强使用管理.
作者:汤海波;李岑;赵可新;石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入院的10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选择性减压术,实验组患者则给予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相关参数、总体治疗效果、并发症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ODI评分组间比较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JOA评分、行走距离、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与椎管矢状径组间比较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末期随访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与总体健康评分组间比较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鲁驷原;熊福军;周劲松;苏庚洵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臭氧、玻璃酸钠注射联合针刀松解粘连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84例KOA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关节腔内臭氧、玻璃酸钠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刀松解粘连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骨性炎症指数评分(WOMAC)、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功能评分(KSS)的变化.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两组K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KSS各维度评分均上升(P<0.05),观察组评分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两组各维度WOMAC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僵硬、关节功能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臭氧联合针刀松解粘连术综合治疗KOA患者,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减轻其关节疼痛程度.
作者:黄永红;魏国鹏;任学通;雷亮;付江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综合介入治疗在高危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应用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选取确诊高危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14例,采用综合介入治疗方法,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行肺动脉、下肢深静脉造影,并通过导管机械性处理和置管溶栓开通肺动脉和下肢深静脉,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开通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前休克指数和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0.95±0.09)和(69.7±7.2)mmHg,术后1d分别为(0.74±0.22)和(80.6±1.2)mm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与Miller评分分别为(57.2±8.5)mmHg和(18.3±3.1),术后7d分别为(32.7±2.9)mmHg和(3.4±2.5),术后14d分别为(27.7±3.4)mmHg和(2.1±2.4),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1例血尿外,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综合介入治疗对高危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是一种安全,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张青云;丁萌;陈磊;高建国;杨植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及机械取栓组进行治疗.机械取栓组1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84例包括动脉溶栓22例,静脉溶栓46例,动静脉桥接溶栓16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取栓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动静脉桥接组(62.50%)高于动脉组(54.55%)高于静脉组(39.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四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及动静脉桥接溶栓组比较,取栓组血管总再通率较高、NIHSS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动脉溶栓组4例(18.18%),静脉组8例(17.39%),动静脉桥接组2例(12.5%),取栓组2例(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取栓及溶栓方法均对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机械取栓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更好的促进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恢复.
作者:肖文;蒲晓龙;柏杖勇;冯建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对AECOPD伴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及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0月106例AECOPD伴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因其不同的诊治方法,可分研究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研究组行常规基础治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而对照组行常规基础治疗,比对两组治疗前后肺动脉压与血浆脑钠肽水平、血气指标变化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肺动脉压与血浆脑钠肽水平、血气指标变化以及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AECOPD伴肺动脉高压患者常规基础治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可降低肺动脉压与血浆脑钠肽含量,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庄文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在诊断小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88例小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以手术证实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多层螺旋CT诊断小肠梗阻部位、程度、病因的准确率.结果:CT正确检出小肠梗阻部位80例,准确率为90.9%,包括6例十二指肠梗阻,17例空肠梗阻,57例回肠梗阻.CT正确检出完全性小肠梗阻60例,不完全小肠梗阻21例,CT对小肠梗阻程度诊断准确率92.1%.CT正确检出小肠梗阻病因79例,准确率为89.8%,包括肠粘连39例,炎症14例,肿瘤11例,腹外疝5例,肠扭转4例,外伤性小肠梗阻2例,血运性小肠梗阻2例,先天性小肠梗阻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准确诊断小肠梗阻部位、程度、病因,对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作者:吴进锋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中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入院的8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单独瑞舒伐他汀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则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疗效与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5%;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有所提高,降低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改善血脂水平,且安全性较高,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孙晔子;沈莉敏;孙欢欢;周吉;曹小俊 刊期: 2017年第09期